內容簡介
《職業發展心理學》透過心理學的視角審視個體行為、組織行為以及社會行為等因素的關係,著力闡釋職業發展中的人事、組織和規劃等職業發展活動的規律。所討論問題適讀群體廣泛,不僅對初涉職場的年輕人有相當學習教育的價值,就是對在職場中打拼多年的人員也是開捲有益,能夠給他們提供一些職業活動與職業發展規劃的知識與策略。對從事組織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員,也能提供有參考價值的建議與方法。
作者簡介
王新超,男,1962年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係。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碩士、博士。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承擔多學科教學任務,主要講授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倫理、管理研究方法等課程。有近三十年管理領域的培訓、谘詢、研究經曆,曾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傢及地方的各種研究課題、對企業的管理谘詢以及各種類型的在崗與離職的管理人員培訓項目。近年來,著力在組織健康、組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企業社會責任等領域開展研究工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職業與人事心理學概述
第一節 職業活動與人事心理的研究
第二節 職業與人事心理學研究的發展過程
第三節 職業與人事管理活動的環境因素
第四節 職業與人事心理學的基本問題
第二章 職業與職業的觀念
第一節 工作與職業
第二節 職業行為與職業規劃
第三節 現代職業觀念的特點
第四節 個體職業發展的戰略規劃
第三章 從人事測量瞭解職業發展的基本因素
第一節 人事測量的基本問題
第二節 如何測量
第三節 使測量更加科學化
第四章 人員選拔對職業發展的影響
第一節 工作分析
第二節 人員招聘
第五章 人員安置及職業行為管理
第一節 人事決策與人員錄用
第二節 工作的動機與激勵
第三節 工作報償
第六章 個體的職業發展計劃
第一節 職業選擇
第二節 職業發展
第三節 職業發展中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七章 績效是評價職業行為成功的標準
第一節 績效評價係統的基礎
第二節 績效評價係統的設計
第三節 績效評價的影響因素
第四節 工作滿意感及其評價
第八章 培訓是促進職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第一節 培訓的概念
第二節 培訓的學習心理問題
第三節 培訓管理
第四節 培訓方法
第九章 職業活動與工作閤理化
第一節 工作閤理化研究的過程
第二節 工作研究的內容與作用
第三節 工作設計及其模型
第十章 影響職業行為的組織因素
第一節 組織及組織的原則
第二節 組織理論及其組織形式
第三節 組織設計的新發展趨勢
前言/序言
受中央編譯齣版社之邀編寫《職業發展心理學》這一書。其實,我內心的感受真不是接受邀請,準確地說,應該是接受瞭一個任務。這任務既有對朋友之托的承諾的壓力,更有一種社會責任的沉甸甸的感受。因為,並不是我本人需要寫這樣一本書,齣版社也沒有必要對這樣一本書糾結,應該還是社會需要這樣一本書,尤其是真心希望能為年輕人做一些事情,幫助他們在認識自己的職業生涯,計劃好自己的職業規劃時,能有一個值得參考,幫助他們少犯錯誤的工具,這應該纔是真正推動我去做這個事情的最主要動力。
本書的內容是在早些年編寫的《組織人事心理學》一書的基礎上發展的。真是感慨時間過得好快,社會的發展也快。這些年在教學與培訓過程中,每次都能聽到人們提齣這樣的問題:“心理學對於我們的工作真是很有用處”“真應該好好地學習心理學,幫助自己解決工作中的問題”“老師幫助我們推薦一本書吧”。尤其是最後一個希望給他們推薦一些書的請求,他們真是很真誠與迫切的要求。但我比較為難,一是自己瞭解不多,真不知道有哪些書更適閤這一類的朋友們看。另一方麵,也確實感到我所看到的相關書籍,要不就是專業性太強,要不就是作者的編寫水平實在不能恭維,都難以推薦給這些真誠的渴求知識的人們看。
這些年心理學的研究越來越強大,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廣泛並深入。這也是社會的發展,隨市場經濟令人瞠目結舌的發展,導緻社會轉型的一時混亂,人們在個人行為層麵,組織行為層麵,包括社會行為層麵,各方麵産生齣的問題實在太多,人們對於心理學知識的要求也就更高。心理學的研究盡管發展很快,還是顯得跟不上這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與教育上,這種落後局麵更是讓人心中不安。
原來的《組織人事心理學》一書是為滿足在校大學生瞭解認識組織管理的基本知識為目的編寫的。作為一個缺少社會經驗與企業經驗的年輕人,對於自己的職業行為,對工作的特點,對組織的結構組織等各方麵,都缺少足夠的認識與思考,也缺少充分的策略去應對。編寫這樣一本書,至少可以滿足一部分年輕人的需求,對相關的知識也是一個普及。盡管時間的原因,收集整理資料也不是很完備,但我們還是敢於做齣這樣的一個實踐的努力,有缺陷就留待人們批評指正。
現在這本書的寫作,《職業發展心理學》的編寫,還是為在校大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當然,也包括初步進入職場發展的年輕人,使他們在自己的職業發展過程中,能有一個更有計劃的思考,少犯錯誤,有一個工具一樣的書做幫手,這可以使他們在自己的人生發展中更順利一些。在編寫過程中,收集資料與整理資料的過程,既讓我們看到這個學科發展快速、變化巨大,也看到這個學科的發展仍是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很多問題留待研究解決。
最後,還是感謝齣版社,感謝中央編譯齣版社的領導,給我們提供這樣一個服務社會,服務讀者的機會。與此同時,特彆感謝編輯小芳女士,她的鼓勵與支持,使我能鼓足勇氣將這個工作進行下去。
感謝一切幫助我們的朋友。
探索心智的廣袤疆域:一份關於心理學前沿研究的導覽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個特定領域,而是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宏大的心理學研究圖景,勾勒齣心智的無限可能性與研究的深刻之處。我們聚焦於那些最能觸動人類情感、塑造個體經驗、影響社會發展的心理學前沿議題,力求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研究的魅力。 第一章:感知世界的奇妙旅程——知覺與意識的邊界 我們的世界是如何通過感官被構建的?本章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知覺的奧秘。從光綫如何在視網膜上轉化為神經信號,到聲音如何在內耳中被解析,我們審視感官信息的接收過程。然而,知覺遠不止於簡單的信號接收。我們將深入研究構造性知覺的理論,探討大腦如何主動地整閤、解釋和組織來自外界的信息,從而形成我們對現實的獨特感知。我們將分析視覺錯覺的成因,揭示大腦在理解三維空間、深度和運動時所采用的“捷徑”以及這些捷徑可能産生的偏差。 意識,作為我們最核心的內在體驗,其本質至今仍是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最大的謎團之一。本章將審視關於意識的整閤信息理論(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和全局工作空間理論(Global Workspace Theory)等主流模型,嘗試理解意識是如何從復雜的神經活動中湧現齣來的。我們將探討無意識加工(unconscious processing)的重要性,它在我們的決策、情感反應甚至創造力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注意力的機製(如選擇性注意、分散注意)到自動加工與控製加工的交互,我們理解個體如何選擇性地聚焦於信息,以及哪些信息能夠突破閾值進入意識層麵。此外,本章還將觸及夢境的心理學意義,以及冥想和正念如何影響我們的意識狀態和主觀體驗。 第二章:記憶的織錦——塑造身份與曆史的結構 記憶是構建我們過去、理解現在和規劃未來的基石。本章將深入剖析記憶的復雜性。我們首先區分不同類型的記憶,包括外顯記憶(如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和內隱記憶(如程序性記憶和條件反射)。我們將探討記憶的編碼、存儲和提取過程,理解信息是如何被轉化為可存儲的格式,又如何在需要時被重新激活。 令人著迷的記憶失真現象是本章的重點之一。我們將審視虛假記憶(false memories)的形成機製,探討目擊證人證詞的不可靠性,以及媒體和社會因素如何影響我們的記憶。遺忘同樣是記憶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討論乾擾理論(interference theory)、衰退理論(decay theory)以及動機性遺忘(motivated forgetting)等多種遺忘的可能原因。 更進一步,本章將觸及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的概念,思考群體如何共同建構和傳承曆史敘事,以及這種集體記憶如何影響當下的社會認同和行為。我們還將探討記憶與身份之間的深刻聯係,理解我們如何通過對過去經曆的敘述來定義“我是誰”。最後,本章將展望記憶增強技術和記憶障礙(如遺忘癥)的研究進展,理解大腦如何努力保存和檢索這些珍貴的信息片段。 第三章:情感的韆變萬化——驅動行為與連接世界的力量 情感是我們生命中最基本、最普遍的體驗之一,它們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決策和人際關係。本章將深入探索情感的心理學。我們將審視基本情感理論(如Ekman的基本情緒模型)和維度模型(如Valence-Arousal模型),理解不同情感的獨特生理和心理特徵。 我們還將探討情感的起源與生理基礎,包括大腦中與情感相關的區域(如杏仁核、前額葉皮層)以及神經遞質的作用。情緒的錶達與識彆是本章的另一重要方麵,我們將分析麵部錶情、肢體語言和語調在情感交流中的作用,以及跨文化情感錶達的相似性與差異性。 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是處理和管理情感體驗的關鍵能力。本章將介紹各種情緒調節策略,如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錶達抑製(expressive suppression)以及尋求社會支持,並探討其在應對壓力、維持心理健康方麵的重要性。我們將分析情緒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例如情緒如何影響注意力、記憶和決策。 此外,本章還將關注特定情感狀態的心理學,如喜悅、悲傷、憤怒、恐懼的心理機製,以及移情(empathy)——理解和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在人際關係和社會互動中的核心作用。我們還將探討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以及如何培養和提升這一重要素質。 第四章:思想的火花——認知過程與問題解決的藝術 人類的認知能力是區彆於其他物種的關鍵特質。本章將聚焦於思想的運作機製。我們將深入研究思維(thinking)和推理(reasoning)的過程,包括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和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的邏輯結構。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是認知心理學的核心議題之一。本章將介紹不同類型的問題(如規則類問題、探索類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包括算法(algorithms)和啓發式(heuristics)的應用。我們將分析障礙(barriers)和思維定勢(mental set)如何阻礙問題的有效解決,以及創造性思維(creative thinking)的産生機製,包括發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和聚閤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的作用。 決策(decision making)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認知活動。本章將審視理性決策模型與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的發現,探討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和啓發式偏見(heuristic biases)如何影響我們的選擇。我們將分析不確定性下的決策,以及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的心理學原理。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語言與思維的關係,語言是否塑造瞭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還將觸及元認知(metacognition)——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知——在學習、反思和自我調節中的關鍵作用。 第五章:人際的聯結——社會認知與群體動力學的奧秘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行為、思想和情感無不受到社會環境的深刻影響。本章將深入探索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的領域。我們將審視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理解個體如何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以及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等常見的歸因偏差。 態度(attitudes)的形成、改變和測量是本章的重點。我們將分析說服的心理學,以及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如何解釋個體在麵對不一緻的態度和行為時所産生的心理壓力。社會知覺(social perception)也包括刻闆印象(stereotypes)、偏見(prejudice)和歧視(discrimination)的形成與影響,我們將探討這些社會現象的根源以及消除它們的方法。 群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是理解群體行為的關鍵。本章將分析從眾(conformity)、服從(obedience)以及群體思維(groupthink)等現象,並探討領導力(leadership)的風格和有效性。我們將研究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的因素,以及親密關係(close relationships)的發展和維持。 最後,本章還將關注衝突與閤作(conflict and cooperation)的心理學,以及社會影響力(social influence)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通過理解這些社會心理學原理,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們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以及如何與他人建立更健康、更積極的人際關係。 第六章:自我與潛能——個體成長與發展的動態之旅 在本章的結尾,我們將視角轉嚮個體內部,探索“自我”的構成以及個體如何實現持續的成長與發展。自我概念(self-concept)和自尊(self-esteem)的形成是理解個體行為的基礎。我們將審視自我認知(self-perception)的過程,以及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在驅動目標實現中的重要作用。 動機(motivation)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力量。本章將介紹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等多種動機模型,並探討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的差異及其對行為的影響。目標設定(goal setting)的心理學原理也將被深入探討,理解如何設定有效目標以激發個體潛能。 應對機製(coping mechanisms)是我們在麵對生活挑戰和壓力時所采用的策略。本章將介紹不同類型的應對方式,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並強調發展健康的應對能力對於個體心理韌性(resilience)的重要性。 我們將觸及人格(personality)的理論,理解個體在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上的穩定性特徵。同時,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與幸福感(well-being)的研究進展也將被介紹,探討促進個體積極心理狀態和生活滿意度的因素。 最終,本章旨在鼓勵讀者認識到個體成長的無限可能,理解驅動我們前行的內在力量,並掌握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實現自我價值和潛能的鑰匙。通過對這些心理學前沿領域的探索,我們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人類心智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對自身更深刻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