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东北作家刘庆,日本新华侨女作家陈永和,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马原的三个长篇,分别是《唇典》《光禄坊三号》《三眼叔叔和他的灰鹅》。这三位都是当代文坛比较活跃的作家。写作手法成熟,作品极具地方特色和个人风格。三部长篇涉及人性,地方文化和儿童教育等多个方面。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
《收获》是中国著名文学杂志,以坚持纯文学立场,摒弃广告手段而为文人和世人瞩目。风格质朴清雅,以刊载中、长、短篇小说为主,同时选登部分话剧、电影文学剧本、报告文学、笔记、特辑采访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杂志
光禄坊三号
第一部
奇特的遗嘱
谁都想当有钱人,可当了以后才知道,有钱人的脸个个苦瓜似的。为什么?愁多呗。英国有个叫JUHN什么的,十九世纪人,绅士,写过许多醒人耳目的文字,据说是法国蒙田级别。他说愁乃雾霾(伦敦雾都),从天而降,人人有份,不分等级,绝对平等;又说愁分三种:实愁、虚愁和冥愁。套今天话,实愁为生存愁,百姓的柴米油盐,今天想着明天的饭在哪里;虚愁为欲望愁,中产阶级的好车好房好工作,有了还要再有,碗里想着盆里,盆里想着锅里;冥愁为死愁,富豪级别。富豪个个都是睁着眼睛死去,俗话说的死不瞑目。没钱人死得无牵无挂,两脚一伸,脚底朝天,嘶嘶就往地底去了。有钱人不一样,头朝天死,头上吊着好几根线,提线木偶似的被线牵着走。牵挂太多,死得不干不净。所以《圣经》上才说,有钱人死后进不了天堂,跟骆驼穿过针眼似的。
改革开放以后,沿海一带先富,唰唰长出一排有钱人来,根肥茎粗,能吸到别人秧田里的水。单说福建福州,福建有钱人比不上广东多,福州比不上闽南多,但捏过去一把还有。有个叫沈一义的,就是其中之一,六十三岁,脚一伸,死不透。业务一摊子事,拜托给张竞料理,也不是说放心张竞。张竞跟随沈一义出山,几十年沈一义几起几落,张竞赤胆忠心,一步不离,就像关公张飞跟刘备的关系。但这些都还不够,能让沈一义安心的是张竞是孤儿,天生阳痿,无妻无子,明妻暗妻明子暗子都没有,光棍一个,太监似的。还有比断子绝孙的人更可靠的吗?但家里一摊子事张竞就管不到了。妻子冬梅带一女沈芯一男沈申过,长子沈卓跟前妻林芬过,刀光剑影似的。让沈一义死不干净的正是这一点。沈一义一共立了三份遗嘱,公证后交给律师钟正明执行。第一份遗嘱是在沈一义死后第二天宣读的。
内容简单明了,主要两点:一,葬礼与骨灰入土仪式从简,但沈卓必须到场;二,骨灰不入土,律师就不得宣读第二份遗嘱。
遗嘱装在一个精致的脱胎盒里。四方黑盒,盒面上贴着银色花纹的贝壳。遗嘱写在绢帕上,墨迹,工整的小楷。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沈一义的亲笔。但冬梅根本没有精力去留意这些细节,她整个心思都被遗嘱占去了。为什么沈一义要留下三份遗嘱?这是什么意思?第二份遗嘱里写着什么?
冬梅迫切想知道第二份遗嘱的内容,这可以理解。谁不想知道老公留下的几个钱要进谁的口袋?墓一造好,选中一黄道吉日,冬梅就急急想把沈一义的骨灰入土。入土为安嘛。这个安当然不光为死人,更为活人。活人不安死人能安吗?令富孀们最头痛的是非亲生子问题。非亲生子是天敌。冬梅的天敌在她婚前出生,叫做“与生俱来”,完全没招。沈卓长得很像沈一义,一看就是一个种的,国字脸,两道浓眉,一张大嘴。性格也像,话不多,平日凡事通情达理,但一倔起来就没边没沿,一条道走到黑,留下一条缝把人夹得扁扁的。
冬梅领教过少年的沈卓。刚嫁过去不久,沈一义把小学四五年级的沈卓领回家。冬梅冰雪聪明,一看父子两个长得像两滴水,就称出小子在老子心里的重量。她做出一副慈母样,千方百计讨好沈卓。这不光是做给老公看的。可恨那小子不买她的账,嘴上了锁,阿姨不叫不说,她拿出来的糖果糕点碰都不碰一下,弄得冬梅很尴尬,面对定时炸弹似的,躲,躲不开,粘,粘不上,一脸的笑就僵死在那里,收不回去也放不出来。半小时后沈一义把沈卓带走了。冬梅松了一口气,想这后妈真是不好当呀,才半个小时心就累成这样,近乎挂上了三十把秤砣。那小子眼里有地雷,躲着点吧。好在从此沈一义再没把沈卓带回家。可人也怪,看得见的定时炸弹怕,看不见的地雷就更怕。久而久之冬梅就感觉事情不对,老公能不见沈卓?偷着躲着一定在哪里见,弄不好这房子公司将来都会被那沈卓一窝端?这想法一产生,就像精子让冬梅怀上鬼胎了。鬼胎看不见,生不下来流不掉,只会长,十月、十年地长,在肚里就长成个大瘤子了,压得冬梅好苦。但这苦叫做闷苦,不能对老公说的。说了怕在老公心里破相。破了相,弄不好连老公也保不住。道理很简单,有钱人最怕人盯他钱看。老婆也一样,花可以,尽管花,但不能盯着数。就跟那句俗语——不怕贼偷,就怕贼盯——一个理。这样,冬梅的日子过的就跟外面人看的大不一样了。外面看锦花金絮的,哪一个不羡慕,里面看,就掉着个瘤子,心惊胆战的,什么时候爆炸都不知道。不如让沈卓来家走动算了。冬梅起了这个念头。沈一义过五十五岁生日时,冬梅就建议说:“把沈卓也叫来吧。”没想到被沈一义一口拒绝,态度铁嘴铜牙的。这就让冬梅疑心更重了。她让沈卓进门,照理沈一义应当高兴。难道当那半小时的后妈就使沈一义对她彻底绝望了?
沈一义病危住院后,很多事情才算露出端倪来。张竞给沈卓打电话,叫他来医院。但沈卓一会说在上海出差,一会说在北京办事,就是不露面。到最后医生宣告病人过不了夜了,张竞冲着手机对沈卓大骂王八蛋。沈卓倒不硬顶,只软软地说:“我现在在香港。”张竞说:“你爬也要给我爬来。”话在话筒里都炸了。冬梅从未见过张竞发火,倒想看看沈卓会如何反应。结果那天沈卓到晚上还是没有出现。倒是第二天沈一义没死。沈一义全身冰凉,脉搏几乎没了,就剩下嘴里一丝气。也奇了,这一丝气就像点上天灯,把沈一义牵在世上,撑过一天,又撑过一天。等他死的人死不了,大家怪难受的,医生眼睛都瞪圆了,隔三差五让护士过来摸一摸脉搏。护士一来,大家全围上前期待着下文。“还没呢。”护士抬起头说。于是大家略略失望又散开去。“在等人呢。”一个老亲戚到底是过来人,终于想通了。有了这个说法大家安心了。等谁大家心中都有数。张竞跑出去找沈卓。终于在第三天中午,押犯人似的把沈卓押到病房来了。病房里挤满了人。沈卓一张脸绷着,上刑场似的,谁也不看。张竞把沈卓推往病床。沈卓站在病床前,傻子样看着父亲。沈一义只剩下个骷髅了,手上插着几支针管。张竞推了沈卓一下,又推一下,悄声说:“叫呀。快叫。”所有人都大眼瞪小眼看着沈卓,等了很久,他们就等着受感动,看这一刻。沈卓嘴动了动,叫了声:“爸,我来了。”声音不大,但大家都听见了。奇迹般的,沈一义右眼角慢慢渗出一点泪水,扁扁的,不成粒,但沈卓冬梅张竞都看到了。医生就等在旁边,赶快冲上前去摸了一下脉搏,很笃定地说:“断气了。”大家都很满意,松了一口气,天灯总算灭了,于是才开始哭泣。有感动小的,有悲哀老的,有受病房气氛感染的,总之,进入正常悲伤状态。
……
说真的,很少有旅行文学能像《冰雪边陲的低语者》这样,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感官的冲击力,你几乎能感受到北极圈内那种刺骨的寒风如何穿透厚重的衣物,闻到篝火燃烧时松木特有的焦香,看到极光在夜空中流动变幻时那种近乎宗教般的震撼。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个人化,它不是一份标准的旅游指南,而是作者在极端环境下,与当地原住民进行深度接触和交流的心路历程。他详细记录了那些被现代文明逐渐边缘化的古老生活方式、他们与自然界达成的脆弱而坚固的共生关系,以及在永恒的黑暗与光明交替中,生命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特别是关于他们如何通过口述历史来传承文化的那一段描述,让人深思知识和记录的载体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的摄影插图也极具感染力,那些广袤无垠的雪原和人物坚毅的面孔,为文字增添了无可替代的说服力。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遥远地方的记录,更是对人类适应能力和精神深度的探讨。
评分我最近接触了一本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译本,《庄子译解与现代启示录》。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平时只接触流行文化的人来说,算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精神洗礼。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没有把深奥的道家思想包装得高不可攀,而是用非常现代且贴近日常生活的案例去解释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概念,比如“逍遥游”如何体现在我们处理工作压力上,“齐物论”又如何教导我们接受意见的分歧。翻译的语言精准而富有诗意,保持了原文的韵味,但又确保了现代读者能够顺畅理解其核心要义。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无为”的阐释,它并非鼓励懒散,而是一种顺应自然、去除过度干预的智慧,这种思考方式在如今这个追求“内卷”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和及时。这本书迫使我停下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不再急于追求外界的定义,而是转向内在的和谐与平衡。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深呼吸,让我从浮躁中抽离出来,重新校准人生的坐标系。
评分哇,最近读了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杂文集,名字我得好好记一下——《都市漫步者手记》。这本书简直是城市生活的百科全书,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忍不住想停下来,仔细品味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细节。比如,他描写清晨菜市场里那股混杂着泥土、海鲜和热气腾腾的早餐的独特气味,不是干巴巴的陈述,而是仿佛能让你立刻置身其中,甚至能感受到摊贩们为了生计忙碌的汗水和吆喝声的韵律。更绝的是,他能从一小块斑驳的墙皮上,联想到这座城市百年来的变迁,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的喧嚣碰撞出的火花,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老式照相馆的记录,那种慢节奏、需要耐心和专业技巧的暗房冲洗过程,在如今这个即时出图的时代,被描绘得充满了仪式感和怀旧的温度。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个老朋友,漫无目的地在熟悉的街道上游荡,却总能发现新的惊喜和不同的视角。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逻辑严密却不失灵动,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对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它不是那种强塞知识的读物,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拓展了你对“生活”二字的定义。
评分我最近读完的一本科技评论集《算法背后的伦理迷宫》,简直是为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敲响了一记警钟。这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犀利且具有前瞻性,它没有停留在对新技术的表面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社交媒体平台在算法驱动下,如何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认知、消费习惯乃至政治偏好。作者用大量的实例来证明,那些我们自以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很可能只是被精心设计的推荐系统所导引的路径。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其中关于“信息茧房”的剖析,它详细解释了当我们只接收到符合我们既有观点的信息时,我们的世界观是如何被固化和极端化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冷静而专业的批判,充满了对技术失控的忧虑,但同时又没有陷入彻底的悲观,它提出了许多值得全社会共同思考和制定的监管框架和伦理准则。读完后,我明显地开始有意识地去“跳出”自己的信息流,去主动搜索那些可能让我感到不适或陌生的观点,这无疑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实际的改变。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我最近翻完的一本推理小说,《迷雾中的钟楼暗影》。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鬼斧神工,环环相扣的线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让读者在解谜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把心跳加速的感觉。作者对于悬念的把控力极强,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让你不得不立刻翻到下一页,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小的提示。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环境氛围的渲染,那种阴冷、潮湿、带着历史陈旧感的英式庄园,通过文字构建得栩栩如生,几乎能听到壁炉里木柴燃烧的噼啪声,以及窗外常年不散的雾气带来的压抑感。主角的形象也塑造得非常立体,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侦探,身上有着明显的缺陷和人性的挣扎,这种真实感反而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把它啃完,过程中试过几次自认为猜到了真相,结果都被作者用一个出乎意料的转折狠狠地打脸了。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个逻辑严谨的谜题,更探讨了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扭曲与坚守。读完之后,我甚至需要花点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回味那些埋藏在字里行间的高明布局。
评分好
评分自打有了京东书城,都很久没去书店看看了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京东垃圾网站,售后太差,本书不评价,电子产品说保修三年,也就三个月就坏了还不维修,差差差差差差
评分好书好小说一直都在买
评分好
评分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真不错 希望越办越好
评分帮同事买的,是正版!搞活动满减买的,很划算!京东!放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