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如果說《被淹沒與被拯救的》是絕對苦痛的萊維,那麼《他人的行當》則是絕對快樂的萊維。
★這本書博學而幽默、溫暖而節製,既展現瞭他對人類文明的獨特思考,也傳達齣他的信念:盡管我們的時代充斥問題和危險,卻並不令人生厭。
★普裏莫·萊維是意大利國寶作傢,奧斯維辛極為重要的記錄者和見證者。
★卡爾維諾評價萊維是:我們時代極重要、極有天賦的作者之一。 索爾·貝婁說:“在普裏莫·萊維的作品中,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每個字都不可或缺。”萊維的思想和文學成就,已經獲得西方學者、作傢、媒體普遍的贊譽和推崇。
內容簡介
如果說《被淹沒與被拯救的》是絕對苦痛的萊維,那麼《他人的行當》則是絕對快樂的萊維。
《他人的行當》收錄瞭普裏莫·萊維從1969年至1985年寫的43篇散文。在這些詼諧而迷人的文字中,萊維既審視瞭自己的行當——作傢與化學傢,更注目於他人的行當。用萊維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他“作為一名好奇的業餘愛好者在十餘年間的徘徊中所釀齣的果實……是對他人行當的侵犯,對動物學、天文學和語言學等無邊際的疆土的突襲”。他穿梭於科學與人文之間,探索瞭那些令他著迷的對象:他的房子、昆蟲、想象中的動物、兒童的遊戲、化學傢的語言、法國作傢拉伯雷、德國詩人特拉剋爾和保羅·策蘭的晦澀文字、60歲時重返校園……
這本書博學而幽默、溫暖而節製,既展現瞭他對人類文明的獨特思考,也傳達齣他的信念:盡管我們的時代充斥問題和危險,卻並不令人生厭。
“萊維作品”係列還包括《被淹沒與被拯救的》《扳手》《這就是奧斯維辛:1945—1986年的證據》《不定的時刻:萊維詩選》《休戰》《若非此時,何時?》《緩刑時刻》《記憶之聲:萊維訪談錄 1961—1987》《與你們交談的我:萊維、泰西奧談話錄》等。
作者簡介
普裏莫·萊維(Primo Levi)
意大利猶太人,作傢,化學傢,奧斯維辛174517號囚犯。
1919年,萊維齣生於意大利都靈;1944年,他因參與反法西斯運動被捕,後被遣送至集中營。戰爭結束後,他迴到故鄉都靈生活。在此後的人生中,他從事工業化學這一行當30年,同時作為一位作傢,寫作瞭“奧斯維辛三部麯”(《這是不是個人》《休戰》《被淹沒與被拯救的》),以及其他基於其化學傢身份和大屠殺幸存者經曆的小說、散文和詩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萊維從他齣生的房子墜落身亡。
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索爾·貝婁曾評價說:“在普裏莫·萊維的作品中,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每個字都不可或缺。”
精彩書評
我們時代極重要、極富有天賦的作傢之一。
——卡爾維諾
在普裏莫·萊維的作品中,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每個字都不可或缺。
——索爾·貝婁
歐洲極高尚、不可或缺的作傢之一。
——《洛杉磯時報》
如果一位化學傢可以寫齣這樣的作品,上帝幫幫那些作傢們吧。
——《衛報》
普裏莫·萊維是偉大的大屠殺迴憶錄作傢……也是我們時代文字傑齣、優雅而動人的作傢
之一。
——《新共和》
他將歐洲猶太人的兩極生活放在一起作對比,萊維先生的小說形成瞭一種無可抵擋的、史
詩般的氣質,這成就瞭他*好的作品。萊維又一次呈現瞭我們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找到的
特點——對全人類的悲憫。
——《紐約時報》
一位傑齣的作傢已經齣現,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他的正直、他的尊嚴、他的人性,以及他那嚴格的標準。
——H·斯圖爾特·休斯《紐約時報》
目錄
他人的行當
我的房子
蝴蝶
從天空傳來的信息
甲蟲
一瓶陽光
月亮與我們
創造新動物
跳蚤之躍
月亮上的青蛙
愛的組裝玩具
看不見的世界
漫長的決鬥
外祖父的店
人為什麼要寫作
最好的貨物
抄錄員
“世界上最歡樂的生物”
化學傢的印記
先知的神隱
穩定/ 不穩定
化學傢的語言I
化學傢的語言II
寫滿古怪數據的書
書寫小說
弗朗索瓦·拉伯雷
琥珀之力
易怒的象棋手
倫佐之拳
對蜘蛛的恐懼
由蟋蟀主宰的小說
獨守閨中
隱晦的作品
孩童的國際
重返學校
前化學傢
石上的印記
抗拒痛苦
“卡斯特羅六號”上的三十小時
隱藏的棋手
儀式與笑聲
對恐懼的需要
緻一位年輕讀者
精彩書摘
他人的行當
如果一個人生活在緊密而擁擠的族群之中,如同過鼕時的蜜蜂和綿羊那樣,是有所裨益的,至少他可以更好地抵禦寒冷與外界的侵襲。但那些生活在族群邊緣,或者說,實際上已被孤立的人,也另有優勢——他隨時都可以離開族群,此外,對於眼下的風景,他的視綫也更清晰。我的選擇決定瞭我的宿命,讓我遠離麋集的人群;我的化學傢生涯,如此悠長的化學傢生涯,讓我很難把自己看作一個真正舞文弄墨的人,然而要是做一個徹頭徹尾的化學傢,我又太容易為多姿多彩、悲慘或是奇異的景緻分神。簡而言之,我孑然一身地走在旅途上,沿著一條總是起風的路,到處抽吸著鼻子,如此便形成瞭本人頗為隨性的個人修養:滿是缺口裂縫,又半瓶水晃蕩。但得以補償的是,我鍾情於以不同的、反嚮的角度去觀察世界。可以這麼說,我的測量工學是這樣的:以文人的眼光檢視技術,而以技師的眼光檢視文學。
這部集子裏的隨筆是我[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經發錶於都靈的報刊《印》(La Stampa)上]作為一名好奇的業餘愛好者,在十餘年間的徘徊中所釀齣的果實。它們是“對這個領域的入侵”,是對他人行當的侵犯,是在私人的獵區中偷獵,是對動物學、天文學和語言學無邊際的疆土的突襲。我從未係統地學習過這些學科,但正因為這個理由,我對它們無法饜足又鮮有迴報的熱愛影響著我,不斷誘惑著我,甚至激發瞭我偷窺狂、愛管閑事的本能。在另一些隨筆中,我甚至膽敢在時事問題中站隊,重讀新老經典,或是探索連接自然世界與文明世界的紐帶;我常常把腳步踩在連接(或應該連接)科學與文學世界的橋梁上,踏過一條於我而言非常荒謬的罅隙。有些人絞著雙手把它稱為深淵,卻不去做任何填平它的嘗試;也有好事者在做著拓寬它的事,就好像科學傢和文人屬於人類的兩個亞種,相互不可理解,注定要忽視對方,不可能去互相滋養似的。這是一種反常的分裂,不僅是不必要的,更是有害的,要是不把它迴溯到《聖經》中對於禁食某些果實的瑣碎闡釋上,那就是古老禁忌和反宗教改革所導緻的結果。它不僅不關注恩培多剋勒(Empedocles)、但丁(Dante)、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伽利略(Galileo)、笛卡兒(Descartes)、歌德(Goethe)和愛因斯坦(Einstein),不關注哥特式教堂的無名建築者和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也同樣不關注今天的能工巧匠,更彆說在不可知邊緣猶疑的物理學傢們瞭。
有時候我會被人提問,為什麼我身為一個化學傢卻要寫作,有些人是齣於好奇,有些人則是無理地反問。我希望這些隨筆,以及它們的涉足範圍之內保持的恰如其分的界限,能夠澄清,在“這兩種文化”之間並不存在不可比性;與之相反,若是有著寬闊眼界的話,它們之間偶爾是存在著共同的魅力的。除此之外,我希望我已經將這個我一直以來抱持的觀念傳達給瞭讀者們: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充斥著問題和危險,但絕非是無趣的。
前言/序言
他人的行當 [L'ALTRUI MESTIERE]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