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模仿·自立·创新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近代日本学习西方教育的情况,而战后尤其是当代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教育经验的呢?作为当代经济和教育强国的日本仍肯屈尊而借鉴他国之长吗?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的动因
第一节 幕府锁国与幕末日本教育的落后
第二节 产业革命与近代欧美教育的发达
第三节 明治维新与明治政府的教育兴国战略
第二章 移植与模仿
——1868年-1879年对欧美教育的学习
第一节 全面学习欧美教育的文明开化方针
第二节 学习欧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消化与自立
——1880年-1895年对欧美教育的学习
第一节 折中学习欧美教育的指导方针
第二节 学习欧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吸收与创新
——1896年以后对欧美教育的学习
第一节 超越欧美教育的指导方针
第二节 学习欧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五章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的思考
第一节 日美学习外国教育的异同
第二节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的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模仿·自立·创新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
在瓦格纳的外籍教师生涯中,曾分别受雇于佐贺藩、大学、文部省、博览会事务局、内务省、京都府、农商务省等部门,可见他是各方面广为欢迎的人才,这也是他被称之为“便利店”的原因,也正是“便利店”这一称谓体现了他一贯的功绩。他早期改良了佐贺藩的有田瓷器,晚年完成了旭瓷器,在维也纳博览会上指导了日本工匠的技术传习。他将日本的工艺技术和西洋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与从事实践研究,为日本民间的殖产兴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892年,被日本政府授予三等功勋章。
亨利·戴尔(H.Dyer,1848年-1918年),出生于英国普通工人家庭。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是格拉斯哥大学的优秀学生,在校四年间因成绩优异获得12次奖励。1872年获得学士学位,1873年取得硕士学位。适逢此时,日本工部省为创建工部大学校,正在英国招聘外籍教师。在恩师朗金的推荐下,亨利·戴尔抱着在日本创建一所新型工科大学的理想应聘成为外籍教师。戴尔在学习期间就立下了创建新型工科大学的雄心壮志,并对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教育制度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戴尔在赴日上任的一个多月的航海途中,反复思考了准备在日本创建的新型大学,制定了草图。日本工部省接受了戴尔的设想,改变了原定的计划。1873年,工学寮正式成立,1877年改为工部大学校,这是日本最早的高等工业教育机构。
工学寮的教育特色可从1874年12月的学校规程中看出,教师有以戴尔为首的9人,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戴巴斯和化学家埃尔敦,全部为英国人。规定修业年限为6年,最初4年,每年中有6个月在寮中学习,其余6个月到工作现场学习喜欢的工业技术,后2年完全在工作现场实习,也就是说采用的是“在寮学习和实地修业相交叉”的方式。专业课程有土木学、机械学、电信学、建筑学、实地化学、矿山学、熔铸学七种,修学的内容分为预科学、专门学、实地修业三项。在工学寮的教育中值得注意的是工学专业分化的精细和重视实地修业。尤其是实地修业,除了灵活利用工部省的国营工业现场实际操作以外,在工学寮中还开设了各种试验局、工作场、博物局等,充实了小型实习设备。
戴尔的工业教育尝试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具有实验的性质。最早关注这一实验的是英国的科学杂志《自然》,在这本杂志中经常有文章介绍日本工部大学校的实验。1877年,该杂志再次介绍了工部大学校的情况。文中谈到英国过于重视生产现场的实践性训练,却没有培养工程师的系统的教育机构;而欧洲大陆各国所走的却是与此相反的道路,注重理论教授却轻视实践。实际上,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最有效的方式是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而日本工部大学校对学生实施的“与工业作业现场的实地经验相结合的高度科学的培养方式”无疑是这一方式的最好体现。
这一教育试验开始6年后迎来了第一届毕业生,其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这时专心于工部大学校管理和教学的戴尔将自己的教育观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1879年由工部大学校出版了《工程师的教育》一书,内容由“专门职业教育”和“非专门职业教育”两部分构成,前者主要阐述作为专业职业的工程师教育,后者说明了工程师有必要进行教养教育。即使以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本书仍然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工部大学校创造的新型工业教育模式随着戴尔的辞职又反馈到英国等欧洲国家,刺激了英国等欧洲国家工业教育的改革。戴尔以其卓越的贡献被日本政府授予三等功勋奖章。
……
前言/序言
来英国访学已两月有余,一日,接到文英从国内发来的邮件,说她的博士论文即将出版,嘱我写一篇序言。说心里话,以本人的资历和学识,写序实在不敢当。虽然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要求,但我还算有自知之明,都断然回绝了。而今次实在有些于心不忍。文英是以滕大春先生和我两人的名义招收的博士生,按理由德高望重的滕先生作序是最合适的了,但先生已九十二岁高龄,且体弱多病,再给他“派活”实在是“罪过”。怎么办呢?如今指导老师为博士论文出版写序,又是学界的一种通例。为了不使学生失望,我就只好勉为其难了。好在我对作者的求学经历及博士论文的撰写过程较为熟悉,因而还是有话可说的。
在近现代史上,日本以善于吸取他国之长而著称于世,经济上政治上如此,科技上文化上如此,教育上同样如此。甚至可以说:日本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善于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的。从时间上看,日本和中国差不多同时被西方列强打开了国门,但日本在“国几不国”之时,借助明治维新,“尽取西人之所学而学之,”迅速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相比之下,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要漫长和曲折得多,中国封建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根深蒂固,中国入学习别国的热情和执着远不如日本人,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是中国现代化滞后的原因之一。那么日本究竟是如何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经验的呢?在移植和学习的过程中,日本留下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应该记取的教训呢?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有关资料的限制,国内长期以来极少有人涉猎这一领域,即使日本人的有关研究也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作者知难而进,以较大的勇气和富有成效的工作,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从选题上,论文是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外国教育史研究应体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原则,我认为本书较好地达到了这一目标。
作者曾两次赴东瀛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活动,其中一次是在博士论文定题以后,这就为她了解日本社会和教育以及广泛收集有关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者扎实的日文基础,也为她完成论文提供了保障。
以上只是外在客观因素,据我所知,内在的主观因素更对论文起到了决定性影响,这种主观因素就是作者虚心好学的学习态度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在3年论文写作过程中,她面临的困难和艰辛,付出的代价和心血,是常人无法比的。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和心血,我们才能读到这本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文字通顺的学术著作。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是勤于和善于思考的,在许多问题上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虽然有的观点值得进一步商榷,但较之许多人云亦云、毫无新意的平庸之作,不是更值得肯定和提倡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论文答辩时,该文获得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等单位知名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一篇较优秀的博士论文。作为老师和同事,我是感到由衷地高兴的。滕先生因病未能出席答辩会,但事后是非常满意的。
作者还很年轻,其学术生涯可谓刚刚开始,本书也并非没有瑕疵之处。深愿作者能够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最后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本书主要探讨的是近代日本学习西方教育的情况,而战后尤其是当代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教育经验的呢?作为当代经济和教育强国的日本仍肯屈尊而借鉴他国之长吗?关于这一点,我是颇有感触的。我目前所在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创办于1902年,是当今英国最大的教育学院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教育研究中心之一,有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这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但遗憾的是,除了几个中国台湾学生外,几乎看不到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相反,日本学生随处可见,他们在这里攻读各种教育专业学位,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而近年人数猛增的中国留英学生都到哪里去了呢?据说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有成批的中国人,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伦敦商学院也不难发现三三两两的中国人,唯独教育学院,成为中国人求学的盲区。
日本教育史研究论丛:模仿·自立·创新 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