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应对挑战、实现突破,保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内容简介
文化软实力是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的问题,也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十分重视的热点问题。本书以国际视野对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外交展开研究,选择了目前世界大国中国、美国为研究对象,对各自的文化软实力状况及其在文化外交中的体现进行分析,并探讨各自文化软实力的优势、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可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对提高中国的文化外交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深化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于志刚,男,1973年生,洛阳人。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学学士(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次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至200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开始兼任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至今,2009年——2012年5月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12年5月任教务处处长,2015年5月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当选第11届全国青联委员,2013年受聘为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近20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等个人专著12部,合著多部,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曾获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司法部科研成果奖等科研奖励,以及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教学奖励。2010年11月,当选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刘佳,女,1984年出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法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年赴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做访问学者。2015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五年来在《理论视野》,《国家行政学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译著一部,参编著作两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项目一项,博士后面上资助基金项目一项。
目录
第一章 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理论根基与实践意义... 1
第一节 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理论趋势与理论根基... 1
一、文化软实力研究国内外争论... 1
二、文化软实力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6
三、文化软实力研究理论根基... 9
四、文化软实力研究方法分析... 11
第二节 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一、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国内意义... 13
二、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国际意义... 15
第二章 文化与文化软实力辨析... 16
第一节?文化辨析... 16
一、什么是文化... 16
二、文化观念的两个层次... 17
三、本研究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18
四、文化的类型和层次... 19
五、文化所表达的内容... 20
六、关于中国文化立足点的争论... 22
第二节?文化软实力辨析... 24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24
二、文化软实力与相关概念辨析... 28
三、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目标... 32
四、发展对外文化软实力的紧迫性... 33
第三章 中国文化软实力内部力量的总体调查... 35
第一节?中国文化软实力总体水平调查... 35
一、芝加哥国际事务中心对中国文化影响力总体水平的调查... 35
精彩书摘
国际上文化软实力理论的提出与建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修昔底德最早提出了观念力量理论,而葛兰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受这两种理念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关系领域教授约瑟夫·奈(Joseph·Nye)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并将之理论化系统化,塑造出了文化软实力的理论研究框架,成为美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中的一支重要分支。尽管是新兴领域,文化软实力研究由于其实践价值巨大,引起了学界的广泛研究与讨论。
第一节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理论趋势与理论根基
自从1990年约瑟夫·奈(Joseph·Nye)正式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后,中国学者王沪宁在1991年将之介绍到中国。由于学科建设较晚,整个研究体系还处于大讨论阶段,包括约瑟夫·奈(Joseph·Nye)在内的软实力领域学者都在针对文化软实力的问题进行着激烈的争论。
一、文化软实力研究国内外争论
当前国内外研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文化软实力内涵问题
文化软实力内涵是回答“什么是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对此,当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1.文化权力说
持文化权力说观点的人认为文化软实力是获得权力的一种方式。他们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人们利用文化使别人做出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西方学者普遍持这个观点,其代表人物是约瑟夫·奈(Joseph·Nye),在他看来,为了获得权力,美国可以选择恐吓威胁他人——利用大棒来武力征服,也可以引诱他人,利用胡萝卜进行吸引。当选择胡萝卜时,美国就是在利用软实力去影响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就是软实力。这个思想体现在他的早期著作《注定领导》(BoundtoLead,1990)以及《软实力:世界政治成功之道》(SoftPower:TheMeansToSuccessInWorldPolitics,2004)当中。国内也有很多人持文化权力观点,例如章一平在论文《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中认为:“简言之,一个国家文化的普世性和它建立一套管理国际行为的有利规则和制度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权力源泉。在当今国际政治中,这些软权力源泉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2.文化实力说
文化实力说的观点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处于同等地位的一种力量,几种力量共同促进国家发展。如刘再起、徐艳飞在论文《软实力是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中认为: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对一国硬实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国际关系格局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武铁传在《论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关系》中也认为软实力与硬实力均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童世骏在研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发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沈壮海也在论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之路》中认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最后,李飞提出: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文化产业新品牌。
(二)文化软实力的构成问题
中国有不少学者对文化软实力构成要素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所有论述中基本可以分为“三要素论”、“四要素论”及“五要素论”三种。持“三要素”论的张占、李海军两位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国际影响力是我国重要的软实力。倪世雄认为价值标准、市场经济、西方文明定义为组成要素。龚铁鹰的博士论文又将软权力分为制度性权力、认同性权力和同化性权力。四要素论者以骆郁廷的为代表,他在论文《论我国软实力的整体优化》中提出,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文化软实力、价值软实力、制度软实力、外交软实力。持五要素论的学者相对较多,例如洪晓楠认为文化软实力由文化凝聚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新力、文化整合力、文化辐射力五个要素构成。李飞在论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现状及提高路径》中指出: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都是文化软实力范畴。贾磊磊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五个因素是:其一,在政治文化领域体现国家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二,在传统文化领域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其三,在公共文化领域引领行业发展、体现国家指导方针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质量体系与评价标准。其四,在主流文化领域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国家、民族形象的艺术作品。其五,在流行文化领域具有普遍社会反响和市场效应的娱乐性、大众性文化产品。
……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转向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