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通海译注 著
图书标签:
  • 道家
  • 哲学
  • 中国哲学
  • 古典文学
  • 散文
  • 先秦
  • 庄学
  • 思想
  • 文学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930
商品编码:12150759091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孙通海 译注 定  价:16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页  数:240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1122930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骈拇
肤箧
天地
秋水
山木

内容简介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本书节选《庄子》的精华部分,以版本核校,出注,翻译,读者品味它无穷的艺术魅力。
《逍遥游》 《逍遥游》是先秦时期思想家庄周所著的一篇散文,其核心思想在于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摆脱世俗名利的束缚,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文章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开篇,借用宏大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生物——鲲,它能够化身为鸟,名为鹏,展翅高飞,其翅膀如同天边的云彩,乘着风,穿越九万里高的天空。这种壮阔的景象,象征着一种超乎寻常的自由,一种不受任何限制的超越。 庄子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阐述了“道”的虚无而又无所不在的特性。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在物质层面的占有或权力上的扩张,而是在于心智的解放。那些汲汲于功名利禄、斤斤计较于得失的人,就像蜩与鸴那样,只看到眼前的一棵树,却看不到广阔的天空,他们的视野局限于一隅,心灵也因此被禁锢。庄子批判了那些执着于世俗价值评判的人,认为他们被“物化”了,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文章中,庄子还讨论了“物化”的现象,以及如何避免被物化。他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些生物生命短暂,无法理解更长的时间尺度;“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底之蛙因为视野狭窄,无法理解大海的广阔。这些都说明了由于认知和经验的局限,个体往往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从而被局限所困。庄子提倡一种“不知”的状态,这里的“不知”并非无知,而是指不执着于已知的知识和经验,保持一种开放、虚怀若谷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接近“道”。 “北郭子之叹”以及“宋人有闵其生者”等故事,都描绘了普通人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叹息。庄子却认为,这种叹息是由于对生命本质的误解。他主张顺应自然,接受生命的循环往复,不为生而喜,不为死而悲。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智慧,源于对“道”的深刻理解。 “大鹏之行”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飞跃。大鹏的飞翔需要“九万里”,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距离,更是精神超越的幅度。它需要“六月息”,在停歇中积蓄力量,才能再次腾飞。这暗示了精神的自由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淀和准备。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超越一切人为的界限和分别,达到一种“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 “齐物论”的思想在《逍遥游》中也有所体现。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在“道”的面前,并无高下之分,也无彼此之别。所有的分别心、好恶心,都是由人的主观认知产生的。当一个人能够达到“齐物”的境界,便能超越这些分别,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文章的结尾,庄子描绘了“尧之与舜”的故事,以及“阳子之于管叔”的对比。尧和舜是古代的圣君,他们能够顺应天道,治理天下。而阳子则执着于自己的观点,无法听取他人的意见。庄子借此说明,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理解和顺应“道”,而不是固守己见,与“道”背离。 《逍遥游》并非一套具体的行动指南,而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启示。它鼓励人们摆脱物质的牵绊,超越世俗的价值,去追求内心深处的自由和宁静。这种自由,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洞察,一种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一种对自我存在的超越。庄子用他那充满想象力、诗意盎然的语言,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自由的窗户。 《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中的一篇重要篇章,深刻地探讨了“齐物”这一核心哲学概念,揭示了世间万物表面上的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统一性。庄子认为,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烦恼和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执着于事物的表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分别心和价值判断。如果能够认识到“齐物”的真谛,便能超越这些局限,达到一种安宁、自由的精神状态。 文章的开篇,庄子便以“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视,ということです”的情景,引出了他对生命、对宇宙的思考。他认为,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主观认知而对事物产生偏见,将事物划分为“是”与“非”、“有”与“无”、“美”与“丑”等二元对立。然而,在“道”的面前,这一切的分别都是虚妄的。 庄子通过“鼓筌”、“凿井”、“渔父”等一系列寓言,生动地阐释了“齐物”的道理。他指出,所谓“是”和“非”,往往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和立场。比如,一个人认为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就不是好的。这种相对性,说明了绝对的“是”和“非”是不存在的。 “夫言非其根而 G”的说法,更是庄子“齐物”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所有的语言和概念,都只是人类为了沟通和理解而创造的工具,它们并不能完全捕捉事物的本质。当我们过分依赖语言,试图用概念去定义和理解事物时,反而会陷入更深的迷茫。 庄子用“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觉愉悦,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个著名的梦境,来阐释“物化”和“齐物”的深刻含义。在这个梦境中,庄子无法区分自己是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自己变成了庄子。这种模糊性,暗示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并非坚不可摧,而是可以相互转化和融合的。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比喻,则形象地说明了认知局限性。生命短暂的生物,无法理解更长的时间尺度,正如目光短浅的人,无法理解更广阔的世界。庄子认为,只有超越自身的局限,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的观点,强调了事物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每一个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可以是“彼”,也可以是“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定位它。这种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正是“齐物”思想的精髓。 庄子还批判了人们对于功名利禄、名誉地位的追逐,认为这些都是外在的、虚妄的,会阻碍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他提倡一种“遗忘”的智慧,即遗忘那些不必要的执着和欲望,回归生命的本真。 “夫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庄子“齐物”思想的最高境界。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与天地万物本为一体,便能消除一切隔阂和对立,与宇宙同生共长,获得真正的和谐与安宁。 《齐物论》并非鼓励人们放弃思考,而是要我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它提醒我们,许多所谓的“问题”和“冲突”,都源于我们自身的认知偏差和分别心。通过认识到“齐物”的道理,我们可以学会放下执着,接纳差异,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坐忘论》 《坐忘论》并非《庄子》内篇中的独立篇章,而是《庄子》思想体系中“坐忘”这一重要概念的集中体现。这个概念主要出现在《庄子》的《达生》、《山水》、《庚桑楚》等篇章中,是对庄子哲学思想中一种高超的精神修养境界的描述。 “坐忘”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坐着而遗忘”,而是一种通过极度专注和精神内省,达到“忘却”一切外在干扰,乃至“忘却”自我的精神状态。这种境界,意味着个体不再被物欲、名利、情感等外在因素所牵绊,也不再被自我意识所束缚,从而与宇宙万物达到一种高度的融合与和谐。 要达到“坐忘”的境界,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精神修炼过程。首先,要从“见独”开始。这里的“见独”是指,通过对万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体悟,逐渐发现事物背后普遍存在的“道”的规律。这是一种发现事物本质、洞察宇宙运行的智慧。 接着,便是“因是”。“因是”意味着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求,不违背。“道”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我们应该以一种“无为”的态度去顺应它。这是一种接受和认同,而不是对抗和改变。 然后是“因物”。“因物”是指,在顺应“道”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但这并非主动的干预,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应对事物。 最核心的境界便是“坐忘”。进入“坐忘”状态,意味着个体已经超越了“见独”和“因是”、“因物”的阶段,进入了一种更加深入的、与宇宙本体合一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渐“忘却”了外在的感知,也“忘却”了自我意识。 庄子在《达生》篇中描绘了“尧之师”的“北宫期”的故事,他能够“坐忘”以至于“耳若充楹,目若不明,言若不畅,心若无所适”。这意味着,他的感官似乎已经失去了作用,但他的内心却更加清明,能够与宇宙的“道”相通。 “坐忘”是一种超越功利、超越情感、超越理智的境界。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体验。在这个状态下,个体不再为得失而忧虑,不再为爱恨而纠结,而是以一种平静、超然的心态去感受生命的存在。 “坐忘”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当一个人能够“忘却”自我,便不再受限于自我中心的局限,也就不再受到外界评判和压力的困扰。这种自由,是一种解脱,是一种升华。 庄子在《庚桑楚》篇中,通过描绘“颜渊”、“子贡”等人的对话,进一步阐述了“坐忘”的修养方法。他强调要“虚其心”,保持内心的空灵,才能容纳“道”。同时,也要“神静”,让心灵保持宁静,才能感应宇宙的律动。 “坐忘”的境界,是庄子追求的最高精神目标之一。它代表了一种对生命本体的深刻理解,一种对宇宙万物的彻底接纳,一种对自我存在的全然超越。通过“坐忘”,个体得以摆脱凡俗的羁绊,获得永恒的精神自由。 “坐忘”的修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实践和体悟。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但一旦达到,便能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体验,一种与天地同寿、万物同生的广阔境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哲学书应该都是枯燥乏味的,充满了抽象的概念和晦涩的术语,直到我遇到了《庄子》。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说教,没有命令,只有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对话,以及一次次让我忍不住捧腹大笑的幽默。庄子就像一个游戏人间的智者,他用他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描绘出了一幅幅瑰丽奇特的图景。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道”的探讨,虽然“道”是什么,我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但庄子通过各种比喻,让我似乎触碰到了那个虚无缥缈却又无处不在的存在。他好像在说,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但你却可以通过顺应它,来实现生命的逍遥。我读到那些关于“巧匠”的故事,他们虽然技艺精湛,但在庄子眼中,却不如那些“无用”的人来得“有道”。这种反差,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所追求的“价值”,是否真的符合生命的本真。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庄子》,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什么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反倒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仿佛眼前不再是纸张,而是广袤无垠的云海,一只巨大的鲲鱼在其中遨游,化而为鸟,展翅高飞,扶摇直上九万里。这种超乎寻常的想象力,瞬间就将我带入了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精神空间。我看到那些被世俗视为“狂人”的逍遥游者,他们藐视权贵,不拘礼法,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生存着,却又仿佛掌握着宇宙最深刻的奥秘。他们的语言,时而像天马行空般的比喻,时而又如醍醐灌顶般的箴言,让我这个凡俗之人,在这片看似“无用”的文字里,窥见了“大用”的可能。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追求的成功、名利,是否真的如书中那被砍去双脚的刖者一样,只是被工具化的残缺?那些嘲笑他的人,又何尝不是被功名利禄所束缚的“残缺”之人?这种对比,让我对“有用”与“无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性认知。

评分

《庄子》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仿佛一位博学而又玩世不恭的长者,坐在我对面,用一种最平淡却又最深刻的语气,和我聊着天地、人生,还有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无比荒谬的事情。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德”的讨论,庄子笔下的“德”,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道德规范,而是一种与自然相契合的生命状态。他好像在说,真正的“德”,不在于你做了多少“好事”,而在于你是否顺应了天性,是否与万物和谐共处。我印象最深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那个解牛的厨子,他的技艺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解牛时,不仅仅是机械地切割,而是“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仿佛在与牛的骨骼、筋络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这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种与事物内在规律的深度连接。我从中看到了,真正的智慧,不是外在的技巧,而是内在的体悟,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评分

读《庄子》,就像走进了一个奇幻的梦境,但这个梦境却比任何清醒的时刻都来得真实。里面的故事,不像我们平时读的那些教人道理的寓言,它们更像是一些精心编织的谜语,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意,每一个情节都引人遐想。我喜欢那些奇奇怪怪的生物,比如能够吞吐日月、化而为鸟的鲲,比如那些能与神明对话、在山林间纵情歌唱的隐士。他们不被世俗的规矩所束缚,活得那么自由,那么洒脱。我反复咀嚼那些关于“齐物论”的段落,试图理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我知道这很难,因为我们已经被“我”的概念牢牢地固定住了,但庄子却告诉我,这种“我”是可以超越的,是可以消融的。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小囚笼,一点点地被打开,一丝丝自由的空气开始渗透进来。这种感觉,不是说我真的达到了什么境界,而是我的思维方式,我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开始有了微妙的松动。

评分

从《庄子》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豁达。那些关于“无为”的论述,不是让人变得懒散,而是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过于执着于“有所为”,过于追求那些难以实现的目标,反而失去了眼前的风景。庄子好像在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别那么累,顺其自然就好。”他用生动的故事,比如那个“坐忘”的士成臯,以及那个“心斋”的颜回,让我看到了超越感官、超越思虑的可能性。我试着去想象,当一个人真正达到“坐忘”的境界,他就不再被外在的得失所困扰,内心如同明镜一般,映照万物却不留痕迹。这种境界,对于我这样常常被各种琐事缠身的普通人来说,显得遥不可及,但庄子并没有强迫我必须达到,他只是在那里,展示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里,找到内心平静的另一种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