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基礎讀本

比較文學基礎讀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沛 著
圖書標籤:
  • 比較文學
  • 文學理論
  • 文學史
  • 文化研究
  • 跨文化研究
  • 西方文學
  • 中國文學
  • 經典導讀
  • 學術著作
  • 高等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8219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055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比較文學基礎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字數:3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為人類總體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比較文學代錶瞭新的人文主義精神 。的確,比較文學的目標在於發現更高自我或實現自我的更高存在;在這個意義上,比較文學是哲學——不僅是單純認識論意義上的哲學,更是作為“認識你自己”的實踐哲學,即人文之道。通過此在的實踐和實踐的此在,比較文學成為新時代人文主義的標誌和先鋒。在這時,比較文學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意義和價值便得到瞭最終證明。《比較文學基礎讀本》便是基於以上認知編選的,以供比較文學專業內外師生基礎教學與拓展閱讀之用。本書收錄瞭18世紀以來的文學和哲學名傢的經典文章原文或中文譯文,他們對比較文學的定義、範疇、內涵、意義、發展方嚮等問題進行瞭探討,闡發瞭各自的觀點,對國內比較文學的學習和研究具有參考意義。

內容簡介

  《比較文學基礎讀本》精選中西比較文學原始文獻,為比較文學專業學生的入門和基礎讀物,勾勒比較文學學科的發展脈絡,深化研究者的學科觀念和問題意識。意在進一步規範和明確學科意識,為未來的比較文學從業者夯實研究基礎。作為人類總體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比較文學代錶瞭新的人文主義精神 。的確,比較文學的目標在於發現更高自我或實現自我的更高存在;在這個意義上,比較文學是哲學——不僅是單純認識論意義上的哲學,更是作為“認識你自己”的實踐哲學,即人文之道。通過此在的實踐和實踐的此在,比較文學成為新時代人文主義的標誌和先鋒。在這時,比較文學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意義和價值便得到瞭最終證明。《比較文學基礎讀本》便是基於以上認知編選的,以供比較文學專業內外師生基礎教學與拓展閱讀之用。本書收錄瞭18世紀以來的文學和哲學名傢的經典文章原文或中文譯文,他們對比較文學的定義、範疇、內涵、意義、發展方嚮等問題進行瞭探討,闡發瞭各自的觀點,對國內比較文學的學習和研究具有參考意義。選取的文章如赫爾德的《論文明的進步》、雷馬剋的《比較文學的定義和功用》、 楊周翰的《比較文學:界限、“中國學派”、危機和前途》。

作者簡介

  張沛,北京大學中文係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著有《隱喻的生命》、《哈姆雷特的問題》、《英國人文經典讀本》等,發錶論文:《修辭與認知:隱喻詩學的認識論研究》、《隱喻:一個社會政治修辭學的研究》、《〈哈姆雷特〉與莎劇的中文翻譯》等。

目錄

上篇
1. 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
  論文明的進步(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 1770)
  比較不同民族的結果 論古代與現代的詩歌(Results of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eoples  Poetry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1797)
2. 斯達爾夫人(Germaine de Stael):現代文學的總精神(Of the General Spirit of Modern Literature, 1800)
3. 歌德(J. W. von Goethe):論世界文學(Conversations on World Literature, 1827)
4. 馬剋思(Karl Marx):共産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 1848)
中篇
5. 梅爾茨爾(Hugo Meltzl):比較文學當前的任務(Present Task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877)
6. 波斯內特(Hutcheson Macaulay Posnett):比較的方法與文學(The Comparative Method and Literature, 1886)
7. 勃蘭兌斯(Georg Brandes):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 1899)
8. 蓋裏(Charles Mills Gayley): 什麼是比較文學 (What 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1903)
9. 白璧德(Irving Babbitt):閤理的古典研究(1908)
10. 洛夫喬伊(Arthur O. Lovejoy):觀念史的研究(1936)
11. 海厄特(Gilbert Highet):古典文學與現代民族文學(1949)
12. 卡雷(Jean-Marie Carré):《比較文學》序言(Preface to La Littérature comparée, 1951)
13. 奧爾巴赫(Erich Auerbach):語文學和比較文學(Philology and Weltliteratur, 1952)
14. 庫休斯(Ernst Robert Curtius):《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前言(Preface to European Literature and the Latin Middle Ages, 1953)
15. 韋勒剋(René Wellek)
  總體文學,比較文學與民族文學(《文學理論》,1942)
  比較文學的危機(1959)
16. 雷馬剋(Henry Remark):比較文學的定義和功用(1961)
17. 艾田伯(René Etiemble):比較不是理由:比較文學的危機(Comparaison n’est pas raison, in Ouveture(s) sur un comparatisme planetaire, 1963)
18. 魏因斯坦(Ulrich Weisstein):比較文學的定義(1973)
19. 弗朗索瓦 約斯特(Francois Jost):比較文學:作為文學哲學(1974)
20. 謝弗勒(Cheverel):比較文學的未來(1989)
21. 伯恩海默(Charles Bernheimer):世紀之交的比較文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1993)
22. 愛普特(Emily Apter):一種新的比較文學(A New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06)
下篇
23. 章太炎:訄書(1902)
24. 王國維: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1906)
25. 魯迅:
  文化偏至論(1907)
  摩羅詩力說(1907)
26. 鬍適:比較的文學研究(1922)
27. 陳寅恪:
  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193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1933)
28. 錢鍾書:
  《談藝錄 序》(1948)
  《談藝錄 八八附說二十二》(1948)
  《管錐編 全三國文捲四七》(1979)
29. 賈植芳: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過去、現在與將來(1984)
30. 楊周翰:比較文學:界限、“中國學派”、危機和前途(1990)
31. 樂黛雲:比較文學發展的第三階段(2005)
《世界文學精粹:跨越時空的對話》 這本《世界文學精粹:跨越時空的對話》並非一本學術論文集,也非艱深的理論探討,而是為你精心挑選的一扇窗,讓你得以窺見人類文明長河中那些閃耀著獨特光芒的文學瑰寶。它緻力於在浩瀚的文學宇宙中,為你梳理齣一條清晰而富有啓發性的脈絡,引導你領略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思想與情感的精彩錶達。 全書以“對話”為核心理念,並非指某一種特定的文學理論視角,而是強調文學作品之間、文學與讀者之間,以及文學與曆史、文化之間存在的深層聯係與互鑒。我們相信,偉大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不僅在於其自身的藝術成就,更在於它們所承載的普遍人性,以及它們與其他作品、與其他思想碰撞齣的火花。 在內容上,我們摒棄瞭僵化的文學史分期,轉而以更具包容性的視角,選取瞭那些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代錶性、影響深遠,且能夠引發讀者深度思考的作品。這些作品可能齣自古典時代的史詩,可能誕生於中世紀的傳奇,也可能活躍在近現代的舞颱。無論是東方的哲學詩歌,西方的浪漫主義巨著,還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奇幻想象,本書都將努力展現其獨特的魅力。 具體而言,本書並非羅列各種文學流派的定義與特點,而是通過對經典作品的深入解讀,讓讀者在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不同文學思潮的脈絡與演變。例如,當你品讀古希臘的悲劇時,你將感受到命運的無常與人性的掙紮;當你徜徉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中時,你將體會到山水之間的情懷與哲思;當你走進十八世紀的啓濛小說時,你將觸碰到理性與自由的萌芽。 本書不追求麵麵俱到,而是力求精煉與深刻。我們精選的每一篇作品,都經過反復斟酌,確保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深度。同時,我們也會適時穿插簡要的背景介紹,幫助讀者理解作品的時代語境和文化土壤,但絕不會對作品進行過度解讀或提供標準答案。我們更希望激發的是讀者自身的獨立思考與個性化解讀。 本書的目標讀者並非僅限於文學研究者,而是所有對世界文學充滿好奇,渴望拓展視野,豐富精神世界的讀者。我們相信,閱讀這些跨越時空的偉大作品,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培養更深刻的同理心,並從中汲取人生智慧,豐富個人情感體驗。 這本《世界文學精粹:跨越時空的對話》將帶你走進那些或史詩般恢弘,或細膩感人的文學殿堂。你將有機會與荷馬筆下的英雄一同冒險,與但丁一同穿越煉獄,與莎士比亞筆下的靈魂一同悲喜,與曹雪芹筆下的女兒一同嘆息。這些閱讀的旅程,將不僅僅是文字的傳遞,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與靈魂的共鳴。 本書的編排方式,旨在創造一種流暢自然的閱讀體驗。我們不會生硬地切割章節,而是力求在不同作品、不同主題之間建立起巧妙的聯係。或許,一段古老的東方寓言能與西方的哲學思辨産生奇妙的呼應;或許,一段現代的敘事探索能讓你迴想起古典的史詩精神。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文學的生命力與連貫性。 請注意,本書並非一本文學批評的集閤。雖然我們會對所選作品進行必要的導讀,但重點在於引導讀者進入作品的世界,而非提供一套現成的評價體係。我們鼓勵讀者帶著自己的感受去閱讀,去發現那些觸動你的文字,去思考那些引發你共鳴的情感。 《世界文學精粹:跨越時空的對話》是一次邀請,邀請你走進一個更廣闊的精神世界,去聆聽那些來自不同文明的聲音,去感受人類共通的情感與思想。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段探索之旅,一段與偉大靈魂對話的旅程。希望你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驚喜與啓迪。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就有一種被曆史洪流席捲而來的感覺。它的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紙張的物理重量上,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字背後,那些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與文化交融。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讀到關於“東方主義”的章節時,腦海中激起的巨大震動。它並非簡單地將西方對東方的想象進行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這種想象背後復雜的權力關係、曆史成因以及對東方主體性的消解。我開始反思,我們自身對於“他者”的認知,是否也同樣被某種預設的框架所限製?書中對不同文學傳統的細緻梳理,讓我意識到,文學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深深植根於其所處的社會、文化和曆史土壤之中。這種跨文化的視角,如同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那些我從未曾想過的世界,那些在異域文化中綻放的獨特生命力。我開始理解,為什麼不同文明的文學作品,在看似遙遠的距離下,卻能激起相似的情感共鳴;也開始探索,那些看似截然不同的敘事方式,背後是否隱藏著某種共通的人性體驗。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羅列,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鼓勵我去質疑,去反思,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框架。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對文學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國界或語言,而是擁有瞭一個更廣闊的視野,能夠以更加包容和審慎的態度去麵對各種文學現象。它讓我意識到,文學的魅力,恰恰在於它能夠超越錶象,觸及人類內心最深處的共通情感,即使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文化,也能在文學的橋梁下找到對話的可能性。

評分

這本書如同一位淵博的學者,用嚴謹而生動的語言,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文學世界的大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文學與意識形態”的論述。我曾以為,文學作品就是作者思想的自由錶達,然而這本書卻讓我認識到,文學作品往往是深深植根於其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之中的,它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意識形態的影響,甚至在不經意間,成為某種意識形態的載體。這種對文學與意識形態之間關係的剖析,讓我對文學的理解更加深刻和警惕。我曾嘗試分析某部作品中隱含的民族主義或階級觀念,驚奇地發現,那些曾經讓我深感共鳴的描寫,在新的視角下,竟然展現齣瞭另一層含義。這種對文本背後意識形態的挖掘,讓我對文學的解讀更加具有批判性。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能夠幫助讀者提升媒介素養。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文字信息,而本書所倡導的批判性閱讀,能夠幫助我們辨彆信息的真僞,理解信息的背後邏輯,從而避免被不當的言論所誤導。它讓我明白,閱讀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更是一種主動的、批判性的思考過程。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如同一次次充滿驚喜的探險。我被書中對“文學傳統與創新”關係的闡釋深深吸引。我曾以為,文學的進步就是不斷地打破舊的傳統,創造新的形式,然而書中卻揭示瞭,傳統與創新並非是相互對立的關係,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新的文學形式往往是在對舊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中産生的,而對傳統的反思與批判,也能夠激發新的創作靈感。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讓我對文學的演變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曾嘗試分析某位作傢是如何在繼承古典文學風格的同時,又融入現代元素的,這種將“繼承”與“創新”相結閤的創作手法,讓我看到瞭文學發展的內在邏輯。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的創作欲望。它所展示的豐富多樣的文學現象,以及深入的理論分析,都能夠為讀者提供寶貴的靈感。我曾因書中對某個文學流派的介紹而激發瞭創作的衝動,試圖用自己的筆觸去探索類似的文學主題。它讓我明白,學習文學,並非僅僅是為瞭成為一個評論傢,更是為瞭成為一個更懂文學,甚至能夠參與文學創造的實踐者。

評分

這本書如同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集,每一個篇章都帶領我進入一個全新的文學世界。我尤其鍾愛其中對“翻譯”在文學交流中作用的闡釋。過去,我總是將翻譯視為一種忠實還原的技藝,然而書中卻揭示瞭翻譯背後隱藏的文化權力、意識形態的博弈,以及翻譯本身所帶來的創造性。一篇作品,經過不同的翻譯,其麵貌可能會發生巨大的改變,這讓我對“原文”的理解也産生瞭新的思考。我曾嘗試對比不同譯本的同一部作品,赫然發現,那些微妙的詞語選擇、句式結構,都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和意義解讀。這種對翻譯的深入剖析,讓我對文學的傳播與接受有瞭更深的認識。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所閱讀的“外國文學”,很大程度上是經過翻譯的“再創造”。這種視角,讓我對文學作品的跨文化傳播有瞭更加審慎的態度。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充滿瞭對文學作品的深度分析。我曾花費大量時間,對照書中提到的理論,重新解讀那些我曾經熟悉的文學作品,每一次重讀,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新的角度。它讓我明白,文學並非是靜態的存在,而是一個不斷被閱讀、被理解、被重新闡釋的動態過程。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顛覆性的閱讀體驗。它讓我看到瞭文學研究的無限可能性,以及文學作為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橋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文學體裁的演變”的討論,它並非是簡單地將詩歌、小說、戲劇等進行分類,而是追溯瞭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發展脈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關係。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文學的整體性有瞭更深的認識。我曾以為,不同體裁的文學是各自獨立發展的,然而通過本書的學習,我纔意識到,它們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互動關係,例如,詩歌的韻律可能影響小說的節奏,戲劇的衝突也可能體現在小說的情節設計中。這種對文學體裁演變的深入剖析,讓我對文學的結構與形式有瞭更細緻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能夠啓發讀者進行跨學科的思考。它將文學與曆史、哲學、社會學等學科聯係起來,讓我看到,文學並非是脫離現實的藝術,而是深刻地反映和塑造著人類的社會與文化。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我對文學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刻。

評分

捧讀此書,仿若置身於一個宏大的文學星空,每一顆星辰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共同構成瞭一幅壯麗的畫捲。我尤為贊賞書中對“文學接受史”的論述。過去,我習慣於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學,認為作品的意義是由作者決定的,然而這本書卻讓我明白,文學的生命力在於它的“被接受”。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文化語境下,會被賦予截然不同的意義。這種對讀者在文學創作中的主體性地位的強調,讓我對文學的理解更加立體和動態。我曾嘗試研究某一部經典作品在不同時代的接受情況,驚訝地發現,它曾被視為激進的叛逆之作,也曾被奉為道德的典範,這種巨大的反差,讓我對文學的意義及其變化有瞭深刻的體悟。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鼓勵我們進行批判性思考。它並非僅僅羅列事實,而是引導讀者去分析不同文學現象背後的原因,去探究文本的深層含義。這種批判性的閱讀態度,讓我對文學的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具有洞察力。它讓我意識到,文學研究並非是簡單的知識記憶,而是一種不斷探索、不斷發現的過程。

評分

讀罷全書,腦海中湧動著萬韆思緒,久久不能平息。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民族文學”概念的解構。在過去,我總以為一個國傢的文學就代錶瞭那個民族的全部,然而書中通過對跨國文學、流散文學等概念的梳理,讓我看到瞭文學發展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一個民族的文學,並非是鐵闆一塊,而是包含著各種邊緣的聲音、被壓抑的敘事,以及與外部世界持續不斷的互動。這種對宏大敘事的審視與反思,恰恰是比較文學的精髓所在。我曾一度對某些“主流”的文學理論感到睏惑,總覺得它們未能完全捕捉到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而這本書,通過引入“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等視角,為我提供瞭理解和分析文學的新維度。我開始意識到,文本的意義並非是固定的,而是與讀者的身份、立場、以及所處的曆史語境息息相關。這種動態的解讀方式,讓我對文學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富有批判性。我不再滿足於錶麵的故事情節,而是開始深入探究文本背後的權力結構,以及作者所隱含的意識形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升華。它讓我明白,文學研究並非是枯燥的象牙塔,而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社會,理解人性的復雜。

評分

從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瞭一種強大的生命力,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著作,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情感與思想的史詩。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文學與性彆”議題的關注。在過去的閱讀經曆中,我很少注意到作品中隱藏的性彆視角,然而這本書卻讓我意識到,性彆是理解文學的重要維度之一。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文學創作的梳理,揭示瞭女性在文學史上的不平等地位,以及她們所麵臨的挑戰與反抗。這種對性彆議題的深入探討,讓我對文學的解讀更加全麵和公正。我曾嘗試以女性主義的視角去重讀那些我熟悉的經典作品,赫然發現,原來在那些看似普通的情節背後,隱藏著如此多的性彆暗示與權力結構。這種視角上的轉變,讓我對文學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具有社會批判性。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能夠促進讀者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它所提齣的觀點,往往能夠引發不同讀者的共鳴與思考,也能夠促進他們之間就文學議題展開深入的討論。我曾與幾位誌同道閤的朋友一起,就書中提到的某個概念進行熱烈的討論,這種思想的碰撞,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踏上瞭一條漫長而豐富的文學探索之旅。書中所呈現的“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交叉”這一主題,讓我大開眼界。我曾以為文學就是文學,繪畫就是繪畫,音樂就是音樂,然而本書卻讓我看到,它們之間並非是涇渭分明的,而是存在著復雜而深刻的聯係。詩歌可以與音樂相互啓發,小說可以藉鑒戲劇的敘事結構,繪畫作品也可能成為文學創作的靈感來源。這種跨媒介的視角,讓我對文學的理解更加多元和開放。我曾嘗試分析一部文學作品是如何受到某幅著名畫作的影響,驚奇地發現,那些相似的意象、氛圍,都能夠建立起文本與視覺藝術之間的奇妙聯係。這種對跨媒介互動的探索,讓我看到瞭文學的無限可能性。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能夠培養讀者的審美能力。通過對不同藝術形式的比較與分析,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獨特魅力,也能夠更深刻地欣賞藝術的整體性。它讓我明白,藝術是相通的,不同形式的藝術之間,都蘊含著人類共通的情感與智慧。

評分

這本書如同一位睿智的長者,用平和卻充滿力量的語言,引領我一步步走進文學的奇妙殿堂。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互文性”的探討,它讓我明白瞭,文本並非獨立自主的存在,而是與其他文本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網絡。閱讀一篇作品,就像是在解開一個層層嵌套的謎團,每一層都指嚮更深遠的意義,每一句詩,每一段描寫,都可能是在迴應、戲仿、或是顛覆前人的創作。這種發現的樂趣,是閱讀過程中最大的驚喜。我曾嘗試將書中提到的理論運用到我常讀的某一部經典作品上,驚訝地發現,原本認為已經瞭然於胸的細節,在新的解讀視角下,竟然展現齣瞭截然不同的風貌。那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是學習過程中最寶貴的體驗。作者並沒有生硬地灌輸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生動鮮活的文學案例,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瞭分析和理解文學作品的工具。我曾以為比較文學隻是簡單地對比不同國傢的文學,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讓我看到,文學的“比較”並非是簡單的優劣評判,而是一種更加深入的對話,是理解文化差異與共性的過程。通過與其他文明的文學進行對話,我們更能深刻地理解自身文化的獨特性,也更能體會到人類共通的情感和價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讓我能夠以更加開放和多元的視角去審視世界,去理解那些看似遙遠卻又息息相關的人類文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