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将全球价值链研究的前沿成果与环境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的学术洞见整合在一起,利用国际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等,系统地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国际、国内、产业、企业以及时间层面追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碳排放,厘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排放责任,为国际碳排放核算和减排谈判以及国内节能减排政策的具体实施提供实证支持。
作者简介
孟渤,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获日本东北大学信息工程学博士学位。兼任经合组织增加值贸易研究科学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曾任OECD科技产业司政策分析官(2009~2011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访问学者(2012年),曾任世行、欧盟、UNCTAD、ADB、UNIDO等国际组织短期咨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价值链、投入产出模型、空间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低碳经济学。
高宇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研究员。获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兼任留英经济学会/留欧经济学会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2011~2013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产业经济与政策、资源环境与价值链。
薛进军(日文名:雪原树人TatsutoYUKIHARA),男,1955年3月生,1992年获武汉大学发展经济学专业博士。1982年3月-1984年7月任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政教系助教;1983年3月-1984年8月任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政教系讲师;1987年9月-1992年7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在职博士;1989年3月-1993年2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1989年3月-1992年3月任武汉大学经济系副主任;1989年3月-1994年7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92年3月-1994年8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1993年3月-1994年8月任武汉大学经济学院教授;1994年9月-1997年3月任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1997年4月-2007年3月任日本大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王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资深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目录
引 言/1
第一部分 全球价值链与碳排放的研究方法创新
第一章 追溯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发生、转移和吸收
【孟 渤 Glen Peters 王 直】/3
第二章 地区异质性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产业分工、需求溢出和碳排放
【裴建锁 孟 渤 王 飞 薛进军 赵忠秀】/21
第三章 企业异质性研究方法与国际贸易中碳排放的重新估算
【刘 宇 孟 渤 高宇宁 李晓凤】/41
第二部分 国内价值链、碳排放与绿色生产率
第四章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家庭消费与碳排放【郭 琳】/69
第五章 中国工业行业基于投入产出的真实生产率分析【高宇宁 郑云峰 胡鞍钢】/91
第六章 考虑环境和碳排放因素的中国省级技术效率排名
【郑京海 胡鞍钢 高宇宁 张 宁 许海萍】/107
第七章 考虑环境和碳排放因素的省际生产率研究【高宇宁 郑京海 张 宁】/137
第三部分 环境保护与碳排放的政策思路
第八章 中国的绿色GDP与绿色生产率:政策思路研究【高宇宁 郑京海 胡鞍钢】/177
第九章 碳税与能源税的环境经济效果: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
【邹乐乐 薛进军 Alan Fox 孟 渤】/192
第十章 火力发电运行管理标准的环境经济效果分析【刘 宇 胡晓虹 孟 渤】/224
精彩书摘
《全球价值链、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
我们所采用的Malmquist指数法属于生产函数生产率模型,在本质上与Chow于2000年估算的总量生产函数生产率模型是一致的。而以劳动报酬在GDP中的份额为就业权重的方法需要满足总量经济的生产行为遵从利润最大化原则,以及完备竞争市场的制度假设。这些假设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来说似乎是难以满足的。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1995年以后全要素平均增长率出现下降”的结果是有一定的理论和经验依据的。
在改革期间,在总量水平或全国平均水平上,技术效率呈现先大幅上升后小幅下降的趋势,而省际技术效率水平差距变化趋势则刚好相反,可以肯定大部分省份的技术效率正在上升。技术效率有显著提高的省份有27个,占87%。技术效率提高最多的省份是甘肃,为121%。效率下降的省份只有2个。当然,由于经验模型的性质,这一下降可能不是效率低本身造成的,而是省份之间的技术差距导致的。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
通过对生产率的拆分,我们可以判断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升降的原因。总体上看,生产率的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省际平均技术效率水平变化相对比较小。并且,计算结果也显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TFP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下面我们通过观察生产前沿的移动和生产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投入系数空间的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来大致判断一下生产率拆分结果的参考价值。
……
前言/序言
序 言
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重大科研项目“追溯全球价值链里的中国碳排放”的系列成果以此书的形式正式出版,谨表祝贺。与孟渤先生相识于2011年2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贸易统计全球论坛,在那次论坛上,联合国统计局(UNSD)提出了国际贸易统计的发展愿景,与世界贸易组织(WTO)共同倡导各国提高贸易统计的数据质量,不断改进统计制度方法,加强贸易统计与其他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联系以及大数据的应用,重视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开展全球经济分析。今天看到孟渤先生率领的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作为一名贸易统计数据的生产者,真是十分欣喜。
全球价值链的兴起与演进已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新兴经济体国家作为全球价值链的参与者,进出口贸易规模显著扩大,其经济发展也从中受益。然而,全球价值链在创造收益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和环境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例如,国际贸易中商品的生产和跨国运输所带来的碳排放和污染问题,对外直接投资所引发的排放和污染的国际转移问题,等等。当今,以分段式生产、跨境加工服务等为特点的全球价值链日趋复杂,其参与方式的多样性和受到外部因素冲击后的不确定性也给政策制定者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如何科学地追溯各参与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排放和污染、参与国如何合理地承担环境责任等问题成为贸易分析中的难点。
上述问题的解决涉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政策领域,需要进行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而扎实的科学研究是政策出台的基础,这需要搭建科学的理论框架,形成严密的研究体系,搜集可靠的数据信息,进行严谨的实证分析。本书所展现的清华大学CIDEG重大科研项目中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书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如下。第一,选题具有前瞻性。将目前国内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价值链与环境问题相联系,其部分研究成果已于2016年在摩洛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第22次缔约方会议(COP22)上发布,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二,理论具有创新性。将国际贸易与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贸易增加值”的概念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核算方法相结合,为科学合理地追溯全球价值链中的排放、污染以及相关国家行业的责任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第三,成果具有实用性。在贸易和环境数据库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将中国海关发布的货物贸易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部门的经济数据与世界各国贸易数据相链接,按照省市和企业类型进行分析,为全面细致地研究全球价值链大背景下中国各省的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第四,建议具有可行性。该书基于新的核算框架,利用新的数据库资源,构建强有力的政策模型,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宝贵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是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参与者和践行者,是贸易自由化的坚定支持者和建设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贡献者。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为世界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与此同时,中国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追溯并降低全球价值链中的碳排放和污染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机遇。当前,中国在国内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倡“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在国际上坚守自由贸易方向,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我相信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希望广大读者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统计数据呈现的是过去,但启迪的是未来。期待本书的研究成果能够带来政策的调整,为全球贸易与经济可持续提供动力。
国家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副司长 金弘蔓
2017年3月28日
全球价值链、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