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博物学爱好者,博物学研究者 这是一份以书代刊的半学术性读物,旨在从理论层面进行建设和提高,将博物学从亲近自然或怡情悦性的层面提升到真正的学术高度。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
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博物学是人们了解山川、岩石、动物、植物等自然物,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分类的重要学问。首先是世界各地的普通百姓对自己生活区域周围事物的熟悉和利用,其次是专门家对远方世界中自然物的探索、收集。现在,在近或在远,无论曾经如何辉煌,博物学在宏观层面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时髦,各种专门学科和技艺似乎完全取代了其功能,各级学校的课程表已难觅博物学的字样。博物学已经沦为前科学、肤浅探究的代名词。博物学在衰落中,但是并没有彻底死掉,相反它在主流教育体制之外意外获得了广阔生存空间。在许多国家中,博物学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参与,博物类图书和博物类活动均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可能的解释在于,博物学有独特的视角和眼界,重视普通人对“生活世界”的感受,在乎系统在大尺度上的价值权衡,它相当程度了弥补了主流“现代性”话语的不足。
本书由刘华杰、薛晓源主编,定位为半学术性的读物,旨在为博物学研究者和热爱博物学的社会群体提供雅俗共赏的博物学文化论坛。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第yi期以“博物学是什么”和“当代的博物学活动”为讨论的主题。
作者简介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植物爱好者。热心于复兴博物学文化。作品有《看得见的风景》《博物人生》《檀岛花事》《从博物的观点看》等。
薛晓源,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编《博物学经典译丛》《博物学经典丛书》等,计三十多种博物学著作。
精彩书评
《中国博物学评论》的创刊,对中国出版界来说,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对于文化传播来说,更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清华大学教授刘兵由于博物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进入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不需要太艰苦的专业训练,就可以涉足进来。这对于博物学走进公众生活当然是有利的,因为容易将各方面的博物学爱好者吸引过来;但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来说,从理论层面进行建设和提高,将博物学从亲近自然或怡情悦性的层面提升到真正的学术高度,也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对《中国博物学评论》有厚望焉!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目录
发刊词
对《中国博物学评论》寄予厚望
贺词
纵横
博物学视阈下的生态启蒙与美学苏醒
复兴博物学的几个问题
从天堂鸟的发现之旅浅谈近代博物学的发展历程
世博见证:文明反思与博物学的复兴
万物与帝国:试述汉代博物之学的社会语境
专题:博物在行动
游侠昆虫学家张巍巍
孙英宝:执着描绘植物的小众科学画师
博物选修课与学校的自然教育
这些年的“自然笔记”
初品“博物学下午茶”
小品
非洲游记
《鼹鼠的故事》植物版收看指南(上)
博物画
地黄:童年的小蜜罐儿
图书信息
博物之旅:趋近天地大美——“博物之旅”丛书之《发现最美的鸟》《发现最关的昆虫》发布仪式发言纪要
精彩书摘
《中国博物学评论(第1期)》:
长期以来,博物学是人们了解山川、岩石、动物、植物等自然物,对其进行观察、记录、分类的重要学问。首先是世界各地的普通百姓对自己生活区域周围事物的熟悉和利用,其次是专门家对远方世界中自然物的探索、收集。现在,在近或在远,无论曾经如何辉煌,博物学在宏观层面探究事物的方式已不再时髦,各种专门学科和技艺似乎完全取代了其功能,各级学校的课程表已难觅博物学(historianaturalis/natural history)的字样。博物学已经沦为前科学、肤浅探究的代名词。
博物学在衰落中,但是并没有彻底死掉,相反它在主流教育体制之外意外获得了广阔生存空间。在许多国家,博物学得到公众前所未有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参与,博物类图书和博物类活动均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可能的解释是,博物学有独特的视角和眼界,重视普通人在“生活世界”的感受,在乎系统在大尺度上的价值权衡,它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主流的“现代性”话语的不足。
博物学有用吗?按主流观念,用处不大。在推崇强力与控制的现代性逻辑看来,博物学柔弱且低效。但是二分法中并非只有一个侧面享有价值,现代性越排斥博物学,人们就越喜欢博物学!实践证明:“我博物,我快乐!”因为非强力.快乐而少伤害。
老罗斯福曾说,对博物学的兴趣未令其政绩清单变得更长,但它的确为其生命增添了极大的乐趣。其实,并非仅涉及个人生活,博物学爱好、与博物学冢的交往,影响了其荒野观念和整个美国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
各门具体学科,已经深入揭示了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并且每时每刻仍在生产坚实的知识、研发高效的技术。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成为阻挡博物学复兴的依据、借口;相反,有识之士恰好认识到,碎片化的知识需要新综合、算计,超高速的技术推进加剧了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损害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导致天人系统严重的不适应,威胁到“盖娅”(Gaia)的可持续生存。
博物学不意味着肤浅,历史上它一直在演化着,今日仍然需要研究和传播。达尔文是地道的博物学家,他的思想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显然不是因为它肤浅,而是因为它深刻且易被误解。演化论是博物学传统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卡森也是博物学家,虽然许多人有意忽视她的这一身份,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就像经验科学发源于哲学一样,演化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的确发源于博物学。不过,严格来讲博物学并不完全属于科学,博物学与科学有交集,却并非科学的真子集。除了与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的关联,如今的博物学与环境伦理学、环境史、环境美学、自然教育、科学史、可持续发展研究有着多方面联系。
经过许多人的艰苦努力,《中国博物学评论》终于创刊了。我们把它定位于半学术性的读物,希望把它办成雅俗共赏的博物学文化论坛。古今中外、一阶二阶与博物学相关的内容都在讨论之列。我们将秉承开放办刊的原则,摒弃门户之见,欢迎不同观点坦率交流。
……
中国博物学评论(第1期)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