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用認知語言學理論係統研究中醫詞語的專著,在國內學術界尚屬開先河之舉。
針對“一詞多義”這一自然語言中較為普遍的現象,作者分彆以認知語言學裏的原型範疇理論、隱喻/轉喻理論和框架語義理論為指導,對《黃帝內經》裏萃取齣的典型多義詞進行深入探討,由此,生動展現瞭詞的多義機製和多義的普遍性、靈活性與創造性。這一實證性研究為該領域提供瞭豐富而鮮活的語料資源。通過中西閤璧,在語言學裏發掘中醫奧妙,在中醫學裏展現語言理論之力量,為認知語言學的跨學科研究,以及中醫語言、中國文化與文字的國際化研究提供瞭新的思路。
本書觀點鮮明,論據充分,結構嚴謹,可讀性強,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適閤廣大語言文字工作者,語言學和中醫學專業的高校師生,以及對中國文字與文化感興趣和從事相關專業的研究者閱讀。
作者簡介
趙麗梅,女,1973年10月生,白族,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學博士,曾在雲南中醫學院任教十餘年,現為雲南財經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嚮:認知語言學,中醫英語。長期從事研究生英語、專業英語和對外漢語等教學與科研工作。曾參與或主持省級、廳級課題6項,參與齣版編著6冊,先後在《中國中西醫結閤雜誌》、《中華中醫藥學刊》和《環球中醫藥》等期刊上發錶論文近30篇,獲3項廳級教學科研奬。近年來,獲雲南省“高等學校骨乾教師”,“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優秀教師,“伍達觀教育基金奬教金”傑齣奬等榮譽。
目錄
第一篇 導論
第一章 選題緣由與結構
第二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目標
第二篇 一詞多義的研究概述
第一章 一詞多義的傳統研究
第一節 語義學創立初期
第二節 曆史語義學階段
第三節 結構語義學階段
第四節 生成語義學階段
第二章 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
第一節 詞的産生與發展
第二節 一詞多義的必然性與普遍性
第三節 詞義與認知
第四節 認知語言學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解釋
第三章 結語
第三篇 《黃帝內經》與認知語言學的關聯
第一章 《黃帝內經》的綜述
第一節 《黃帝內經》的社會價值
第二節 《黃帝內經》的語言魅力
第二章 認知語言學與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第一節 體驗哲學
第二節 中醫學術體係的形成
第三章 用什麼體驗
第一節 心智的體驗性
第二節 中醫溯源
第三節 針、推起源
第四節 四診閤參
第四章 首先體驗什麼
第一節 對入和空間的體驗
第二節 中醫的“天人相應”
第三節 中醫發展的地域性差異
第五章 主要如何體驗
第一節 認知的無意識性
第二節 中醫的“神悟”
第三節 中醫的“精氣神”
第四節 思維的隱喻性
第五節 中醫的“取象比類”
第六章 語言的體驗性與中醫詞語
第一節 語言與體驗
第二節 “醫”與“中醫”的內涵
第七章 結語
第四篇 《黃帝內經》多義詞的原型範疇化研究
第一章 範疇化與範疇
第一節 範疇化過程與認知
第二節 範疇的溯源
第三節 經典範疇理論
第二章 原型範疇理論
第一節 傢族相似性
第二節 原型
第三節 原型範疇理論的主要觀點
第四節 原型範疇理論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解釋
第三章 《黃帝內經》的例證剖析
第一節 淫
第二節 紀
第三節 故
第四節 宗
第五節 度
第六節 救
第七節 厥
第八節 息
第九節 經
第十節 期
第四章 結語
第五篇 {黃帝內經}多義詞的隱喻與轉喻化研究
第一章 隱喻與轉喻的認知研究
第一節 隱喻與轉喻的性質界定
第二節 隱喻與轉喻的生成機製
第三節 隱喻與轉喻之間的關係
第四節 隱喻和轉喻理論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解釋
第二章 《黃帝內經》的隱喻例證剖析
第一節 中醫本體隱喻的形成
第二節 物理相似性的隱喻
第三節 心理相似性的隱喻
第四節 容器隱喻
第三章 《黃帝內經》的轉喻例證剖析
第一節 轉喻的分類
第二節 整體與部分
第三節 範疇與成員
第四節 特徵與實體
第五節 因果轉喻
第六節 行為轉喻
第七節 方位轉喻
第八節 構成轉喻
第九節 容器轉喻
第十節 所屬轉喻
第四章 結語
第六篇 《黃帝內經》多義詞的框架語義化研究
第一章 框架語義理論的綜述
第一節 框架的界定
第二節 框架語義學的性質
第三節 框架語義理論的可操作性
第四節 框架語義理論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解釋
第五節 《黃帝內經》基本概念的框架建構
第二章 “精”的框架分析
第一節 “精”的原型範疇及其延伸
第二節 “精”的語義框架
第三節 《黃帝內經》“精”的概念槽與填充項
第四節 “精”的綜閤解讀
第三章 “氣”的框架分析
第一節 “氣”的原型範疇及其延伸
第二節 “氣”的語義框架
第三節 《黃帝內經》“氣”的概念槽與填充項
第四節 “氣”的綜閤解讀
第四章 “神”的框架分析
第一節 “神”的原型範疇及其延伸
第二節 “神”的語義框架
第三節 《黃帝內經》“神”的概念槽與填充項
第四節 “神”的綜閤解讀
第五章 “陰陽”的框架分析
第一節 “陰陽”的原型範疇及其延伸
第二節 “陰陽”的語義框架
第三節 《黃帝內經》“陰陽”的概念槽與填充項
第四節 “陰陽”的綜閤解讀
第六章 結語
第七篇 一詞多義認知研究的整閤與啓示
第一章 一詞多義認知研究的整閤
第二章 一詞多義認知研究的啓示
第一節 對於人類認知特徵的啓示
第二節 對於語言研究的啓示
第三章 結語
第八篇 總結
第一章 內容綜述及研究價值
第二章 研究的局限性與可拓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認知與中醫對話 黃帝內經 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
與“水、腎;火,心;木,肝”的隱喻機製一樣,自然界的“金”與中醫裏的“肺”也在種種相似中得以跨域關聯。它們的相似之處主要錶現為四個方麵。第一,“金的性質沉重,且常用於殺戮,因而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就用金代替”(張大釗,2004:15)。在戰爭中,經常用“金屬”來做盾牌,起防護作用,這一作用被藉用到對肺的類比。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天氣通於肺。”《素問·五髒生成篇》也說:“諸氣者,皆屬於肺。”可見,肺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清氣,呼齣濁氣,使人體內的氣體得以不斷更新,從而保障人的生理機能得以正常運轉。簡言之,肺有主導呼吸、保護人體的功能,與“金”的作用極為相似。第二,從“金”的性質可引齣“金日從革(順從改革,變易)”之說。《說文·金部》有證:“金,從革不韋。(段玉裁注:從革謂順人之意以變更成器,雖屢改易而無傷也)”可見,自然之金具有延展性,而中醫認為,人體之肺也正是五髒中最有伸縮性的髒器。第三,“金”與“肺”的相似之處還有:“敲擊金屬可以發聲,而人的發聲主要靠肺排齣的氣流經由支氣管、氣管到達喉頭,衝擊聲帶形成的。”(馮英,2011:229)第四,《素問·經脈彆論》說:“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中醫認為肺有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等功能,這些功能基於肺氣的變化特徵:肺氣經過散熱、降溫而得以液化。同理,“金”在炎熱乾燥的氣候中也會經曆散熱、降溫和液化的變化。肺與金的變化過程都可以被視為發揮齣“潛降、收斂、清潔”的功效。以上種種相似的特徵使金與肺發生必然關聯,且可比度極高,所以,中醫將二者進行類比。《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證:“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
……
認知與中醫對話 黃帝內經 一詞多義的認知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