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或是史家,或是史注家,或是史评家的沈约、范晔、颜师古、刘知几等历史人物,吉川忠夫先生进行了直接考察,除了有对其家族前辈系统上的考察之外,对他们作为思想家的思想表现的形式和表述方式的多样性及其历程,还有他们作为史家与文学的联系、与经学的联系、与宗教的联系等问题,《六朝精神史研究》都有所展开。以儒道佛三教关系而引出本书对范泰、范宁、沈约、颜之推、顾欢、葛洪、傅奕、僧祜、道宣等在佛儒或佛道关系中的位置和思想表现,以及踞食论争、中土边土论争、夷夏论争等问题,或个案或综合性的研究成为本书所展现的特点之二。再有,对于东汉末年、汉魏之际、南北朝各时代社会、政治的变迁与学问和思想的多方面联系的考察和论述,构成了本书的特点之三。还有,从学术研究的承上启下方面来说,吉川先生汇集近二十年的研究,很多方面是受到福永光司、宇都宫清吉、川胜义雄、谷川道雄等日本学者的影响而展开的,在称引和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推进了相关研究,体现了吉川先生广博的研究视野和独到的兴趣所在。
吉川忠夫所著的《六朝精神史研究》以六朝时期 为中心,历史跨度纵贯汉唐,通过综合性和个案性的 考察与研究,对中国中古思想史以及中古政治与学术 和思想的表现之间的联系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描绘 。《六朝精神史研究》积著者近二十年之功,所论述 的内容包括:六朝士大夫精神生活的总体风貌,从汉 代走向六朝过程中的思想变迁,集中于六朝时期而围 绕着何休范宁、范哗、沈约、颜之推、颜师古、葛洪 、道宣、傅奕等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人物的著述及思 想特点,还有汇集于这个时期的儒释道三家关系中的 诸多问题和**的论争等。《六朝精神史研究》是日 本学者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吉川忠夫,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有《真诰校注》、《研究》、《六朝道教研究》等。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序章 六朝士大夫的精神生活
前言
一 由汉代至六朝的展开
1 六朝式精神的萌芽
2 儒教批判与儒教的变化
二 六朝式精神的诸相
1 容纳佛教
2 隐逸思想
3 山水思想
4 “自然”思想
三 士大夫的自我变革
**部分 从汉走向六朝
**章 党锢与学问——特别以何休为例
前言
一 东汉的太学
二 党锢与太学
三 何休的立场与方法
四 何休与清流思潮
结语
第二章 真人与革命
前言
一 汉魏禅让革命之际的真人
二 真人赤精子
三 白水真人
四 《太平经》与真人
结语
第二部分 范氏研究
第三章 范宁的学问
前言
一 范宁的出发点——《王弼何晏论》
二 理想主义的挫折
三 《谷梁传集解》的成书
四 范宁的门阀观
结语
第四章 关于踞食论争
前言
一 踞食论争的背景——范泰与祗洹寺
二 踞食论争的经过
三 踞食论争与范氏诸人的思想
第五章 范晔和刘知几
前言
一 刘知几对《后汉书》的批判——之一
二 在狱中与诸甥侄书
三 刘知几对《后汉书》的批判——之一
四 范晔的“意”
第六章 范晔与东汉末期
前言
一 逸民与党人
二 正道与权道
结语
第三部分 沈约研究
第七章 沈约的传记与生活
前言
一 吴兴沈氏——沈约的家族背景
二 出生与父亲之死
三 西邸的谈客
四 *望的时期
五 梁朝政治下的晚年生活
暂且的结语
第八章 沈约的思想
前言
一 沈约的社会思想——之一
二 沈约的社会思想——之二
三 沈约的精神生活诸相——特别是其宗教生活
四 沈约的世界观
结语
第四部分 颜氏研究
第九章 颜之推论
前言
一 江南贵族社会的悲惨结局
二 颜之推的江南社会批判
三 颜之推与华北社会
四 颜之推与学问
五 作为政治人的颜之推
结语
第十章 颜师古的《汉书注》
前言
一 颜师古以前的《汉书》学
1《汉书》的成书及其被接受
2 作为刑政之书的《汉书》
3 旧注家们的时代
4 江南的《汉书》研究
5 华北的《汉书》研究
二 颜师古的《汉书》之学
1 师古注的完成
2 作为家学的师古注
3 文本的确定
4 姚察注与师古注——颜师古与南学
5 若干的社会史考察
6 师古注的基本性质
7 与古代世界的邂逅
结语
第五部分 六朝人与宗教
第十一章 师受考——集中于《抱朴子内篇》
前言
一 明师·口诀
二 先师郑君
三 抱朴子学谱
结语
第十二章 中土边土的论争
前言
一 唐代初期的天竺中土说
二 天竺中土说的形成
三 是夷夏还是戎华
结语
第十三章 夷夏论争
前言
一 《夷夏论》的构成——道·迹·俗
二 顾欢的立场
三 论争的展开
结语
第十四章 中国的排佛论的形成
前言
一 僧祐《弘明论后序》
二 《颜氏家训·归心篇》
三 道宣与傅奕
第十五章 六朝时代对《孝经》的接受
前言
一 作为幼童课本的《孝经》
二 作为宗教经典的《孝经》
三 纬书与《孝经》
四 《孝经》的随葬
结语
后记
人名·书名·作品名索引
译后记
这部《六朝精神史研究/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如同一张精美的舆图,徐徐展开了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时代。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如同抽丝剥茧般的细腻笔触,将魏晋南北朝那错综复杂的社会变迁、政治动荡以及随之而来的思想解放,层层揭示。书中关于士族阶层的崛起与衰落,他们如何在权力中心与边缘地带游走,如何构筑自身的精神世界,以及这种精神世界如何反哺和影响整个时代走向,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清谈”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消遣,更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形而上学思辨的极致追求。作者通过梳理各类文献,勾勒出“名士风流”的种种侧影,那些超越世俗功利的言谈举止,那些标新立异的价值观念,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个体精神的独立与觉醒。同时,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发的深刻文化冲击,以及它如何与本土哲学思想融合,演化出独特的中国化佛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玄学到佛教,再到道教的复兴,这些精神流派的此消彼长,相互激荡,构成了六朝时期最为璀璨的思想图景。作者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试图理解这些精神思潮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环境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特质。读罢此书,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洪流,感受到了个体精神在历史巨变中的挣扎、求索与超越,真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精神之旅。
评分《六朝精神史研究》是一本能够激起思想共鸣的书。作者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六朝时期那波诡云谲的思想变迁。书中关于士族阶层如何在政治动荡中寻求解脱,如何构筑精神家园的描绘,让我深感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和真我的不懈追求。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权力的游戏中保持独立,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追寻永恒的意义。书中对“清谈”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度挖掘,让我看到了它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消遣,更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形而上学思辨的极致追求。同时,书中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士人精神世界的影响,也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深入剖析了佛教“空”的观念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玄学化佛教”,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是那个时代精神史的独特魅力所在。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场精神的朝圣之旅,引领我深入探索六朝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到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精神脉络。书中关于“名士风流”的描绘,不仅仅是他们那些奇谈怪论和不羁行为的记录,更是对其内心深处对自由、对真我的不懈追求的深刻解读。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礼教的束缚下,寻找个体存在的价值;如何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保持精神的独立;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追寻永恒的意义。书中对佛教般若思想的介绍,以及它如何影响了魏晋士人的生死观,对“空”的理解,对解脱的向往,都让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的叙述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将复杂的哲学思想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评分这是一部真正能触及灵魂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六朝历史表象的陈述,更是对那个时代深层精神内核的探寻。作者的笔力雄健,视角宏阔,将六朝时期各种复杂的心灵图景,诸如对生死、对存在的焦虑,对虚无的迷恋,以及对精神自由的无限渴望,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玄学发展脉络的梳理,从何晏、王弼的“有无之辩”,到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再到向秀、郭象的“达生”,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精神的拷问。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抽象的哲学思辨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揭示了为何在政治动荡、生命无常的时代,人们会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如此着迷。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知音”和“神交”的探讨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更是对一种超越物质、直抵心灵深处共鸣的极致追求。这种追求,在那个战乱频仍、人心惶惶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动人。此外,书中对佛教般若思想的介绍,以及它如何影响了魏晋士人的生死观,对“空”的理解,对解脱的向往,都让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的叙述语言充满诗意,又不失严谨的学术性,仿佛带领我一同漫步在那个充满哲学思辨和艺术气质的时代,感受着那份独特而深刻的精神氛围。
评分读完《六朝精神史研究》,我最大的感受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尽管身处乱世,却从未放弃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作者以极大的耐心和细致,梳理了六朝时期各种思潮的源流与演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精神史画卷。书中关于“名士风流”的描绘,不仅仅是他们那些奇谈怪论和不羁行为的记录,更是对其内心深处对自由、对真我的不懈追求的深刻解读。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礼教的束缚下,寻找个体存在的价值;如何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保持精神的独立;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追寻永恒的意义。作者对“谈玄”的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它作为一种精神解放的途径,如何帮助士人超越现实的困境。书中对佛教“般若”思想的阐释,以及它如何影响了魏晋士人的生死观,对“空”的理解,对解脱的向往,都让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的叙述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将复杂的哲学思想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评分《六朝精神史研究》如同一位睿智的长者,向我娓娓道来那个时代令人神往的精神故事。作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将抽象的哲学思辨转化为生动的人物画卷。我看到了士人们如何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如何在礼教的桎梏下,绽放个性的光彩。书中对“竹林七贤”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在压抑的环境下,个体精神的抗争与放逐,他们的诗歌、他们的行为,都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屈精神的象征。同时,书中对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哲学相结合,演化出独特的中国化佛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并没有将佛教视为一种简单的外来文化,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在中国士人的精神世界中生根发芽,如何成为他们寻求精神慰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活力和创造力。
评分这是一部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的作品。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将六朝时期那纷繁复杂的精神图景,层层剥开,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关于玄学发展的脉络,从“有无之辨”到“达生”,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精神的拷问。我被书中关于“知音”和“神交”的探讨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更是对一种超越物质、直抵心灵深处共鸣的极致追求。这种追求,在那个战乱频仍、生命无常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动人。同时,书中对佛教般若思想的介绍,以及它如何影响了魏晋士人的生死观,对“空”的理解,对解脱的向往,都让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的叙述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将复杂的哲学思想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维度。六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常被视为“分裂”和“动荡”的时期,却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活力和思想深度。作者通过对各类文献的爬梳,勾勒出了那个时代个体精神的觉醒与挣扎。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知音”和“神交”的探讨,这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连接,更是对一种超越物质、直抵心灵深处共鸣的极致追求。这种追求,在那个战乱频仍、生命无常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动人。书中对佛教般若思想的介绍,以及它如何影响了魏晋士人的生死观,对“空”的理解,对解脱的向往,都让我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作者并非简单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试图理解这些精神思潮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环境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特质。
评分《六朝精神史研究》给我带来的震撼,在于它颠覆了我以往对那个时代的一些刻板印象。我曾以为六朝只是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黑暗时代,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在乱世之中,个体精神所迸发出的耀眼光芒。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士人阶层在政治失势后,如何将目光转向内心,转向形而上的思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书中关于“名士”的风度,不仅仅是对他们外在的洒脱不羁的描绘,更是对其内心深处对自由、对真我的不懈追求的深刻解读。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礼教的束缚下,寻找个体存在的价值;如何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保持精神的独立;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追寻永恒的意义。作者对于“竹林七贤”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在压抑的环境下,个体精神的抗争与放逐,他们的诗歌、他们的行为,都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屈精神的象征。同时,书中对佛教思想的引入,特别是对“涅槃”境界的描绘,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超越的可能。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佛教视为一种外来的宗教,而是深入探讨了它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如何成为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融汇与创新,正是那个时代精神史的独特魅力所在。
评分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六朝。作者并非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精神驱动力。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以及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书中对“神韵”和“风骨”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士人对于内在品格和精神气质的追求,这超越了单纯的政治权谋和世俗功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如何在物质的匮乏中,寻求精神的丰盈。作者对《庄子》思想在六朝的流行及其对士人精神世界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逍遥游”到“齐物论”,这些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精神向导。我仿佛看到了士人们在战乱中,在官场的倾轧中,是如何从《庄子》的篇章中汲取力量,寻求心灵的慰藉。此外,书中对佛教“空”的观念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玄学化佛教”,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活力和创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