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人類的幸福究竟是什麼?若身不能動或記憶模糊,如何再尋生命的意義?
無意間的一瞥,發現母親雙鬢漸染的白發。也許是某個轉身,目送父親略顯佝僂的背影。就在我們為瞭生活營營役役時,父母正一點一點地老去。就在我們為瞭打拼加緊腳步時,精力卻漸漸力不從心。不管你願不願意,父母也好,自己也好,走嚮黃昏,需要照顧的一天,遲早到來。接受這樣的現實,雖然令人痛苦,但也不可視而不見,因為這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無法逃避的一門必修課。
岸見一郎因百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被眾多數讀者所熟知,他被譽為“日本自我啓發之父”。懷著“讓世界更加美善的信念”,他在世界各地針對眾多年輕人進行演講和心理谘詢活動。有彆以往探討阿德勒心理學,這一次,他從自身多年親曆的照護父母的經驗齣發,帶我們正視生老病死、愛彆離,這一人類永恒的課題,把“麵對年老”定位在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上。這種新的人際關係也會漸漸擴大到我們照護父母之外的生活中的方方麵麵。
這本書,是一位在人生路上和父母跑過的跑者誠實的想法,你可以聽聽,可以對照,可以學習,可以安慰,可以當作教科書,卸下自己的內疚,也可以扛起自己的思念。當麵對老去的父母,或者麵對自己的老去時,抗拒自然,讓老化的速度減緩並不是我們*應該追尋的目標,我們應該從年齡的增長中找到值得肯定的意義,更需要的是,麵對年老的勇氣。
內容簡介
就在我們為瞭生活營營役役時,父母正一點一點地老去。
作者的母親在四十九歲時離開人世,隻留下他和父親單獨相處。父親雖得享高壽,卻在晚年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在照顧失智父親的過程中,作者運用他學習的阿德勒心理學知識,輕鬆重建瞭與父親瀕臨崩潰的父子關係。
本書就從作者照顧父母的經驗齣發,介紹成年子女如何與父母重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進一步討論從照顧父母的過程中所學到的道理,如何運用到人生的其他方方麵麵。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
哲學傢。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係博士課程滿期退學。1989年起緻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心理谘詢師、顧問。在暢銷世界各國的阿德勒心理學作品《被討厭的勇氣》齣版後,他像阿德勒生前一樣,為瞭讓世界更加美善,在世界各地針對眾多年輕人進行演講和心理谘詢活動。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作品。
目錄
自序/I
第一章
父母教會我的“人生意義”/1
母親是我的盟友:“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對的”/3
病倒的母親教會我“生命的意義”/7
母親不讓兒子看到臨終時的自己/11
鼓起勇氣,承認做不到/15
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19
親口告訴父母,活著就有價值/23
父親過世之後依舊對我訴說/27
盡管死亡逼近眼前,依舊想活得像自己/31
第二章
接受現實的勇氣/35
鼓起勇氣,接受父母最真實的模樣/37
父親心中對於戰爭的憤怒,不曾消失/41
麵對接受現實的痛苦/45
如果無法想起過去,從頭再來就好/ 49
承認“活在當下”的父親,不強求過去或未來/53
就算忘瞭過去,重新建立關係就好/57
尊敬,就是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61
接受現實的雙親,而非理想中的雙親/65
注意父母最好的一麵/69
第三章
與年邁的雙親建立良好的關係/73
子女無法讓父母幸福/75
子女不要阻止父母想做的事/79
不要期待父母說“謝謝”/83
待在身邊,就是一種支持/87
不需要勉強父母想起過去/91
不需要對父母激動/95
與父母爭執,不會改變與父母的關係/99
放棄爭權,並非“認輸”/103
認為對方“動機純良”,便能改變人生的看法/107
發現行為背後的心聲,便能改善親子關係/111
人人都戴著角色的“麵具”/115
子女無法報答父母的付齣/119
持續“當下、眼前”做得到的事,不要放棄/123
感受昨天與今日相同的喜悅/127
父母活著,便是對傢庭有所貢獻/131
與其等彆人對自己說“謝謝”,不如自己開口說“謝謝”/135
做得到的人,在做得到的時候互相幫助,纔是可以安心養老的社會/139
終章
樂在“當下、眼前”/143
有效率的人生,沒有意義/145
不需要為瞭“下半輩子”而改變生活方式/150
人生不要拖延/154
後記/158
後記 __125
精彩書摘
/ 自序/
有一天,我看到父親年輕時拍攝的照片。父親的興趣是攝影,相簿裏貼瞭好幾張沒有傢人入鏡的風景照。我現在喜歡在假日帶著相機去拍攝花鳥蟲蝶、自然風景,也許是不知不覺中受到父親的影響。
在父親拍攝的照片當中,也有我的身影。那是在我上小學之前,和父親一起齣去遊玩時拍的照片。雖然,後來我和父親的關係變得很緊張,但看到照片,還是能迴想起當時興奮的心情與幸福的感受。
成年後,我曾因為過勞而病倒,也為瞭照顧父母而吃瞭不少苦頭,然而我仍會時時想起童年時代感受到的幸福。
與人相處,不免遭人憎恨或厭惡,甚至有人因此想要離群索居。人際關係雖然可能給我們造成痛苦,然而脫離瞭人群,也就無法感受到生命的喜悅與幸福瞭。正如事業成功並非人的目標,因為人不是為瞭工作而活,是為瞭生活而工作,如果無法感受到幸福,工作就一點意義都沒有。
就在我們為瞭生活營營役役時,雙親正一點一點地老去。就算有一天,父母徹底遺忘瞭過去,子女也不可能拋下他們不管,盡管對於子女而言,承認父母忘記過往是件殘酷的事,但若拒絕麵對現實,便無法與他們共處。
最後,雙親可能會連子女都不記得,以往備受父母嗬護的子女,現在應該趁他們還健康時,思考當年邁的雙親連自己都忘瞭時,究竟該如何麵對。
母親在三十年前她四十九歲時,便因為中風而撒手人寰,留下父親與我相依為命。父親在母親離世之後雖然得享高壽,晚年卻罹患阿爾茨海默病。
我原本專攻哲學,現在也持續翻譯柏拉圖的著作,年輕時接觸到阿德勒心理學,於是它成為我研究工作的另一條主軸。其實與其說是研究,不如說是在與子女相處的日常生活中,不斷藉由嘗試錯誤而理解哲學與心理學。
當時父親一個人住在橫濱,偶爾會來我傢。父親想象中的親子關係,與我和子女相處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睏惑的父親還曾經要求我改善。
但是之後照顧父親時,通過與子女相處而領會的阿德勒心理學,使我得以輕鬆重建與父親之間的關係。
現在迴想起來,年紀輕輕便過世的母親,並不知道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卻始終以平等的態度和子女相處。等到我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時,發現自己對它的接受度之所以這麼高,就是因為不知不覺中從母親身上學會如何建立人際關係與生活態度。如果我的父母讀到這本書,可能會笑我在說大話吧!
本書就從我照顧母親與父親的經驗齣發,介紹成年子女照顧父母時的心理建設,如何與他們重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進一步討論從照顧雙親的過程中所學到的道理,該如何應用於人生的其他方麵。
/ 第一章/
父母教會我的“人生意義”
母親是我的盟友:“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母親進入舊學製的女校時,正是要轉換成新學製高中的過渡期。她曾經告訴我,她很想上大學,卻因為雙親強烈反對而放棄。母親還說她在戰爭時曾經學過薙刀,這令我大吃一驚,沒想到理性的母親居然相信可以用薙刀和敵軍一較高下。
由於自己的切身之痛,母親深切期盼子女能按照他們的意願升學。我上初中時,學校老師告訴母親,如果想讓我進高中,最好請傢庭教師指導。傢境貧窮的我當時居然並未拒絕,而母親也真的請來要價不菲的傢庭教師,我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不可思議。等到我自己有瞭孩子纔明白,子女不會瞭解、父母也不會告訴子女傢庭的財務狀況。
當時的傢庭教師在京都大學的文學部學習佛學。對雙親而言,請來這位傢庭教師可能是一大失誤。父親是普通的上班族,我本來以為自己將來會和他一樣,也成為上班族。但是遇到這位傢庭教師之後,我發現瞭和父親截然不同的人生。我很羨慕這位老師大學畢業後,辭掉工作重新迴到校園學習佛學的經曆,因此比之前更加努力用功念書。
母親從未乾涉過我的生涯規劃,我隻記得她曾經對我說:“總之不準當律師。”因為她認為律師的工作必定會頻繁接觸到人性黑暗麵。無論是否如她所想,我後來選擇的工作—心理谘詢師,可能也不符閤母親的理想。
等到我上瞭高中,高中的哲學老師又帶給我巨大的影響。班主任曾經在麵談時要求母親,不要讓我閱讀哲學書籍,而母親當時的迴答是:“請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吧!”
一直以來,父親對我的未來錶現得毫不關心,等到我決定專攻哲學時,終於忍無可忍。不過他並未直接對我說,而是通過母親錶達反對。我覺得父親並不瞭解哲學是什麼樣的學科,
也許他想到的是,留下“人生不可解”的遺言後,跳華岩瀑布自殺的藤村操。後來母親過世,父親看到我送母親的遺體迴傢時,還以為我會傷心到追隨她一起走。
父親要求母親阻止我學哲學時,母親卻這樣迴答:“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對的,我們就支持他吧!”
母親也不瞭解哲學,隻是從自己的經驗得知,雙親不應該代替子女決定進大學要學什麼。如果父母乾涉子女的選擇,之後一旦子女人生受挫,可能會怪罪父母。我不認為父母能為子
女的人生負責,所以聽到父母代替子女決定就學、就業,甚至是婚姻時,總是非常驚訝。
雖然母親說“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其實我也曾經迷惘和做過錯事,隻是在學哲學這件事情上,我的決心異常堅定,而母親願意做我堅強的後盾,這讓我十分開心。
我一直到現在都還感受到母親的影響之大,想要以母親對待我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子女。
前言/序言
麵對年老的勇氣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