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甲骨文化与中医学》为《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一。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甲骨文化与中医学》共5章,分别从甲骨文化概述、甲骨文中的医学基础知识、甲骨医学的历史背景、甲骨文中的诊疗方法、甲骨文中的临床各科史料等方面对甲骨医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考证和研究。通过对10万多条甲骨拓片的考释分析,建立了甲骨医学的思想体系和学术框架,并从文化、理论、临床等视角进行综合论述。书中既有单字的考释、卜辞的分析和临床各科疾病的论述,也有病因、病案和诊疗方法的考证与阐述。书后还附有金文与陶文医学史料的考释研究、甲骨医学卜辞的整理与综录、主要甲骨文著录著作及其简称,以及甲骨文文献目录索引。甲骨文中的医学记载比《黄帝内经》早了1000多年,是研究上古医史文献和中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甲骨文化与中医学》读者对象为中医科研人员、中医文化爱好者以及相关有识之士。
作者简介
李良松,53岁,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分会会长。为中医文化、医史文献与佛教医药专家,现代佛医理论体系的开拓者和创立者。历获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多年来,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中医文化探津》《佛医观止》等专著36部,主编《中国佛教医药全书》《中国佛藏医药全集》等文献集成类著作共100多册。
刘学春,满族,45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先后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中医研究院荣誉奖章、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三等奖。与吴大真老师合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名中医治疗绝技》系列图书,主编《远离早衰》,发表《刍议医药卫生文物的概念与分类标准》《论中医类辨方法》等学术论文。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医药卫生文物培训班”,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内景图》图文考释研究”“新中国成立前的药瓶收集、整理和研究”等科研项目。
陈可冀(1930-),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教授,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受聘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1978-2009)。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创新战略顾问,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为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心血管病医疗研究、老年医学及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系列贡献,先后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立夫中医药学术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甲骨文化概述
第一节 甲骨文化的源流
一、甲骨文字的发现
一、甲骨文的搜集
三、甲骨文的发掘
四、甲骨文的研究
第二节 甲骨学基本知识
一、卜法与文例
一、甲骨文的分期断代
三、甲骨文的辨伪与缀合
四、开展甲骨文研究的工具用书
五、甲骨文的字形字意
第三节 甲骨文与自然科学
一、甲骨文时代的科技文化基础
一、甲骨文中记载的科技内容
第二章 甲骨文中的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甲骨文中的医
第二节 甲骨文中的药
第三节 甲骨文中的生理解剖
第四节 甲骨文中的医学人物
一、巫成
二、巫彭
三、巫妨
四、巫(吉殳)
五、伊尹
第五节 甲骨文中的病
第六节 甲骨文对疾病状况的描述
一、疾萌与疾延
二、有广与亡广
三、疾病的醉与宠
四、疾病的起、辞、克、正、去
五、降疾
六、疾病的灾、咎、蚩、死
第七节 甲骨文中的医政制度
第八节 甲骨文中的预防医学
一、疾疫的流行
二、疾疫的驱逐
三、疾疫的收容
四、环境卫生
五、饮食卫生
……
第三章 甲骨医学的历史背景
第四章 甲骨文中的诊疗方法
第五章 甲骨文中的临床各科史料
附录一 商周青铜器上的医学铭文探析
附录二 古冉文中的医学内容探析
附录三 《甲骨文台集》中的医学卜辞全录
附录四 主要甲骨文著录著作及其简称
附录五 甲骨文文献目录索引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中医学与天文学、算学和农学,是中国先人独自创造的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四大核心学科(卢嘉锡,路甬祥《中国古代科学史纲·序》),但作为一门与生命、健康相关的自然学科,又有极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字原指笔画或色彩交杂(《说文解字注·文部》),后指事物之间的错综关系,所谓“物相杂,故日文”(《周易·系辞上》)。《周易·贲卦》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论,此处的人文与天文相对,指诗书礼乐等技艺及修养。圣人通过观察天象能了解四季时序的变化,通过礼仪规范教育以感化民众的手段治理天下。可见“文化”在古汉语中曾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作为名词,“文化”二字连用最早见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约前77-前6)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时的“文化”,有“文治加教化”之意。现代所谓的“文化”,内容较宽泛,指人类从原始进化到文明所取得的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成就,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丛书所指的中华文化既包括传统概念,也涵盖现代意蕴。
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源于历代的医疗实践,也和数千年中华文化血脉相连。古人有“上医医国”(《国语·晋语》)和“不为宰相,则为良医”(《宋史·崔与之传》)之说。在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中,包含了大量的中医药文明成果;在卷帙浩繁的中医药文献中,蕴藏了丰厚的中华文化精髓。如《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周易·既济·象》中的“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等,在中医药学中则体现了生命观——积极主动、防范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自然观——天人相应、顺势而为。《孟子·公孙丑上》中的“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善养吾浩然之气”,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正气观——立命修身、调养正气。《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中医药学中体现为治学观——博学审问、慎思笃行。“胸次岂无医国策,囊中幸有活人方”(陆游《小疾偶书》)及“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辛弃疾《菩萨蛮·赠张医道服为别,且令馈河豚》)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儒医相通的人生观——精忠报国、利济众生。另如贾谊《新书·胎教》之论孕期卫生,《礼记·月令》及《汉书·王莽传》关于尸解之阐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指同族婚配),其生不蕃”之谈优生,《逸周书·王会解》及《汉书·平帝纪》关于医疗设施之草创,《诗经》及《山海经》关于本草药石之认识,均可印证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学问之种种关联。当然,中医学吸取了传统文化中的基因但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有所扬弃和发挥,前者如对割股疗亲的批析,后者如医家五行生克理论中的补(肾)火生(脾)土的应用。类似的生动实例还可列举出很多。
1992年,陈可冀教授主编了国内外首套《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对从儒学、道学、佛学、甲骨文、周易、文物考古、兵学、古典文学、民俗学、饮食医养和象数等文化视角来诠释和探讨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之奥秘,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得到汤一介先生等的赞赏,成为在这一方面研究的系列著作。时隔20余年,回首再看这套丛书,感觉仍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我们萌生了将本套丛书修订后再版的愿望。几经周折,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此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甲骨文化与中医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