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田野作业是人类学知识生产的主要的和独特的方法。在本书中,保罗?拉比诺将自己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经历本身作为民族志叙述的对象,从而使人类学乃至一般的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过程成为反思对象。作者坦诚地展示了人类学家在田野的活动细节,关注人类学家与当地人认知方式的异同,说明田野作业过程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学家收集到的资料,引起了学界内外关于学术伦理和方法论的激烈讨论。
目录
中译本序
序
引言
第一章 垂死的殖民主义的残余
第二章 被打包的物品
第三章 阿里:一个局内的局外人
第四章 进入
第五章 可观的信息
第六章 越界
第七章 自我意识
第八章 友谊
结论
跋
参考文献
附录《象征支配》译介
精彩书摘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第三章 阿里:一个局内的局外人
就在阿拉伯人聚居区城墙外,在穿过市政公园并离穆罕默德第五大街往山坡下200码远,有一块空地,法国人将贸易和商业活动集中于此。对于周边城镇和乡村部落的人们而言,塞夫鲁一直是重要的补给站,但在保护领地的统治下,它的范围和重要性被整合和扩大,以便增加商业及税收,保持政治稳定。一个很大、脏兮兮的庭院,处在一套有拱廊连接的矮楼之间,被用作蔬菜批发市场。不远处走上几个台阶,紧挨着塞夫鲁厚厚的城墙的区域,是工艺品及编织品市场。市场歇业时,它就被用作操场或小型足球场。在镇子外围的郊区有个牲畜市场,是一个封闭区域,门口有税收人员把守,柏柏尔村民们每周二聚集在这里进行买卖。不管什么天,人们照常认真地讨价还价,忙得不亦乐乎。对于一个穷苦的柏柏尔人而言,哪怕是卖一只羊,都有可能是他计划了好几个月的买卖。
当一个人进入阿拉伯人聚居区的大门——过去为安全起见,晚上都是关着的,他就离开了笛卡尔式(Cartesian)街道、整洁的拱廊、开阔的空间——这些都是法国人贡献给塞夫鲁的。最鲜明的分界参照标志就是穿过阿拉伯人聚居区的中心的维德亚加河。这条河曾在1950年一次灾难性的洪水中淹没了河堤,所以河床又被重新挖掘,现在基本成了地下河,远远地就能听到下边妇女们在洗衣服、聊天。
如果不顺着河流走,那你只能凭着习惯和经验在城中摸索了,没有一条直道,唯一的标志性区域就是城墙围起来的“梅拉”,或者说犹太区。与阿拉伯人聚居区一样,它也有着一个控制进出的唯一出口——一座小桥。如今,大部分犹太人要么已经离开塞夫鲁,要么搬到市区的更现代的地方去,只有那些刚来到城市的贫穷农民才会到梅拉与妓女为伍。
聚居区里有几个叫得上名字的区域,但塞夫鲁居民的唯一特点就是异质性。以前除了梅拉,根本没有种族聚居区,没有城乡之分,也不分职业类别。富人的居住区也是零零散散,隔壁就是那些从乡下来找工作的穷人。最近,-些较富的人已经搬到塞夫鲁的新城区。但即使在新城区,人们也并不严格按财富、种族、职业或阶级来划分。聚居区里的人口密度相当大,2.2%的土地上居住的人口占塞夫鲁总人口的40%。
曾经在塞夫鲁工作过的人类学家们给了我两个人的名字,他们有可能给我做资讯人,帮上点忙。他们告诉我,这两人一般待在聚居区里的一个摩尔人的咖啡馆里,咖啡馆离聚居区里的主要的清真寺以及那条河不远,随便问一个人都知道那地方。在这座城市的中心,也是为数不多的十字路口之一,的确有家咖啡馆。房子破败不堪,屋顶的瓦片早就需要修理了,桌子也是破破烂烂、摇摇晃晃的,就连里面的人也很邋遢,几个男人兴高采烈地在玩扑克牌,其他人则手握玻璃茶杯坐在那儿。我用夹着蹩脚阿拉伯语的法语向店主问候,一阵沉默之后,他出来对我表示热情欢迎。
……
前言/序言
好想的摩洛哥与难说的拉比诺(代译序)
张海洋
按照“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的中国大学之道,我们在读《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这本书之前,先得温习格尔茨《文化的阐释》里的两个案例:第一个是在那本论文集的最后一篇,是作者对巴厘岛居民斗鸡场景的深度描绘和丰厚阐释。其间有格尔茨夫妇通过跟居民一块儿狼狈逃避抓赌,竞使工作局面从一筹莫展到豁然开朗的佚事。第二个在开头一篇,讲的是法国殖民统治末期的摩洛哥故事:两个跟穆斯林柏柏尔人打惯交道的犹太商人夜投野店。一群柏柏尔牧羊人见财起意,杀人越货。两商人一个丧命一个乘夜色藏匿。财货被牧羊人席卷而去。天亮后,拣得活命的犹太商人一不报案二不逃命,反而只身冒死追上行凶者去论理。结果是一场天方夜谭:人多势众的行凶者按照部落习惯法,没有乘机把商人做掉灭口,而是容他取回了财货,还眼睁睁看着他挑拣出一大群肥羊赶回城去作抵命之资。城里的法国殖民官认为这结局不可思议,遂以通匪嫌疑把这个不幸而幸的犹太商人投人大牢,闹了个幸而不幸。
格尔茨揭示这个案例的道理:当事三方各有行事的规范。但不同规范只有在行事主体认为合适的时间、空间和场景下才会得到遵从。时空场景有变,行事主体的认知和认同即使不变,事件的结果也会不同。何况行事主体作为开放的社会动物,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格尔茨的故事给中国的《易经》做了一个注脚:人世间出人意料的事儿,原因大抵不外乎行事主体之“多”与事件环境之“变”,再有就是行事人欲有所为而结构场景令其无能为力的尴尬。人要想事事遂心或“从心所欲不逾矩”,就要学会见微知著和看风使船的本事。但这本事要人时刻不停地格物致知,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过河,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认同。那代价之高,也没几人真正肯付或付得起。结果,大家还是会选择省心,照文化规范行事。
人类学作为研究文化、理解人性、阐释地方知识和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学科,因此就离不开对具体时间、空间和行动主体的经历及其社会处境的把握。由于时间、空间、行事者的经历和处境都如此重要,实践的过程就一定会影响事件的结果。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主体的他者,必然涉及多样文化、多个主体(研究者与对象研究对象的其他对象、大家共同面对的对象如当地警察等等)和多样的环境条件。把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行事主体就会随其所经历事件的过程和时空场景而有了极大的可变性。那道理就跟歌儿里唱的一样: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还转,云不转那风要转,风不转那人也转。时空条件的多样多变与行事主体的能动,从来就是开放社会人文学科的最大难题。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