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物育种学总论(第3版)/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也尽量吸收了新技术和成就,如增加了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等有关章节,内容翔实、新颖;并力求理论联系买际,学以致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作物育种学总论(第3版)/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内容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教材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文字也较简练,可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农学、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的主要教材,也可供其他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和科技工作者学习和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二、自然进化与人工进化
三、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
二、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三、作物育种学的发展与分子育种的兴起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一、近代育种的成就
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第一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
一、有性繁殖
二、无性繁殖
第二节 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一、自交的遗传效应
二、异交的遗传效应
第三节 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
一、作物品种的类型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种质资源
第一节 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一、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
二、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
四、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
二、Harlan的有关作物起源的观点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三、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国内外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概况
二、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
三、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育种目标
第一节 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
一、高产
二、稳产
三、优质
四、适应机械化
第二节 制订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一、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富有预见性
二、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三、目标明确具体,性状指标落实
四、必须面向特定的生态地区和栽培条件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一、高产
二、优质
三、稳产
四、生育期适宜
五、适应机械化需要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引种与选择育种
第一节 引种和驯化
一、引种的意义
二、引种的基本原理
三、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
四、不同类型作物引种后的生长变化规律
五、引种的基本步骤
六、引种实践
七、植物驯化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节 选择育种
一、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二、选择育种的方法及程序
三、目标性状的鉴定评价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杂交育种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意义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配
第三节 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
一、杂交技术
二、杂交方式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选择
一、系谱法
二、混合法
三、衍生系统法
四、单子传法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
一、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
二、选种圃
三、鉴定圃
四、品种比较试验
五、生产试验和多点遮验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娥
第六章 回交育种
第一节 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
第二节 回交育种方法
一、亲本的选择
二、回交后代的选择
三、回交的次数
四、回交所需的植株数
五、修饰回交育种方法
第三节 回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一、回交育种法的遗传特性
二、回交的其他用途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诱变育种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成就及特点
一、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
二、诱变育种的特点
第二节 常用物理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
一、物理诱变剂的类别与性质
二、物理诱变处理方法
第三节 化学诱变剂及其处理方法
一、化学诱变剂的类别与性质
二、化学诱变处理方法
第四节 诱变育种程序
一、处理材料的选择
二、诱变剂量的选择
三、处理群体的大小
四、后代种植和选择方法
第五节 诱变育种的发展
一、理化诱变剂的特异性
二、诱变剂的复合处理
三、太空诱变技术的应用
四、诱变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远缘杂交育种
第一节 远缘杂交育种的重要性
一、培育新品种和种质系
二、创造植物新类型
三、创造异染色体体系
四、诱导单倍体
五、利用杂种优势
六、研究生物的进化
第二节 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
、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克服方法
二、杂种天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
三、杂种后代的分离
第三节 远缘杂交育种的其他策略
一、品系间杂交技术
二、外源染色体导入
三、染色体片段的转移技术
四、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应用
五、外源DNA的直接导入技术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倍性育种
第十章 杂种优势利用
第十一章 雄性不育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
第十二章 抗病虫育种
第十三章 抗逆性育种
第十四章 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
第十五章 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
第十六章 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
第十八章 育种试验技术
第十九章 种子生产与管理
附录一 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04年修正)
附录四 品种权申请书(格式)
附录五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报书(格式)
附录六 作物育种专业术语汉英对照
前言/序言
《作物育种学总论》第二版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8所农业大学及涉农综合性大学遗传育种学科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14位教授修订而成,很好地继承了潘家驹教授主编的第一版的突出优点,语言简练,由浅入深,全面地介绍了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而且理论联系实际,展现了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本教材第三版,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次修订,编写人员基本上由第二版的编者组成,各编写人员在广泛征求授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分别对各自的章节进行修订。同时邀请河北农业大学马峙英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郭旺珍教授参与对全书,尤其是“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2章的修订。我们力求保持前两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条理、科学实用的特点,同时,也想尽力创新,有自身特色,从而能达到既具有国际水平,又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目标。
编写人员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确定了本教材的编写原则,主要包括:①内容要新:不仅要包括国内外沿用的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要尽量吸收现代作物育种的最新技术和成就。为此,将原来的“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一章分解成“细胞工程与作物育种”、“转基因技术与作物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3章,以更好反映现代作物育种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②实用性要强:在科学性、先进性前提条件下,要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学以致用,所以辑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和转基因安全性评价申请书等。③要有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保持着7%的年增长速度,以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24%的粮食,养活了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它强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很显然,新品种的应用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贡献最大。为此,尽量增加我国育种家取得的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育种成果,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此外吸取国外教材编写的经验,尽量做到案例生动,增加直观易懂的图表,以使学生容易理解育种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育种学的兴趣。
作物育种学总论(第3版)/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