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面向国家自主创新的高新区转型发展研究》以区域创新、集群演化、自组织等理论为支撑,在阐释高新区转型发展与国家自主创新耦合关系基础上,寻找高新区转型发展的理论渊源;根据高新区演化的阶段划分与动力机制,提出我国高新区发展中的主要路径偏差;运用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构建由企业-产业-环境嵌套式目标细分架构;基于二象对偶论剖析高新区转型发展基础,并对我国56个高新区进行实证测算与聚类分析;结合箭靶模型与聚类组合值特征,设计了我国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并提出了确保转型发展路径实现的内构保障体系与外建服务体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高新区概述 1
1.1 高新区的诞生与内涵剖析 1
1.1.1 新技术革命与高新区诞生 1
1.1.2 创新驱动下高新区内涵剖析 2
1.1.3 我国高新区的“特区”定位 5
1.2 我国高新区的成长历程 6
1.2.1 基于时间序列的发展历程 7
1.2.2 基于空间布局的发展历程 9
1.3 高新区及相关研究 10
1.3.1 高新区产业集群成长研究 10
1.3.2 高新区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12
1.3.3 高新区“二次创业”研究 16
1.3.4 高新区转型发展研究 17
1.3.5 高新区及相关研究评述 18
第2章 国家自主创新与高新区转型发展理论溯源 19
2.1 国家自主创新与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内涵 19
2.1.1 国家自主创新的概念及实现机制 19
2.1.2 高新区转型发展的概念及理论构成 21
2.1.3 高新区转型发展与国家自主创新的耦合关系 24
2.2 转型理论与高新区发展 27
2.2.1 转型理论的研究对象 27
2.2.2 转型理论范式及核心问题 28
2.2.3 高新区发展中的转型理论体现 29
2.3 演化理论与高新区发展 30
2.3.1 回归战略与高新区发展 30
2.3.2 国家阶段演化与高新区发展 33
2.3.3 区域演化与高新区发展 35
2.4 自组织理论与高新区发展 36
2.4.1 系统自组织的涵义与特征 36
2.4.2 自组织系统与高新区发展 37
2.4.3 高新区发展的自组织分析 37
第3章 高新区的阶段演化与路径偏差 40
3.1 高新区演化的阶段界定及特征 40
3.1.1 高新区相关因素的阶段性 40
3.1.2 高新区演化的逻辑斯谛曲线 43
3.1.3 高新区演化的阶段及内涵 44
3.1.4 基于突变论的高新区阶段转换 47
3.1.5 高新区阶段演化的典型特征 49
3.2 高新区阶段演化的动力机制 52
3.2.1 动力机制的概念与分类 52
3.2.2 高新区演化内源性动力 54
3.2.3 高新区演化外源性动力 57
3.3 世界典型园区的演化路径及启示 59
3.3.1 发达国家的高新区:硅谷 60
3.3.2 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高新区:大德科技园 62
3.3.3 发展中国家的高新区:班加罗尔科技园 63
3.3.4 世界典型园区演化路径启示 64
3.4 我国高新区演化的路径偏差 66
3.4.1整体发展定位异化 67
3.4.2园区产业根植性弱 69
3.4.3创新空间粗放经营 70
3.4.4产业集聚两极分化 71
3.4.5研发孵化功能弱化 72
第4章 高新区转型发展目标细分与界面障碍 74
4.1 转型发展目标的确立原则与协调关系 74
4.1.1 转型发展目标确立原则 74
4.1.2 目标确立中的关系协调 75
4.2 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的转型发展目标架构 76
4.2.1 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概述 76
4.2.2 高新区转型发展目标细分架构 77
4.3 高新区转型发展目标的多级细分 79
4.3.1 基于优势培育的企业转型发展目标 79
4.3.2 基于两权优化的产业转型发展目标 81
4.3.3 基于空间改造的环境转型发展目标 83
4.4 转型发展目标实现的界面障碍 86
4.4.1 既有发展路径依赖 86
4.4.2 粗放管理体制惯性 87
4.4.3 价值链“低端锁定” 88
4.4.4 “边界阴影”束缚 88
第5章 高新区转型发展基础的双维度评价 90
5.1 基于二象对偶的转型发展基础构成 90
5.1.1 二象对偶论的核心观点 90
5.1.2 转型发展基础的二象对偶表征 91
5.2 基础实象:创新体系成熟度评价体系 93
5.2.1 创新体系成熟度及其评价指标 93
5.2.2 创新体系成熟度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102
5.2.3 要素比较优势的灰色关联评价 103
5.2.4 体系成熟度的测算与合成 106
5.3 基础虚象:创新效率两阶段评价体系 108
5.3.1 创新效率及其评价指标 108
5.3.2 创新效率测度方法选取 111
5.3.3 链式关联DEA两阶段模型构建 112
5.4 转型发展基础实证测算与分析 114
5.4.1 转型发展基础测算对象选取 114
5.4.2 创新体系成熟度测算与分析 115
5.4.3 两阶段创新效率测算与分析 121
5.4.4 转型发展基础的聚类与分析 123
第6章 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差异化路径设计 127
6.1 转型发展路径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127
6.1.1 路径设计的“箭靶模型” 127
6.1.2 路径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128
6.1.3 路径设计的相关说明 129
6.2 基于生态位拓展的优势协作路径 131
6.2.1 生态位拓展下的优势协作路径内涵 131
6.2.2 优势协作路径推进的控制节点 133
6.2.3 实例分析:包头高新区的优势协作路径 134
6.3 基于产业链延展的特色聚焦路径 137
6.3.1 产业链延展下的特色聚焦路径内涵 137
6.3.2 产业特色聚焦路径的实现形式 138
6.3.3 实例分析:泰州高新区的特色聚焦路径 139
6.4 基于资源再开发的集约提效路径 141
6.4.1 资源再开发下的集约提效路径内涵 141
6.4.2 集约提效路径的实现形式 142
6.4.3 实例分析:东湖高新区的集约提效路径 142
6.5 基于高精尖引领的辐射联动路径 145
6.5.1 高精尖引领的辐射联动路径内涵 145
6.5.2 辐射联动路径推进的控制节点 147
6.5.3 实例分析:中关村的辐射联动路径 148
第7章 转型发展路径实现的配套体系建设 152
7.1 路径实现的配套体系建设思路 152
7.2 路径实现的四大内构保障体系 153
7.2.1 转型意识推进体系 153
7.2.2 组织协调保障体系 155
7.2.3 科技孵化培育体系 158
7.2.4 成效考评管控体系 160
7.3 路径实现的四大外建服务体系 162
7.3.1 创新资金融通体系 162
7.3.2 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165
7.3.3 技术交互协作体系 166
7.3.4 政策法律支持体系 168
参考文献 171
附表 187
附表1:“146+1”个国家高新区名单 184
附表2:转型基础评价指标标准化数据 188
附表3:体系成熟度的灰色关联测算值 207
前言/序言
古希腊辩证法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一切皆流”,虽然这句话在遥远的古代是一种真知灼见,但它更适用于当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微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对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在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为适应国际间经济科技竞争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界、理论界广泛关注如何发挥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等深层次问题,并大力探索实施国家“火炬计划”。借鉴西方科技园这一崭新经济科技发展形式,我国在部分有条件城市优先批复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从此拉开了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
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各地高新区尤其是国家高新区成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实现了产业超常规发展,有效提升了区域科技实力乃至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拥有“146+1”个国家高新区,2015年全国高新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31160家,占全国上报统计总量的37.7%;实现全口径生产总值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11.9%;实际创造就业岗位1719万个;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162.3件;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净利润分别达18.6万亿元和1.6万亿元,平均利润率和净利润率为19.8%和6.3%;出口创汇4732.7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0.8%,可见我国高新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新区作为我国承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在当下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为核心的改革攻坚期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无缝对接的核心载体,更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先行示范。面对我国第三次大转型的新要求与新挑战,高新区品牌优势缺乏、业态低端徘徊、空间粗放经营等弊端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高新区调研时就强调“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要体现高新含量,不能搞粗放经营、什么‘菜’都装进高新区的筐子里”;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和2015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反复指出要办好国家高新区,在更大范围、更多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因此,由增量布局向提质增效转变已成为我国高新区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而国家自主创新导向下的转型发展则是完成这一时代使命的最佳途径。
以推动高新区顺利实现转型发展为研究目标,本书针对“为何转”、“向哪转”、“怎么转”等关键问题,从高新区转型发展与国家自主创新的耦合关系出发,依据高新区阶段演化的理论与实践规律剖析我国高新区演化的路径偏差,运用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提出由企业一产业一环境组成的细分目标架构,运用二象对偶论构建由“状态”维的体系成熟度和“过程”维的创新效率组成的双维度评价体系,并结合细分目标和转型基础评价结果,设计差异化的高新区转型发展路径和配套体系,从而丰富与完善了现有创新集群发展的理论体系。本书研究属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集聚经济、创新管理等多学科的交叉集成领域,综合运用了阶段演化、生态位、自组织、二象对偶等理论知识,体现了高新区理论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意义。在实践层面,国家稳步推进创新驱动下“经济升级版”的打造,这使得许多高新区已经逼近亟须转型的关键当口,必须在认清自身转型优势与障碍的基础上,寻找恰当的转型发展路径,并且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提供全面的配套服务体系。
基于此,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针对高新区转型发展的理论渊源、阶段演化及路径偏差、目标细分与界面障碍、转型基础评价与转型路径设计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新区厘清转型状态和确定转型路径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书是发展经济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管理科学、公共政策学等专业学生理想的阅读教材,也是区域、产业、科技等创新管理方向师生的参考资料;是国家、地方党政、园区管委会负责人,城市规划、科技计划、环境建设等部门公务员,以及有志于地方行政管理的中青年、关心高新区发展的企事业单位研究人员可借鉴的书籍。
本书撰写过程中,由胡树华教授统筹,牟仁艳副教授指导,解佳龙执笔,获得了研究课题组王利军、刘振元、雷殷等成员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本书获得了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国家自主创新的高新区转型发展研究”(编号:20151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向系统效能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脆弱性作用机理与优化调控”(编号:71602192)、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cs016008)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解佳龙
2015年10月于南湖畔
面向国家自主创新的高新区转型发展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