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理论基础

电路理论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霞,胡东全,黄冠斌 著
图书标签:
  • 电路理论
  • 电路分析
  • 基础电子学
  • 电气工程
  • 模拟电路
  • 线性电路
  • 电路原理
  • 大学教材
  • 工程教育
  • 电力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05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39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4
字数:5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学生和相关专业科研工作者
电子信息、电气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介本书分13章,按电阻电路(直流稳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动态电路分析的顺序分别介绍了电路基本定律二端电阻性元件、简单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多端电阻性元件、电路分析的一般方法、电路定理、二端储能元件、正弦稳态电路分析、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电流暂态过程的时域分析、电路暂态过程的复频域分析、二端口网络等方面的内容。本书的特点是将严谨的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论述重要概念、分析方法或得出某一结论以后,都有结构比较简单同时又能说明问题的例题,以帮助读者理解、巩固所学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与信息学科各专业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高校先关课程骨干老师

精彩书评

电路理论是高等学校电气与信息学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是电气与信息学科各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到的第yi门系统论述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基本规律、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的课程,对相关各专业学生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极为重要,同时对学生以后从事与电相关专业的工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录

第1章电路基本定律与二端电阻性元件(1)
1.1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路模型(1)
1.1.1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1)
1.1.2理想电路元件和电路模型(1)
1.2电压及其参考方向(3)
1.2.1电压的概念(3)
1.2.2电压的参考方向(4)
1.3电流及其参考方向(6)
1.3.1电流的概念(6)
1.3.2电流的参考方向(6)
1.3.3电流和电压的关联参考方向(7)
1.4电功率和能量(7)
1.4.1电功率(7)
1.4.2电能量(9)
1.5基尔霍夫定律(9)
1.5.1有关的电路术语(9)
1.5.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10)
1.5.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11)
1.6电阻元件(13)
1.6.1实物背景和电阻器的主要电磁性质(13)
1.6.2线性电阻元件(13)
1.7独立电源(16)
1.7.1独立电源的实物背景(16)
1.7.2电压源(16)
1.7.3电流源(18)
本章小结(20)
习题(21)
第2章简单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24)
2.1等效电路的概念(24)
2.2线性电阻元件的串联、并联与混联(25)
2.2.1线性电阻元件的串联(25)
2.2.2线性电阻元件的并联(27)
2.2.3线性电阻元件的混联(29)
2.3含独立电源的串联和并联电路(31)
2.3.1戴维南电路与诺顿电路及其等效变换(31)
2.3.2其他连接的一些电路(33)
2.4平衡电桥电路,线性电阻元件的Y�病髁�接等效变换(36)
2.4.1平衡电桥电路(36)
2.4.2线性电阻元件的Y�病髁�接等效变换(38)
本章小结(42)
习题(42)
第3章多端电阻性元件(45)
3.1运算放大器(45)
3.1.1实际器件简介(45)
3.1.2理想运算放大器(47)
3.1.3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47)
3.2受控电源(52)
3.2.1四种形式的受控电源(52)
3.2.2受控电源与独立电源的比较(55)
3.3二端电路的输入电阻(58)
本章小结(61)
习题(61)
第4章电路分析的一般方法(65)
4.1电路的2b方程(65)
4.1.1独立的KCL方程数(65)
4.1.2独立的KVL方程数(66)
4.1.3支路方程(69)
4.2支路电流分析法(70)
4.2.1支路电流方程(70)
4.2.2含受控电源电路的支路电流方程(72)
4.3节点电压分析法(73)
4.3.1不含受控电源电路的节点电压方程(73)
4.3.2含受控电源电路的节点电压方程(75)
4.3.3节点电压分析法中对伴电压源支路的一些处理方法(77)
4.4网孔电流分析法与回路电流分析法(79)
4.4.1网孔电流分析法(79)
4.4.2回路电流分析法(81)
4.4.3含受控电源电路的回路电流方程(83)
4.4.4回路电流分析法中对伴电流源支路的一些处理方法(84)
本章小结(86)
习题(87)
第5章电路定理(91)
5.1叠加定理(91)
5.1.1引例和定理(91)
5.1.2叠加定理的证明(92)
5.1.3叠加定理应用举例(93)
5.2替代定理(95)
5.2.1引例(95)
5.2.2替代定理的内容和证明(96)
5.2.3应用举例(97)
5.3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98)
5.3.1引例(98)
5.3.2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的内容和证明(99)
5.3.3应用举例(101)
��5.4特勒根定理和互易定理(108)
5.4.1特勒根定理(108)
5.4.2互易定理(111)
本章小结(115)
习题(117)
第6章二端储能元件(123)
6.1电容元件(123)
6.1.1线性时不变电容元件的伏安关系(123)
6.1.2电容电压的连续性(125)
6.1.3电容的储能(127)
6.1.4电容元件的串联和并联(127)
6.2电感元件(129)
6.2.1线性时不变电感元件的伏安关系(129)
6.2.2电感电流的连续性(131)
6.2.3电感的储能(131)
6.2.4电感元件的串联和并联(132)
本章小结(133)
习题(134)
第7章正弦稳态电路分析(137)
7.1正弦量的基本概念(137)
7.1.1正弦量的三要素(137)
7.1.2同频率正弦量的相位差(138)
7.1.3正弦量的有效值(140)
7.2相量法的数学基础(141)
7.2.1复数(141)
7.2.2正弦量的相量(143)
7.3电阻、电感、电容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145)
7.3.1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146)
7.3.2电感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146)
7.3.3电容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147)
7.4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149)
7.5阻抗和导纳(150)
7.5.1二端网络的阻抗和导纳(150)
7.5.2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阻抗和导纳(151)
7.5.3阻抗或导纳的串联与并联(153)
7.5.4正弦交流电路的性质(155)
7.6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158)
7.6.1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158)
7.6.2相量图(162)
7.7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164)
7.7.1瞬时功率(164)
7.7.2有功功率、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165)
7.7.3复功率(169)
7.7.4功率因数的提高(171)
7.8最大功率传输定理(174)
7.9谐振电路(177)
7.9.1RLC串联谐振电路(177)
7.9.2并联谐振电路(180)
7.9.3电感线圈和电容器并联谐振(182)
本章小结(183)
习题(185)
第8章耦合电感元件和理想变压器(192)
8.1耦合电感元件(192)
8.1.1耦合电感元件的电压�驳缌鞴叵�(192)
8.1.2耦合系数(195)
8.2含耦合电感元件电路的分析(196)
8.2.1含耦合电感元件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196)
8.2.2去耦等效电路(197)
8.3空芯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反映阻抗(199)
8.3.1初级等效电路、反映阻抗Zr12(200)
8.3.2次级等效电路、反映阻抗Zr21(200)
8.4理想变压器(201)
8.4.1理想变压器的特性方程(201)
8.4.2理想变压器的阻抗变换性质(203)
本章小结(206)
习题(206)
第9章三相电路(211)
9.1三相电路的基本概念(211)
9.1.1对称三相电源及对称负载(211)
9.1.2三相电路的连接方式(213)
9.2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213)
9.2.1对称三相电路中线值与相值的关系(214)
9.2.2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215)
9.3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217)
9.4三相电路的功率及其测量(219)
9.4.1对称三相电路的瞬时功率(219)
9.4.2对称三相电路的有功功率和功功率(219)
9.4.3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220)
本章小结(221)
习题(221)
第10章周期性非正弦稳态电路分析(224)
10.1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225)
10.1.1傅里叶级数(225)
��10.1.2几种对称周期函数的谐波分析(227)
10.2周期性非正弦电流、电压的有效值和平均值及平均功率(229)
10.2.1有效值(229)
10.2.2平均值与均绝值(230)
10.2.3平均功率(230)
10.3周期性非正弦稳态电路分析(231)
10.4对称三相周期性非正弦电路(235)
10.4.1对称三相周期性非正弦电源(235)
10.4.2对称三相周期性非正弦电路分析(237)
本章小结(241)
习题(241)
第11章电路暂态过程的时域分析(243)
11.1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43)
11.1.1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44)
11.1.2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47)
11.2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250)
11.2.1直流激励作用下的零状态响应(251)
11.2.2正弦激励作用下的零状态响应(255)
11.3一阶电路的全响应(257)
11.3.1全响应的两种分解方式(258)
11.3.2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261)
11.4二阶电路分析(266)
11.4.1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66)
11.4.2二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271)
11.4.3RLC串联电路的全响应(272)
本章小结(274)
习题(275)
第12章电路暂态过程的复频域分析(281)
12.1拉普拉斯变换(281)
12.1.1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281)
12.1.2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282)
12.1.3拉普拉斯变换的一些主要性质(286)
12.2拉普拉斯反变换——部分分式法(289)
12.2.1A(s)=0的根为单实根(289)
12.2.2A(s)=0的根为共轭复根(291)
12.2.3A(s)=0的根为重实根(292)
12.3复频域分析——运算法(293)
12.3.1KCL、KVL方程的运算形式(293)
12.3.2基本电路元件的运算模型(294)
12.3.3运算法举例(295)
12.4网络函数(300)
12.4.1网络函数的定义与分类(300)
12.4.2网络函数的求取(301)
12.4.3网络函数与频率响应(304)
本章小结(305)
习题(307)
第13章二端口网络(311)
13.1二端口网络的概念(311)
13.2二端口网络的Z、Y、H、T参数方程(312)
13.2.1二端口网络的Z参数方程(313)
13.2.2二端口网络的Y参数方程(315)
13.2.3二端口网络的H参数方程(318)
13.2.4二端口网络的T参数方程(320)
13.3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324)
13.3.1Z参数表示的等效电路(324)
13.3.2Y参数表示的等效电路(325)
13.3.3H参数表示的等效电路(326)
13.4二端口网络的级联(326)
13.5有端接二端口网络的分析(328)
13.5.1端口电压、电流的计算(328)
13.5.2二端口网络的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330)
本章小结(331)
习题(332)
习题参考答案(337)

前言/序言

电路理论是高等学校电气与信息学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是电气与信息学科各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到的第一门系统论述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基本规律、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的课程,对相关各专业学生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极为重要,同时对学生以后从事与电相关专业的工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定名为“电路基础理论”,编者的初衷是想让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掌握电路理论中zui基本的知识,确保对后续课程学习“够用”,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拓展空间。本书的第一个特点体现在内容体系的安排上。本书按电阻电路(直流稳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动态电路分析的顺序编写。与目前流行的一些教材中的体系——电阻电路(直流稳态电路)分析→动态电路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的顺序比较,编者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认为本教材的内容顺序安排有以下好处:(1)有利于读者在电阻电路部分学习到的电路分析方法和电路定理尽早在正弦稳态电路分析中进一步得到训练,达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目的;(2)有利于在动态电路分析部分的学习中加强正弦波激励下暂态分析的内容,例如拓展求解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3)有利于不同专业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尽可能将严谨的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电路理论的讨论对象是由理想电路元件互相连接组成的电路模型,与实际电路有一定的距离。当今的大学教育是大众化教育,因此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尽快上手,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而在学科基础课的教材中缩小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是很有必要的。本书在这方面的体现有:(1)建立各种理想电路元件的概念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与该种理想元件有着一定对应关系的实际电路器件,如实际电路器件的结构、性能、技术参数及在电路中的主要应用等,使理想电路元件建立在丰富、厚实的实物背景上,过渡自然平滑;(2)一些例题、练习思考题也是选自一些实际的电路问题。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例题丰富。在论述重要概念、分析方法或得出某一结论以后,一般都紧接着列举一些结构比较简单同时又能说明问题的例题,以帮助读者理解、巩固所学内容。本书由张霞、胡冬全、黄冠斌主编,负责全书编写提纲的制定,分工校定书稿的相关部分。参加编写的还有张霞、方奕乐。具体分工为:张霞(第3、7、8、9、13章)、胡冬全(第5、11、12章)、黄冠斌(第1、4、10章)、方奕乐(第2章)、万利(第6章)。限于编者的水平,考虑不周或错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电路理论基础》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系统性地介绍电路理论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为深入学习更高级的电路分析、设计与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全书内容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电学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电路分析方法,力求让读者在理解理论的同时,能够掌握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电学的基本概念 本章是整个电路理论的基石。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确保读者对电学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电荷与物质的电性: 探讨电荷的微观本质,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以及物质的导电性、绝缘性等基本属性。我们将解释为什么某些材料导电,而另一些材料则不导电,并介绍电子、质子等基本粒子的作用。 电场与电势: 引入电场的概念,理解电场线的方向和密度如何表示电场的强弱和方向。我们将详细阐述电势的概念,以及电势差(电压)与电场之间的关系。通过类比,帮助读者理解电势高低如同水位高低,驱动电荷流动。 电流: 定义电流为电荷的定向移动,引入电流的单位安培(A)。我们将区分直流电(DC)和交流电(AC),并解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区别。同时,也会讨论电流的产生机制,例如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 电阻: 介绍电阻的概念,它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我们将详细阐述欧姆定律,这是电路分析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即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I = V/R)。此外,还会讨论电阻的单位欧姆(Ω),以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如材料的电阻率、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 功率与能量: 定义电功率为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引入功率的单位瓦特(W)。我们将推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 = VI = I²R = V²/R),并解释电能的概念及其单位焦耳(J)和千瓦时(kWh)。通过举例,让读者了解日常电器中的功率消耗。 第二章:电路的基本元件 本章将介绍构成电路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元件,它们是进行电路分析的“积木”。 电阻器 (Resistor): 深入介绍不同类型的电阻器,包括固定电阻器、可变电阻器(如电位器和滑动变阻器)。我们将讨论电阻器的主要参数,如阻值、功率额定值和容差,以及在电路中它们的作用。 电容器 (Capacitor): 解释电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它是储存电能的元件。我们将引入电容的概念,单位法拉(F),并详细阐述其充放电过程。讨论不同类型的电容器,如陶瓷电容器、电解电容器等,以及它们的特性和应用。 电感器 (Inductor): 介绍电感器的基本概念,它是利用磁场来储存能量的元件。我们将定义电感,单位亨利(H),并阐述其产生电磁感应的原理。讨论电感器的构成,如线圈的匝数、铁芯材料等对电感值的影响。 电源 (Source): 区分电压源和电流源,并讨论它们的理想模型和实际模型。我们将介绍直流电源(如电池)和交流电源(如发电机)的基本特性。 开关 (Switch): 介绍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用于接通或断开电路。讨论不同类型的开关,如单刀单掷(SPST)、单刀双掷(SPDT)等。 第三章:欧姆定律与基尔霍夫定律 本章是进行直流电路分析的核心工具。我们将基于前两章的概念,深入学习分析复杂电路的方法。 欧姆定律的深入应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欧姆定律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串联电路: 分析串联电路中总电阻、总电流和各元件上电压的计算方法,强调电压的分配关系。 并联电路: 分析并联电路中总电阻、总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计算方法,强调电流的分配关系。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KCL): 阐述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即在任何一个电路节点上,流入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我们将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运用KCL来分析复杂的电路节点。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KVL): 阐述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即在一个闭合的电路回路中,所有电压降之和等于所有电压升之和。我们将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运用KVL来分析电路的电压关系。 应用示例: 通过一系列典型的串联、并联和混合电路的分析案例,巩固读者对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直流电路的等效变换 为了简化复杂电路的分析,本章介绍几种常用的等效变换技术。 电阻的串并联等效: 详细推导和应用电阻串联和并联的等效电阻计算公式,并将其推广到多电阻组成的复杂网络。 理想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介绍如何将一个理想电压源与一个串联电阻等效为一个电流源与一个并联电阻,反之亦然。这将极大地简化某些电路的分析过程。 戴维南定理 (Thévenin's Theorem): 阐述戴维南定理,它可以将一个线性双端网络化简为一个等效的电压源与一个串联等效电阻的组合。我们将详细介绍求取戴维南等效电压和等效电阻的方法。 诺顿定理 (Norton's Theorem): 阐述诺顿定理,它可以将一个线性双端网络化简为一个等效的电流源与一个并联等效电阻的组合。我们将介绍求取诺顿等效电流和等效电阻的方法,并展示诺顿定理与戴维南定理之间的关系。 重叠定理 (Superposition Theorem): 介绍重叠定理,它适用于线性电路,并允许我们将多激励源电路的响应分解为各个独立激励源单独作用时响应的代数和。 第五章: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本章开始进入动态电路的分析,着重于包含一个储能元件(电容或电感)的电路。 RL电路的暂态响应: 分析包含电阻和电感的RL串联电路。我们将介绍时间常数τ = L/R的概念,并推导电路在阶跃电压作用下的电流和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暂态响应。 RC电路的暂态响应: 分析包含电阻和电容的RC串联电路。我们将介绍时间常数τ = RC的概念,并推导电路在阶跃电压作用下的电流和电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即暂态响应。 电感和电容在动态电路中的特性: 深入探讨电感器和电容器在电路中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和电压特性,理解它们对电路动态行为的影响。 稳态分析: 讨论当暂态过程结束后,电路进入稳态时的状态,此时电容上的电压不再变化,电感上的电流也不再变化。 第六章: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本章将引入交流电(AC)的概念,并介绍分析交流电路的基本工具。 正弦波信号: 详细介绍正弦波的数学表达式,包括幅度、频率、角频率、初相位等参数。我们将展示正弦波的波形图,并解释这些参数的物理意义。 相量 (Phasor): 引入相量的概念,它是一种将正弦波信号表示为复数的方法,极大地简化了交流电路的稳态分析。我们将介绍如何将时域的正弦函数转换为相量域的复数。 阻抗 (Impedance): 定义交流电路中的阻抗,它是对交流电的总的阻碍作用,包含了电阻、电容和电感的效应。我们将介绍电阻、电感和电容在交流电路中的阻抗表达式(Z_R = R, Z_L = jωL, Z_C = 1/(jωC))。 导纳 (Admittance): 介绍导纳作为阻抗的倒数,在某些分析中更为方便。 功率分析: 讨论交流电路中的瞬时功率、平均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我们将引入功率因数的概念,并解释其重要性。 第七章:正弦稳态交流电路分析 本章将应用前面介绍的相量和阻抗概念,来分析交流电路的稳态响应。 交流电路的欧姆定律与基尔霍夫定律: 将直流电路中的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推广到交流电路中,使用阻抗代替电阻,使用相量代替电压和电流。 交流电路的串联和并联分析: 应用阻抗的串并联法则,计算交流电路的总阻抗、总电流以及各元件上的电压和电流。 交流电路的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 详细讲解如何在交流电路中应用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来求解电路中的未知量。 RLC串联和并联谐振: 深入分析RLC电路在特定频率下出现的谐振现象,包括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条件、特点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调谐电路。 第八章:三相交流电路 本章将扩展到更常见的电力系统中的三相交流电路。 三相电源: 介绍三相电源的产生及其相电压和线电压之间的关系。我们将讨论三相电源的星形(Y)连接和三角形(Δ)连接。 三相负载: 分析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并推导在不同连接方式下,相电流、线电流、相电压和线电压之间的关系。 三相功率: 计算三相电路中的总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并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 三相不平衡负载分析: 简要介绍当三相负载不平衡时,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九章:电路的拉普拉斯变换分析 本章引入一种更强大的数学工具——拉普拉斯变换,用于更广泛的电路分析,包括暂态分析和更复杂的电路。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概念: 介绍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及其在电路分析中的优势,例如将微分方程转换为代数方程。 常见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列举并推导常见信号(如阶跃函数、指数函数、正弦函数、指数衰减的正弦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拉普拉斯反变换: 介绍如何通过拉普拉斯反变换将频域的解转换回时域的解。 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一阶和二阶电路: 展示如何使用拉普拉斯变换来求解RL、RC和RLC电路的暂态响应,以及如何处理更复杂的包含多个储能元件的电路。 系统函数与复频域分析: 引入系统函数(传递函数)的概念,它描述了电路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并将在后续的深入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十章:电路的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分析 本章将介绍如何分析非正弦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在电路中的响应。 傅里叶级数: 介绍傅里叶级数,它可以将任何周期信号分解为一系列正弦和余弦信号的叠加。我们将讨论傅里叶级数的收敛性,并介绍求解傅里叶级数系数的方法。 非正弦周期信号在电路中的响应: 展示如何利用傅里叶级数分析含非正弦周期信号激励的电路,例如使用线性叠加原理。 傅里叶变换: 介绍傅里叶变换,它是傅里叶级数概念的推广,可以分析非周期信号。我们将讨论傅里叶变换的定义以及其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例如分析电路对各种形状信号的响应。 频谱分析: 介绍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理解电路对不同频率分量的处理方式,这对于信号滤波和通信系统至关重要。 附录: 常用数学公式与表格 常用单位换算 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力求严谨、系统,并辅以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分析电路的能力。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扎实的电路理论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非专业出身的电子爱好者,我一直梦想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玩意儿,但总是被电路知识的复杂性劝退。最近偶然间发现了《电路理论基础》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星!它不像很多专业书籍那样充斥着大量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常识讲起,让我这个“小白”也能跟上节奏。作者就像一位老朋友一样,用最平实的语言,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电子概念讲得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一样。我尤其喜欢书中大量的插图和示意图,那些线条和符号不再是冰冷的图标,而是鲜活地展示了电的流动和元件的互动。特别是讲到欧姆定律和功率计算的时候,作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让我瞬间就领悟了其中的奥秘。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简单的实验建议,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亲自实践,但光是想到能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去验证,就让我兴奋不已。这本书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电子世界的兴趣,让我觉得学习电路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一次有趣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在开篇就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电荷、电场、电势等基本物理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随后,本书循序渐进地引入了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的特性,并详细阐述了它们在直流和交流电路中的行为。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性,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清晰明了,逻辑链条完整,使得读者能够理解其背后深层的物理意义,而非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书中对电路分析方法的介绍也极为全面,包括节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等,并且通过大量的典型例题,帮助读者熟练掌握这些分析工具。对于一些高级概念,如暂态响应和稳态响应,作者同样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并配以直观的图形,有效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此外,本书在材料的选择和内容的组织上也体现了专业性,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内页排版清晰,阅读体验极佳。总而言之,《电路理论基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对于任何想要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电路理论的读者来说,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说实话,当初选择这本《电路理论基础》纯粹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电路理论听起来就让人头大。然而,这本书的实际内容让我大吃一惊,它完全颠覆了我对这类技术书籍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堆枯燥的公式,而是从最基础的电荷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入电势、电场等概念,并且用生动的类比来解释,比如用水流比喻电流,用水位差比喻电压,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基尔霍夫定律的部分,通常这部分会让人头疼,但作者通过几个精心挑选的例题,并且一步步剖析求解过程,让我不仅理解了定律本身,还掌握了运用它的方法。书中的公式推导过程也足够严谨,同时又不会过于晦涩,读起来很有逻辑性。我经常会在读完一个章节后,再回头看看之前的例子,会发现之前不理解的地方豁然开朗。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阅读起来不费眼。它让我感觉,学习电路理论并非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可以通过系统的方法和正确的引导,变得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我一直对电子技术充满好奇,但总是觉得门槛很高,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概念让我望而却步。直到我偶然间翻开了《电路理论基础》,简直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步步引导我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些基本概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大量的图示和实际应用案例,让我能直观地看到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操作的。比如,当讲到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书中的插图清晰地展示了电流的流向和电压的分配,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更不用说那些精心设计的习题了,难度适中,而且每道题的解析都详尽入微,让我能够巩固所学,并且发现自己可能忽略的细节。我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每天都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感觉自己的思维都变得更加清晰和有条理了。以前对电路的恐惧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探索的兴奋。这本书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一位热心的朋友,引领我走进了电力的奇妙殿堂。我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尝试一些简单的电子小制作了,这一切都离不开这本书的启蒙。

评分

我是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了打好专业基础,我阅读了市面上很多关于电路理论的书籍。《电路理论基础》这本书可以说是其中最让我感到满意的一本。它在概念的阐述上非常严谨,对于每一个定义和定理都给出了清晰准确的解释,并且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保证了其学术上的可靠性。在讲解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各个基本元件的物理特性分析,例如电阻的阻值与材料、温度、长度的关系,电容的充放电过程等,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对元件的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书中包含的例题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各种典型的电路分析场景,并且解题思路清晰,步骤完整,对于我独立解决复杂电路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回避一些比较难的章节,比如瞬态分析和交流电路的相量法,作者通过精心的设计,让这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在电路分析的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对于后续更深入的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