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第9版)

方剂学(第9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李冀 编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08505
版次:3
商品编码:121974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1
字数:4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方剂学(第9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剂型、方剂的煎服法、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等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下篇各论,依据以法统方的原则,按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祛暑剂、温里剂、表里双解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涌吐剂等20章,共选正方210首,附方133首。书后附有方名索引。温馨提示: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目录

绪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一、病证分类
二、组成分类
三、治法分类
四、笔画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
一、液体剂型
二、固体剂型
三、半固体剂型
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法
一、煎法
二、服法
第六章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
一、组方原则
二、方剂的变化
附:古今用药度量衡考证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三拗汤
华盖散
大青龙汤
桂枝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芍药汤
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汤
止嗽散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银翘散
桑菊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越婢汤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汤
升麻葛根汤
第三节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
参苏饮
再造散
麻黄细辛附子汤
加减葳蕤汤
葱白七味饮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剂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
大陷胸丸
大黄牡丹汤
第二节 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
温脾汤
温脾汤
三物备急丸
第三节 润下剂
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五仁丸
济川煎
第四节 逐水剂
十枣汤
舟车丸
控涎丹
甘遂半夏汤
禹功散
第五节 攻补兼施剂
黄龙汤
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
第三章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剂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蒿芩清胆汤
截疟七宝饮
第二节 调和肝脾剂
四逆散
逍遥散
加味逍遥散
黑逍遥散
痛泻要方
第三节 调和寒热剂
半夏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黄连汤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苍术汤
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 清营凉血剂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第三节 气血两清剂
清瘟败毒饮
第四节 清热解毒剂
黄连解毒汤
泻心汤
凉膈散
普济消毒饮(又名普济消毒饮子)
仙方活命饮
五味消毒饮
四妙勇安汤
第五节 清脏腑热剂
导赤散
清心莲子饮
龙胆泻肝汤
泻青丸
当归龙荟丸
左金丸
泻白散
葶苈大枣泻肺汤
苇茎汤
清胃散
泻黄散
玉女煎
芍药汤
香连丸
白头翁汤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驻车丸
第六节 清虚热剂
青蒿鳖甲汤
清骨散
当归六黄汤
第五章 祛暑剂
第一节 祛暑解表剂
香薷散
新加香薷饮
第二节 祛暑利湿剂
六一散
益元散
碧玉散
鸡苏散
桂苓甘露散
第三节 祛暑益气剂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剂
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桂枝人参汤
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
吴茱萸汤
大建中汤
第二节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四逆加人参汤
白通汤
参附汤
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汤
第三节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暖肝煎
阳和汤
小金丹
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
第一节 解表清里剂
葛根黄芩黄连汤
第二节 解表温里剂
五积散
第三节 解表攻里剂
大柴胡汤
防风通圣散
疏凿饮子
第八章 补益剂
第一节 补气剂
四君子汤
异功散
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
保元汤
参苓白术散
七味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升陷汤
玉屏风散
生脉散
第二节 补血剂
四物汤
胶艾汤
圣愈汤
桃红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归脾汤
第三节 气血双补剂
八珍汤
十全大补汤
泰山磐石散
保产无忧散
第四节 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
都气丸
麦味地黄丸
左归丸
左归饮
大补阴丸(原名大补丸)
一贯煎
百合固金汤
益胃汤
第五节 补阳剂
肾气丸(又名八味肾气丸、崔氏八味丸)
加味肾气丸
十补丸
右归丸
右归饮
第六节 阴阳并补剂
地黄饮子
龟鹿二仙胶
七宝美髯丹
第七节 气血阴阳并补剂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
加减复脉汤
补天大造丸
第九章 固涩剂
第一节 固表止汗剂
牡蛎散
第二节 敛肺止咳剂
九仙散
第三节 涩肠固脱剂
真人养脏汤(纯阳真人养脏汤)
四神丸
桃花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第四节 涩精止遗剂
金锁固精丸
桑螵蛸散
缩泉丸(原名固真丹)
第五节 固崩止带剂
固冲汤
震灵丹
易黄汤
清带汤
第十章 安神剂
第一节 重镇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
磁朱丸(原名神曲丸)
第二节 补养安神剂
天王补心丹
柏子养心丸
孔圣枕中丹
酸枣仁汤
甘麦大枣汤
养心汤
第十一章 开窍剂
第一节 凉开剂
安宫牛黄丸(牛黄丸)
牛黄清心丸
紫雪
小儿回春丹
至宝丹
抱龙丸
第二节 温开剂
苏合香丸(吃力伽丸)
第十二章 理气剂
第一节 行气剂
越鞠丸
柴胡疏肝散
金铃子散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半夏厚朴汤
枳实消痞丸
枳术汤
枳术丸
厚朴温中汤
良附丸
天台乌药散(乌药散)
橘核丸
加味乌药汤
第二节 降气剂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四磨汤
旋覆代赭汤
橘皮竹茹汤
丁香柿蒂汤
第十三章 理血剂
第一节 活血祛瘀剂
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下瘀血汤
血府逐瘀汤
通窍活血汤
膈下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
身痛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复元活血汤
七厘散
温经汤
温经汤
生化汤
桂枝茯苓丸
失笑散
丹参饮
活络效灵丹
大黄□虫丸
鳖甲煎丸
第二节 止血剂
十灰散
四生丸
咳血方
小蓟饮子
槐花散
黄土汤
第十四章 治风剂
第一节 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
菊花茶调散
大秦艽汤
小续命汤
消风散
当归饮子
牵正散
小活络丹(原名活络丹)
大活络丹
玉真散
第二节 平息内风剂
羚角钩藤汤
镇肝熄风汤
建瓴汤
天麻钩藤饮
大定风珠
三甲复脉汤
阿胶鸡子黄汤
第十五章 治燥剂
第一节 轻宣外燥剂
杏苏散
桑杏汤
清燥救肺汤
第二节 滋润内燥剂
麦门冬汤
养阴清肺汤
琼玉膏
玉液汤
第十六章 祛湿剂
第一节 化湿和胃剂
平胃散
不换金正气散
柴平汤
藿香正气散
第二节 清热祛湿剂
茵陈蒿汤
栀子柏皮汤
茵陈四逆汤
八正散
五淋散
三仁汤
甘露消毒丹
连朴饮
蚕矢汤
当归拈痛汤(拈痛汤)
宣痹汤
二妙散
三妙丸
四妙丸
第三节 利水渗湿剂
五苓散
四芩散
胃苓汤
茵陈五苓散
猪苓汤
防己黄芪汤
防己茯苓汤
五皮散
第四节 温化寒湿剂
苓桂术甘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著汤)
真武汤
附子汤
实脾散
第五节 祛湿化浊剂
萆薢分清饮(原名萆薢分清散)
萆薢分清饮
完带汤
第六节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独活寄生汤
第十七章 祛痰剂
第一节 燥湿化痰剂
二陈汤
导痰汤
涤痰汤
茯苓丸(治痰茯苓丸)
温胆汤
十味温胆汤
第二节 清热化痰剂
清气化痰丸
小陷胸汤
柴胡陷胸汤
滚痰丸(礞石滚痰丸)
第三节 润燥化痰剂
贝母瓜蒌散
第四节 温化寒痰剂
苓甘五味姜辛汤
冷哮丸
三子养亲汤
第五节 治风化痰剂
半夏自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定痫丸
第十八章 消食剂
第一节 消食化滞剂
保和丸
大安丸
枳实导滞丸
木香槟榔丸
第二节 健脾消食剂
健脾丸
肥儿丸
第十九章 驱虫剂
乌梅丸
连梅安蛔汤
理中安蛔汤
化虫丸
第二十章 涌吐剂
瓜蒂散
盐汤探吐方
救急稀涎散
参芦饮

附:方名索引

精彩书摘

  《方剂学(第9版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类等专业用)》:
  剂型,是在方剂组成之后,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不同的性能,加工制成的一定形态的制剂形式。方剂的剂型历史悠久,早在《内经》的13首方剂中,已出现汤、丸、散、膏、酒、丹等剂型。后世医家多有发展,如锭、线、条、饼、露、熏洗、坐浴等剂型。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又研制出片剂、冲剂、注射剂等。
  一、液体剂型
  1.汤剂又称煎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是中医临床运用最古老、最广泛、最能体现中医药独特优势的剂型。主要为内服,如麻黄汤等。外用时多作洗浴、熏蒸及含漱。其优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具有其他剂型所无法比拟的根据病情变化而随证加减,全面、灵活地切合个体病证之需的特殊性。尤其适用于病证复杂或病情不稳定者。李杲日:“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但汤剂的制备及携带贮存相对不便,且服用时口感欠佳。
  2.酒剂又称药酒,古称酒醴,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故常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用。如风湿药酒、参茸药酒等。外用酒剂尚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但酒剂使用时,存在个体局限性。
  3.酊剂是以不同浓度的乙醇为溶媒,经过不同的方法浸出中药的有效成分后所得到的液体,多为外用。一般中草药酊剂的浓度为20%,有毒药物浓度则为10%。酊剂具有有效成分高、用量少、作用快、不易腐败等特点。
  4.露剂亦称药露,多用新鲜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用蒸馏法制成有芳香气味的澄明水溶液。一般作为饮料及清凉解暑剂,药露气味清淡,口感适宜。如金银花露等。
  5.糖浆剂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蔗糖溶解制成的浓蔗糖水溶液。糖浆剂具有味甜、量小、服用方便、吸收较快等特点,尤适于儿童服用。如止咳糖浆等。
  6.口服液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具有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方便、口感适宜等优点。如生脉口服液等。
  7.注射液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不受消化系统影响的特点,适用于急、重患者急救使用,对于神识昏迷、难以口服用药的患者尤为适宜。如双黄连注射液等。
  二、固体剂型
  1.散剂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内服散剂多以温开水冲服,量小者亦可直接吞服,如七厘散等;亦有制成粗末,以水煎取汁服,称为煮散,如银翘散。其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李杲云:“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外用散剂多掺撒疮面或患病部位,如金黄散等;亦有作点眼、吹喉等,如八宝眼药、冰硼散等。
  2.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黏合剂,制成球形的固体剂型。丸剂与汤剂相比,具有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的特点。李杲云:“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丸剂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等。但也有些丸剂药性比较峻猛,此因芳香类药物与剧毒药物不宜作汤剂煎服之故,如安官牛黄丸等。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
  (1)蜜丸:是将药物细粉以炼制的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分为大蜜丸和小蜜丸两种。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持久,并有补益和矫味作用,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
  (2)水丸:俗称水泛丸,是将药物细粉用水(冷开水或蒸馏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为黏合剂制成的小丸。水丸较蜜丸的崩解、溶散、吸收、作用均快,易于吞服,适用于多种疾病。如防风通圣丸等。
  (3)糊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曲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小丸。糊丸黏合力强,质地坚硬,崩解、溶散迟缓,内服可延长药效、减轻剧毒药的不良反应和对胃肠的刺激。如舟车丸等。
  (4)浓缩丸:是将药物或方中部分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再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用水或蜂蜜或药汁制成丸剂。因其体积小、有效成分高、服用剂量小,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3.茶剂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而制成的粗末状制品,或加入适宜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剂。使用时,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不定时饮用。多用于治疗感冒、食积、腹泻等。
  4.条剂亦称药捻,是将药物细粉用桑皮纸蘸药后搓捻成细条,或将桑皮纸捻成细条再蘸药粉而成;用时插入疮口或瘘管内,能化腐拔毒、生肌收口,如红升丹药条等。或将艾叶和药研成粗末,用纸裹制成圆条,供灸治使用,也称“艾条”。
  5.线剂亦称药线,是将丝线或棉线置药液中浸煮后,经干燥制成的外用制剂。用于治疗瘘管、痔疮或赘生物。通过药线所含药物的轻度腐蚀作用、机械紧扎作用,使其引流通畅或萎缩、脱落。
  ……

前言/序言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以下简称:“十二五”行规教材)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精神,依据行业人才培养和需求,以及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新发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的主持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采用“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在总结历版中医药行业教材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全国公开招标、专家委员会严格遴选主编、各院校专家积极参与编写的行业规划教材。鉴于由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六版以前称“统编教材”),进入2000年后,已陆续出版第七版、第八版行规教材,故本套“十二五”行规教材为第九版。
  本套教材坚持以育人为本,重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展现我国中医药教育、医疗、保健、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力争成为符合教育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优秀教材。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1.坚持采用“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
  2001年,在规划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经过两版教材的实践,证明该运作机制科学、合理、高效,符合新时期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机制,能够有效解决中医药事业人才培养日益紧迫的需求。因此,本套教材坚持采用这个运作机制。
  2.整体规划,优化结构,强化特色
  “‘十二五’行规教材”,对高等中医药院校3个层次(研究生、七年制、五年制)、多个专业(全覆盖目前各中医药院校所设置专业)的必修课程进行了全面规划。在数量上较“十五”(第七版)、“十一五”(第八版)明显增加,专业门类齐全,能满足各院校教学需求。特别是在“十五”“十一五”优秀教材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材结构,强化特色,重点建设主干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实验实践类教材,推出部分数字化教材。
  3.公开招标,专家评议,健全主编遴选制度
  本套教材坚持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公正遴选主编的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和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制订了主编遴选评分标准,排除各种可能影响公正的因素。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评议,遴选出一批教学名师、教学一线资深教师担任主编。实行主编负责制,强化主编在教材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教材质量提供保证。
  4.进一步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既是教材编写的主体,又是教材的主要使用单位。“‘十二五’行规教材”,得到各院校积极支持,教学名师、优秀学科带头人、一线优秀教师积极参加,凡被选中参编的教师都以高涨的热情、高度负责、严肃认真的态度完成了本套教材的编写任务。
  5.继续发挥教材在执业医师和职称考试中的标杆作用
  我国实行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认证准入制度,以及全国中医药行业职称考试制度。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专家,对“十五”(第七版)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进行了严格的审议、评估和论证,认为“十五”行业规划教材,较历版教材的质量都有显著提高,与时俱进,故决定以此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和职称考试的蓝本教材。“十五”(第七版)行规教材、“十一五”(第八版)行规教材,均在2004年以后的历年上述考试中发挥了权威标杆作用。“十二五”(第九版)行业规划教材,已经并继续在行业的各种考试中发挥标杆作用。
  6.分批进行,注重质量
  为保证教材质量,“十二五”行规教材采取分批启动方式。第一批于2011年4月.启动了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针刀医学6个本科专业112种规划教材,于2012年陆续出版,已全面进入各院校教学中。2013年11月.启动了第二批“‘十二五’行规教材”,包括:研究生教材、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教材(七年制、五年制共用)、卫生事业管理类专业教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基础类教材、非计算机专业用计算机教材,共64种。
  7.锤炼精 方剂学(第9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方剂学(第9版)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方剂学(第9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方剂学(第9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方剂学(第9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