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徵收條款的發展變遷為語境,從公用標準的原初含義、判例演變及其與公平補償、正當程序要件的關係入手,全景呈現美國法上公用標準的發展脈絡,尤其明確徵收與經濟發展的緊密關聯;以美國徵收經驗為藉鑒,從中國經濟發展現狀齣發,初步勾勒齣中國徵收之公共利益標準的範圍及適用圖景。
管製性徵收意味著政府雖然可以管製私有財産,但如果走得太遠,則會産生徵收效果,應當給予補償。國內相關研究雖已進入以理論觀照實踐的階段,但管製性徵收理論研究本身稍顯薄弱。本論文集是近年來劉連泰教授及其學生在美國徵收法領域著力耕耘的部分成果,從管製性徵收曆史發展及其判斷標準、管製權與徵收權的關係、公用以及公正補償等角度切入,較為全麵地勾勒瞭美國法上管製性徵收理論的基本圖景。
劉連泰 湖南澧縣人。先後畢業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分獲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現為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貴州師範大學、西藏民族學院客座教授。研究領域為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法律科學》《現代法學》《法商研究》等雜誌發錶論文若乾,齣版專著和譯著數部。
劉玉姿 山東萊蕪人。先後畢業於浙江大學、廈門大學,分獲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曾與劉連泰教授閤譯《活的原旨主義》。現為廈門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目錄
代序:為什麼外國法劉連泰1
美國法上管製性徵收界定標準的演變王麗暉8
美國法上作為判斷管製性徵收標準之一的政府行為之性質因素蔡玲曉47
美國法上作為判斷管製性徵收標準之一的投資迴報預期因素梁漪86
美國法上作為判斷管製性徵收標準之一的互惠原理劉連泰120
後凱洛時代作為徵收理由的“公用”判斷標準
——以州法院的判決為綫索劉玉姿140
美國法上的衰敗區徵收及其啓示劉玉姿191
徵收的規劃控製劉玉姿203
美國法上的美觀管製及其司法審查李婧217
美國法上司法徵收的演變李欣欣259
美國法上臨時管製性徵收的演進張騰飛293
政府對擬徵收不動産的管製劉連泰328
美國法上分區變更中“睏難規則”的適用印美玉347
美國法上作為土地利用管製方法的TDR劉秧381
美國法上作為不動産徵收公平補償標準的公平市場價值林建兵427
美國法上的管製性徵收
代序:為什麼外國法
[MZ(1]代序:為什麼外國法[MZ)]
十年前,我邀同仁“迎接比較憲法學的不速之客”;十年裏,我和一幫年輕人擠進比較憲法學的窄門。在連徵收基本命題都未形成共識的當下中國,琢磨遠在異域的管製性徵收,是否太過超前?是否太淩空蹈虛?這會淪為唯美的研究嗎?研究中國法可以從外國法切入嗎?
一
我不止一萬次追問:究竟有沒有純粹的中國法研究?這種追問與“中國法學嚮何處去”的領袖式敘事沒有任何瓜葛。“中國法學嚮何處去”是一件我無法染指的事情——那是一個“誰在說”比“說什麼”更重要的命題。但有沒有純粹的中國法研究,卻事關稻糧,讓人無法釋懷。
我們不一直在研究中國法嗎?這會成為問題嗎?
新中國成立以來,曾有法學界的仁人誌士,隻要觀察到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中華民族有什麼不能讓我們滿意,盡管“手無縛雞之力”,卻“胸有淩雲之誌”,脫掉自己的上衣就往前衝,最終“馬革裹屍”,給世道人心空留許多唏噓。
稍晚近,“馳騁疆場”的將士迴到帳中,做些“運籌帷幄”的“奇門遁甲”。大體上,隻要是中國人寫的文章,而且事關法律,從自考生到博導,末尾都有幾條“立法建議”。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分為:中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會齣現這個中國問題、怎麼解決這個中國問題,簡稱文章寫作“三字經”: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不如此,就是壞瞭“學以緻用”的行規。可憐莘莘學子,寫文章必遭追問:你的文章解決瞭什麼實際問題嗎?你的文章有什麼實際意義嗎?世上最好做的行當就是答辯委員會委員瞭:憑兩昏招就“吃遍天”。這樣的問題愛因斯坦也難以作答:當年皓首窮經弄齣瞭個E=mc2,他老人傢當初實在不知道有什麼實際意義,也不知道解決瞭什麼實際問題。
沒有經驗和規範依歸的“運籌帷幄”不過是閑來拍腦袋的營生,隻要是人,哪怕全身隻剩下腦袋和手兩個器官,就可混跡進來。於是,法學院如雨後春筍,法學從業人員如過江之鯽:不需要讀書,隻要拍腦袋就可忝列法學傢行列,從事人人艷羨的顯學,豈有“不從善如流”的道理?拍腦袋時間長瞭,次數多瞭,鐵頭功沒練成,倒鬧齣腦震蕩來。於是,法學界昏話與夢囈齊飛,屁話共空話一色。偶有兩位神誌清醒者欲絮叨兩句,就被滿街遊走的瘋子群毆緻癲。
腦袋裏的那點東西拍完瞭,再拍下去唯恐腦溢血。腦震蕩還不影響生活自理,腦溢血可就不是鬧著玩瞭——兩眼昏花的法學界開始尋覓外國法的知識。但長期腦震蕩落下的全身功能紊亂,使法學界早已沒有耐性去讀外國法的文獻。一種新的科舉文體淩空齣世,名為四股文——第一股,提齣昏花老眼觀察到的中國問題;第二股,從時裝雜誌上看到的大陸法係製度;第三股,從花花公子領帶上讀到的英美法係製度;第四股,遐想我們應該采用的製度。這樣的文章會得到兩股文評語:結構工整,聯係實際。
究竟有沒有中國法研究?如何研究中國法?的確是個問題。
二
從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法學是西學。中國近代以來的法律始於移植,法學從翻譯發端。這是中國法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可不可以有中國的法學?當然可以。比如說,在作為西學的法學底色中加入一些中國元素,這無疑是一條捷徑,但如此調製齣的法學很難說是純粹意義上的中國法學。另起爐竈是締造中國法學的另一種路徑,但那似乎是癡人說夢:一來沒有必要——魯迅先生說過,“世界上本沒有路,隻是走的人多瞭,也便成瞭路”,但如果已經有瞭路呢?“我為小草繞一繞,小草嚮我笑一笑”就成瞭一種美德;二來沒有可能——在法律規則趨同的時代,我們如果一定要弄一套與彆人迥異的生活法則,無疑是自絕於地球人,如不是立誌於鰥寡孤獨,斷不可如此行為乖張。
也許,中國的法學,從知識貢獻的角度觀察,本身就是一個吊詭的命題。如果一定要有中國的法學,那隻能是:用作為西學的法學為框架,研究中國問題。
將中國法學理解為研究中國問題的法學,仍然擺脫不瞭同樣的追問:有沒有純粹的中國問題?即外國人沒有碰到,隻有中國人碰到的問題?外國人沒有碰到,隻有中國人碰到的問題,用作為西學的法學能解決嗎?
於是,中國法學的研究幾乎隻剩下華山一條路:先歸納中國法治遭遇的問題,然後在浩如煙海的外國法文獻中尋找可能的調適之道。如果西人從來就沒有碰到的問題,在作為西學的法學中幾無可能找到答案。對外國法文獻的選擇,就蘊含瞭念茲在茲的中國問題意識。
我很不習慣狗尾續貂式的“給我們之啓示”。啓示是很個人化的東西,對外國法文獻的研究隻是提供解決類似問題的可能進路。法律人以“緻命的自負”情結,以神的先知讀齣屬靈的啓示,不過是以學術研究代替政治決斷。“我們人民”答應嗎?
如果將創新理解為“麵嚮未來”的物什,將解釋作為基本方法的法學就不可能有任何意義上的“創新”——解釋隻麵嚮過去。至於存在無窮可能的未來,法律人隻能謙卑地交托給“我們人民”的決斷。
……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是一本關於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麵的探討,結果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竟然是一本關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的深度研究。作者是一位在藝術史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者,他在書中對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大師的代錶作品進行瞭詳盡的剖析。從構圖、色彩、光影,到人物的情感錶達和象徵意義,都做瞭極為深入的解讀。書中大量的精美插圖,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輝煌的時代,親眼目睹藝術的誕生。作者還特彆探討瞭當時社會、宗教、哲學思想對繪畫藝術的影響,以及藝術傢們是如何在這些宏大背景下,創作齣永垂不朽的傑作的。他以非常學術但又不失趣味性的方式,講解瞭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在透視法、解剖學等方麵的突破,以及這些技術革新如何推動瞭藝術的巨大進步。對於我這樣對藝術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就像是在一片平淡無奇的風景裏,突然齣現瞭一座色彩斑斕的迷宮。它完全與管製性徵收的法律概念背道而馳,而是一本關於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小說傢喬治·艾略特生平及其創作的傳記。作者以極為詳實的資料,細緻地描繪瞭艾略特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從她早年的傢庭環境、教育經曆,到她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抗爭,再到她後期在文學界取得的巨大成就。書中深入探討瞭艾略特小說中那些深刻的道德哲學和社會批判,例如《米德爾馬契》中對社會虛僞的揭露,《亞當·貝德》中對鄉村生活的細膩描繪,以及《但丁的假期》中對宗教信仰的反思。作者不僅分析瞭艾略特的作品主題和藝術風格,還追溯瞭她創作靈感的來源,以及她作為一名女性作傢,在那個男權社會中,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堅持自己的文學理想。整本書的敘述流暢而引人入勝,讀起來就像在聽一位老友娓娓道來,讓我對這位偉大的作傢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深厚的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和美國法上的管製性徵收(明理文叢)這個書名完全不沾邊,這本書講的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官僚體係的演變的書籍。作者從春鞦時期開始,梳理瞭曆代王朝在官職設置、權力分配、官員選拔以及任用等方麵的製度變遷。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時期官僚機構的特點,例如秦漢時期的郡縣製如何鞏固中央集權,唐宋時期的三省六部製如何製衡權力,以及明清時期內閣、軍機處等機構的設立如何進一步加強皇權。作者尤其關注瞭科舉製度的齣現及其對中國社會結構和政治生態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及各個朝代在官員腐敗、黨爭等問題上的應對措施和曆史教訓。書的語言風格比較嚴謹,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考古發現來支撐論點,整體上是一部非常紮實的學術著作,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能夠理解中國傳統官僚體係是如何形成、發展並最終走嚮衰落的,以及這些製度對中國曆史進程留下瞭怎樣的印記。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以為會是一本關於現代科技倫理的書籍,結果發現它竟然是一本非常精彩的海洋生物學科普讀物。作者是一位資深的海洋生物學傢,他在書中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帶領讀者潛入神秘的海洋世界。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奇特的海洋生物,從深海的巨型魷魚,到珊瑚礁中的微小生物,再到遷徙的鯨魚和海豚。作者不僅僅列舉瞭這些生物的外形特徵,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探討瞭它們的生存習性、繁殖方式、以及在海洋生態係統中的獨特地位。書中對生物適應極端環境的能力的描述尤其令人驚嘆,例如在黑暗的深海中,生物如何依靠化學能生存。作者還穿插瞭許多自己在海上考察的親身經曆和趣聞軼事,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這本書的語言通俗易懂,即使是沒有相關背景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極大的知識。它讓我對海洋的廣闊和生命的奇妙有瞭更深切的體會,也更加意識到保護海洋生態係統的重要性。
評分這本新書的齣版,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但並非因為它觸及到瞭管製性徵收這類復雜的法律議題,而是它提供瞭一場關於現代都市空間敘事的奇妙旅程。書裏描繪瞭幾個虛構城市中,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的人們如何與他們的居住空間産生復雜的情感連接。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將冰冷的建築、街道、廣場,賦予瞭生命和溫度,講述瞭普通人在城市變遷中,經曆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片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比如,其中一個章節講述瞭一位老人在老城區拆遷前後的心路曆程,從對舊日時光的留戀,到麵對現實的無奈,再到最後在新環境中重新找到生活意義的故事,讀來令人唏噓。另一章節則描繪瞭年輕人在快速發展的商業區中,如何在擁擠的空間裏,努力尋求個性化的錶達和自由的生活方式。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文學作品,充滿瞭對人性的洞察和對生活的熱愛,它沒有枯燥的理論,隻有生動的故事,讓我沉浸其中,感受到瞭城市本身所承載的巨大情感能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