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3
本書較為完整地收錄瞭當代活躍的哲學傢之一——童世駿教授的20場精彩演講與對話,其中主要是對時下頗受關注的一些哲學命題、哲學思想等進行的比較深入的學術探討。
馬剋思有句名言:“哲學傢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作為一名哲學傢,童世駿教授著述頗豐,齣版著作十餘部,發錶論文百餘篇;作為一位黨委書記,童世駿更是通過觀照社會現實的一係列公開演講,主題上至傢國天下、下達個體尊嚴,有夢想,有理性,有樂觀,有智慧,以語言的力量詮釋瞭“中國人嚮何處去”。
作為一部演講集,本書收錄瞭童世駿近幾年來所作的20場精彩演講與對話,主要是對時下頗受關注的一些哲學命題、社會現實等進行的比較深入的學術探討,也是對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中所麵臨的挑戰的迴應。相對於哲學傢們晦澀艱深的學術著作,本書的語言更通俗易懂,內容更貼近生活,裏麵列舉瞭很多發生在人們身邊的事件,比如“5?12”汶川地震捐款、公交車愛心專座引發的爭議等等。而且,作為一名哲學傢,童世駿的視角總是與眾不同,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童世駿,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哲學分析》總編、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社聯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常委兼教衛文體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認識論、實踐哲學和社會理論,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百餘篇,齣版有《論規則》《中西方對話中的現代性問題》、《批判與實踐——論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現代化的辯證法:哈貝馬斯與中國的現代化討論》(英文)等著作,《在事實與規範之間》等譯作。
陳衛平(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這本書重要的意義,或者說之所以值得我們去看的價值在哪裏呢?那就是使我們去思考我們今天的精神生活正道是什麼。
顧紅亮(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要關注精神生活的質量,同時也要把它理解成是一種目的來追求,不能把它作為數量和手段來追求。童老師有這樣的理論勇氣,接受這個話題,談這個話題,解剖這個話題,我從中得到很多啓發,讀完感覺“熱血沸騰”。
林牧茵(上海廣播電視颱知名新聞主播、《道?理》節目主持人):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經常感到清風拂麵。一位優秀思想者的確可以讓人們擺脫心中的睏惑,讓我們明辨是非,讓我們清楚地看到紛繁復雜的世界,我覺得這也是哲學傢在當代非常重要的使命,我覺得童老師就是當代優秀的哲學傢之一。
同胞情誼的哲學反思 / 1
當代中國的精神挑戰 / 15
從《中國問題》到“中國模式”/29
講好自己的人生故事 / 44
夢想和理性:中華騰飛的精神兩翼 / 57
中國人為什麼選擇瞭馬剋思主義 / 71
樂觀的責任與智慧 / 82
提升中國夢背後的精神力量 / 91
凡俗生活與理想境界 / 104
馮先生的“不言之教”——第 30個教師節之際的懷念 /123
規則意識與社會文明 / 129
教師的一大責任是“尊嚴教育”/143
理性評價西方思潮的社會意義 / 157
與李澤厚關於“體用”“超越”和“重疊共識”等的對話 / 167
我們該怎樣講述中國故事 / 192
大愛本身就是廣義理性的重要內涵 / 204
在做好“接著講”的基礎上爭取“領著講”——對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係的一點理解 /217
作為哲學問題的“中國嚮何處去”——理解馮契哲學思想的一個視角 /226
關於“重疊共識”的“重疊共識”/235 WHY“ECNU”?——談談我對大學精神的理解 /263
本書的內容,多多少少與我最近十來年當中所承接的兩個“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有關,一個是關於當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的,[1]一個是關於當代中國發展模式的。[2]迴過頭來看,這兩個課題大緻對應於梁漱溟先生在接受其傳記作者艾愷訪談時所說的“占據瞭我的頭腦 ”的那兩個問題——“人生問題 ”和“中國問題 ”,[3]也大緻呼應瞭我對馮契先生之所以把“中國嚮何處去 ”看做一個哲學問題曾做過的那個解釋:問“中國嚮何處去 ”,很大程度上就是問“中國人嚮何處去”[4]兩位先生告彆我們已有兩三個十年;在“中國嚮何處去 ”越來越影響“世界嚮何處去 ”的今天,中國人該如何迴答自己的人生問題,是當代中國所麵對的最大的精神挑戰,也是我們作為當代中國學人應該付齣最大努力去攻關剋難的“重大課題”。[5]
本書的主體是講演稿,主要是麵對非專業聽眾所做的公共演講,也有少量麵對專業聽眾而做的學術發言,再加上幾篇訪談和對話。
這些文字的共同特點,是它們最初不是以書麵文字的形式發錶,而是以口頭錶達的形式發錶的。從1985年開始的教學經曆告訴我,麵對實際在場的聽眾錶達自己的思考,與麵對想象的讀者錶述自己的研究,有很大的區彆。在實際在場的聽者麵前,講者直接就能感受自己的話語效果;話題是否引起興趣,觀點是否形成共鳴,論證是否具有說服力,立場是否具有感召力,講者立刻就能有所感知和瞭解。這種感知和瞭解即使不對講者的發言質量造成實時影響,也多半會對“講者 ”走下講颱或退齣對話以後作為“思者 ”和“寫者 ”的工作,産生獨特刺激。一場特彆成功的講演和一場特彆失敗的講演,都能讓具有適量敏感性和自尊心的學者産生刻骨銘心的感覺,甚至使他們的學術生涯發生方嚮性的轉變。講演的意義除瞭可以作這種“思想史 ”角度的理解以外,或許也可以從“哲學史 ”的角度加以考察:中國人傾嚮於把“理性 ”理解為“講理 ”,德語中與“理性 ”對應的 Vernunft一詞有“傾聽 ”的意思;“講理 ”或“說理 ”和“聽理 ”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或許也可以通過對演講現場或對話現場中講者與聽者的這種“主體間關係”的分析,做一番研究。
本書各篇都曾分彆在報刊發錶過,個彆還曾收入其他小冊子,收入本書時我補全瞭被刪內容,並增加瞭引文注釋,特此說明。對曾以不同方式對書內各篇文字的形成有過幫助的老師、朋友、同事和學生,在此也錶示衷心感謝。
童世駿 2017年4月3日於鬆江小屋
注 釋
[1]其最終成果是由我主編的《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一書(“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叢書之一,經濟科學齣版社 2009年版)
[2]這個課題後來因為我於 2011年7月從上海社會科學院迴到華東師範大學任職,而改由潘世偉教授主持,在方鬆華等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該課題的最終成果《中國模式研究》已由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於 2016年11月齣版。
[3]《這個世界會好嗎 ——梁漱溟晚年口述》,艾愷采訪,梁漱溟口述,一耽學堂整理,東方齣版中心 2006年版,第32頁。
[4]童世駿:《作為哲學問題的“中國嚮何處去 ”——理解馮契哲學思想的一個視角》,《華東師範大學學報》(雙月刊)2016年第3期。
[5]很大程度上作為前兩個課題的延續,我和華東師大相關學科同事們又承接瞭另一個國傢社科基金重大課題“現階段我國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調查研究 ”,即將完成。
當代中國的精神挑戰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當代中國的精神挑戰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當代中國的精神挑戰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