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5
“半个世纪以来,成千上万的读者选了鹈鹕丛书作为他们的自学方式。这些蓝封面小书,代表了新的思想潮流,阅读它们就如置身好的大学课堂之中。”鹈鹕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它吸引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物理学家等各领域知名学者迫不及待发表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鼓励普通民众跃跃欲试,探索不息。“鹈鹕”图书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大学”:没有入学的门槛、没有选择的约束。
像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形容的,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总噪音,可以获得的事实、背景和观点像海啸一般。由于总是有太多的内容和背景可用,因此我们总感觉自己永远无法知道哪些事我们应该知道的。这样的海啸无时无刻不在冲击我们的屏幕。
从Google图片到Instagram,从自拍到虚拟游戏,视觉图像在数量上出现大爆炸。我们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视觉革命。困惑、无序、释放、焦虑同时产生,所有这些会将我们引向何处?
本书就是来阐明我们怎样才能理清这些变化,并且理解它们对我们的视觉世界产生的意义。我们将看到什么在兴起,什么在衰退,什么正在被大家热烈争论。
作者纽约大学教授尼古拉斯?米尔佐夫(NicholasMirzoeff)是视觉文化研究领军人物,他融合艺术、历史、理论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各方知识,与我们探讨:视觉文化是什么?如何从海量的视觉图像里发掘有用信息?视觉文化如何塑造、定义我们的生活,如何帮助我们改变世界?
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Nicholas Mirzoeff),纽约大学媒体、文化与传播专业教授。视觉文化学科创建者之一,著有《视觉文化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视觉文化读本》(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等。其讨论影视上呈现伊拉克战争的著作《观看巴比伦》(Watching Babylon),被艺术史学家特里?史密斯(Terry Smith)誉为“当今世界上别出心裁、视野广阔的视觉文化分析开创者的绝妙之作”。
“从自拍照到无人机战争,《如何观看世界》生动展示了视觉文化研究在廓清和理解各种文化与技术现象上的能力。立论资深、风格浅易,对专家和普通读者都将极富启发,尤其是在看待我们现有的生活及看待事物的新方式上。所有对媒体、技术和观看的日常实践感兴趣的人,都有必要读一读这本书。”
——W.J.T.米切尔(W. J. T. Mitchell)芝加哥大学艺术史教授
致 谢
前 言
第一章 如何观看自己
第二章 我们如何思考“观看”
第三章 战争的世界
第四章 屏幕上的世界
第五章 城市世界 世界城市
第六章 变化中的世界
第七章 改变世界
后 记:视觉行动主义
延伸阅读
插图说明
第一章 如何观看自己
2013年,《牛津英语词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宣布了当年的“年度词汇”是“自拍”(selfie),这个词的定义是一张由自己给自己拍摄的照片,最为典型的是用数码手机或者网络摄像机拍摄并上传到社交媒体网站的照片。似乎,这个词的使用次数在2012年10月到2013年10月间的是之前次数的170倍,部分原因是相片分享网站Instagram的流行。仅2013年,就有1.84亿张自拍照被贴在Instagram上。自拍照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显现了一个曾经的贵族消遣活动是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视觉文化的。以前,自画像只被那些技艺高超的极少数画家所掌握。而现在,只要有一部带摄像头的手机,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自拍引起了共振,并不是因为这是一个新鲜事物,而是它体现、发展、拓宽并强化了自画像的悠久历史。自画像将绘制图像者的状态展示给了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被称为“我们自己的图像”的东西——是我们所认为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这二者的交互页面,是视觉文化第一个全球性的重要对象。自拍是一个剧本,它描绘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演绎和内心的真实情绪(这些情绪可能是我们希望表现出来的,也可能是不希望表现出来的)之间的矛盾。自画像扩展的每个阶段,都是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描绘他们自己。今天城市里的年轻人——网络化的主力军将自画像的历史重新进行了修订,将自拍变成新时代第一个视觉标志物。
在现代主义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有权贵阶层能看到一张自己的图像。1839年,照相的发明使得肖像画和自画像很快就被便宜的相片所取代,相片成为工业化国家中大多数工人阶层触手可及的事物。2013年,这两段历史交汇。在这一年12月10日举行的纳尔逊?曼德拉(NelsonMandela)的葬礼上,丹麦首相施密特(HelleThorning-Schmidt)拍了一张自拍照,照片里有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Obama)和首相卡梅伦(DavidCameron)。
虽然有一些评论家质疑这个场面的得体性,但它标志着对之前死板、正式的官方照片的背离,对流行样式的新尝试。尽管自拍照本身并没有在媒体上发布,但这张他们拍摄自拍时的照片被全世界转载。几周后,在2014年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布莱德利?库珀(BradleyCooper)拍摄了世界最知名的演员们汇聚在艾伦?德詹尼斯(EllenDegeneres)周围准备自拍的照片,这张照片成为迄今为止推特信息中最受欢迎的一条。自拍融合了个人图像、创作者作为主人公的自画像以及机器制作的现代艺术图像,它还像一场数字化表演。自拍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去考量视学文化史与自画像史。
自拍照和世界上的大多数人
在当下这个转型的时刻,这些身份的分类被重新制定、塑造。今天,酷儿理论家杰克?哈伯斯塔姆(JackHalberstam)声称:“上个世纪人们想象出来的、固守的各种身份类别,比如我们所说的性别、性、种族、阶层,已彻底被改变,我们已经可以瞥见前方有新生活的曙光”①()。一个可以隐约看见这些曙光的地方就是自拍照。当普通人可以自己摆出自己最美的姿态时,他们就替代了艺术家的英雄角色。每一张自拍照都是拍摄者希望自己呈现在别人眼前的一场表演。自拍采用后现代主义中由机械制造的审美,并进行相应的转变,以适应全球互联网观众。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与技术进行互动,这正是我们当下所经历的新的视觉文化,如今,我们的身体既在网络中又在现实世界里。
有些人认为这种新的数字文化是自恋和俗气的。但更重要的是意识到这种文化是新的。关于年轻的全球城市网络,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它变化频繁,且不可预测,这种文化形式可能对老一代来说完全没有意义。从一个层面上说,自拍是视觉化数码对话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新形式,在另一个层面上,它是第一个属于全球大多数人的文化形式,这也是它确实重要的地方。
自拍的突然流行是因为2010年,苹果iphone4手机配备了性能优良的前置摄像头,其他手机迅速跟随这个潮流。现在,自拍可以在户外进行,也可以用闪光灯拍摄,用闪光时不必担心会像以前站在镜子前拍自拍那样,闪光灯会在照片上留下一片白光,那种自拍照是在2003年—2008年社交网站MySpace红火的时候出现的一个标志性现象。现在,我们所理解的自拍照就是你自己举着相机,在一臂距离之内为你自己(或者包含你自己在内的一群人)拍摄照片。当下,自拍照带有一系列标准化的视觉元素。比如从上往下的拍摄角度,让人向上看着相机,这样的照片会更好看。照片的重点通常都集中在人的脸部,通常还会包含一个明显的噘嘴的动作,这会带来拍成“鸭子脸”的风险。因为如果你做的太夸张,将脸颊吸进去太多,那么看吧,就是一个“鸭子脸”。这些都是全世界典型的自拍照姿势。
尽管名字叫“自拍照”,实际上自拍还是与社交团体以及这些团体内的交流有关。拍自拍照的绝大部分都是女性,以十几岁的女性居多,她们大多是想把这些照片展示给朋友。在一篇对SelfieCity这个网站进行分析的文章中,新媒体学者列夫?曼诺维奇(Lev?Manovich)指出,女性通常是自拍照中的主力人群,有时候甚至是压倒性的多数,比如在莫斯科,82%的自拍照是女性自拍。而将自拍照分享到社交圈的似乎大多是女性,在这点上不分性取向。时尚评论家一直认为,女人穿衣打扮一半是为了向同性展示,一半是为了向男人展示,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自拍。有人认为自拍照还是强调吸引力,这表明自拍仍然是男性目光下的产物。社会学教授本?阿格尔(BenAgg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自拍就是男性目光病毒式蔓延的产物,其中有一部分自拍被他称为“约会和交配的游戏”。但是丑化的自拍照和非常规的自拍照的趋势也同样明显。由于媒介的特性,任何一个人只能看到所有自拍照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甚至还需要大量其他信息才能确定自己正在看的是什么。
当自拍上升到主流,媒体上就必然出现关于自拍照的道德争议(阿格尔,2012)。美国有线新闻网评论员罗伊?彼得?克拉克(RoyPeterClark)对此有一个经典的评论:“也许自拍的核心内涵是自私:自我陶醉、自恋,我们成为自己宇宙的中心,一个到处折射我们自己的镜厅。”①()在《时尚先生》(Esquire)杂志中,小说家史蒂芬?马尔什(StephenMarche)做了进一步分析,他说到:“自拍是对自我图像的手淫,我说这话完全是一种恭维的意思。因为它意味着既给予控制,又给予释放。”②()这些比喻似乎有些复杂。那喀索斯(Narcissus)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欣赏自己,却没有留下一张自己的图像供他人观看。不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自拍”这种现象都与分享密切相关。而像记者李维拉(GeraldoRivera)发出的赤裸上身的自拍照,以及许多名人的自拍都遭到蔑视。从个人层面上考虑,一些朋友可能会喜欢你的自拍,但是其他人可能就不喜欢甚至是讽刺这些照片。这不是一种手淫,而是向他人发出的邀请,请他们参与视觉对话,请他们对你所做的事情表态:喜爱或讨厌。
数字显示,有些事情正在我们身边发生。2013年,仅在英国,每个月就有3500万张自拍照被张贴在网络上。到2014年年中,谷歌宣布每天有9300万张来自全世界的自拍照被贴在网上,一年则超过了300亿张。媒体研究者伊丽莎白?罗什(ElizabethLosh)对“自拍城市”这一网站上的自拍照做了分析,她从中找到了四个技术共同点。首先,这些照片的拍摄距离都很近。你可以使用遥控装置,但是人们都不选择这么做:因为近距离的拍摄已经成为自拍照的一个特点。自拍表现出我们的身体与数码网络的融合与互动。如果使用遥控或者定时设备拍摄自拍,则会在身体和网络间制造出距离。结果就是,拍自拍时所用的设备常常会出现在照片上。这种镜像在传统绘画和传统摄影中是极罕见的,但是在一张自拍照中,这并不显得突兀。同理,自拍照还经常使用Instagram等提供的滤镜,这些都不是拍摄者设计出来的。
罗什将这种使用预控软件的“编辑”看成是承担传统“作者身份”的工作,在这种编辑中,决定“将图像做成什么样”是最核心的部分。据此,罗什得出了一个结论:机器开始用我们可能并不理解的默认格式来替代人们自己的观看,并以此塑造人的感知系统。①()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之前杜尚的例子中也提到过。即使在专业语境中,徕卡相机通过相机的设置,使图片在前景处产生一个尖锐的焦点,并将背景模糊化,这一设置决定了图片最终呈现为经典新闻摄影图片的样子。同理,现在的佳能相机G系列,丰富的色彩和景深设置就是为“产消一体”(prosumer)的摄影所设定的视觉语言。规模化程度不同,自拍也会不同。当杜尚玩机器视觉的时候,只有他那个小圈子里的朋友知道。但是据苹果公司的数据显示,苹果iphone手机的机器视觉用户在2014年3月就达到5亿,每三天就有100万部新手机被卖掉。
在内容上,自拍确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你自己的圈子里的一场表演。比如卡戴珊(KimKardashian)这样的名人,自拍就是为了保持并扩大图片中主人公的知名度。这些名人的自拍就是剧照或广告的延续,这些剧照或广告假装成明星们自己作品的形式出现。就如同在收到一封来自“奥巴马”的群发邮件时,没有人会认为那是总统自己亲手写的一样,没有任何明星的姿势是随便摆的。毫无疑问,卡戴珊和奥巴马对最终的成品(照片和信件)承担着监管职能,但是这只是一种受控制的表演形式。另一种形式的自拍是通过如Snapchat这样的阅后即焚app进行分享,从而进行数码对话,尽管对于那些没有直接加入的人来说这些自拍是看不见的,但这种自拍是更为普遍的形式。
有许多的警告提示大家,互联网对资料的存档是永久性的,所以一张傻瓜似的、木讷的,或者性感的照片被贴到Facebook上后,你有可能会因此丢了奖学金或者工作。尽管记录在案的表明员工是因为写了关于现东家负面消息而被炒鱿鱼的例子不多,但是2013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16至24岁雇员中,有10%的人声称自己丢工作的原因是在网上贴的那些东西。这样一来,许多人就转而去用Snapchat这样的图片App,因为在这类APP中,照片一旦被删掉,网络用户就没法再找到它们。当你打开一个snapchat快照文件,你有10秒的时间阅读图片,而后图片便自动消失。Snapchat的用户数从2013年6月的每天2亿人增长到2014年5月的每天7亿。也就是说仅用户,快照文件每年就有2,500亿。用户可以发送快照文件给他指定的朋友,与电子邮件或者脸书有所不同的是,Snapchat可以告诉你:你的朋友是否看了你的发的文件,是否进行了截屏。上面这张Snapchat的广告画面也反应出它的目标受众是年轻女性(这也许并不令人惊讶,照片上的肤色白皙的金发女郎是传统意义上具有吸引力的女性形象)。她们正在拍的这张快照既是为自己拍的,同时也可能是发给朋友的。
Snapchat还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分享资讯,还设计了保存对话的功能。于是,它已经让很多Facebook上的年轻人转战到此,就像当年Facebook将MySpace的用户吸引走一样。我们的兴趣点并不在某个特定的平台,而是在这一类新型视觉对话媒介的发展,而语言交流这种常见的交流方式所依赖的电话却用得越来越少。自拍和快照是广博的视觉元素的数码演绎,它们既为即兴表演提供了可能性,也为这个表演的失败提供了可能性。网络化的文化正在强化视觉因素,以此超越语言时代。
跟Snapchat一起出现的另一个网站是Vine,6秒短视频信息。Vine看上去是人们想要直接从YouTube视频中截取一段好的视频。你会想,6秒钟很短,都没有时间感到厌倦。但是过了一阵子后,Vine上的所有视频看上去都差不多——体育专长、宠物和动物的小把戏,还有些应该很好玩的小意外。有些人很有创意,将短视频用作微电影,也有公司用短视频做广告,这也是不可避免的。现在,Vine已经被推特收购,这个事件有其意义。它意味着140字的文字信息被6秒的视频所取代。
现在,我们看到自己在数码平台上的演出已经演变成一个对话。无论是一张照片还是一个短视频,视觉图像附带着大量的信息,这一特性使得一个成功的表演所传达的信息量比基本的文字信息要多得多。自拍、Snapchat等媒介第一次为新的全球大多数人提供了和这些媒介对话的视觉形式。这种对话快速、密集并且是视觉化的。由于自拍是从历史悠久的自画像演化而来,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种形式的自拍将继续塑造人们看待人类的方式。自拍展示了,一种以自我形象表演为其出发点的全球视觉文化,是如何成为当下数百万人日常生活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的。
……
1972年,宇航员杰克?施密特(JackSchmitt)在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上拍摄了一张地球的照片,据称,这是迄今为止被复制最多的照片。照片显示,地球以蓝色海洋为主导,其间穿插着绿色的大陆板块和漩涡状的云朵,于是,这个图像得名“蓝色弹珠”(BlueMarble),而逐渐为人熟知。
这张照片从太空的角度非常有力地描绘出了地球的整体感,视野中没有人的活动,没有人的存在。几乎全世界所有报纸都将它刊登在头版位置。
照片中,地球与图片的边框非常接近,它主宰了整个画面,彻底征服了我们的感官。拍摄时,太阳位于宇宙飞船的后方,因此这张照片展示出了地球被完全照亮时的状态,非常独特。此时的地球看上去既广袤无边又易于认知。观看者在学会识别地球各大板块的轮廓后,就可以看出这些抽象的形状是怎样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生动整体。这张照片将已知的与新奇的东西都融进一个视觉形式中,这让它变得易于理解且十分美丽。
照片出版时,许多人认为看见“蓝色弹珠”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诗人阿契博德?麦克勒什(ArchibaldMacLeish)回忆起人们第一次看到地球全貌时的描述——“完整、浑圆、美丽、小巧”。有些人似乎是站在上帝的角度观看这颗星球,从而得到了一些有关精神与生存环境的教益。作家罗伯特?普尔(RobertPoole)将“蓝色弹珠”称为“一份摄影的宣言——旨在建立全球性的公平正义”。这张照片激发出建立世界政府、甚至创造一门世界语言的乌托邦设想,其代表之一就是《全球概览》(TheWholeEarthCatalog)——一份经典的反主流文化刊物,将这幅图片用于杂志封面。最为重要的是,这张图片似乎在展示地球是一个独立的统一整体。正如阿波罗号宇航员拉塞尔(拉斯蒂)?施韦卡特(Russell(‘Rusty’)Schweickart,?施韦卡特)所说,这个图像所传达的是:
全局最为重要,地球是一个整体,它如此美丽。你期望自己可以两只手各牵一个人,他们可以是各种冲突中互不相让的对立方,然后对他们说:“看,从这个角度看地球,看着它,究竟什么是重要的呢?”
即使这张照片问世之后,也没有人从这个角度亲眼观看过地球,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却认为通过“蓝色弹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样子。
而现在,从特定视点观看到的那个“大同世界”已经遥不可及。在“蓝色弹珠”这幅图片拍摄后的四十年里,世界发生了四个重要的变化。今天的世界是“年轻的”“城市化的”“网络化的”“炙热的”。2008年是这四个标志性特征的分水岭。在这一年,城市人口数量有史以来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以巴西这个新兴的世界强国为例:1960年,巴西只有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72年,即拍摄“蓝色弹珠”的当年,巴西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50%;今天,85%的巴西人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1.66亿。
世界人口中的多数是年轻人,这是另一个重要特征。截止2011年,全世界人口中,30岁以下的人口超过了一半;在巴西,29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2%。12亿印度人中,超过半数在25岁以下;在中国,也存在着年轻人口成为主力军的类似现象。在南非,2/3的人口低于35岁。根据凯泽家庭基金会(KaiserFamilyFoundation)的统计数据,尼日尔1800万人口中,低于15岁的占52%,在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区,超过40%的人口低于15岁。虽然北美、西欧和日本的人口可能出现了老龄化,但是全球人口年轻化的局面已然非常明晰。
第三个标志性的特征是连通性。2012年,超过1/3的世界人口接入了互联网,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5.66倍。网络所连通的不仅是欧洲和美国,在新增互联网用户中,45%来自亚洲。但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区域(南非除外)和印度次大陆仍然是互联网发展欠发达地区,与全球数字化水平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截至2014年底,互联网大约有30亿人在线。谷歌预测:截至202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将达到50亿。互联网已不单是一种新型的大众媒体,还是第一个全球通用的传播媒介。
通过互联网创建、发送、浏览各种图像,如照片、视频、漫画、艺术、动画,是全球互联网运用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经由互联网发送的图片数量非常惊人:每分钟上传至YouTube网站的视频超过100小时。每个月该网站的视频浏览总时长为60亿小时,即平均每个地球人每月观看一小时网络视频。其中18-34岁年龄群的人,在YouTube观看视频的时间比观看有线电视节目的时间要长(请记住,YouTube在2005年才创立)。每两分钟,仅美国人所拍摄的照片数量就超过了整个19世纪所拍摄照片的总和。从1930年开始,全球每年的照片拍摄量大约为10亿张。五十年后,每年的照片拍摄量约为250亿张,此时的照片仍然是使用胶卷进行拍摄。到2012年,每年的照片拍摄数为3,800亿,且几乎全部为数码照片。2014年,照片拍摄数量有可能达 如何观看世界(企鹅·鹈鹕丛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如何观看世界(企鹅·鹈鹕丛书)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如何观看世界(企鹅·鹈鹕丛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书很好,很满意,希望多活动
评分这是不教而回的能力么?不是,因为可能会在偏见和无知里洋洋自得,危害社会,也耽误自己。谢谢活动,不错。
评分企鹅出版社,鹈鹕系列信得过
评分喜欢这部书的几个理由1.立场公允,没有因为喜欢东坡就过分贬低王安石、章淳、舒亶等人,而是尽量的还原他们除了脸谱化的角色外一另个侧面。2.不煽情,不YY。3.内容和书名一样大气,没有纠结于儿女情长。4.文笔好,角度佳,行文流畅,有时一针见血,让人佩服。5.读完后更爱东坡和稼轩了。
评分企鹅出版社,鹈鹕系列信得过
评分挺不错的东西,价格还很实惠
评分因为平静是徐徐地滴下来的,
评分快递很棒,质量没的说,活动力度简直不能再优惠,满意!
评分人类的演化(企鹅·鹈鹕丛书),希望有新的系列出来
如何观看世界(企鹅·鹈鹕丛书)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