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千年

御窑千年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阎崇年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93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0326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5
字数:253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历史学家撰写的瓷器文化史。作者立足千年的中西历史,品味官窑瓷器的经典之作,透视器物背后的兴与废,纵论御窑生产的进与退。历史的视野、人文的叙述,以小见大,寓理于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瓷器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画龙点睛地提升出瓷器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China,是瓷器,也是中国!

内容简介

  阎崇年先生根据海内外重要博物馆的精美瓷器馆藏,讲述中国古代官窑及瓷器的发展演变历史;同时,通过个别瓷器器物的介绍,挖掘官窑瓷器背后的文化与工艺;此外,还对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立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认为,与丝绸之路并存的瓷器之路亦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见证。

作者简介

  阎崇年,山东蓬莱人,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主要著作有:专著《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等,论文集《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等,2014年出版25卷本《阎崇年集》,最近出版《阎崇年自选集》、《袁崇焕传》(修订本)、《康熙帝大传》,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开篇:窑神童宾的历史故事
御窑之源
一 赐名景德
二 名窑荟萃
三 水土宜陶
设博易务
一 始设机构
二 首任税官
三 景德镇监
大元青花
一 霍氏发现
二 波普论证
三 根在中国
浮梁磁局
一 蒙元文化
二 国家磁局
三 大元工匠
明御器厂
一 洪武贵红
二 永乐甜白
三 士嘉监陶
宣德青花
一 太平天子
二 永宣浓艳
三 太监督陶
成化斗彩
一 苦难太子
二 斗彩争艳
三 何瓛监陶
高峰迭起
一 弘治娇黄
二 正德青花
三 嘉靖大器
万历晚霞
一 万历彩瓷
二 有年督陶
三 潘相激变
清设御窑
一 三罹战火
二 废除匠籍
三 王锳治饶
康熙恢宏
一 文人画瓷
二 人才济济
三 郎氏督陶
雍正雅致
一 风格之变
二 珐琅之秀
三 用人之道
乾隆奢华
一 文化大业
二 集成创新
三 乾隆洋彩
唐英督陶
一 唐英身世
二 唐英督陶
三 唐英心语
夕阳落山
一 最后百年
二 名工雅匠
三 女人的瓷
瓷器之路
一 海陆交流
二 七下西洋
三 远播四方
附录:
一 插图目录
二 参考书目
感谢辞

精彩书摘

  大元青花
  2005年7月12日,一件中国瓷器“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罐”,在英国伦敦佳士德拍卖行拍出1400万英镑的高价,加佣金后,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这是当时中国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拍出的最高价钱。大元青花的惊艳表现,引起万众瞩目。
  元代后期,青花瓷器便已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然而,朝代更替,世事沧桑。元亡之后,大元青花竟然逐渐不被后人知晓。长达六百年间,人们一直认为,青花瓷诞生于明代。直至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学者,展开漫长的学术接力,拨云见日,水落石出,终于揭开了元青花的面纱,留下动人的学术与艺术的传奇和故事。
  元青花瓷器是怎样被发现的?这要从英国学者霍布森说起。
  一霍氏发现
  1929年初,英国《老家具:家居装潢》杂志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题目是《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一对写有日期的元代瓷瓶》。这篇文章7页,翻译成汉字约有5000字。这是在国际陶瓷学界,第一次报告有元代青花瓷器的存在,这对于陶瓷发展史的研究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篇论文说明:论文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创新。
  文章作者是英国大英博物馆研究人员罗伯特?洛克哈特?霍布森(RobertLockhartHobson,1872—1941)。霍布森,英国人,25岁起供职于大英博物馆,66岁时从大英博物馆东方文物与民族志部保管员的位置上退休,三年后去世。在大英博物馆工作的41年里,霍布森先是研究英国陶瓷,后来转向研究中国瓷器。他曾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陶瓷条目,是公认的陶瓷研究权威。
  霍布森在大英博物馆工作期间,正值英帝国鼎盛之时。英国势力每扩张到一个地方,都要搜罗奇珍异宝,漂洋过海,运往伦敦。大量中国瓷器也在其中。北京智化寺是明代大太监王振所建,曾经供奉一对“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这对青花象耳瓷瓶在20世纪20年代被盗卖到英国,后为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分两次购得收藏,所以又称“大维德瓶”。
  甲瓶(原编号B614),通高63.5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17.5厘米。器形瘦高,两侧象耳。瓷瓶纹饰,自下而上,共有八层,主要是飞行在云间的龙和凤,也有菊花、蕉叶、莲花、牡丹等植物纹样。瓶上有铭文,竖写,六行,62个字,移录如下:
  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第(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乙瓶(原编号B613),通高63.4厘米,铭文竖写,五行,61个字。两瓶铭文差异是:甲瓶为“良辰谨记”四字,乙瓶为“吉日舍”三字。
  根据上述铭文可知,这对花瓶是祭祀用的“供器”。供在哪里呢?在“星源祖殿”。经过考证,这座“星源祖殿”是江西婺源灵顺庙。此地距景德镇约68公里。此庙供奉什么神仙呢?是“五显神”——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聪明、正直、厚德,是人们对道德的追求和愿景。人们祭祀五显神,反映了对于这些高尚品质的推崇和向往。五显神信仰起源于婺源,扩展到邻近省份。从宋到明,五显神信仰,历代官方赐予封号,民间百姓建庙祭祀。
  灵顺庙还供奉一尊从神,就是胡净一元帅。他生前侍候于灵顺庙,羽化之后,入庙奉侍。朝廷赐封尊号给这位从神,地位尊崇,单独供奉。这对青花瓷瓶就是供奉灵顺庙从神——胡净一元帅的。
  青花瓶烧造完成,要找个良辰吉日,虔诚地举行宗教仪式。铭文中的“四月良辰”或“四月吉日”是指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既是佛教的浴佛节,又是灵顺庙的祈福日。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初八,在一年一度的盛大祈福道场上,这对青花瓷瓶被隆重地供奉于婺源的灵顺庙。供奉者张文进是一位虔诚的信士,他定制如此精美庄重的供器,花了不少钱,为的是祈求神明保佑“合家清吉”“子女平安”。张文进的祈求有社会背景:此时距元朝覆灭只有17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介小民,怎能自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不久,红巾大起义爆发,元朝的丧钟敲响了!在张文进献瓶打供后的第二年,因农民军战火,灵顺庙被毁,但这对青花瓷瓶,受到善者保护,竟然流传下来。
  霍布森在论文中介绍了这对青花瓷瓶,瓶上写着“至正十一年”的文字。“至正”是元顺帝的年号,至正十一年是1351年。这证明:最晚到元代至正十一年,已出现了青花瓷器。
  霍布森还准确地判断出这对青花瓷瓶的产地是中国景德镇。根据铭文记载,青花瓶的拥有者就住在离景德镇不远的地方。霍布森提出:早在元代后期,景德镇就开始烧造青花瓷器。
  历史上原来并没有关于元代青花瓷器的文献记载。霍布森对元青花瓷瓶的发现和考证,震动了陶瓷界和文化界。这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瓷瓶,成为同期元青花瓷器断代的一杆标尺,具有重要学术创新意义。
  2012年,这对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中的一只(甲瓶)从英国来到上海博物馆展出,万人争睹,盛况空前。
  学术规范,孤证不立。一对青花瓶就能证明元青花瓷器的存在吗?后来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寻找和研究了更多的青花瓷器,以求做出新的论证。
  二波普论证
  美国学者约翰?波普继霍布森之后,在国际陶瓷学界第一次证明元青花瓷器并非孤例,而是一大类瓷器。
  波普在20世纪50年代,以刚才介绍的那对青花云龙纹象耳瓷瓶为参照物,分析比对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和伊朗阿德比尔清真寺中所藏的青花瓷器,从而辨识出40件与前者相似、32件与后者相似的青花瓷器,命名为“14世纪型”青花瓷器。这一类青花瓷器后来被称为“至正型”青花瓷器,奠定了元青花瓷器研究的学术基础。
  约翰?亚历山大?波普(JohnAlexanderPope,1906—1982),美国人,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耶鲁大学是美国汉学的滥觞之地。1876年(清光绪二年),耶鲁大学在美国最早开设汉语课程,建立汉语教研室和东方图书馆。波普早在耶鲁大学读书期间,就与中国结缘。他曾自愿到中国华北工作,担任美国红十字会的救护车司机。
  后来,波普到哈佛大学研究中国装饰艺术,取得硕士学位,并在哈佛燕京学社资助下,到英国伦敦从事研究。在那里,波普了解到霍布森对元青花的研究成果。回到美国后,波普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讲授中国艺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普在海军陆战队担任翻译。北平光复后,波普曾随军短暂驻扎北平。这次北平之行,促使波普开始了元青花瓷的研究之旅。
  波普深知,霍布森的研究虽然石破天惊,但从学理上说,只有一对元青花瓷瓶,不能证明元青花瓷器存在的普遍性。波普设想:如能找到更多的元代青花瓷器,形制和色彩都与霍布森发现的那两件相似,就能够证明霍布森的发现不是孤证。
  1950年,波普远赴伊朗德黑兰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开始了元青花研究的新发现之旅。
  波普先到伊朗国家博物馆考察。据伊朗文献记载,1611年,国王阿巴斯?萨菲(1578—1629年在位)将宫廷珍藏的1162件中国陶瓷器,献给阿德比尔清真寺。这批中国瓷器后来大部分由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
  波普又到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考察。伊斯坦布尔地处欧亚两大洲交通要冲,先为东罗马帝国首都,改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首都,始称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是奥斯曼帝国的皇宫,1478年建成,作为皇宫400年。1942年,土耳其共和国将这座皇宫改为博物馆,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托普卡比宫珍藏的中国瓷器近2万件。这是世界上除中国本土之外最大的瓷器收藏,也是世界上瓷器品质最高、数量最多的收藏之一。这些瓷器主要是青瓷和青花瓷,也有相当数量颜色釉瓷器和彩绘瓷器,历经中国元、明、清三朝,时间跨度达600年。
  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有庞大的御厨房,墙上挂着苏丹大宴群臣的图画。画面上众大臣围坐在一张张圆桌周边,有的伸手到青花瓷大盘中取食,有的用羹匙从青花瓷大盆中舀汤喝。而就在这个御厨房中,收藏和陈列着当时使用过的硕大的元青花瓷盘,直径多在40—60厘米。
  考察和研究了伊朗、土耳其上述两座博物馆后,波普分别于1950年、1952年、1956年发表论文。他从这两个地方的收藏中,拣选出72件青花瓷器,对比其他青花瓷器,经研究后提出:这些瓷器在器型、胎质、色彩、纹饰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相通、相近、相似的地方,与15世纪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差别很大,而和霍布森报告的两件元青花瓷器属于同类。这类瓷器,就是“14世纪型”青花瓷器。
  一说器型。波普发现,这些青花瓷器的器型硕大、厚重,散发着博大、雄浑、古朴、厚实之气。和后世瓷器相比,这些青花瓷器,增了几分厚重、少了几分轻薄,多了几分自由、少了几分匠气。
  二说胎质。波普发现,这些青花瓷器的胎体细密,胎釉青白,丝毫不逊于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这表明,青白瓷器的烧制技术到元代已经非常成熟。这些青花瓷器底部都没有上釉,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
  三说色彩。波普发现,这些青花瓷器以钴(苏麻离青)颜料为染色剂,颜色比后世的青花瓷器更加浓艳、饱满。
  四说纹饰。波普发现,这些青花瓷器的纹饰题材比后世更加丰富、多样,但也显出不成熟之处。比如,在大圆盘中央部分,经常密布纹饰,布局不清,有些杂乱。又如,这一时期的竹叶是一笔画成的,简洁清晰;后世则用两条细线画出竹叶边缘,再用薄涂法来渲染叶面。
  于是,波普证明,霍布森的发现并非孤例,而那对器形硕大的青花象耳瓶是整整一类青花瓷器的代表。波普更进一步地证明,14世纪不是青花瓷的萌芽期,也不是青花瓷的衰落期,而是青花瓷的发展期。早在14世纪,中国青花瓷的烧制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明代以前无青花”的认识被改写了。正是因为对青花瓷研究的杰出贡献,波普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任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馆长。
  14世纪,元青花横空出世,惊艳欧亚,华风西渐,一时无双。20世纪,元青花重见天日,震动寰宇,西学东渐,谱写佳话。700年的元青花瓷器,见证了东西交融,家国荣辱,令人惊叹,令人赞赏。
  三根在中国
  大元青花,霍氏发现,波普论证,已成共识,其根在哪里?根在中国——文字、窑址、实物、纹饰,资料丰富,均可为证。
  第一,文字为证。举例如下:
  一是前面讲的一对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特别是62个字或61个字的铭文——其时(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其地(今江西省婺源县)、其庙(灵顺庙)、其神(五显神、胡净一元帅)、其人(张文进)、其愿(合家清吉、子女平安)、其纹(云龙纹饰)、其物(元青花象耳瓶)八个方面,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二是江西高安出土窖藏元青花墨书带盖梅瓶(六只)。这六只梅瓶,分别墨书六个字——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古代儒家教育的“六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这六件带盖梅瓶,造型精,纹饰美,数量多,组合巧,同地出土,实属空前。其中的元青花云肩牡丹纹带盖梅瓶(“礼”字),通高48厘米、瓶高42厘米、腹径23.9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14厘米。内壁素胎,一侧墨书楷体“礼”字。墨书礼、乐、射、书、御、数六个汉字,都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作法。
  三是江西高安出土窖藏元青花高足杯(九件),其中一件杯内底墨写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14个汉字。这是元朝末年贵族、官员醉生梦死、享乐至上的世风,在瓷器艺术上的鲜明展现,其诗、其字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
  第二,窑址为证。在景德镇市已经发现湖田、落马桥、珠山等元代窑址,特别是在湖田发现烧造元青花的龙窑遗址。这些窑址出土元青花大盘、罐、瓶等瓷器或残片,多见“枢府”“太禧”铭文和五爪龙纹图案,许多碎片能拼出完整青花器物。如1980年在落马桥元代窑址出土的元青花淡描云龙纹花口大盘,两条三爪蛟龙在盘心位置,纹饰醒目,形象生动。再如1988年在珠山出土的元青花龙纹桶式盖罐,器形规整,质量上乘。这些都证明烧制元青花瓷器的窑址在中国景德镇。
  第三,实物为证。国内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收藏,目前有元青花200多件。其中如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河北省保定市和江西省高安市等,其出土数量之多、器形之精、纹饰之美、颜色之艳,可与美国人波普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发现相媲美。除刚讲过的高安出土的“六艺”梅瓶之外,再举数例:
  1.元青花八棱梅瓶。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出土一批窖藏元代瓷器。其中有一对高约51.5厘米的元青花八棱梅瓶。这对大梅瓶通体为八棱形,连瓶盖都是八棱形,胎骨厚重,釉层凝晶,烧造难度大,器形色釉美。
  2.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雕花卉纹罐。一对,保定出土,引人注目。它器形硕大,通高42.3厘米,最大胸围107.78厘米。这对盖罐的主题纹饰是四组釉里红菱花形四季花开光,插以四组蓝色云肩,秀丽端庄,凝重大气。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一只盖罐,也是难得。通高46.5厘米,肩部两侧,各贴塑模印铺首一只,铺首贯穿铜环各一,铜环完整,器形精美。
  3.元青花凤首扁壶。1970年,在北京市旧鼓楼大街豁口出土元代窖藏元青花11件,其中一件元青花凤首扁壶,壶嘴为凤首、壶身为凤翼、壶把为凤尾,造型新奇,生动可爱。天下事情,无独有偶。更为珍奇的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也曾出土一件元青花凤首扁壶,与北京出土的这件器物非常相似。而霍城,在元代是察合台汗国的都城阿力麻里城所在地。
  以上这些国内出土的元青花大型窖藏,不仅使大量精美的元青花瓷器重现于世,而且促进了对于元青花的学术研究。有学者认为,这些成套的元青花瓷器,有可能是官府主持祭祀活动所用的祭器。
  此外,1975年,湖北黄梅县西池窑厂出土了一件牡丹纹塔式盖瓶,有元延六年(1319)的纪年,证明它比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早32年。这是迄今发现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元青花,钴料国产,器物完整,弥足珍贵。
  第四,纹饰为证。举例如下:
  一是元青花以蓝色纹饰、大量留白为特征。这同蒙古族“崇白尚蓝”的习俗吻合,带有明显的草原文化特征。如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缠枝莲花杂宝纹蒙古包,以及元青花扁壶、靶杯,都具有马上民族的特色。草原文化再现,让人耳目一新。
  二是元青花戏剧人物故事图案,带有浓郁的中原农耕文化气息,并与产地景德镇文化有密切关系。今景德镇乐平市有320余个行政村,还保留着420余座古戏楼。这里的民谚是: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没力气;一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直至今日,这里还保留着“人人看戏,村村演戏”的文化现象。大量戏曲故事和历史典故,演绎成元青花瓷器的纹饰题材,如鬼谷子下山图罐、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三顾茅庐图梅瓶、昭君出塞图罐、崔母拷红图梅瓶、尉迟救主图罐、周敦颐爱莲图玉壶春瓶、蒙恬将军图玉壶春瓶,等等。
  三是图案多为中国元素,动物如龙凤、仙鹤、鸳鸯,植物如牡丹、菊花、缠枝莲、松竹梅等。多元文化融合的图案也有出现。如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的“云肩凤纹大盘”,六朵如意形云肩纹饰,体现草原文化的特色;六只翻飞凤鸟、缠枝牡丹,体现农耕文化传统;60厘米口径、硕大厚重形体,则体现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从以上四点看,“14世纪型”青花瓷器,其根在中国。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瓷器,除满足宫廷、贵族需求外,既有被中亚、西亚国家珍藏的硕大器物,又有受到东南亚国家喜爱的精小器物;有生活日用品,更有观赏艺术品。其设计、器型、工艺、色彩、纹饰等诸方面,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青花瓷器在元代景德镇创烧成功,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开创彩瓷时代。一扫唐宋瓷器的单一颜色,而以青白作底,衬托蓝色花纹,明快大气,纹饰丰富,光彩夺目,美轮美奂。
  第二,丰富瓷器装饰。在瓷器花纹刻、印、划、剔、贴、塑等技法之外,彩绘成为瓷器纹饰的主流。
  元青花的出现表明,创新,是景德镇窑业的生命源泉,使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创新,使景德镇既在国内一马当先,也在世界独领风骚!
  ……

御窑千年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御窑千年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御窑千年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御窑千年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不错是正版,买来收藏慢慢看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京东的书不错,活动力度很大,下次还会再来光顾的。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大促就要来了,京东把我黑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可以。。。。。。。。

评分

用心之作,图文详细,值得一看

评分

这是一部历史学家撰写的瓷器文化史。作者立足千年的中西历史,品味官窑瓷器的经典之作,透视器物背后的兴与废,纵论御窑生产的进与退。历史的视野、人文的叙述,以小见大,寓理于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瓷器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画龙点睛地提升出瓷器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御窑千年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