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在内容上严格依据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编写;在结构上按照学科特点进行科学排布;在知识呈现形式上,结合图表,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着重标记,并设置了“经典真题”版块,便于考生更快速、更直观地记住重要知识点。另外,教材还对热点知识进行了补充与完善,例如法律知识部分根据2017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进行了相关知识点的更新。该教材知识点详实,讲解细致,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是考生备考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的良师益友。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包括九篇内容,分别是政治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人文历史知识、科技生活知识、地理知识、管理知识、公文知识以及国情概况。本书内容是在分析研究福建省历年考试真题特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讲解了公务员考试中的热点难点知识。
目录
第一篇政治知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9)
第二章毛泽东思想(14)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概述(14)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6)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20)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4)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25)
第四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6)
第四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28)
第一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8)
第二节“十三五”系列规划(31)
第三节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点)(33)
第五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36)
第二篇法律知识
第一章宪法(44)
第一节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44)
第二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7)
第三节我国的国家机构(50)
第二章行政法(54)
第一节行政法概述(54)
第二节行政行为(54)
第三节行政复议(58)
第四节公务员法(62)
第三章刑法(66)
第一节刑法概述(66)
第二节犯罪(67)
第三节刑罚(74)
第四章民法(81)
第一节民法总则(81)
第二节合同法(88)
第三节婚姻法(89)
第四节继承法(91)
第五章商法与经济法(95)
第六章诉讼法(99)
第一节刑事诉讼法(99)
第二节民事诉讼法(104)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112)
第三篇经济知识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8)
第一节经济体制(118)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20)
第二章微观经济(122)
第一节市场主体(122)
第二节市场机制(123)
第三节市场竞争(126)
第三章宏观经济(129)
第一节宏观经济调控(129)
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131)
第三节货币与货币政策(135)
第四章国际经济(138)
第一节开放经济(138)
第二节国际贸易(140)
第三节国际金融(141)
第四节世界经济组织(144)
第四篇人文历史知识
第一章文化常识(148)
第一节文化概略(148)
第二节我国名家名篇(163)
第三节外国名家名篇(171)
第二章历史常识(174)
第一节中国历史(174)
第二节世界历史(189)
第五篇科技生活知识
第一章高新技术(202)
第一节信息技术(202)
第二节能源技术(204)
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206)
第四节新材料技术(209)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学常识(211)
第三章世界科技史(218)
第一节科技简介(218)
第二节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24)
第三节航天发展年鉴(227)
第六篇地理知识
第一章自然地理(230)
第一节天体和天体系统(230)
第二节太阳系(231)
第三节大气和风(234)
第四节洋流及其影响(236)
第五节陆地(237)
第六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239)
第二章人文地理(241)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241)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243)
第三节环境保护(244)
第三章世界地理(248)
第七篇管理知识
第一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250)
第一节公共管理概述(250)
第二节公共政策(250)
第三节公共决策(252)
第四节公共事业管理(253)
第五节公共服务管理(255)
第六节公共危机管理(256)
第二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258)
第一节政府职能(258)
第二节行政组织(259)
第三节行政领导(261)
第四节行政执行(262)
第五节行政监督(265)
第八篇公文知识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268)
第一节公文简介(268)
第二节公文格式(270)
第三节公文行文规定(275)
第二章常用公文写作(279)
第一节决定通知(279)
第二节公告通告(282)
第三节报告请示批复(284)
第四节通报函(286)
第三章公文处理(289)
第一节公文拟制(289)
第二节公文办理(291)
第三节公文管理(292)
第九篇国情概况
第一章我国的自然环境(294)
第二章我国的资源、能源与自然灾害(29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02)
精彩书摘
第一篇
政治知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一)哲学概述
哲学是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它所涉及的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本质、存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问题。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物质和意识
(一)物质
1.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物质定义,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不同,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最高、范围最广的范畴;第二,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看,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能够被人感觉到。
2.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是一切变化和发展的基础,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又是互相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总会在一定的时间里,不进行某种形式的运动、不改变与某一参考系的位置关系或保持质的稳定。但是,事物即使没有进行这种形式的运动,也在进行其他形式的运动;即使相对于这一参考系没有改变位置关系,相对于其他参考系也在改变位置关系;即使它的质的规定性保持不变,量的规定性也在变化。由此可见,静止只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静止不重要: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我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必要条件,也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二)意识
1.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意识活动本身可以改变客观世界
C.人们的精神动力依赖于物质活动
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答案】A。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D两项说法错误。题干“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强调的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C项是在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故本题答案选A。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1)质是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由于事物内在矛盾的多样性,事物的质也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
(2)量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可以用数量形式表示的规定性,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等。每一种质都有相应的量,因此,事物的量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且是多种多样的。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区间。
(4)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质一旦失去,事物就不存在了;量和事物的存在并不直接同一,量在一定的幅度内变化,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质和量的统一就是事物的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区间。在度中,质和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一定的质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一定的量又规定着质的稳定性。质和量在度中的相互结合和规定,使质量双方处于统一状态。
2.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和量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阶段性部分质变,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次要的性质却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二是局部性部分质变,即事物全局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个别部分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质变过程是一个新质因素不断扩张,直到占领全局的过程,具有量的特征。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改良,要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理想的实现必须依靠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必须从眼前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改良做起。
我国延迟退休政策将采取小步走、渐进式,并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现状的诉求,让相关群体有必要的准备期。这体现的哲理是()。
A.客观规律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C.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不断往复,无限循环
D.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B。解析: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我国延迟退休政策采取小步走、渐进式的方法,正是重视量的积累的表现。故本题答案选B。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的结果。
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没有辩证否定就无法达到质变的目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继承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而抛弃消极的已丧失合理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做法。
2.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肯定自身出发,到否定自身,再到否定这一否定回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与开始的肯定有着表象上的相似,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上升和前进,而事物实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艰难曲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既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受到严重的挫折而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也不能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而忘乎所以。
(三)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各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称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统一又称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内外因关系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所体现的哲理是()。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B.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C.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D.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答案】B。解析:“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中的“腐”,即腐烂,指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这条古训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即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所以题干体现出来的哲理是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故本题答案选B。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属于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则是事物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的不平衡性
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指南》 引言 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是广大有志于投身公共服务事业的青年才俊实现职业梦想的重要平台。其中,《公共基础知识》作为考试的核心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考察的不仅是考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更是对考生综合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体现。 本书旨在为2018年度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生提供一份全面、系统、深入的备考指南。我们深知,备考之路充满挑战,但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高质量的复习资料,定能事半功倍,最终取得理想成绩。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紧密围绕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力求内容精准、讲解透彻、方法实用,帮助考生全面夯实基础,提升应试能力。 第一部分: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部分是《公共基础知识》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容易引起考生重视的模块。本部分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包括唯物论、辩论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例如,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在复习中,不仅要记忆概念,更要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并能结合时事分析。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这几个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是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关键。复习时,应重点掌握其形成的历史条件、核心内容、精神实质以及时代意义。例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深远影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新课题,它所体现的先进性、广泛性、持久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是当前指导中国发展的最新最权威的理论体系。考生需要重点学习其核心要义,包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理解其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特别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重要论述,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在复习时,建议结合时政热点,理解这些理论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 学习建议: 紧跟时事: 政治理论部分的考察往往与时事紧密结合,考生应养成每天关注新闻联播、阅读权威报刊(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习惯,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和重要会议精神。 理解记忆: 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概念和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样才能真正掌握。 梳理体系: 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将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梳理清楚,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刷题巩固: 通过练习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检验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第二部分: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公务员考试的另一大重要板块,考察考生对我国基本法律制度和与公务员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掌握程度。 宪法: 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是考试的重点。考生需要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等。例如,了解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行政法: 这是与公务员工作最直接相关的法律领域。考生需要重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要理解行政机关的职责、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基本制度。 刑法和民法: 虽然不是公务员日常工作的核心,但对基本概念的了解也是必要的。刑法方面,了解犯罪的构成要件、常见犯罪类型等。民法方面,了解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继承等基本法律关系。 其他重要法律法规: 根据近年考试趋势,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与公务员职业发展和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需要重点关注。 学习建议: 分类记忆: 将法律法规按照部门法或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记忆,例如,宪法部分、行政法部分、刑法部分等。 注重条文: 很多法律法规的考察会涉及具体条文,因此在复习时,要对一些重要的、高频出现的条文进行重点记忆和理解。 结合案例: 很多法律知识点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例如,通过行政诉讼的案例来理解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关注最新修订: 法律法规会不断更新和修订,考生务必关注最新的法律法规版本,以防出现知识更新滞后的情况。 第三部分: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部分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和建设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中国近代史(1840-1949): 重点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的道路探索。 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重点掌握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践,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理解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重点和成就。 学习建议: 时间轴梳理: 建立清晰的时间轴,将重大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有助于形成历史发展的宏观认识。 重点事件深入: 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要深入了解其背景、经过、结果以及历史意义,不仅仅是记忆事件名称。 人物与事件结合: 将重要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参与的重大事件相联系,理解其历史作用。 史料分析能力: 考试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历史史料的分析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四部分: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部分的考察侧重于中国陆地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区域发展。 自然地理: 掌握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土壤等基本知识。例如,了解中国地形的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季风气候的影响,主要河流的水系特点,矿产资源的分布等。 人文地理: 重点掌握中国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行政区划、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例如,了解中国人口的分布规律,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四大经济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区域发展: 关注中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理解其目标、重点和面临的挑战。 福建省情: 作为福建省的公务员考试,对福建省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会更加重要。考生需要重点复习福建省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城市、特色产业等。 学习建议: 地图辅助: 充分利用地图进行学习,通过看地图加深对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城市分布等的记忆。 联系实际: 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新闻报道相结合,例如,了解某个地区的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情况等。 归纳总结: 对同一类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将中国主要河流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关注热点区域: 重点关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热点区域,了解其发展动态。 第五部分:时事政治 时事政治部分是《公共基础知识》中动态性最强、最考验考生信息获取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的部分。 国内外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件: 考生需要关注近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是与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发展相关的重大新闻。 国家大政方针和重要政策: 重点关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发布的重要政策文件。 国际关系和重要国际组织: 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以及重要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APEC、G20等)的概况和中国在其中的角色。 科技、文化、社会发展前沿: 关注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学习建议: 长期积累: 时事政治的复习需要长期积累,建议考生从考试前一年开始,每天关注新闻。 精选信息源: 选择权威、可靠的信息源,如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避免获取不准确的信息。 分类整理: 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科技等类别进行整理,便于回顾。 重点与热点结合: 关注当前的热点话题,并将其与重要的政策、理论相结合进行理解。 练习分析题: 时事政治的考察往往会涉及分析题,考生需要练习如何将掌握的时事信息与题目要求结合起来,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备考策略 1. 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分配各科目的复习时间,明确每天、每周的学习目标。 2. 紧扣考试大纲: 仔细研读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范围和重点,避免无效复习。 3. 构建知识体系: 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理解和记忆。 4. 精选复习资料: 选择权威、高质量的复习资料,避免信息混乱。 5. 注重理解与应用: 不仅要记忆知识点,更要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并学会将其应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 大量练习真题: 通过反复练习历年真题,熟悉考试题型、难度和出题规律,检验学习效果。 7. 模拟考试环境: 在考前进行模拟考试,培养应试状态,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8. 保持良好心态: 备考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劳逸结合,增强自信心。 结语 备考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本书希望能够成为您备考路上的一盏明灯,为您指明方向,提供动力。请牢记,每一个努力的瞬间都将汇聚成通往成功的力量。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在2018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