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者与故宫

民国学者与故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伊绯 著
图书标签:
  • 故宫
  • 近代史
  • 民国
  • 学者
  • 文化
  • 历史
  • 文物
  • 北京
  • 学术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96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33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学者与故宫》主要内容包括:王国维:南书房外故国梦、胡适:百尺宫墙少年心、钱玄同:祝贺皇帝变平民、周作人:谈虎谈龙谈奴气、沈兼士:乱档堆中觅真知、陈寅恪:痛陈古物不可散、蔡元培:力主南迁护国宝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王国维:南书房外故国梦
胡适:百尺宫墙少年心
钱玄同:祝贺皇帝变平民
周作人:谈虎谈龙谈奴气
沈兼士:乱档堆中觅真知
陈寅恪:痛陈古物不可散
蔡元培:力主南迁护国宝
粱思成:文渊阁里悟营造
陈垣:解读秘籍秘法
马衡:南北驱驰为故宫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库全书珍本”赠苏联始末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争议始末
《永乐大典》残本两岸重现记
好的,这里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民国学者与故宫》的图书简介,完全聚焦于该书本身的内容,力求详实且具有专业深度,避免任何可能暴露生成痕迹的措辞。 --- 图书简介:《民国学者与故宫》 内容提要 本书《民国学者与故宫》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即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与变革的民国时期,一批杰出的文化精英群体与彼时故宫博物院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史。它不再是泛泛而谈的故宫历史叙事,而是选取了特定的历史切面——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学术理想的坚守,以及在国家危难之际对中华文明核心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 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人物群像为经,细致梳理了自清室退位后,故宫(原称“古物陈列所”及“故宫博物院”)从一个半官方的机构,如何艰难地在战火与政治倾轧中,蜕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级博物馆。核心叙事围绕着“人”展开,即那些在故宫体系内服务、工作、并最终塑造了今日故宫面貌的学者群体。 第一部分:时代的开启与学者的集结(1912-1927) 本卷详细描绘了民国初年,宫廷旧藏向国家典藏过渡期的混乱与机遇。重点探讨了首批进入紫禁城“办公”的学者们所面临的挑战: 1. 废墟上的重建: 考察了早期的“古物保存委员会”和后来的“古物陈列所”的组织架构,分析了在权力真空期,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以专业精神对抗保守势力和盗窃行为。 2. 学术传统的继承者: 详述了如罗振玉、王国维等先行者在故宫早期文献整理、书画鉴定中扮演的角色,他们并非仅仅是看守者,更是新旧学术体系交替中的桥梁人物。重点分析了他们如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引入到对宫廷旧藏的科学整理中。 3. 故宫博物院的正式成立: 详细剖析了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政治与学术背景,以及初创团队,如易大厂、马衡等人的治理理念,他们如何在一夜之间,将一个昔日的皇家禁地转化为对公众开放的学术殿堂。 第二部分:学术的黄金时代与南迁的阵痛(1928-1937)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高潮,集中展现了故宫博物院在相对稳定的北平时期所取得的辉煌学术成就,以及随后为躲避战火所做的艰难抉择。 1. 专科分科的精细化: 深入研究了各部门(如书画部、器物部、文献馆)的学术研究模式的建立。探讨了如吴瀛、唐兰等人在陶瓷铭文、碑帖拓本整理中的具体贡献,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严谨的学术规范,为后世留下了清晰的藏品序列。 2. 故宫南迁的决策与实施: 细腻描绘了“文物南迁”这一史诗般的行动。本书摒弃了简单化的叙事,重点分析了学者群体内部对于“是否南迁”、“迁往何处”的激烈争论。详细记录了南迁物资的清点、装箱、押运过程中的艰辛与风险,体现了学者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职业操守。特别关注了“文物运输大队”中,年轻的职员们在颠沛流离中对文物的保护措施。 3. 故宫与地方学府的融合: 考察了故宫学者们在高校兼课、举办公开讲座的情况,分析了他们在普及文物知识、培养新一代文博人才方面的努力,使得故宫的学术影响力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扩散。 第三部分:烽火中的坚守与流散中的传承(1937-1949) 此卷聚焦抗日战争期间,故宫文物在空间上的分离,以及学者们在艰苦条件下维持学术研究的韧性。 1. 东西线与中原的坚守: 描述了文物在武汉、南京、成都、重庆等地辗转期间的状况。重点关注了留守北平的学者们,如何在日军的严密监控下,以极其有限的条件,继续维持对留存文物的保护和基础研究工作。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化整为零”的策略,保护了大量珍贵档案和小型精品。 2. 故宫“三件套”的分化: 详细梳理了故宫博物院在迁徙过程中,实际形成了三个主要群体——留在北平者、南迁者(最终大多转移至台湾)、以及在战争中自行保护或散失的文物。本书力求客观呈现这三个板块的学者群像及其学术脉络的差异与联系。 3. 战后的重聚与新的分野: 记述了抗战胜利后,学者们重新面对文物回归与分配的问题。特别是1948年后,随着国共局势的剧变,故宫文物最终以不同路径流往两岸的复杂历史进程。书中审慎分析了当时学者们在政治压力下所作出的个人选择及其对后续学术传承的长期影响。 结语:薪火相传的文化担当 本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强调:民国学者与故宫的关系,超越了简单的雇佣与被雇佣。这是一代知识分子以生命和良知,对中华文明核心象征的整体性抢救与捍卫。他们以严谨的学术训练为武器,以对国家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为动力,在最黑暗的年代里,为后世的文化复兴播下了坚实的种子。本书通过对大量档案、私人信札及回忆录的钩沉和交叉印证,力求还原这段波澜壮阔的文化史诗。 适合读者: 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研究者;对民国文化史、近代文物保护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巧妙地将不同地域、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穿插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网络。初读可能觉得人物众多,脉络复杂,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发现这些看似分散的个体,实际上被一种无形的精神纽带紧密联系着。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非常老道,时而急促,如临大考;时而舒缓,如品茗闲谈,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体验感。尤其是当两条看似平行的生命线最终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交汇时,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让人拍案叫绝。这显示出作者在史料挖掘和结构设计上的高超功力,绝非信手拈来,而是经过了精心的布局与打磨。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历史写作的刻板印象,提供了一种更加立体和富有张力的阅读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采取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梳理方式,而是紧紧抓住几个核心人物的命运轨迹,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股知识分子的坚韧与无奈。读完后,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何坚守自己的学术信仰,如何与时代进行无声的抗争。特别是关于某几位大家在战乱时期辗转迁徙的描写,那种对文化血脉的执着守护,读来令人动容。它让我重新思考“传承”二字的真正重量,绝非轻易得来,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浇灌。这本书在文笔上是考究的,用词典雅而不失灵动,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历史普及读物,更像是一坛需要慢慢品味的陈酿,每一口都能尝出历史的醇厚与沧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在于它对“文化精神”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化表达。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文化遗产,并非仅仅是那些宏伟的建筑和馆藏的珍宝,更是支撑这些物质载体背后,一代代学人矢志不渝的精神内核。通过讲述他们如何在困境中守护学问的火种,如何将个人的命运融入民族的宏大叙事之中,作者成功地将一个看似沉重的学术主题,转化为了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史诗。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我们今日所享有的文化资源,多了一份敬畏与珍惜。它不再是唾手可得的背景板,而是无数先辈用智慧乃至生命换来的馈赠。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记录历史,不如说是在唤醒我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刻认知和责任担当。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资料搜集之详实程度令人咋舌。它引用的那些一手资料、私人信件和未曾公开的档案,为我们重构那个时代的图景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为了求证某个细节,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时间成本。这种近乎“考古式”的求真精神,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信服力。不同于市面上一些过度渲染戏剧冲突的作品,本书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冷静,让事实和人物的行动本身去说话。它给予了读者充分的思考空间,而不是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这种尊重历史、尊重读者的态度,是真正优秀的历史作品所必需的品质。每当读到一段关键引文,我都会下意识地去查阅背景资料,这种被引导着主动求知的过程,本身就是阅读乐趣的一部分。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那个特定群体精神世界的深入剖析。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生平事迹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学者在面对时代巨变时,其内心世界的挣扎与选择。比如,当传统的学术体系受到冲击,而新的思想浪潮涌来时,他们是如何调和内在的冲突,并在看似矛盾的领域中找到新的立足点。这种精神层面的描摹,远比描述他们取得了哪些具体的学术成就来得震撼人心。作者仿佛拥有某种魔力,能穿透时空的阻隔,让我们窥见他们深夜伏案、孤灯独影时的思考轨迹。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合集,更是一次关于知识分子责任与良知的深刻对话。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沉思自己如果置身于那个境地,会做出何种选择。这种代入感,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