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福建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公共基礎知識

中公版·2018福建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公共基礎知識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永新 著
圖書標籤:
  • 公務員考試
  • 福建省公務員
  • 公共基礎知識
  • 2018年
  • 中公教育
  • 教材
  • 備考
  • 福建
  • 公務員
  • 考試用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日報齣版社
ISBN:978751151015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7748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福建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2
字數:468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因印刷批次不同,圖書封麵可能與實際展示有所區彆,增值服務也可能會有所不同,以讀者收到實物為準。






《中公版·2018福建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公共基礎知識》在內容上嚴格依據福建省公務員錄用考試真題編寫;在結構上按照學科特點進行科學排布;在知識呈現形式上,結閤圖錶,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著重標記,並設置瞭“經典真題”版塊,便於考生更快速、更直觀地記住重要知識點。另外,教材還對熱點知識進行瞭補充與完善,例如法律知識部分根據2017年3月1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進行瞭相關知識點的更新。該教材知識點詳實,講解細緻,更加注重學科知識的融閤,是考生備考福建省公務員考試的良師益友。

內容簡介

《中公版·2018福建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公共基礎知識》包括九篇內容,分彆是政治知識、法律知識、經濟知識、人文曆史知識、科技生活知識、地理知識、管理知識、公文知識以及國情概況。本書內容是在分析研究福建省曆年考試真題特點的基礎上編寫而成,全書重點突齣,有針對性地講解瞭公務員考試中的熱點難點知識。

目錄

第一篇政治知識
第一章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2)
第一節馬剋思主義哲學(2)
第二節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9)
第二章毛澤東思想(14)
第一節毛澤東思想概述(14)
第二節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16)
第三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20)
第一節鄧小平理論(20)
第二節“三個代錶”重要思想(24)
第三節科學發展觀(25)
第四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6)
第四章黨和國傢的方針政策(28)
第一節“四個全麵”戰略布局(28)
第二節“十三五”係列規劃(31)
第三節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要點)(33)
第五章中國共産黨的曆史(36)
第二篇法律知識
第一章憲法(44)
第一節國體、政體和其他基本製度(44)
第二節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47)
第三節我國的國傢機構(50)
第二章行政法(54)
第一節行政法概述(54)
第二節行政行為(54)
第三節行政復議(58)
第四節公務員法(62)
第三章刑法(66)
第一節刑法概述(66)
第二節犯罪(67)
第三節刑罰(74)
第四章民法(81)
第一節民法總則(81)
第二節閤同法(88)
第三節婚姻法(89)
第四節繼承法(91)
第五章商法與經濟法(95)
第六章訴訟法(99)
第一節刑事訴訟法(99)
第二節民事訴訟法(104)
第三節行政訴訟法(112)
第三篇經濟知識
第一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118)
第一節經濟體製(118)
第二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20)
第二章微觀經濟(122)
第一節市場主體(122)
第二節市場機製(123)
第三節市場競爭(126)
第三章宏觀經濟(129)
第一節宏觀經濟調控(129)
第二節財政收支與財政政策(131)
第三節貨幣與貨幣政策(135)
第四章國際經濟(138)
第一節開放經濟(138)
第二節國際貿易(140)
第三節國際金融(141)
第四節世界經濟組織(144)
第四篇人文曆史知識
第一章文化常識(148)
第一節文化概略(148)
第二節我國名傢名篇(163)
第三節外國名傢名篇(171)
第二章曆史常識(174)
第一節中國曆史(174)
第二節世界曆史(189)
第五篇科技生活知識
第一章高新技術(202)
第一節信息技術(202)
第二節能源技術(204)
第三節生物工程技術(206)
第四節新材料技術(209)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學常識(211)
第三章世界科技史(218)
第一節科技簡介(218)
第二節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24)
第三節航天發展年鑒(227)
第六篇地理知識
第一章自然地理(230)
第一節天體和天體係統(230)
第二節太陽係(231)
第三節大氣和風(234)
第四節洋流及其影響(236)
第五節陸地(237)
第六節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239)
第二章人文地理(241)
第一節城市與城市化(241)
第二節工業區位因素和工業地域(243)
第三節環境保護(244)
第三章世界地理(248)
第七篇管理知識
第一章公共管理基礎知識(250)
第一節公共管理概述(250)
第二節公共政策(250)
第三節公共決策(252)
第四節公共事業管理(253)
第五節公共服務管理(255)
第六節公共危機管理(256)
第二章行政管理基礎知識(258)
第一節政府職能(258)
第二節行政組織(259)
第三節行政領導(261)
第四節行政執行(262)
第五節行政監督(265)
第八篇公文知識
第一章公文基礎知識(268)
第一節公文簡介(268)
第二節公文格式(270)
第三節公文行文規定(275)
第二章常用公文寫作(279)
第一節決定通知(279)
第二節公告通告(282)
第三節報告請示批復(284)
第四節通報函(286)
第三章公文處理(289)
第一節公文擬製(289)
第二節公文辦理(291)
第三節公文管理(292)
第九篇國情概況
第一章我國的自然環境(294)
第二章我國的資源、能源與自然災害(299)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錶(302)

精彩書摘

  第一篇
  政治知識
  第一章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
  第一節馬剋思主義哲學
  一、哲學及其基本問題
  (一)哲學概述
  哲學是和人們的世界觀聯係在一起的。哲學就是理論化、係統化的世界觀,或者說,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體係。
  所謂世界觀,就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係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它所涉及的是關於整個世界的本質、存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關係的根本問題。
  哲學既是世界觀的理論體係,同時又是一種方法論,是關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論。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二、物質和意識
  (一)物質
  1.物質的定義
  “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列寜的這一物質定義,主要有兩方麵的內容:第一,與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不同,哲學的物質範疇是一個抽象程度最高、範圍最廣的範疇;第二,從物質與意識的關係上看,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就是說,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但能夠被人感覺到。
  2.物質與運動
  運動是標誌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變化的哲學範疇。物質與運動是不可分割的,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同樣不可設想的:一方麵,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是一切物質形態的存在方式,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另一方麵,物質是運動的載體,是一切變化和發展的基礎,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
  3.運動和靜止
  運動是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而靜止是暫時的、有條件的,因而是相對的。運動和靜止又是互相包含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事物在運動過程中總會在一定的時間裏,不進行某種形式的運動、不改變與某一參考係的位置關係或保持質的穩定。但是,事物即使沒有進行這種形式的運動,也在進行其他形式的運動;即使相對於這一參考係沒有改變位置關係,相對於其他參考係也在改變位置關係;即使它的質的規定性保持不變,量的規定性也在變化。由此可見,靜止隻是運動的特殊狀態。但這並不意味著靜止不重要: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我們認識和利用事物的必要條件,也是測量和計算運動的尺度。
  (二)意識
  1.意識的含義、本質及能動作用
  2.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隻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所蘊含的哲理是()。
  A.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B.意識活動本身可以改變客觀世界
  C.人們的精神動力依賴於物質活動
  D.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答案】A。解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BD兩項說法錯誤。題乾“隻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強調的是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而C項是在強調物質決定意識。故本題答案選A。
  三、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一)質量互變規律
  1.質、量、度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質和一定的量,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
  (1)質是事物成為自身並區彆於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由於事物內在矛盾的多樣性,事物的質也是多種多樣的。事物的質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通過事物的屬性錶現齣來。
  (2)量是事物本質所固有的可以用數量形式錶示的規定性,包括事物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構成事物諸要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閤方式等。每一種質都有相應的量,因此,事物的量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並且是多種多樣的。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幅度、範圍,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量的區間。
  (4)質和量是事物兩種不同的規定性。質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質一旦失去,事物就不存在瞭;量和事物的存在並不直接同一,量在一定的幅度內變化,並不影響事物的存在。質和量的統一就是事物的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幅度、範圍,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量的區間。在度中,質和量相互結閤、相互規定。一定的質規定著量的活動範圍,一定的量又規定著質的穩定性。質和量在度中的相互結閤和規定,使質量雙方處於統一狀態。
  2.量變和質變
  量變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數量上的增減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量變和質變是相互區彆,又相互聯係、相互轉化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基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質變和量變相互包含、相互滲透。一方麵,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著部分質變。它包括兩種情況:一是階段性部分質變,即事物的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但次要的性質卻發生瞭變化,使事物的發展呈現齣階段性特徵;二是局部性部分質變,即事物全局的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但個彆部分的性質發生瞭變化,使事物的發展呈現齣不平衡性。另一方麵,質變過程中又有量的擴張。質變過程是一個新質因素不斷擴張,直到占領全局的過程,具有量的特徵。
  質量互變規律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既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又要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我們不能滿足於眼前一點一滴的進步和改良,要有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實現共産主義的遠大理想;又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些理想的實現必須依靠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長期的艱苦奮鬥,必須從眼前一點一滴的進步和改良做起。
  我國延遲退休政策將采取小步走、漸進式,並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退休年齡現狀的訴求,讓相關群體有必要的準備期。這體現的哲理是()。
  A.客觀規律限製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B.重視量的積纍,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C.事物由量變到質變再到新的量變,不斷往復,無限循環
  D.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
  【答案】B。解析: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因此,要重視量的積纍,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我國延遲退休政策采取小步走、漸進式的方法,正是重視量的積纍的錶現。故本題答案選B。
  (二)否定之否定規律
  1.辯證的否定
  第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根源於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內部的否定方麵戰勝肯定方麵的結果。
  第二,辯證否定是事物發展和聯係的環節。否定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環節。沒有辯證否定就無法達到質變的目的。否定是事物聯係的重要環節。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繼承舊事物內部積極的閤理的因素,而拋棄消極的已喪失閤理的因素,是發揚與拋棄的統一。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學的做法。
  2.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從肯定自身齣發,到否定自身,再到否定這一否定迴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過程。這就是哲學上所說的事物發展的周期性。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發展的周期性趨勢。否定之否定與開始的肯定有著錶象上的相似,但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更高層次上的新的發展,是螺鏇式上升。
  否定之否定規律錶明,事物發展總的趨勢是上升和前進,而事物實現發展的道路是麯摺的,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麯摺性的統一,是波浪式前進。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又要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的艱難麯摺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既不能因為社會主義受到嚴重的挫摺而對社會主義喪失信心,也不能因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的成就而忘乎所以。
  (三)對立統一規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屬性
  唯物辯證法所說的矛盾,是指事物內部各方麵之間及各事物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
  矛盾雙方的對立又稱矛盾的鬥爭性,矛盾雙方的統一又稱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
  2.內外因關係
  內因即內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礎,是一事物區彆於其他事物的內在本質,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它規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嚮,所以它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係、相互影響,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它能夠加速或延緩事物發展的進程,但它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內因與外因的關係: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共同推動事物發展。
  “物必先腐,而後蟲生”所體現的哲理是()。
  A.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係B.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係
  C.可能性與現實性的辯證關係D.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係
  【答案】B。解析:“物必先腐,而後蟲生”中的“腐”,即腐爛,指東西總是自身先腐爛,然後蟲子纔可以寄生。這條古訓符閤唯物辯證法的原理,即在事物發展的過程中,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變化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所以題乾體現齣來的哲理是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係。故本題答案選B。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屬於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則是事物的個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就是事物的共性和個性之間的關係。共性和個性是相互區彆相互聯係的,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4.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指構成事物的多種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麵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麵和次要方麵。
 
《福建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指南》 引言 福建省公務員錄用考試是廣大有誌於投身公共服務事業的青年纔俊實現職業夢想的重要平颱。其中,《公共基礎知識》作為考試的核心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考察的不僅是考生對黨和國傢大政方針、法律法規的掌握程度,更是對考生綜閤素質、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體現。 本書旨在為2018年度福建省公務員錄用考試的考生提供一份全麵、係統、深入的備考指南。我們深知,備考之路充滿挑戰,但通過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和高質量的復習資料,定能事半功倍,最終取得理想成績。本書在編寫過程中,緊密圍繞福建省公務員錄用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的考試大綱和曆年真題,力求內容精準、講解透徹、方法實用,幫助考生全麵夯實基礎,提升應試能力。 第一部分:政治理論 政治理論部分是《公共基礎知識》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容易引起考生重視的模塊。本部分內容涵蓋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 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 考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點包括唯物論、辯論法、認識論、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例如,如何理解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在復習中,不僅要記憶概念,更要理解其內涵和外延,並能結閤時事分析。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這幾個重要的思想理論體係是理解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關鍵。復習時,應重點掌握其形成的曆史條件、核心內容、精神實質以及時代意義。例如,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綫、獨立自主;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深遠影響;“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的時代新課題,它所體現的先進性、廣泛性、持久性;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即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這是當前指導中國發展的最新最權威的理論體係。考生需要重點學習其核心要義,包括“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理解其曆史地位、理論貢獻和實踐要求。特彆是關於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等重要論述,要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在復習時,建議結閤時政熱點,理解這些理論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體現。 學習建議: 緊跟時事: 政治理論部分的考察往往與時事緊密結閤,考生應養成每天關注新聞聯播、閱讀權威報刊(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的習慣,及時瞭解黨和國傢最新的方針政策和重要會議精神。 理解記憶: 不要死記硬背,要理解概念和理論之間的邏輯關係,用自己的語言進行錶述,這樣纔能真正掌握。 梳理體係: 建立清晰的知識體係,將不同理論之間的聯係和區彆梳理清楚,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 刷題鞏固: 通過練習曆年真題和模擬題,檢驗學習效果,找齣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 第二部分: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是公務員考試的另一大重要闆塊,考察考生對我國基本法律製度和與公務員職業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掌握程度。 憲法: 作為國傢根本大法,憲法的地位和作用是考試的重點。考生需要掌握憲法的基本原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傢機構的組織原則等。例如,瞭解國傢性質、人民代錶大會製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閤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等。 行政法: 這是與公務員工作最直接相關的法律領域。考生需要重點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等。要理解行政機關的職責、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製、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基本製度。 刑法和民法: 雖然不是公務員日常工作的核心,但對基本概念的瞭解也是必要的。刑法方麵,瞭解犯罪的構成要件、常見犯罪類型等。民法方麵,瞭解閤同、侵權、婚姻傢庭、繼承等基本法律關係。 其他重要法律法規: 根據近年考試趨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與公務員職業發展和國傢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也需要重點關注。 學習建議: 分類記憶: 將法律法規按照部門法或具體內容進行分類記憶,例如,憲法部分、行政法部分、刑法部分等。 注重條文: 很多法律法規的考察會涉及具體條文,因此在復習時,要對一些重要的、高頻齣現的條文進行重點記憶和理解。 結閤案例: 很多法律知識點可以通過具體案例來理解,例如,通過行政訴訟的案例來理解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關注最新修訂: 法律法規會不斷更新和修訂,考生務必關注最新的法律法規版本,以防齣現知識更新滯後的情況。 第三部分:中國曆史 中國曆史部分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中國近現代史,特彆是與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革命和建設相關的重大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中國近代史(1840-1949): 重點掌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重大曆史事件的起因、過程、結果和影響。理解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中國革命的道路探索。 中國現代史(1949至今): 重點掌握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改造、改革開放、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提齣與實踐,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理解不同時期國傢發展的重點和成就。 學習建議: 時間軸梳理: 建立清晰的時間軸,將重大曆史事件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有助於形成曆史發展的宏觀認識。 重點事件深入: 對於重要的曆史事件,要深入瞭解其背景、經過、結果以及曆史意義,不僅僅是記憶事件名稱。 人物與事件結閤: 將重要曆史人物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參與的重大事件相聯係,理解其曆史作用。 史料分析能力: 考試中可能會齣現一些曆史史料的分析題,需要考生具備一定的史料閱讀和分析能力。 第四部分:中國地理 中國地理部分的考察側重於中國陸地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區域發展。 自然地理: 掌握中國的地理位置、疆域、地形、氣候、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等基本知識。例如,瞭解中國地形的地勢特徵(西高東低),季風氣候的影響,主要河流的水係特點,礦産資源的分布等。 人文地理: 重點掌握中國的人口分布、民族構成、行政區劃、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等。例如,瞭解中國人口的分布規律,主要少數民族的分布地區,四大經濟區域的劃分及其特點。 區域發展: 關注中國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如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等,理解其目標、重點和麵臨的挑戰。 福建省情: 作為福建省的公務員考試,對福建省的地理、曆史、經濟、文化等方麵的瞭解會更加重要。考生需要重點復習福建省的地理特徵、經濟發展情況、主要城市、特色産業等。 學習建議: 地圖輔助: 充分利用地圖進行學習,通過看地圖加深對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城市分布等的記憶。 聯係實際: 將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新聞報道相結閤,例如,瞭解某個地區的自然災害、經濟發展情況等。 歸納總結: 對同一類地理現象進行歸納總結,例如,將中國主要河流的特點進行對比分析。 關注熱點區域: 重點關注國傢和區域發展戰略中的熱點區域,瞭解其發展動態。 第五部分:時事政治 時事政治部分是《公共基礎知識》中動態性最強、最考驗考生信息獲取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的部分。 國內外重要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件: 考生需要關注近一年來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特彆是與中國共産黨、中國政府、中國發展相關的重大新聞。 國傢大政方針和重要政策: 重點關注黨的全國代錶大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精神,以及國務院發布的重要政策文件。 國際關係和重要國際組織: 瞭解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作用,以及重要的國際組織(如聯閤國、APEC、G20等)的概況和中國在其中的角色。 科技、文化、社會發展前沿: 關注科技創新、文化發展、社會治理等方麵的最新動態和趨勢。 學習建議: 長期積纍: 時事政治的復習需要長期積纍,建議考生從考試前一年開始,每天關注新聞。 精選信息源: 選擇權威、可靠的信息源,如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等,避免獲取不準確的信息。 分類整理: 將收集到的信息按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外交、科技等類彆進行整理,便於迴顧。 重點與熱點結閤: 關注當前的熱點話題,並將其與重要的政策、理論相結閤進行理解。 練習分析題: 時事政治的考察往往會涉及分析題,考生需要練習如何將掌握的時事信息與題目要求結閤起來,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 備考策略 1. 製定科學的復習計劃: 根據自身情況,閤理分配各科目的復習時間,明確每天、每周的學習目標。 2. 緊扣考試大綱: 仔細研讀考試大綱,明確考試範圍和重點,避免無效復習。 3. 構建知識體係: 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加深理解和記憶。 4. 精選復習資料: 選擇權威、高質量的復習資料,避免信息混亂。 5. 注重理解與應用: 不僅要記憶知識點,更要理解其內涵和外延,並學會將其應用於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6. 大量練習真題: 通過反復練習曆年真題,熟悉考試題型、難度和齣題規律,檢驗學習效果。 7. 模擬考試環境: 在考前進行模擬考試,培養應試狀態,提高答題速度和準確率。 8. 保持良好心態: 備考過程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勞逸結閤,增強自信心。 結語 備考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本書希望能夠成為您備考路上的一盞明燈,為您指明方嚮,提供動力。請牢記,每一個努力的瞬間都將匯聚成通往成功的力量。祝願所有考生都能在2018年福建省公務員錄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順利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教材拿到手,第一感覺就是厚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內容肯定很紮實。當初選擇它,主要是衝著“中公版”這個名頭去的,畢竟在公務員考試培訓領域,他們傢算是老牌子瞭。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中規中矩,沒有太多花哨的東西,直接點明瞭考試年份和針對的省份,給人一種專業、務實的感覺。我當時是抱著“背水一戰”的心態準備考試的,所以對教材的權威性和覆蓋麵要求很高。翻開目錄,內容闆塊劃分得非常清晰,行政能力測試、申論、常識判斷這些核心模塊一應俱全,光是看著那些密密麻麻的知識點標題,心裏就有瞭一點底氣。不過,說實話,剛開始啃的時候,那種撲麵而來的知識密度還是挺嚇人的,感覺自己像在麵對一座知識的“珠穆朗瑪峰”。尤其是對於像我這種基礎比較薄弱的考生來說,每一章節都需要反復研讀,生怕遺漏瞭哪個犄角旮旯的考點。它更像是一本詳盡的“工具書”,而不是那種輕鬆閱讀的“入門讀物”,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吸收。

評分

總的來說,這套教材是為那些目標明確、學習態度端正的考生準備的“硬通貨”。它不會給你提供任何捷徑,相反,它會清晰地告訴你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布滿瞭多少需要攻剋的知識難關。優點是覆蓋麵廣、專業性強、針對性突齣,適閤作為係統學習的主綫教材。缺點嘛,也許是對於初學者來說,知識密度過大,容易産生畏難情緒,需要極強的自製力去堅持啃下來。它更像是一位要求嚴格的“名師”,直接把你拉到高標準下進行訓練,而不是一個和藹可親的“陪讀”。對於我這種需要在大壓力下激發潛能的人來說,這種嚴苛恰恰是最大的助推力。考試結束後,我將它束之高閣,但那份厚重感和其中承載的奮鬥時光,是任何輕鬆的復習資料都無法替代的寶貴迴憶。

評分

使用過程中,我發現這套教材在對於福建省地方性知識的側重上做得還算到位,畢竟是“專用教材”。這一點對於我們本地考生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很多全國性的教材在這方麵往往是一筆帶過,而考試時卻可能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冷門”考點。教材中關於福建省的省情、曆史文化、重要經濟政策的介紹,內容詳實,很多細節都寫得非常深入,看得齣來編纂團隊是下瞭真功夫去收集資料的。我特意拿它和網上找到的一些零散資料做瞭對比,發現教材裏的信息更新速度和準確度明顯更勝一籌。不過,也正因為這種地方性,如果把它拿給非福建的考生使用,可能會覺得有些“水土不服”,畢竟它把大量的篇幅投入到瞭我們本地的特色內容中。總的來說,對於目標鎖定在福建省考的考生,這份針對性帶來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評分

如果要從一個資深“研招黨”的角度來評價這套教材的實戰價值,我認為它的體係構建非常成熟,更像是一個完備的知識閉環係統。它不僅僅是知識點的羅列,更像是一份精心規劃的“學習地圖”。我特彆留意瞭其對申論部分的指導,它沒有提供那種“萬能模闆”,而是側重於訓練考生的思維框架和公文寫作的規範性。它通過大量的範文分析和“踩點”解析,教會你如何去理解材料背後的邏輯關係,如何從官方話語體係中提煉齣得分點。這種訓練是非常耗費精力的,需要你強迫自己去模仿那種嚴謹、正式的錶述方式。對於那些習慣瞭日常交流口吻的同學來說,這是一個痛苦但必須經曆的蛻變過程。它逼著你跳齣個人情感色彩,用一種更宏觀、更理性的視角去看待社會問題,這本身就是公務員考試考察的核心素養之一。

評分

拿到這本教材後,我立刻投入瞭緊張的刷題和知識點梳理階段。這本書的講解風格,怎麼說呢,非常“學院派”,邏輯性強到有點刻闆,但好處是條理極其清楚。它不像某些教輔那樣試圖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來降低學習的枯燥感,而是采取瞭一種嚴謹的、層層遞進的分析方式。比如在解析法律常識那塊,每一個法條的引用和解釋都非常精準,引用瞭最新的司法解釋和政策文件,這對於追求準確性的公務員考試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特彆喜歡它在每個章節末尾設置的“曆年真題迴顧及考點鏈接”部分,這能讓人立刻將理論知識與實戰聯係起來,明白這個知識點在實際考試中是如何“變身”的。當然,這種深度也帶來瞭一些挑戰,對於一些理解性要求高的理論知識點,如果隻看一遍是絕對不夠的,必須搭配著大量的習題反復驗證,纔能真正形成肌肉記憶。這本書真正體現瞭“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偷懶是絕對行不通的。

評分

很好很不錯,相信這個機構

評分

看瞭看還行,祝自己順利吧

評分

開始用瞭。不錯。一定會有好結果!

評分

馬上就要考試瞭呢,就考這份資料瞭

評分

收到書背麵又被壓壞,其他都挺好的

評分

書本的內容不錯,題型不錯。

評分

很久沒看瞭,還是一樣的味道,一樣的習題

評分

彆的不多說,麵試成績第一,總算沒白費功夫,下個月就入職瞭

評分

物流速度很快 質量也還行 因為是公司統一采購的一批書籍 所有還沒有看內容的準確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