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滢坤 著,张希清,毛佩琦,李世愉 编
图书标签:
  • 科举
  • 隋唐五代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教育史
  • 制度史
  • 古代史
  • 文化
  • 隋朝
  • 唐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36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0370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45
套装数量:2
字数:10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的第一卷,主要内容涉及隋唐五代时期的“常科”、“常科乡贡”、“常科省试”、“省试制度的完善与防弊措施”、“制举的确立与发展”、“武举的确立与发展”、“科举制度的影响与作用”等多方面,详述隋唐五代时期科举制度的发生、发展、完善及其影响。

作者简介

金滢坤,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主要从事于隋唐五代史、科举史、童蒙文化、敦煌学研究,著有《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四、五卷(第二作者)。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常举的确立与发展/27
第一节 科举制度的起源/27
一、 社会变革需要新的选举制度/28
二、 考试是选举的时代趋势/38
第二节 秀才科的确立与发展/42
一、 秀才科的渊源与设置/43
二、 秀才科的存废/51
三、 秀才科考试内容/63
四、 秀才科出身与仕宦/63
第三节 进士科的确立与发展/65
一、 进士科的渊源与设置/65
二、 进士科考试内容/79
三、 进士科出身与仕宦/107
第四节 明经系诸科的确立与发展/112
一、 明经系诸科的渊源与设置/113
二、 明经系诸科的考试内容/136
三、 明经系诸科出身与仕宦/161
第五节 明法书算等专科的确立与发展/170
一、 明法书算三科的渊源与设置/170
二、 明法书算三科考试内容/183
三、 明法书算三科出身与仕宦/188

第二章 常举乡贡/194
第一节 乡贡资格/194
一、 应试资格与取解/195
二、 解额与冒籍/205
三、 乡饮酒礼与举资/231
第二节 馆学考试/248
一、 国子监课试/248
二、 两馆课试/254
三、 广文馆课试/262
第三节 州县府试/264
一、 州县府试考官/267
二、 府试内容/274
第四节 行卷与省卷/287
一、 行卷与省卷的产生/287
二、 行卷文体/295
三、 行卷过程/300
四、 行卷效果/322

第三章 常举省试/328
第一节 省试机构设置与沿革/328
一、 考功员外郎考试/329
二、 礼部贡院的设置/333
三、 知贡举的使职化/338
四、 知贡举主司的选任/347
五、 考试官的设置/353
第二节 省试的程序/355
一、 解状审核/355
二、 朝谒活动/359
三、 发榜与录取人数/362
第三节 谢恩与宴集/371
一、 谢恩与过堂/372
二、 宴集活动/375

第四章 省试制度的完善与防弊措施/402
第一节 考试制度的完善与发展/402
一、 锁院制度的确立与发展/402
二、 别头试的确立与发展/413
三、 科举考试的监察与惩处/417
第二节 中书门下的复核与复试/426
一、 中书门下的复核制度/427
二、 中书门下的复试制度/430

第五章 制举的确立与发展/433
第一节 制举的产生/434
一、 唐代制举的产生/435
二、 制举与“四科”的关系/437
第二节 制举分科/441
一、 制举分科/442
二、 科目设置/460
第三节 制科分类/465
一、 德行类/469
二、 文学类/492
三、 才能类/513
第四节 考试程序/566
一、 制举诏/567
二、 举人资格/580
三、 举人荐送/589
四、 皇帝亲试/596
五、 考官与考策官/601
第五节 考试内容/603
一、 制举试策与文体演变/605
二、 制举试策与社会/620

第六章 吏部科目选的设置与变革/634
第一节 吏部科目选的设置与变革/635
一、 平判入等科、拔萃科和宏词科的设置/635
二、 三礼、三传等诸科的设置/646
三、 科目选的变革/648
第二节 科目选考试内容与考官/651
一、 科目选考试内容/652
二、 科目选考官的选任/660
第三节 科目选与铨选的关系/664
一、 科目选登科与出身的关系/664
二、 科目选与释褐/672
三、 科目选与迁转/686
四、 科目选在吏部铨选中的地位/697

第七章 武举的确立与发展/701
第一节 武举的确立/701
一、 武举的设置/702
二、 武举与武庙/704
三、 应考人数与停废/708
第二节 武举分科与课试/709
一、 武举分科/710
二、 武举课试/711
三、 武举入仕/718

第八章 科举制度的影响与作用/731
第一节 科举对选官的影响/732
一、 科举对铨选变迁的影响/733
二、 及第举人入幕与铨选的关系/754
三、 科举对清望官的影响/766
第二节 科举对婚姻观念的影响/784
一、 科举对婚姻观念变迁的影响/784
二、 科举影响下的选婿观念/787
三、 科举影响婚姻观念变迁的原因/791
第三节 科举对社会阶层变迁的影响/794
一、 科举对社会阶层变迁的影响/795
二、 科举与士族中央化/811

参考文献/824
传世典籍/824
出土文献/836
参考论著/837
参考论文/844

附录/859
附录一:唐五代知贡举综表/859
附录二:唐五代进士登科人名录/879
附录三:唐五代宰相人名与出身简表/898
附录四:唐代制举考试科目与登科人名表/921


《中国古代官制史话》 本书旨在梳理和阐述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官僚体制的演变历程,以史学研究的严谨性,结合通俗易懂的叙事方式,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官制发展长卷。我们力求剥离那些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晦涩理论,将那些塑造了中国历史走向的官僚机构、职能变迁、官员选拔与任用制度,以及官僚集团的生存状态,以清晰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 全书分为若干篇章,分别聚焦于不同历史时期官制的关键节点与特色。 第一部分:早期官制的萌芽与奠基(先秦至秦汉) 我们从夏商周三代作为中国官制源头的封邦建国、世官制初步探讨,引出分封制下君臣关系的雏形。进入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中央集权的观念开始显现,郡县制的萌芽及其优越性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基础。 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官制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本书将详细解读秦始皇如何彻底废除分封制,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高度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从三公九卿的设置,到监御史的监督作用,再到地方行政的层层划分,秦朝官制的严密性与高效性,以及它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都将得到细致的分析。 汉朝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的调整与发展。本书将重点关注汉武帝时期采纳“推恩令”后,如何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对汉朝独特的察举制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运作机制、选拔标准以及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汉朝中央机构的演变,如内朝与外朝的区分,丞相职权的变动,以及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善,都将是本部分讨论的重点。 第二部分:官制的新变与整合(魏晋南北朝至隋)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加速,官制也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特点。本书将探讨这一时期门阀士族在官僚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九品中正制的产生与演变,分析其如何体现了门阀政治的特点,以及对选官制度的长期影响。同时,我们将关注这一时期中央机构的调整,如三省六in(六省)制的初步形成,以及地方官制的区域性差异。 隋朝的建立,再次将中国官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将着重阐述隋朝在继承前代官制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与整合,特别是三省六部制的最终确立。我们将详细解读三省(中书、门下、尚书)的职能分工与相互制约,以及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作为具体执行机构的职责。隋朝在地方官制上的改革,如进一步精简机构,统一州县制度,也将在本部分得到论述。 第三部分:官制的成熟与鼎盛(唐代) 唐代是中国古代官制发展最为成熟和鼎盛的时期之一,其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书将以大量史料为依据,细致描绘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细节,分析宰相制度的演变,如一省或多省长官共同主持政务的局面。我们将重点探讨唐代的选官制度,包括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以及其在打破门阀垄断、选拔寒门人才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 同时,本书还将深入研究唐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制度,如御史台的职能,以及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唐朝发达的中央机构,如中书省的草拟诏令、门下省的封驳权、尚书省的执行权,其相互配合与制衡的机制,将得到生动的解读。对于唐代中央与地方行政层级的划分,官员的品级制度,俸禄制度,以及唐朝官僚集团的文化与生活,本书都将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第四部分:官制的转型与调整(五代) 五代时期,中国再次进入分裂割据的时代,虽然政权短暂,但其官制仍在延续唐代的轨道上进行微调。本书将梳理五代时期各政权在沿袭唐代官制的基础上,因应时局而产生的某些变化。我们将关注这一时期中央机构的稳定与动荡,以及地方军阀对官僚体制的影响。虽然五代时期没有出现像前朝那样重大的官制改革,但其作为唐末至宋初的过渡,其官制特点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官制的连续性与变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部分:总结与反思 在书的最后,我们将对中国古代官制的整体发展脉络进行总结,分析其历史演变中的规律性,探讨其成功之处与局限性。我们将审视官制如何与当时的经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本书不仅致力于介绍制度本身,更注重挖掘制度背后的人文精神与历史张力,力求让读者在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智慧。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制度介绍、历史事件的穿插、鲜活的人物描写,将抽象的官制变得触手可及。我们希望,无论您是历史专业的学生、爱好者,还是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知识的启迪与阅读的乐趣。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我一直对科举制度在中国的兴衰变迁充满好奇,尤其是它在隋唐五代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演化,更是我关注的重点。 书中关于隋朝科举制度的开篇,让我对这一制度的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制度的建立,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政治环境、社会需求以及制度设计的初衷。我明白了科举的出现,是打破门阀垄断、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一步。作者对“明经”、“进士”等科目的阐释,让我得以窥见当时选官的基本标准和价值取向。 唐朝部分,更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作者对唐代科举制度的描绘细致入微,从考试的科目、内容,到选拔的标准、流程,都进行了详尽的梳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公平性”的讨论感到兴趣,了解到唐代科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尽管这种流动并非完全畅通。文中穿插的唐代诗歌,许多都与科举、求仕相关,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科举制度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潮。 在描述五代十国这一混乱的时期,本书并没有回避科举制度的式微,反而深入分析了其在不同政权中的生存与演变。我了解到,即使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科举依然是部分政权维系统治、选拔人才的工具。这种制度的韧性,让我对中国古代制度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极其严谨,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辨析,使得书中的论点都有坚实的依据。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模糊不清的历史事件时,能够展现出多角度的分析,引导读者独立思考。 同时,本书的语言也颇具可读性。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制度分析变得清晰易懂。即使是非历史专业的读者,也能在阅读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启发。 总而言之,《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证严谨、叙述生动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我展现了隋唐五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更让我得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 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精品之作,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科举制度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略显沉稳的封皮设计,以及“科举制度通史”几个字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我对古代的选官制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特别是科举,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塑造了无数人的命运。翻开书,我立刻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史料功底所吸引。书中的论述,无论是在探讨隋朝开创科举的先声,唐朝制度的完善与高峰,还是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与制度变异,都显得娓娓道来,但每一句话都建立在详实的史料考证之上,让人信服。 书中对于隋朝开创科举的论述,让我对这一历史性的创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不仅仅是简单罗列隋朝设立了“明经”、“进士”等科目,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科目设置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例如,隋文帝为何要打破门阀士族对官位的垄断,引入一种更广泛、更开放的人才选拔机制?这背后,是对国家统一、权力集中,以及对公平选官的初步追求。这种分析,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也让我对隋朝的政治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唐朝作为科举制度发展至鼎盛的时期,本书的篇幅也相当可观。作者细致地梳理了唐朝科举考试内容的演变,从最初的“恩科”、“放榜”,到后来的“常科”、“制科”,以及考试的具体流程和形式。我尤其对书中对“状元”这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唐代,状元不仅仅是考试的最高名次,它更象征着家族的荣耀,个人的仕途坦荡,甚至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作者通过分析唐朝著名状元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高中之后的社会地位变化,生动地展现了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强大影响力。 五代十国的时代,尽管短暂而混乱,本书并未因此敷衍,反而深入挖掘了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特殊性。在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的背景下,科举制度在某些地区得以延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创新。作者分析了不同政权对科举的态度,以及在动荡环境中,科举制度如何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选官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地方的文官体系。这种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生命力,也正是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传承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个深刻感受是,科举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体系,而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调整、适应、发展的活态存在。本书通过翔实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了隋唐五代这一关键时期,科举制度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又如何在分裂的环境中保持其制度的韧性。作者对考试科目、内容、程序以及对考生命运的影响等方面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这一制度有了立体、全面的认识。 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关于政治制度和文化演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们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本书在对隋唐五代这一关键时期的考察,为我们理解整个科举制度的百年历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书中对科举制度与儒家思想之间关系的探讨也十分到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在科举考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对“仁义礼智信”的考察,还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都深刻影响着考生的思想和行为。 作者在学术性的基础上,也穿插了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让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例如,书中对一些唐朝著名考官的刻画,以及他们批阅试卷时的考量,都让我对当时的考试氛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翔实、论述深入、条理清晰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隋唐五代科举制度的方方面面,更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交织演变的宏大图景。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那些塑造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制度,抱有极大的兴趣。科举制度,作为其中最独特、最具影响力的制度之一,自然是我关注的焦点。《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这本书,封面 design 简约而古朴,书名本身就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拿到书,我第一时间就想深入其中,探寻那个时代的秘密。 书中关于隋朝建立科举的论述,让我对这一历史性的创举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科举视为一种考试制度,而是将其置于隋朝政治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了解到,科举的诞生,是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产物,它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对官位的垄断,为更广泛的社会阶层提供了上升的通道。这一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流动性的变化至关重要。 唐朝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本书对唐代科举的描写非常详尽。从考试科目的设置,到考试的流程,再到对考生命运的影响,作者都做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进士科”的细致描写,了解到唐代进士科的考试难度之高,以及高中者所获得的社会地位。文中穿插的不少唐代诗歌,也多与科举、求仕相关,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科举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本书的论述并没有因此显得单薄。作者通过梳理各个政权对科举制度的态度和实践,展现了科举制度在这种环境下依然保持的生命力。我了解到,即使在分裂的年代,科举依然是选拔和任用官员的重要途径,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这种制度的韧性,让我对中国古代制度的适应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非常严谨,作者引用了大量原始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辨析。这使得书中提出的论点,都显得言之有据,令人信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历史争议时的客观态度,他能够全面呈现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除此之外,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流畅,作者善于将复杂的历史制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阅读。他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经历那个时代。 总而言之,《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一本内容丰富、论述深刻、语言流畅的学术著作。它为我揭示了隋唐五代时期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容错过的宝贵资料。它不仅提供知识,更能引发思考。

评分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这本书,其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书名本身就点明了主题,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及其选拔机制非常着迷,而科举制度无疑是其中最独特、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环。 书中关于隋朝建立科举制度的章节,作者的分析尤为透彻。他不仅介绍了制度的设立,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和历史必然性。我了解到,隋朝科举的出现,是对魏晋以来门阀政治的重大挑战,它为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制度基础。作者对当时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解读,让我对科举制度的初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唐朝作为科举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本书的篇幅也最为可观。我对作者对唐代科举考试内容的详细描述印象深刻,尤其是关于“进士科”的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何这一科能够成为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终点。文中穿插的唐代诗歌,许多都与科举、功名紧密相连,这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连接政治与文学的重要桥梁。 在论述五代十国的时期,作者并没有因其短暂和混乱而敷衍,而是深入挖掘了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的特殊性。我了解到,即使在政权更迭频繁的乱世,科举制度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一些地区得到延续和发展。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政权下科举制度的实施情况,揭示了其在动荡环境中作为一种稳定因素的作用。 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非常严谨,作者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并对这些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辨析,这使得书中提出的观点,都具有极高的学术可信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精准,他对每一个论断都力求做到严丝合缝。 此外,本书的语言也颇具可读性。作者的笔触流畅,能够将复杂的制度分析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进行阐释,让非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他善于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的例证,将历史事件和制度演变变得生动有趣。 总而言之,《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一部内容详实、论证严谨、叙述生动的学术巨著。它为我展现了隋唐五代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脉络,更让我得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的深刻变迁。 这本书绝对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官员选拔制度的读者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种素雅的米黄色,上面印着“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几个字,字体古朴,透着一股子历史的沉淀感。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官员选拔制度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非常感兴趣。拿到这本书,我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 开篇对于隋朝创立科举的论述,作者从制度的起源、历史背景以及对当时社会结构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了解到,隋朝的科举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对人才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逐步形成的。作者通过对隋文帝时期各项政策的梳理,揭示了科举制度如何打破了原有的门阀士族的垄断,为后来的中央集权提供了制度基础。这一点非常重要,它让我理解了为何科举制度能够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 接着,书中对唐朝科举制度的细致描绘,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唐朝是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当时考试的科目设置,如明经、进士等,还深入分析了这些科目考核的内容和侧重点。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公平性”的探讨,虽然当时的科举制度离现代的公平概念还有距离,但相较于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它无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唐朝状元的故事,例如郭子仪的儿子郭暖高中状元的传说,这些细节让历史人物更加鲜活,也让我感受到了科举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力。 在谈到五代十国的时期,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一相对混乱的历史阶段,而是深入分析了在政权更迭频繁的情况下,科举制度是如何在一些国家得以维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作者通过比较不同政权对科举的态度,揭示了科举制度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一些小朝廷为了笼络人心、稳定统治,会利用科举来选拔和任用人才。这种在动荡环境中展现出的制度生命力,让我对科举制度的韧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非常严谨,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史书、笔记、奏疏等一手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这使得书中提出的观点,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历史事件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定论,而是呈现了不同的观点,并进行分析比较,引导读者独立思考。 另外,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也力求通俗易懂,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并没有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作者善于运用类比和形象化的语言,将复杂的制度分析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描述科举考试的紧张氛围时,作者会用一些比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识,从过去模糊的概念,变得具体而清晰。我不再仅仅认为科举是考试,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贯穿中国历史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科举制度的史学专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精彩叙事。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政治智慧,社会生态,以及无数读书人的命运沉浮。 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它会带你走进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中国古代世界。

评分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这本书,初拿到手,便被它那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古朴而又不失庄重的风格,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历史的沧桑。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特别是科举,充满了好奇与敬意。这本书正是满足了我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需求。 书中关于隋朝建立科举制度的章节,我读得尤为认真。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隋朝创立科举”这一简单的事实陈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创设的深层动因。我了解到,隋文帝之所以要打破固有的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作者通过对隋朝政治格局的分析,让我明白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一次重大的政治变革。 唐朝部分,更是本书的重头戏。唐朝是科举制度的辉煌时期,作者对唐代科举的考试内容、形式、流程,以及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都做了极其详尽的论述。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进士科”的描写,了解到当时进士科的考试难度之大,竞争之激烈,以及一旦高中,其带来的荣耀和光彩。文中引用的不少唐诗,都与科举息息相关,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举制度是如何与文学艺术紧密结合,共同塑造了唐朝璀璨的文化。 关于五代十国的篇章,虽然这一时期历史相对破碎,但作者并没有敷衍。相反,他深入分析了在政权林立、战乱频仍的年代,科举制度是如何在不同政权中延续和演变的。我了解到,即使在乱世,科举依然是一种重要的选官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地方的文官系统,也为一些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作者对这些细节的挖掘,展现了科举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作者在论述中,引用的史料丰富且来源多样,无论是正史、野史,还是碑文、墓志,都被他巧妙地运用,并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辨析。这使得书中提出的观点,都经得起推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除了学术性,本书的语言也相对流畅易懂,虽然涉及大量史料和制度分析,但作者善于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让非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他善于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描绘,将枯燥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 总而言之,《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一部内容翔实、论证严谨、叙述生动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隋唐五代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脉络,更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政治、社会、文化的变迁。 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官员选拔制度的读者,这本书都绝对是不可错过的选择。它能让你对科举制度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古朴厚重,那“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几个字,本身就承载着千年的历史重量。我一直对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很感兴趣,尤其是科举,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走向。拿到这本《隋唐五代卷》的时候,我心里就充满了期待,想知道在那个风云变幻、文化融合的时代,科举制度是如何孕育、发展并最终成为影响深远的选官体系的。 翻开书页,我首先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每一个论断都经过了大量史料的考证,无论是关于隋朝开创科举的初步尝试,还是唐朝制度的完善与高峰,亦或是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与制度的变异,作者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其中,关于隋朝设立“明经”、“进士”等科目的论述,让我对这一历史性的创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科目,作者还深入分析了这些科目设置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例如,隋文帝为何要打破门阀士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引入更广泛的选拔机制?这背后是对权力集中、国家统一的渴望,也是对人才选拔公平性的初步追求。 唐朝作为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本书的篇幅也相当可观。从最初的“恩科”、“放榜”,到后来的“常科”、“制科”,作者细致地梳理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流程的演变。我尤其对书中对“状元”这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状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考试第一名,在唐代,状元往往意味着家族荣耀、个人仕途的辉煌,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作者通过分析唐朝著名状元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高中之后的社会地位变化,让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强大影响力。同时,书中对唐朝科举与文学、艺术的联系也做了精彩的阐述,比如当时很多诗人通过科举入仕,他们的诗歌也因此带有更强的时代烙印,形成了独特的唐诗风格。 五代十国的时期,虽然短暂而混乱,但本书并没有因此敷衍了事,反而深入挖掘了这一时期科举制度的特殊性。在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的情况下,科举制度在一些地区依然得以延续,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作者分析了不同政权对科举的态度,以及在这种动荡环境中,科举制度如何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选官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地方的文官体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在一些小朝廷,科举甚至成为了一种政治工具,用来笼络人心、巩固统治。这种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生命力,也正是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传承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科举制度绝非一成不变的僵化体系,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调整、适应、发展的活态存在。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展现了隋唐五代这一关键时期,科举制度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又如何在分裂中保持其制度的韧性。作者对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以及对考生命运的影响等方面的深入剖析,让我对这一制度有了立体、全面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乡举”、“征辟”等制度与科举之间关系的论述,这揭示了科举制度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选官思想。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启发是,对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的理解。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为庶族寒门提供了上升的通道。虽然这个通道并非完全畅通,但它无疑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作者通过列举一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普通士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体现。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中对科举制度与儒家思想之间关系的探讨也十分到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观在科举考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对“仁义礼智信”的考察,还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都深刻影响着考生的思想和行为。作者分析了儒家经典如何在科举考试中被反复解读和应用,以及这种解读如何形塑了士大夫的政治伦理和道德观念。这让我们看到,科举制度不仅仅是一种选官工具,更是一种思想的传播和文化的塑造。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想象着寒窗苦读的学子,在考场上挥洒汗水,以及金榜题名的喜悦,还有落第后的失意。本书在学术性的基础上,也穿插了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让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例如,书中对一些唐朝著名考官的刻画,以及他们批阅试卷时的考量,都让我对当时的考试氛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种细节的呈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了温度和人情味。 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关于政治制度和文化演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们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本书在对隋唐五代这一关键时期的考察,为我们理解整个科举制度的百年历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史料功底,让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内容翔实、论述深入、条理清晰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隋唐五代科举制度的方方面面,更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交织演变的宏大图景。从制度的起源、科目的设置,到考试的流程、考生的命运,再到与儒家思想的关联、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本书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这是一次深入中国古代历史肌理的精彩旅程,读来受益匪浅。

评分

拿到《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沉稳大气的封面设计,古朴的书名字体,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科举,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专著无疑是我深入了解这段历史的理想选择。 书中对隋朝科举制度的开创性论述,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非简单罗列制度的出现,而是深入探究了其历史渊源和政治动因。我了解到,科举制度的萌芽,与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对打破门阀垄断的需求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对隋朝政治改革的细致分析,勾勒出科举制度如何一步步从概念走向实践,并最终成为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制度。 唐朝作为科举制度发展至高峰的时期,本书的篇幅相应增加,内容也更为详实。我被书中对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内容、流程的细致描绘所吸引。特别是关于“进士科”的论述,让我对当时考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有了直观的认识。书中穿插了许多与科举相关的唐诗,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文学风貌,也折射出科举制度对士人心态和人生选择的巨大影响。 对于五代十国这个短暂而混乱的时期,作者并没有回避,而是深入挖掘了科举制度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演变。我了解到,即使在政权更迭频繁的乱世,科举制度在一些国家依然得以延续,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这种制度的顽强生命力,让我对中国古代制度的适应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书在史料运用上极为严谨,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如史书、奏疏、碑文等,并对这些史料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和解读。这使得书中提出的观点,都具有坚实的依据,经得起推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严谨态度,他对每一个论断都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除了学术上的严谨,本书的语言也颇为流畅,作者善于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制度和历史事件。他能够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历史的脉搏。 总的来说,《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梳理了隋唐五代科举制度的发展脉络,更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的深刻变迁。 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官员选拔制度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它能帮助你构建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历史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是那种淡淡的米黄色,配上古朴的书名,透着一股沉静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很感兴趣,尤其是它在隋唐五代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的发展,这本《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正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翻开书,我就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吸引。书中对隋朝开创科举的论述,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需求以及制度的设计初衷。我了解到,隋朝的科举制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对之前制度的革新与超越,它为后来的朝代奠定了基础。作者对“明经”、“进士”等科目的详细解读,让我对当时的考试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唐朝部分,更是本书的重点。我惊叹于作者对唐代科举制度的全面梳理。从考试的科目、程序,到考官的职责,再到考生的命运,无不涉及。文中穿插的不少唐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科举色彩,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科举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尤其是关于“状元”的描写,更是勾勒出了科举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力。 五代十国时期,在作者的笔下,尽管短暂而混乱,科举制度却依然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作者通过对不同政权下科举制度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其在动荡时期的作用。我了解到,即使在分裂的时代,科举依然是重要的选官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这种制度的韧性,让我对中国古代制度的适应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书的史料运用非常扎实,作者引用的文献种类繁多,并且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这使得书中提出的观点,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细致,他能够从细微之处入手,揭示出制度背后的深刻含义。 语言方面,本书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并不显得枯燥。作者的笔触流畅,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历史制度解释得清晰易懂。读起来,仿佛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娓娓道来。 总的来说,《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一本内容详实、论证严谨、叙述生动的学术专著。它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大门,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官员选拔制度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珍藏的读物。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特别是那些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有着浓厚的兴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独特、最核心的选官制度之一,自然是我重点关注的对象。《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这本书,从书名就透露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书中关于隋朝创建科举的章节,作者的论述非常深入。他不仅介绍了制度的设立,更将其置于隋朝政治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了解到,隋朝科举的出现,是中央集权加强和对打破世家大族垄断需求的必然结果。作者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细致分析,让我明白了科举制度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唐朝部分,更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我对作者对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内容、流程的详尽描绘印象深刻,尤其是关于“进士科”的介绍,让我体会到当时读书人竞争的激烈程度。文中穿插的不少唐诗,都与科举、求仕相关,这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举制度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并成为连接政治与文学的重要纽带。 在论述五代十国这一相对混乱的历史时期,作者并没有回避科举制度的式微,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在不同政权中的生存与演变。我了解到,即使在政权更迭频繁的乱世,科举制度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一些地区得到延续和发展。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政权下科举制度的实施情况,揭示了其在动荡环境中作为一种稳定因素的作用。 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极为严谨,作者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并对这些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辨析,这使得书中提出的观点,都具有极高的学术可信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精准,他对每一个论断都力求做到严丝合缝。 此外,本书的语言也颇具可读性。作者的笔触流畅,能够将复杂的制度分析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进行阐释,让非专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他善于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的例证,将历史事件和制度演变变得生动有趣。 总而言之,《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一部内容详实、论证严谨、叙述生动的学术巨著。它为我展现了隋唐五代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脉络,更让我得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社会、文化的深刻变迁。 这本书绝对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官员选拔制度的读者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 ┃╱╱╱╱╱╱╱╱┏┓╱╱╱┃ ┃╱╱╱┏┓╱╱┏╯┃╱╱╱┃ ┃╱╱┏┛┗┓╱┗┓┃╱╱╱┃ ┃╱╱┗┓┏┛╱╱┃┃╱╱╱┃ ┃╱╱╱┗┛╱╱╱┃┃╱╱╱┃ ┃╱╱╱╱╱╱╱╱┗┛╱╱╱┃ ╰━━━━━━━━━━━━━╯

评分

不错,这书要慢慢看

评分

不错,这书要慢慢看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这书要慢慢看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 ┃╱╱╱╱╱╱╱╱┏┓╱╱╱┃ ┃╱╱╱┏┓╱╱┏╯┃╱╱╱┃ ┃╱╱┏┛┗┓╱┗┓┃╱╱╱┃ ┃╱╱┗┓┏┛╱╱┃┃╱╱╱┃ ┃╱╱╱┗┛╱╱╱┃┃╱╱╱┃ ┃╱╱╱╱╱╱╱╱┗┛╱╱╱┃ ╰━━━━━━━━━━━━━╯

评分

╭━━━━━━━━━━━━━╮ ┃╱╱╱╱╱╱╱╱┏┓╱╱╱┃ ┃╱╱╱┏┓╱╱┏╯┃╱╱╱┃ ┃╱╱┏┛┗┓╱┗┓┃╱╱╱┃ ┃╱╱┗┓┏┛╱╱┃┃╱╱╱┃ ┃╱╱╱┗┛╱╱╱┃┃╱╱╱┃ ┃╱╱╱╱╱╱╱╱┗┛╱╱╱┃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