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7
爱,悲伤,同情……投向隐匿世界的惊人一瞥
彼得?渥雷本:“我不认为动物的感受与人类有什么不同,我们对此应该要回归健全的认知,承认动物的确拥有各种感受和乐趣。”
松鼠对下一代的关怀备至,渡鸦对伴侣的忠贞不渝,小林姬鼠对受难同伴的感同身受,母鹿面对死去同类的悲哀绝望……本书描绘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动物世界。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动物与人类之间的距离,比我们想象的更近。
作者根据自己护林生涯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完成了这本信息丰富且令人大开眼界的著作,让读者从新的视角去感悟动物的情感世界。兔子与林鼠,野鹿与野猪,鸫鸟和山雀,它们的情感世界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它们能够对同伴产生同理心,拥有着结构明确的社会生活,并在其中分享爱和悲伤。作者还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讲述了动物们生活中的小故事:小母马布丽吉“做错了事露出马脚”时,羞愧得扭头离去;大公鸡佛理多林为了能得到传宗接代的机会,机智地蒙骗母鸡太太;乌鸦能够把屋脊当成滑道,开心地享受着滑雪或冲浪一般的快乐!
彼得?渥雷本,1964 年出生于德国,童年即立志成为自然资源的守护者。大学时选择攻读林业经济学,毕业后二十余年,一直在林业管理局做公务员。为实现用生态平衡体系管理林区的理想,他辞去公职,在德国埃菲尔(Eifel)地区领导并管理着一片环保林区,致力于恢复这片森林的原始形态,并就森林和环保等主题发表演说,开设课程,著书立说。已出版《树的秘密生命》《森林—— 一场发现之旅》等十余部作品。
前言
极致的母爱
松鼠妈妈对下一代的照料,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危险来临时,她们会用上述的这种方式,把自己的宝宝拖到安全的地方。
本能—— 无价值的感觉?
松鼠妈妈背着幼崽,冒死穿越烈日暴晒下的草地,完全是出于深层的爱—— 对我来说,这样的事情看起来更美好。
对人类的爱
如果有一个生物发自内心地寻求与我们人类建立情感关系并选择留在我们身边生活,那岂不是更加美好?这样的事真的会发生吗?
头脑中的一线光明
真的只有人类的方式才是有意识地明确感知情绪和情感的唯一途径吗?进化的过程并不像我们有时认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希望)的那样单纯统一。
笨猪
既然科学研究已经发现了猪的高智商,那么,为什么这些长着鬃毛的动物,在公众舆论面前却无法获得聪明的形象呢?
感恩
贝利摇着尾巴朝她走来,米莉阿姆看到贝利的第一眼就彻底爱上了它,从此,贝利一生都是她的心肝宝贝。而狗狗贝利则对此心怀感激——感恩我们结束了它的颠沛流离。
谎言与欺骗
动物会说谎吗?如果我们把谎言的定义大幅度扩展开来的话,应该说相当多的动物都有说谎的能力。
抓小偷!
尽管野猪应该知道自己挖出并吃掉的是老鼠的存粮,但这也只是它们寻找食物的一种天然本能。当然,老鼠的想法肯定是不一样的。
只要鼓起勇气!
正是由于勇敢者和内向者一样各自拥有优点和缺点,因此,具有这两种不同性格特征的动物才能并存到今天。
黑与白
大自然并不是带有抽屉的柜子,可以让我们把生命分门别类地放进确定的格子里去。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存在善的或恶的物种。
温血的蜜蜂,冷血的鹿
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是两大不同的分类,但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顺畅地相互交融的。
群体智能
虽然每一个动物个体被看成相对低能的,但各种不同职能的个体组合而成的整体运转,如对自然环境的反应能力,则被认为是相当高智商的。
私心里的小算盘
之前我一直都在笑这鸟儿的小聪明,感觉它想在我面前把美味藏起来的小把戏很好玩,这会儿我才想到,其实这一行为本身就显示出了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同时展现了鸟儿的智商。
算数能力
面临多和少的选择时,谁都会宁可选择多的—— 这难道不正是进化无可辩驳的机制吗?更有意思的倒应该是这个问题:动物真的能数数吗?
就是为了乐趣
乌鸦也会在它们乐意的时候,将过剩的能量储备用于没什么现实意义的娱乐活动,从而获得开心和满足的感觉。
贪欢求爱
究竟生物为什么必须要以激素引发的快感来奖励性行为呢?隐藏在深层的原因在于交配行为导致的危险。
至死方休
当一只渡鸦被射杀或者毒死以后,生存下来的另一只往往不再寻找新的伴侣,而是从此以后一直孤独地在天空中盘旋。
命名
如果它们要和远距离以外的同伴交流信息,特别是要确认彼此的身份,那么就非常需要用名字来称呼对方。
悲悼
悲悼?野鹿竟然能感受到这样的情感吗?是的,它们不仅能够,而且必然会产生悲伤的感觉:悲悼能够帮助生物接受与死者告别。
羞愧与悔恨
和马儿在一起的岁月里,我们在它们身上又发现了一种情感:这些动物能够体会到羞耻, 而且与我们在类似情境下的感觉是一样的。
同理心
如果这些老鼠此前曾看到自己的同伴忍受过如此的折磨和摧残,那么它们感知到的痛苦明显比没有心理准备的个体更加强烈。
忘我的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有可能只是遗传决定的,相当于动物本能的条件反射,在不同动物之间已经看不到个性的差别。但更宝贵的无私忘我则是出于自愿的选择,而蝙蝠显然是后者,它们有着选择的自由。
教育
就是动物幼崽也需要接受教育,才能学会掌握成年以后生存所必需的游戏规则。
如何才能对下一代放手?
对我们人类和大部分其他的动物来说,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作为父母,我们总有一天必须放开孩子,让他们独立生活。
野物存野性
很多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都不会丧失野性,因此并不适合在人类的关照下度过一生。
臭鹬鸟
动物必然需要味觉才能将有益的营养物质与不利(乃至有毒)的食物区分开来。与我们人类的味觉相比较,很多地方或许是相似的,但也有不少物种的味觉和我们不同。
特殊的芳香系统
动物对气味的选择和判断与人类有很大区别,不仅好闻的气味可以被接收到,就是动物散发的臭味也能被感知到。
舒适度
我们人类修建的道路,其实跟动物的杰作从形式到方法都如出一辙。
恶劣天气
刮风的时候,它们会寻找背风的地方来保护自己,而且它们还知道把屁股对着风吹来的方向,这样就可以把对风吹更敏感的脸部保护起来,以免遭风吹雨打。
疼痛
牙齿咬得咯咯响(山羊平时从来不会有这种表现),没有食欲,辗转反侧,表情淡漠。当人忍受疼痛折磨的时候,难道不是也会出现这些症状吗?
恐惧感
不论是人还是动物,谁不知道害怕就不可能活下去,因为恐惧感能够保护生物避免犯致命的错误。
上流社会
每个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都需要经过顽强的斗争才能获得并维持得住,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强势的兔子能够获得更多机会繁衍后代。
善与恶
任何一件恶行,如果能够追根溯源的话,都可以回溯到一个确定的点,从这里出发,才发展成了恶行,而此前的一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当小沙人来到时
一般情况下,包括人类在内,生物的身体会在睡眠时自动抑制肌肉的活动,以避免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发狂地击打四周,甚至闭着眼睛在卧室里到处走动。
动物的先知先觉
对动物来说,这就是它们的整个生活。所以它们对自然中的危险,比我们能有更高的感知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动物也会老去
离开群体的行为意味着动物已经知道大限将至,于是就会去找一处偏僻的草场或者一个打开的畜栏,这里一般在温暖的夏日都是空着的,至少不会有畜群在白天进来。它们安静地躺下来,平静地死去。
陌生的世界
对我们来说,置身于大自然就是一种享受和疗养,这实在是因为湖光山色对我们人类已经完全构不成危险了。而对生活在其中的另一些居民来说,却不一定这么单纯,因此在它们眼中的自然风光可能就不是充满诗意的了。
人造的生存环境
动物的感官并不是为了感受水泥和柏油而发展进化的,而是为了森林、沼泽和大片的水域。
为人类服务
我们没必要探讨这些动物是否心甘情愿为人类工作——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也的确有很精彩的人类- 动物组合,观看他们的互动就已经让人感到非常愉快了。
传递感觉
如果我们能做到下面这进一步的信息传递,即直接跟动物对话,那么不仅我们能够解密动物之间沟通的语言,而且还能跟它们攀谈交流。
灵魂在哪里?
小松鼠、西方狍和野猪都有灵魂—— 对我来说,这就是生命的画龙点睛之笔,令我在野外观察动物时感到内心充满暖意。
后记:退后一步
感谢
注释
极致的母爱
在1996 年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和太太为了乘凉,把一个充气的塑料游泳池放到了大树的阴凉里。我和两个孩子坐在水中,一起享用着甜蜜多汁的西瓜。突然间,我眼角的余光扫到一个跳动的影子。有个铁锈色的什么东西在朝我们蹦来,一时看不出是什么动物,只见它不时地收住脚步,有那么一瞬间,身体一动不动地保持停顿状态。“一只松鼠!”孩子们惊喜地喊叫起来。不过,我的喜悦却很快被担心所压倒,因为小松鼠又跑了几步以后就摔倒在地了。很显然,这个小家伙生病了,当它继续迈了几步以后(朝着我们的方向!),我发现,它的脖子上长了一个很大的肿瘤。这只小动物很可能得了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它缓慢但固执地朝我们的游泳池爬来。为保险起见,我准备带着孩子们离开,就在这时,事情出现了大逆转,眼前的场景令我们十分感动:那个“肿瘤”原来竟是一只幼崽,正像貂皮围脖一样缠绕在妈妈的脖子上。可怜的松鼠妈妈在大热天里被这个“围脖”卡得透不过气来,刚跌跌撞撞地朝前挣扎了几步,就因为精疲力竭而倒下,努力喘上几口气来以后,又再挣扎着朝前挪动。
松鼠妈妈对下一代的照料,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危险来临时,她们会用上述的这种方式,把自己的宝宝拖到安全的地方。为此,松鼠妈妈常常可能会搭上自己的性命,因为多产的松鼠妈妈一窝或许会生下多达六只宝宝,这些小家伙都会像围脖一样缠绕在妈妈身上,以便能被妈妈带离危险。尽管如此,松鼠宝宝的成活率却并不高,大约80% 的幼崽无法活过出生的头一年。危险常常在夜间降临:这些红色的小精灵白日里逃脱了天敌的威胁,却没想到死神又乘着夜色而来。松貂蹑手蹑脚地穿行在大树的枝丫间,如神兵天降一般扑向睡梦中迷迷糊糊的松鼠宝宝们。太阳升起来以后,苍鹰出现了。它们姿态优雅地掠过树丛,寻找着美味的午餐。一旦一只松鼠被苍鹰发现了,紧张恐怖的气氛也就开始螺旋上升。这是一种绝对符合字面意思的表达。松鼠为了逃避苍鹰的追捕,便迅速转到了大树的背面;苍鹰为了抓住猎物,一个急转弯猛地扑过去。松鼠继续快如闪电般绕着树干飞跑,苍鹰则紧追不舍,于是两只动物便围绕着树干迅速展开了螺旋形的追猎行动。身形更灵巧的那只取胜,一般来说,作为哺乳动物的小松鼠胜算更多些。
比任何一种动物天敌都更凶狠的,是寒冷的冬天。为了做好过冬的准备,松鼠需要修建自己的窝。那是一种球形的巢穴,通常建造在树冠的枝丫间。为了躲避不速之客的侵袭,松鼠用小爪子搭建了两个出口。松鼠窝的基本建筑结构是由很多小树枝搭成的,内装修的主要材料则是柔软的苔藓。作为铺垫在房间里的建筑材料,苔藓不仅保暖,而且非常舒适。舒适?是的,一点儿没错。就是动物也把舒适看得很重要。跟我们一样,那些睡觉时会硌痛后背的树枝,也会被松鼠看成不舒服的。相反,柔软的苔藓床垫则肯定能让松鼠睡得更香甜。
从我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经常可以观察到小松鼠把那些柔软的绿色苔藓从我们的草地上挖出来,运送到树梢上去。我还能观察到的另一个景象是:每当秋季来临,橡籽和山毛榉的果实纷纷从树上落到了地面。小动物们将这些富有营养的树籽收集起来,并将它们埋到几米开外的地下,以此作为它们过冬的食物储备。松鼠在冬季不会真正冬眠,白天它们大部分时间只是在静静地打盹。因此,它们的身体只需要很少的能量就可维持生存所需,但不会像冬眠中的刺猬那样,几乎完全不消耗能量。小松鼠经常会从瞌睡中醒来,感觉到肚饿得咕咕叫。然后它就会从树上轻快地出溜到地上,从那些众多的储藏间里翻出些食物来充饥。它找啊,找啊…… 小松鼠努力回忆并四处搜寻藏宝处的滑稽样子,实在是十分的好笑。小家伙这里刨刨,那里挖挖,还不时地停下来,坐在地上努力思考,就好像在开动脑筋努力回想。对于它来说,一切都不是容易的事:入冬以来,四周的环境看起来就有了很大变化。大树和灌木都没有了叶子,变得光秃秃的,青草也已经枯黄。最最要命的是,大雪如同白色的棉絮,常常把一切都严严实实地盖了起来。看着越来越迷惑的小松鼠四处搜寻却一无所获,我不由得对它们充满了同情。此刻,大自然的筛选是冷酷无情的。大部分健忘的小松鼠都见不到下一个春天,因为在春天来临以前,它们就已经饿死了,而它们基本都是这一年刚出生的幼崽。有时候,我会在山毛榉保护区内发现一丛丛新发芽的幼树。这些山毛榉树苗看起来就像是蝴蝶落在一根细细的木棍上。一般情况下它们都只能一根一根单独出现,而像这样一丛一丛冒出来的,则都是小松鼠种下的—— 通常正是因为它们那后果严重的健忘而造福了人类。
对我来说,松鼠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从中可以看出我们一般如何划分动物世界。松鼠有着圆圆的黑眼睛,像两颗亮亮的纽扣,看起来非常可爱,它柔软的红色毛发也十分招人喜爱(也有棕黑色的),而且对我们人类来说毫无威胁。那些被它们遗忘的种子,在春天里还能长出树苗来,所以松鼠也可以被看成植树造林的小能手。简单地说,松鼠是友好的动物。它们最喜欢的食物却是我们乐于舍弃的:幼鸟。就是这样的场景,我也可以透过林区办公室的窗户观察到。春天里,当一只小松鼠沿着树干朝上攀登时,整个田鸫鸟聚集的小小领地便笼罩在一片紧张气氛之中。通向大门的车道旁耸立着古老的松树,鸟儿们正在树上的鸟巢里养育小鸟。此刻,它们喳喳叫着,扑扇着翅膀,绕着树干上下翻飞,试图以此来驱逐来犯之敌。松鼠是田鸫的天然死敌,它们冷酷无地袭击田鸫的幼鸟,将那些毛茸茸的小家伙一个接一个地吞吃掉。就是树洞里的鸟窝也无法给幼鸟提供有效的保护,因为松鼠不仅有细长的前腿,还有尖利的长爪子,它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伸进树洞,将看起来被保护得十分周全的小鸟儿钩出洞来。
由此看来,松鼠岂不是非常恶毒?其实,它们的行为谈不上恶,也谈不上善。我们的自然天性决定了对善恶的判断。松鼠的特性会激发我们的保护本能,由此引发我们的正面情感。这与善以及有利等价值观没有关系。从事物的另一面来看,小鸟歌喉婉转,深得我们的喜爱,但杀死它们却也与恶无关。饥肠辘辘的松鼠需要食物,而它们还必须抚养嗷嗷待哺的幼崽。松鼠的孩子们需要营养丰富的乳汁才能存活。如果松鼠对蛋白质的需求可以靠欧洲粉蝶的幼虫来满足的话,那我们对它们一定更加喜爱。这样一来,松鼠在我们的情感天平上就可以百分百地倒向积极正面的一方,因为那些毛毛虫本来就会蚕食我们所种植的蔬菜,而让人们感到十分讨厌。但是,毛毛虫也是年幼的动物,不过是蝶类的童年状态。仅仅因为它们偶然跟我们一样,爱上了被我们当作食物来种植的青菜,那么杀死这些蝶类幼虫,对于大自然来说还远远不是什么值得赞美的善事。
松鼠对于我们有关善恶的划分毫无兴趣。为了在大自然中作为物种存活下去,它们不得不努力去生活。同时,还有一点对它们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的乐趣。说到这儿,让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到的红松鼠的母爱:她真的能感知到这种感情吗?她的爱真的会强烈到如此地步,为了保护后代,可以舍生忘死,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吗?还是说,这不过是高涨的激素玩的把戏?在她血管中奔流的激素早已设定了养育幼崽的程序,她不过是被动接受而已?
科学家们更乐于降格以求,将这样的自然过程看成机械性的必然结果。在我们把松鼠和其他物种一起放进一个如此清醒理智的框架中探讨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人类的母爱。当母亲怀抱自己的婴儿时,她们的身体处于何种状态呢?母爱是天生的吗?科学的答案是这样的:是,又不完全是。这样的一种爱,并不是天生的。人类与生俱来的,只有一种可以发展出母爱的本能。在分娩前,一种叫作催产素的激素大量分泌,令母亲和孩子之间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母婴联结关系。另外,分娩时大脑还会释放大量的安多酚,起到缓解疼痛和抗焦虑作用。分娩时人体调制的这杯激素鸡尾酒,在产后仍然保留在血液中。在其影响下,新生儿的母亲会满怀愉悦的轻松情绪,来拥抱她的婴儿。母乳喂养能够令催产素继续保持旺盛分泌,由此导致母婴联结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许多动物之中,就是我在家里和林区喂养的山羊也不例外(它们也会分泌催产素)。对于山羊妈妈来说,认识并接受小羊的过程,开始于为初生小羊舔掉身上的黏液。山羊妈妈同时还会温柔地发出轻轻的咩咩叫声,而山羊宝宝则会用尖细的高音,咩咩地回应妈妈。这一过程不仅让山羊母子把彼此的声音铭记在心,也进一步巩固了母婴联结。
如果错过了这个母亲为新生幼崽清理黏液的程序,那可就糟了!我们为家里的这一小群山羊另外准备了一个分娩箱,好让每只将要分娩的山羊妈妈都能安静地诞下自己的宝宝。分娩箱的小门有一道不大的缝隙,恰好就有一只特别小的羊宝宝出生以后直接从这道缝儿里滑到了地上。等到我们发现这个小倒霉蛋时,最宝贵的时间已经失去,裹在小羊身上的胞衣完全干掉了。这件事的严重后果是:不论我们如何想方设法,羊妈妈始终拒绝接受这个新生的宝宝!也就是说,母爱这时已经无法再产生了。同样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在人类母亲身上:如果新生儿一出生就因为疾病不得不离开母亲,那么在医院治疗的时间越长,母亲对孩子感情漠然的可能性就越大。当然不会像羊妈妈那么绝情,事情也不会那么戏剧性。毕竟人是可以学会了解母爱,而不至于完全听凭激素的控制。否则的话,领养孩子就完全不可能了。一般来说,领养的孩子与陌生的母亲常常是在孩子一岁以后才开始接触的。
领养孩子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从中可以检验究竟母爱是不是可以习得,而不仅仅是本能的反应。不过在我们从根本上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希望先来查看一下本能的特征和本质吧。
动物的精神生活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动物的精神生活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很喜欢这本书,买了好几本
评分很满意,活动买,性价比高,送货快,内容喜欢,为京东点赞。
评分书籍内容很好,物流准时。
评分纸张色彩很有特色!内容也不错!?
评分看云很有意思,识云很有意义。~( ̄▽ ̄~)~~( ̄▽ ̄~)~
评分小小的一本书,可以带在身上,每天观云并记录下来~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好
评分好不好的还得自己来试试,我这个评价为了拿京豆的。
评分绝对好书,发货快,包装好,满分!这次完美无缺!
动物的精神生活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