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7
我們該如何麵對“老”的到來?
不用怕老,怕的是沒準備要老。
老年不是人生終點,而是第二人生的齣發點。
我們該如何麵對“老”的到來?
當麵對父母離世、配偶重病、屆齡退休、持續老去、入住贍養設施……等各種情況時,
我們應該保有何種心境呢?
.麵對“屆齡退休”人生事件,隻要將其轉變為“仍有前路”,後半生也將可以成為復閤式生活方式的起點。
.麵對“配偶死亡”人生事件,不要抑製悲傷,也不可以過度執著,要學習接受死亡。
.麵對“無法行走”人生事件,即使必須乘坐輪椅,隻要持續保有好奇心,就能深化內在生活圈。
很多人都知道要為退休之後的生活存錢、做準備,但是卻沒有多少人懂得為退休之後的生活做心理準備。這是一本讓你從容麵對人生後半場的心理指引書,從心理學、老年學的角度,帶領你觀看你人生的下半場,如何讓你的心快樂地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書中闡述60到90各年齡層會麵臨的人生事件——
60年齡層,教你如何找到自己的“本心與真義”,會麵臨到的生活事件,像是失去父母以及退休或是再就業等問題;
70年齡層,告訴讀者如何接受心靈和身體上的變化;
80年齡層,則著重在自己與配偶的照護及如何避免罹患失智癥;
90年齡層,人生事件包括“委托他人管理管理金錢”及深化內在生活圈,讓自己保有美好迴憶等等,有條理不紊地告訴讀者如何以輕鬆的心態活在當下、從容自在麵對老後生活。
佐藤真一
1956年齣生於日本東京。大阪大學研究所人類科學研究科臨床生死學、老年行為科學研究領域教授、博士(醫學)。
曆任東京都老人綜閤研究所研究員、德意誌聯邦共和國馬剋斯普朗剋學會人口學研究所高級客座研究員、明治學院大學心理學部教授等職務。主要著作有《充滿謎題的老人:老人行動學的解釋說明》(光文社新書)、《失智癥中的無法理解行動有其原因》(SoftBank新書),閤著方麵有《年老之心:年齡漸長與成熟的發展心理學》(有斐閣)、《年老與心靈的照護──老年行動學入門》(Menrva書房)、《老齡化心理學:與年老相關的理解與支持》(北大路書房)等等。
目錄
前言我們要如何麵對“老”的到來?1
第1章60世代(60—69歲)找齣自己的本心與真義並加以實踐的年代1
1.人生事件——“屆齡退休”4
2.人生事件——“延長雇用、再次就職”44
3.人生事件——“小區活動的參與”57
4.人生事件——“雙親去世”82
5.人生事件——“配偶或是自己罹患重病”105
6.人生事件——“老化的進行”116
第2章70世代(70—79歲)接受他人的協助,並且思考世代繁衍傳承的年代133
1.人生事件——“工作正式退休”136
2.人生事件——“身心質量的變化”145
3.人生事件——“退齣社區活動”164
4.人生事件——“給予孫輩援助”172
第3章80世代(80—89歲)超越失去,並保有嶄新未來展望的年代185
1.人生事件——“自己與配偶被判定需要看護,或是罹患失智癥”188
2.人生事件——“入住養老設施,或是與孩子同住”198
3.人生事件——“故交、友人的死亡”204
4.人生事件——“配偶的死亡”209
第4章90世代(90歲—)持續保持智性的好奇心,
深度拓展內在生活圈的年代219
1.人生事件——“失去步行能力”222
2.人生事件——“委托他人管理金錢”230
3.人生事件——“隻有入睡與起床的每一天”233
結語243
4.人生事件——“雙親去世”
逐漸接近雙親的衰老。
想要理解老化的身心是很睏難的。
隻有對於自己的衰老有所認知,纔能對雙親的年老有所共感。到瞭60歲之後,父母通常應該也超過80歲瞭。對於孩子們來說,雖然父母曾經是一個能夠給予自己許多東西的存在,但終究在不知不覺中大幅地衰老,甚至到瞭自己都無法自理的狀態。麵對如此的情況,即使心裏清楚爸媽年紀真的大瞭,但在遇到不斷被要求“那個給我”“這個給我”的話,心中應該也會浮現“真是囉唆”,或是“真是夠瞭,給我適可而止點!”等想法,或許忍不住還會將這些話脫口而齣吧!
或許有些人可能會遇到傢中父母,好像上瞭上門推銷及電話詐騙的當,或是真的遇到詐騙等的情況。當發生這些問題時,總忍不住罵道:“不是已經提醒過很多次瞭嗎?”因為過於擔心而怒氣爆發,或是覺得厭煩疲倦的同時,心裏也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電視節目與新聞報導都提醒過那多次要多加注意瞭,而且行騙手法也早已被破解公開,為什麼父母還是會上當呢?
其實,因為孩子們的心裏都還留著父母年輕且活力十足時的印象,所以對於父母身心的衰老是無法真正體會理解的。有時長輩都已經齣現失智癥的癥狀,甚至四處徘徊走動等奇怪的言行舉止,都已經非常明顯瞭,還是有些為人子女的人根本連這些都沒有察覺,或者已經發現卻不肯接受父母罹患失智癥的事實。
當父母變得依賴,或是落入詐騙集團圈套時,常常是因為他們的身心隨著老化的進展開始衰退,會一直要求拿這個、拿那個,身體無法靈活使用雖然是原因之一,但其實真正原因更與腦部衰退有關。隨著年齡老去、上瞭年紀之後,腦部的信息處理能力就會逐漸下降,所以漸漸無法在同一時間處理大量的信息。
人在采取行動時,一般都會經曆的過程是先會擬定計劃,並且模擬如何進行,接著開始行動,執行過程,最後完成行動,但這個過程卻必須伴隨著大量的信息處理,所以父母下意識裏開始覺得難以自行處理,便對你産生依賴。對於父母來說,想要掩飾自己能力衰退是非常自然的行為,隻是在你眼中卻成為瞭“任性”“自以為是”的樣子。
遇到電話詐騙而上當受騙,還是與腦部機能退化有關。我們平常在與人談話時,並不會將所有齣現在腦海中的事情直接脫口說齣,而是在下意識中解讀對方意圖與情緒,然後判斷是否適閤提到這些事情後再將話給說齣口。換句話說,就是要在一瞬間捕捉到話語間真正的涵意。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對這些行為開始感到難以應對。雖然我們常常說到“社會認知(Socialcognition)”,但以社會性為背景的認知能力在年老後還是會慢慢降低、變差,造成腦部逐漸無法領會對方真正意圖的結果。如此一來,當人無法明確判斷實際狀況時,就隻能對於對方言詞的錶麵性意義作齣反應。舉例來說,如果有通電話打來說,“我挪用瞭公司的經費,你幫我準備300萬日元,韆萬不要告訴彆人!”我們隻要聽到這裏就會知道這是電話詐騙,但上瞭年紀之後,判讀這種情況開始變得睏難,所以也隻能接受對方語詞錶麵上的意義,而作齣“你怎麼會做這種事!”的吃驚反應,或是告訴對方,“媽媽可以幫你什麼事情?”,甚至是再三確認“真的嗎?”
當然,對方一開始就是企圖行騙,再加上設下巧妙的圈套,之後父母上當受騙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所以韆萬不要責怪父母。對於“社會認知”能力逐漸低落的父母說齣“要自己注意”之類的話語,原本就過於苛責不閤理,首要之務還是外圍親人找齣良好對策。舉例來說,也有人采取的是“把父母老傢的電話都設為電話留言,完全聽過留言之後再打電話”這類方法,但這樣的作法在緊急時刻卻反而會造成麻煩及睏擾,而且父母隻要忘記這個設定接瞭電話之後,一樣沒有效果。因此,目前的現況可能還是沒有什麼有效的方法吧!
隻要年齡漸長,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齣現認知機能下降的情況。日本厚生勞動省(注:日本中央省廳之一,主管社會福利與勞務等領域的政策)曾推估過在65歲以上的人之中,不符閤對應年齡而齣現輕微認知機能低下的輕度認知障礙(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人數約為400萬人,罹患失智癥的人數約為462萬人(2012年)。特彆是在失智癥這部分,74歲以下罹患人數約為10%;到瞭85歲之後的罹患人數可以發現竟超過40%,也就是隻要年齡超過75歲,失智癥的罹患比例就會大幅提高。
在無法正確認知父母衰老的情況下,孩子們對於父母始終不斷尋找物品,或反復詢問同一事情的狀況開始感到憂心,所以每每都會提齣“又忘記啦?”“剛剛不是纔講過?”“因為你根本完全沒在記!”之類的指責話語。大傢最好還是帶著父母前往近來陸續增加的“健忘門診”接受檢查,纔能正確診斷齣是否罹患失智癥。
另一方麵,雙親在不斷否認病情,並且認為“自己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其實內心也會擔心自己的記憶力是否開始退化。不管是對於自己頻繁健忘有所自覺的人,還是健忘到完全記不住也沒有自覺的人,兩者其實都會受到傢人不斷指責,所以內心同樣都會惶惶不安。
那麼,若在醫院的健忘門診被確定是MCI的話,又該怎麼辦呢?即使醫師確診是MCI,也並非罹患失智癥,但如果被醫生告知是“輕度認知障礙”的話,韆萬也不要自認是“完全沒有問題”。有些人在遇到此種情況後會認為“自己馬上就會變成失智癥”而情緒低落,甚至陷入憂鬱狀態。就算不告知病患本人診察結果,但同樣還是會因為在記憶檢查及認知檢查中,發現自己無法順利迴答問題而齣現相同的反應。
如果是失智癥的話,可以盡早服用愛憶欣(Aricept)等藥物,有些案例是在服用後病程進展速度減緩,或是記憶障礙的情形獲得改善。既然實際狀況已經如此,所以為人子女者盡早陪同父母就診應該是很自然的。不過,若被診斷為MCI或是失智癥,日本目前仍無針對病患本人或傢人情緒低落等心理狀況給予看護的機製。不論是醫生、護士、居傢看護員,對於心理狀況都是無法給予治療照顧的。因此,如果陪伴父母至健忘門診接受診療檢查,傢人務必事先考慮好收到檢驗報告後的治療方案。
就算原本被判定為MCI,也不是所有人將來都會罹患失智癥。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認為是MCI的病人中,約有70%會齣現認知機能逐漸下降的情形,但還有30%的人並不會這樣。另一方麵,當MCI患者進展至失智癥後,以目前的藥物是無法治愈失智癥的,即使投藥治療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減緩病程的發展。失智癥的棘手之處在於,即使盡早前往醫院就診,也並不是一定能夠獲得良好結果。
在這樣的情況下,厚生勞動省便於2013年啓動“失智癥實施政策五年推薦計劃(Orangeplan)”,並且開始發展將MCI與早期失智癥病人納入重點範圍的範例行業。同時設置瞭“初期失智癥集中支援團隊”,從有可能罹患失智癥的階段開始,就由醫療、看護等專傢們針對本人及傢人進行傢庭訪問及支援,再根據範例行業的情況來討論是否擴及全國而製度化。
如果真的實施製度化,初期失智癥集中支援團隊便會配置在地區,包括支援中心,擔任病人與傢屬的心理看護工作。
另外,上瞭年紀之後,也會齣現被稱為“老年癥候群”的各種疾病與癥狀的惡性循環。其中包括失智癥、憂鬱、骨質疏鬆癥、尿失禁、營養不良、摔跌等等。總而言之,所謂的“老”,就是身心狀態處於上述的各種病癥當中。
當父母開始齣現各種癥狀及疾病,而必須接受孩子們照顧後,就會開始有所顧慮。當孩子年紀幼小時,父母總是要求做這個、做那個,而孩子們也不得不遵從父母的命令。雖然父母的勢力會比孩子們來得更高、更強,但當父母年老之後,雙親與孩子間的勢力關係便會齣現逆轉。因為孩子的勢力變強瞭,所以父母也隻能遵從孩子們的要求。說不定,對此種現象有所察覺的人是齣乎意料外的少。原因就在於孩子們通常是齣於善意,纔會動手做或開口說許多事情的。但當父母漸漸衰弱,即使心裏討厭也無法開口錶明自己的不悅。對於父母這樣的想法給予理解,並且將父母的課題當作是自己的課題而加以同感思考,我想並不是什麼睏難的事情,但重要的是要用這樣的姿態來和已然衰老的父母相處。隻是,過瞭60歲之後,自己本身也不再年輕瞭。白發漸盛、老眼昏花、疲勞難以恢復、腰痛等等癥狀陸續齣現。當自己開始衰老,也就是理解父母衰老的起點。當對自己的衰老有所認知時,雖然自己心中會感到落寞,但另一方麵卻是能夠確實理解父母的衰老,並且能夠在擁有相同感覺的情況下,麵對父母與父母同一世代的人們。憑藉對於衰老的同感共鳴,就能溫柔對待他人。
隱藏在“被傢人照顧纔是幸福”的傢人看護神話中的看護與控製的陷阱。
現在的你,是否正和雙親同住呢?還是各自居住在不同處所?如果你已婚,我想應該是沒有住在一起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日本目前父母與孩子夫妻同住的比例,僅僅隻有一成左右。
在更早之前,曾經有許多父母都是與孩子同住的,但時至今日卻早已大不相同瞭。與孩子同住的高齡者(65歲以上的人)在1986年時約為64.3%,但到瞭2013年卻減少到40.0%(資料來源:平成二十五年國民生活基礎調查)。特彆是與孩子夫婦同住的比例由46.7%下降至13.9%,大幅減少瞭將近1/3(與單身子女同住的比例則由17.6%上升至26.1%)。
單身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情況之所以增加,則是與終生未婚及因非典型雇用的派遣工作,導緻經濟不穩定的孩子人數變多有關,但如果提到跟已婚子女之間的數據,卻是一直在持續減少當中。
這並不隻是因為孩兒輩夫婦不再希望與父母同住,現今社會的想法甚至已傾嚮為當孩兒輩成為父母之後,父母輩單獨居住的意願也大於和孩兒輩夫妻同住。這個轉變的背後原因,就在於不想生活時還要顧慮到孩兒輩夫妻,以及不希望對孩兒輩夫妻帶來睏擾的心情。因此,現在很多父母即使需要看護瞭,都還是想要自己想辦法就好。
事實上,有些父母在狀況需要看護到去世的這段時間裏,仍舊繼續夫妻兩人住在熟悉的老傢,有些父母則是自行決定入住需要付費的老人中心。不過,其中也有些是早已無法負擔隻剩下年邁雙親的生活,卻還是認為,“現在還好”。
當父母慢慢老去,即使旁人看來都覺得已經到達極限瞭,但本人卻還是沒有發現。另外,有些人則是對於自己的失智癥沒有病識感,甚至連孩子或是居傢看護員前來探望的事情都給忘得一乾二淨,也不知道自己已經無法獨自生活瞭。像這類情況,不管雙親怎麼保證自己沒有問題,根本就無法繼續下去。
當憑藉看護保險等各種方法,及孩子往返父母傢中照顧都還是無法處理時,就必須考慮是否要將父母送至老人中心居住,或是接到自己傢中同住。如果是原本就一同居住的傢庭,在父母無法自行處理日常生活事務時,同樣也要思考是否留在傢中看護,或是送至老人中心入住。當麵臨這些狀況時,應該要怎麼選擇纔是比較好的呢?
當雙親進入老人中心之後,身為孩子可說必然會齣現矛盾的心情。對於自己無法親自照顧的歉疚感,以及負擔減輕的安心感、寂寥,以及解放感等等,各種矛盾復雜的情緒全都纏繞在心頭而煩惱不已。
在現實狀況中,父母進入老人中心生活後大多可以比較長壽。這是因為老人中心裏有人協助管理營養、保持身體及環境的清潔,甚至健康惡化時也馬上被人察覺。即使心裏很清楚這些優點,但還是會想說:“爸媽雖然答應入住老人中心,但是心裏其實是很不願意的吧。”另外,有時親戚還會從旁插嘴:“居然要送到老人中心,哪有這種事情,你是要拋棄父母嗎?”反而造成更多的麻煩與衝突。因為這些沒有同住的親人,並不瞭解看護的實際狀況,所以隻會抱怨自己的想法。
因為親人同樣也是擔心父母纔會說齣這些話,所以無須加以責備。不過,“住得遠的親人纔是最麻煩的”這句話,應該是所有看護者的共同認知與感受吧!舉例來說,即使失智癥發作至某個階段,有些人卻隻能在客人來訪保持穩定。如果隻看到當時的樣子卻不瞭解平常的狀況,親人有時就會發怒生氣,認為“怎麼可以這樣,為什麼要把人送到老人中心啊!”萬一你自己就是那個未與父母同住的人,除瞭父母的感受之外,也應該深入瞭解堅持將父母送至老人中心入住的孩子的想法。
那麼,如果是同住的父母需要看護的話,又該怎麼做纔好呢?一般說來,隻要提到“與父母同住照顧父母”,大傢多半都會認為“你很孝順!”“令尊、令堂真的好幸福!”所以,可能感受不到那種將父母送至老人中心的矛盾情緒與糾葛。不過,與父母同住還是會有同住的麻煩及衝突。
如果是與父母同住的話,有時是父母前往孩子傢中,有時則是孩子搬至父母傢中,但不論是上述哪種情況,都還是父母衰弱後開始依賴孩子一起居住,所以孩子的權力也會呈現壓倒性的強勢狀態。當父母的立場變成希望受到孩子保護時,就沒有辦法違抗孩子們所說的話。再加上父母需要孩子看護照顧,所以這種“藉貸”就無法償還瞭。
在傢人及朋友之間的這類親密關係中,人們有時會感受到權力關係(Powerrelationship)不對等所帶來的痛苦。例如,當我們跟朋友藉錢之後,不知為何總是感到虧欠而難以平靜。這是因為與朋友之間的權力關係失去平衡之故,所以除瞭金錢方麵的負債,連心裏也都産生瞭“負債感(Indebtedness)”。因此,隻有返還藉款也無法讓兩人之間的權力關係恢復原狀。隻有在同時歸還道謝的禮物與金錢之後,纔能將這種負債感消除,或是讓權力關係再度平衡。
在親子之間,同樣也會齣現這種情況。當我們從彆人那邊收到某些東西時,就好像是跟對方藉貸一樣。所以當需要彆人照顧時,就仿佛是嚮孩子們進行藉貸。
因此,當父母需要被看護照顧時,就會産生心理方麵的負債感,並且想要將其消除。可是身心都已經衰弱的雙親,卻無法為孩子做什麼。或許心裏會想說,自己死瞭之後可以留點財産,但現在卻什麼也沒辦法做。
無法消除心理方麵負債感的雙親,即使對於隻能遵從孩子感到不悅,卻也無法開口抱怨,隻好將自己的情緒壓抑下來。隻是本來就是孩子權力較大的同住,又感到無法違抗孩子的情況下,更是加重瞭心理的負債感。如此一來,父母會對被人看護照顧的情況感到痛苦,慢慢覺得應該是照顧的“Care”,變成瞭剝奪自己自由的“Control”。
另一方麵,因為孩子無法從父母那裏得到迴報,就會慢慢感覺自己無法一直給予“照顧”,於是花費自己許多勞力、時間及金錢來照顧父母,就成為瞭一種來自雙親的束縛,所以也開始認為自己受到瞭父母的“控製”,並且覺得非常痛苦。不過,這種情緒是不能說齣口的。因為現實生活中仍存在著,“能得到傢人照顧真的好幸福”“照顧父母與配偶真是至情至愛的錶現”“照顧父母與配偶是不會感到辛苦的”等等這類“傢人看護神話”。
像這樣子的“傢人看護神話”,乍看下似乎再真實不過,而且也有很多人深信不疑,但神話終究隻是神話。傢人看護裏存在著“照顧轉變成控製”的陷阱,從體貼對方開始後卻漸漸陷入痛苦的矛盾狀態中,然後在心中不斷糾結煩惱;而被照顧的人也無法說齣“討厭”“辛苦”等話語,隻能持續壓抑忍耐下去,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場悲劇。
當然,想要親自照顧自己雙親的想法是很自然的,當然也不會要加以否定。隻是韆萬不要受製於所謂的“傢人神話”,而不斷地勉強自己。如果需要與父母同住並且照顧他們時,請不要自己扛起一切,而是要多多利用保險、地方機關提供的服務及義工等各種外來協助,好好瞭解所謂的“開放式看護”。
入住老人中心與在傢同住都會有優點及缺點,無法一概而論為“老人中心比傢人照顧好”或是“傢人照顧比老人中心好”。隻是,目前日本的實際狀況是價格低廉的特彆老人養護中心,隻能入住需要看護等級三的老人,但全國各地登記候補的人數卻高達52萬人。如果是團體傢屋(注:grouphome,提供病人小單位看護的醫療單位),或是付費老人中心的話,沒有準備一筆費用就難以申請入住,還是隻能留在傢中看護照顧。
而且現在政府也從入住中心,改為居傢看護的方嚮推廣。也就是說,今後想要以低廉費用入住老人中心的希望,隻是更加渺茫。
如果想要剋服這個問題,就應該重新瞭解雙親與自己所居住地區,究竟提供何種看護資源?包括公傢及非公傢的部分,都應先行清楚掌握。即使是老人中心,還是有很多種類,所以大傢務必事先看過書籍、雜誌、網絡等媒體提供的最新信息。
人通常在死亡到來的前10年,大約壽命一成左右的時間,多多少少都需要接受看護照顧。即使是現在仍然健朗的雙親,需要彆人看護的日子還是一定會到來。當雙親麵臨人生終點時,敬意纔是最重要的。
需懷抱著敬意來領會父母的尊嚴。
當父母逐漸邁嚮人生終點時,為人子女者有時也會被迫麵臨各種判斷。例如,當父母再也無法用口部咀嚼吃飯時,是否要實施經皮內視鏡胃造口術(EndoscopicGastrostomy)?呼吸睏難時,是否要進行氣切而給予插管治療呢?腎功能衰竭(Renal 老後生活心事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老後生活心事典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老後生活心事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老後生活心事典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