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甲骨文化與中醫學

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甲骨文化與中醫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李良鬆,劉學春 著,陳可冀 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27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國中醫藥齣版社
ISBN:978751324111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274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5
字數: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甲骨文化與中醫學》為《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之一。
  《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甲骨文化與中醫學》共5章,分彆從甲骨文化概述、甲骨文中的醫學基礎知識、甲骨醫學的曆史背景、甲骨文中的診療方法、甲骨文中的臨床各科史料等方麵對甲骨醫學進行瞭較為全麵的整理、考證和研究。通過對10萬多條甲骨拓片的考釋分析,建立瞭甲骨醫學的思想體係和學術框架,並從文化、理論、臨床等視角進行綜閤論述。書中既有單字的考釋、蔔辭的分析和臨床各科疾病的論述,也有病因、病案和診療方法的考證與闡述。書後還附有金文與陶文醫學史料的考釋研究、甲骨醫學蔔辭的整理與綜錄、主要甲骨文著錄著作及其簡稱,以及甲骨文文獻目錄索引。甲骨文中的醫學記載比《黃帝內經》早瞭1000多年,是研究上古醫史文獻和中醫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資料。
  《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甲骨文化與中醫學》讀者對象為中醫科研人員、中醫文化愛好者以及相關有識之士。

作者簡介

  李良鬆,53歲,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學院副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海峽兩岸中醫藥交流與閤作研究所所長,世界中醫學會聯閤會中醫藥文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海峽兩岸中醫藥交流閤作分會會長。為中醫文化、醫史文獻與佛教醫藥專傢,現代佛醫理論體係的開拓者和創立者。曆獲第三屆中國青年科技奬、首屆中國百名傑齣青年中醫。多年來,先後編寫齣版瞭《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中醫文化探津》《佛醫觀止》等專著36部,主編《中國佛教醫藥全書》《中國佛藏醫藥全集》等文獻集成類著作共100多冊。
  
  劉學春,滿族,45歲,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副研究員。先後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奬二等奬、中國中醫研究院榮譽奬章、中國中醫科學院科學技術三等奬。與吳大真老師閤作編寫齣版瞭《現代名中醫治療絕技》係列圖書,主編《遠離早衰》,發錶《芻議醫藥衛生文物的概念與分類標準》《論中醫類辨方法》等學術論文。主持瞭國傢中醫藥管理局繼續教育項目“醫藥衛生文物培訓班”,中國中醫科學院自主選題“《內景圖》圖文考釋研究”“新中國成立前的藥瓶收集、整理和研究”等科研項目。
  
  陳可冀(1930-),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教授,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曾受聘任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顧問(1978-2009)。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及終身研究員,國傢衛生計生委科技創新戰略顧問,中央保健委員會專傢顧問委員會成員,國傢中醫藥管理局專傢谘詢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閤會高級專傢顧問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榮譽委員,國傢心血管病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國傢神經係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專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閤學會名譽會長。為中國文化書院導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醫藥項目代錶性傳承人。在心血管病醫療研究、老年醫學及清代宮廷原始醫藥檔案研究等方麵做齣瞭係列貢獻,先後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奬、立夫中醫藥學術奬、國傢科技進步奬一等奬等奬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甲骨文化概述
第一節 甲骨文化的源流
一、甲骨文字的發現
一、甲骨文的搜集
三、甲骨文的發掘
四、甲骨文的研究
第二節 甲骨學基本知識
一、蔔法與文例
一、甲骨文的分期斷代
三、甲骨文的辨僞與綴閤
四、開展甲骨文研究的工具用書
五、甲骨文的字形字意
第三節 甲骨文與自然科學
一、甲骨文時代的科技文化基礎
一、甲骨文中記載的科技內容

第二章 甲骨文中的醫學基礎知識
第一節 甲骨文中的醫
第二節 甲骨文中的藥
第三節 甲骨文中的生理解剖
第四節 甲骨文中的醫學人物
一、巫成
二、巫彭
三、巫妨
四、巫(吉殳)
五、伊尹
第五節 甲骨文中的病
第六節 甲骨文對疾病狀況的描述
一、疾萌與疾延
二、有廣與亡廣
三、疾病的醉與寵
四、疾病的起、辭、剋、正、去
五、降疾
六、疾病的災、咎、蚩、死
第七節 甲骨文中的醫政製度
第八節 甲骨文中的預防醫學
一、疾疫的流行
二、疾疫的驅逐
三、疾疫的收容
四、環境衛生
五、飲食衛生
……

第三章 甲骨醫學的曆史背景
第四章 甲骨文中的診療方法
第五章 甲骨文中的臨床各科史料

附錄一 商周青銅器上的醫學銘文探析
附錄二 古冉文中的醫學內容探析
附錄三 《甲骨文颱集》中的醫學蔔辭全錄
附錄四 主要甲骨文著錄著作及其簡稱
附錄五 甲骨文文獻目錄索引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中醫學與天文學、算學和農學,是中國先人獨自創造的科學技術體係中的四大核心學科(盧嘉锡,路甬祥《中國古代科學史綱·序》),但作為一門與生命、健康相關的自然學科,又有極深厚的文化底蘊。
  “文”字原指筆畫或色彩交雜(《說文解字注·文部》),後指事物之間的錯綜關係,所謂“物相雜,故日文”(《周易·係辭上》)。《周易·賁卦》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論,此處的人文與天文相對,指詩書禮樂等技藝及修養。聖人通過觀察天象能瞭解四季時序的變化,通過禮儀規範教育以感化民眾的手段治理天下。可見“文化”在古漢語中曾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作為名詞,“文化”二字連用最早見於西漢經學傢劉嚮(約前77-前6)的《說苑·指武》.“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時的“文化”,有“文治加教化”之意。現代所謂的“文化”,內容較寬泛,指人類從原始進化到文明所取得的科學、藝術、宗教、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等諸多方麵的成就,當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本叢書所指的中華文化既包括傳統概念,也涵蓋現代意蘊。
  中醫學是一門臨床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它既源於曆代的醫療實踐,也和數韆年中華文化血脈相連。古人有“上醫醫國”(《國語·晉語》)和“不為宰相,則為良醫”(《宋史·崔與之傳》)之說。在浩如煙海的文史典籍中,包含瞭大量的中醫藥文明成果;在捲帙浩繁的中醫藥文獻中,蘊藏瞭豐厚的中華文化精髓。如《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周易·既濟·象》中的“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等,在中醫藥學中則體現瞭生命觀——積極主動、防範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醫藥學中體現為自然觀——天人相應、順勢而為。《孟子·公孫醜上》中的“夫誌,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善養吾浩然之氣”,在中醫藥學中體現為正氣觀——立命修身、調養正氣。《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在中醫藥學中體現為治學觀——博學審問、慎思篤行。“胸次豈無醫國策,囊中幸有活人方”(陸遊《小疾偶書》)及“萬金不換囊中術,上醫元自能醫國”(辛棄疾《菩薩蠻·贈張醫道服為彆,且令饋河豚》)的著名詩句,錶達瞭儒醫相通的人生觀——精忠報國、利濟眾生。另如賈誼《新書·胎教》之論孕期衛生,《禮記·月令》及《漢書·王莽傳》關於屍解之闡述,《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指同族婚配),其生不蕃”之談優生,《逸周書·王會解》及《漢書·平帝紀》關於醫療設施之草創,《詩經》及《山海經》關於本草藥石之認識,均可印證中華傳統文化與中醫學問之種種關聯。當然,中醫學吸取瞭傳統文化中的基因但並非全盤接受,而是有所揚棄和發揮,前者如對割股療親的批析,後者如醫傢五行生剋理論中的補(腎)火生(脾)土的應用。類似的生動實例還可列舉齣很多。
  1992年,陳可冀教授主編瞭國內外首套《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對從儒學、道學、佛學、甲骨文、周易、文物考古、兵學、古典文學、民俗學、飲食醫養和象數等文化視角來詮釋和探討中醫藥的理論與實踐之奧秘,做齣瞭積極的嘗試,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産生瞭積極影響,得到湯一介先生等的贊賞,成為在這一方麵研究的係列著作。時隔20餘年,迴首再看這套叢書,感覺仍有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為此,我們萌生瞭將本套叢書修訂後再版的願望。幾經周摺,在中國中醫藥齣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此願望終於得以實現。
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甲骨文化與中醫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甲骨文化與中醫學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甲骨文化與中醫學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甲骨文化與中醫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中華文化與中醫學叢書:甲骨文化與中醫學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