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春节前,方传鑫先生去世了,书界闻者无不痛惜。方先生是当代书法的积极参与者,他师承来楚生、方去疾等先生,其书法篆刻为世人称道。他的隶书端正雅健,为汉隶正脉;篆刻能厚朴,也能新奇,晚年锐意行草人印与边款创新,也成就斐然。方先生又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任主要编辑的《中国碑帖经典》为当代碑帖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百种囊括了历史上*著名的名帖名家,所选精当,为专家读者称道。该丛帖不仅获得“兰亭奖·编辑出版一等奖”,而且曾作为国礼赠送美国耶鲁大学,是书法学习者选择品种之一,影响深远。方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早期理事,他是沪上人展国展次数*多的书家,其深具传统的隶书作品曾是国展上的一道风景。方先生还是《书法》杂志早期编辑之一,为杂志的健康成长做出了贡献。
今年是《书法》杂志创刊四十周年,四十不惑,人如此,杂志亦是如此。这四十年,是当代书法复苏、发展的四十年,《书法》杂志就如那启程的鸣笛,曾经有无数书法家、书法爱好者,都为她的创刊而奔走相告,首印五万册,被一抢而光,后每期印数曾达四十万,其每一册都曾成为诸多爱好者的争相传阅品,从中可见一时书法风气之盛。可以说当代书法的发展成就了《书法》杂志,《书法》杂志也助推了书法在当代的发展,记录了当代书代发展的点点滴滴,如一卷当代书法发展史。
今天回视,书法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复苏、振兴的先行者。从参与者的广度与深度而言,都首屈一指。四十年,书法似乎从未出现过从业者太少的“后继无人”危机;相反,队伍越来越大。按年龄,老、中、青、少都有;依行业,工、农、商、学、兵无不包。细思之,可真是一个奇迹。试想,还有哪门传统文化能具此影响力呢?人们对她的喜爱和参与,有似波澜涌动,热烈而深沉。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人文现象。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空前重视的今天,再审视这四十年里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书法的独特处便显而易见,她的超前而动,她的广泛影响,她的发展中的百家争鸣以及她的勃勃生机,是时代之脉动,也是民族自信心之脉动。因而,认真深入地去总结分析这种现象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藉于此,值《书法》杂志创刊四十年之际,本刊拟以“《书法》杂志四十年,书法四十年”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既是于杂志自身历程的回顾与总结,也是于书法四十年发展的梳理和反思。四十年前《书法》杂志创刊,书法亦随之强势复苏;四十年后,《书法》杂志面临纸媒危机而踏上全新发展的征程,书法更面临从书写内容实用到艺术实用的转型。一本杂志与一门艺术如此相契地共命运、同发展,自有其内在原因。这也是本刊欲做这“四十年”深入反思的初衷。
内页插图
目录
经典
汉代书法
十六金符斋藏汉印遗珍
十六金符斋藏汉印遗珍
视野
书法论坛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委员会成立释放了什么信号?
建立健全书法监管体系势在必行
也说“书法本体”
展览视角下的当代草书创作
研究
书法史料
浅析传统书法“格”的基本属性
唐王缙撰《崔茂宗墓志》
中国书法出版机制与传播方式的变迁
潘天寿先生书法艺术探赜
刍议张芝书派之源流
循古与独创——陆维钊、沙孟海擘窠大字之比较
神清骨重,味淡希声——论《礼器碑》的书法美学意蕴
学术专题
传遍金符十六道,且留梅影四五枝——记十六金符斋藏印遗珍
何如能化身千亿——汉印之魅
瑰丽多姿,气象万千一汉印艺术管窥
云贵高原出土汉代印章述论
翰墨
书法课堂
名家临名帖——王铎临王献之《夏日帖》
朵云书翰
《张迁碑》解析(三)
试论书法篆刻艺术的主体特征(下)
书法门诊室
解析《礼器碑》《张迁碑》(下)
仗剑八法破笔阵,似癫似狂自作真——徐渭狂书新解(下)
书法展厅
林岫书法选
书窗摭语
杨晓琳评论
篆刻
名胜印迹
武汉名胜印
朵云印评
朵云
札记
明师高徒——《学书札记》之三
竹堂笔记(四十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夏”
朝花夕拾(文摘)
时空
欢迎关注《书法》杂志微信公众号!
读者来信
广告
“《书法》杂志四十年书法四十年”征文启示
《中国美术》征订
东西南北
第九届上元雅集暨“友谊奖”书法展等
前言/序言
春节前,方传鑫先生去世了,书界闻者无不痛惜。方先生是当代书法的积极参与者,他师承来楚生、方去疾等先生,其书法篆刻为世人称道。他的隶书端正雅健,为汉隶正脉;篆刻能厚朴,也能新奇,晚年锐意行草人印与边款创新,也成就斐然。方先生又是著名的编辑家,他任主要编辑的《中国碑帖经典》为当代碑帖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百种囊括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名帖名家,所选精当,为专家读者称道。该丛帖不仅获得“兰亭奖·编辑出版一等奖”,而且曾作为国礼赠送美国耶鲁大学,是书法学习者首选品种之一,影响深远。方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早期理事,他是沪上人展国展次数最多的书家,其深具传统的隶书作品曾是国展上的一道风景。方先生还是《书法》杂志早期编辑之一,为杂志的健康成长做出了贡献。
今年是《书法》杂志创刊四十周年,四十不惑,人如此,杂志亦是如此。这四十年,是当代书法复苏、发展的四十年,《书法》杂志就如那启程的鸣笛,曾经有无数书法家、书法爱好者,都为她的创刊而奔走相告,首印五万册,被一抢而光,后每期印数曾达四十万,其每一册都曾成为诸多爱好者的争相传阅品,从中可见一时书法风气之盛。可以说当代书法的发展成就了《书法》杂志,《书法》杂志也助推了书法在当代的发展,记录了当代书代发展的点点滴滴,如一卷当代书法发展史。
今天回视,书法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复苏、振兴的先行者。从参与者的广度与深度而言,都首屈一指。四十年,书法似乎从未出现过从业者太少的“后继无人”危机;相反,队伍越来越大。按年龄,老、中、青、少都有;依行业,工、农、商、学、兵无不包。细思之,可真是一个奇迹。试想,还有哪门传统文化能具此影响力呢?人们对她的喜爱和参与,有似波澜涌动,热烈而深沉。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人文现象。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空前重视的今天,再审视这四十年里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书法的独特处便显而易见,她的超前而动,她的广泛影响,她的发展中的百家争鸣以及她的勃勃生机,是时代之脉动,也是民族自信心之脉动。因而,认真深入地去总结分析这种现象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藉于此,值《书法》杂志创刊四十年之际,本刊拟以“《书法》杂志四十年,书法四十年”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既是于杂志自身历程的回顾与总结,也是于书法四十年发展的梳理和反思。四十年前《书法》杂志创刊,书法亦随之强势复苏;四十年后,《书法》杂志面临纸媒危机而踏上全新发展的征程,书法更面临从书写内容实用到艺术实用的转型。一本杂志与一门艺术如此相契地共命运、同发展,自有其内在原因。这也是本刊欲做这“四十年”深入反思的初衷。
《书法》(2017年3月刊)是一本深入探索书法艺术的专业刊物,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研究者以及从业者提供一个交流思想、展示作品、学习技法的平台。本期杂志围绕书法艺术的多个维度展开,内容丰富,视角多元,力求展现当代书坛的学术动态与艺术风貌。 专题策划: 本期杂志特别策划了“当代行书创作前沿”专题。通过对数位在当代行书创作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书法家进行深入访谈和作品分析,探讨他们各自的创作理念、风格演变以及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方面的实践。专题文章不仅呈现了艺术家们精彩绝伦的书法作品,更挖掘了其创作背后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追求,为读者理解当代行书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时,专题中还将收录一批优秀的青年书法家创作的行书作品,展现新生代力量的活力与潜力。 名家讲堂: “名家讲堂”栏目本期邀请了著名书法家XX先生,就“碑学理论在当代书法创作中的意义”这一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XX先生结合自身多年的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碑学理论的核心要义,阐释了其在理解古人书写节奏、结字方式、笔墨变化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文章不仅强调了碑学理论对于拓展书法审美视野、丰富表现手法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在吸收碑学营养时应注意避免的误区,引导读者在实践中形成独立而成熟的判断。 临摹解析: “临摹解析”栏目本期聚焦于古代经典法帖的临习。本期精选了王羲之《丧乱帖》的若干经典临本,并邀请资深书法导师对这些临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详细点评。导师将从笔画的起收、转折、提按,到结构的开合、虚实、疏密,再到章法的气韵贯通,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并提供具体的临习建议和易错点提示。通过对经典法帖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人书写的神韵,掌握正确的临习方法,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艺。 理论研讨: “理论研讨”栏目本期刊登了三篇关于书法美学与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第一篇探讨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历史成因与艺术特征”,分析了宋代士大夫文化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第二篇则对“魏晋时期书法精神的现代阐释”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哲学和文化层面解读了魏晋风度在书法中的体现。第三篇文章则聚焦于“数字时代的书法传承与创新”,探讨了新媒体技术在书法教育和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应对数字化挑战。 作品展示: 本期“作品展示”栏目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书法作品,涵盖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其中,“新人新作”板块集中展示了一批在近期各类书法展览中崭露头角的青年书法家的作品,他们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展现了当代青年书法家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此外,“硬笔书法艺术”专区也收录了一些高质量的硬笔书法作品,体现了硬笔书法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书讯与动态: “书讯与动态”栏目将及时报道近期重要的书法展览、学术研讨会、艺术交流活动等信息,为读者提供最新的行业资讯。本期还收录了对几本近期出版的优秀书法书籍的书评,帮助读者了解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出版动态。 附录: 杂志附带一份本期作者及作品索引,方便读者查阅。 《书法》(2017年3月刊)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艺术呈现,为每一位热爱书法艺术的朋友带来一次精神的洗礼和艺术的启迪。我们希望通过这份刊物,能够架起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古人与今人的桥梁,共同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