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巴金创刊并终身担任主编的杂志!
《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萃览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六十年!
2017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大型文学刊物,由巴金创刊并终身担任主编的《收获》杂志创刊60周年。60年间,《收获》佳作迭出,硕果累累,它以兼容并包和自由闳放的精神,文坛风流,向读者奉献了各个时期具影响力的作家的重要的作品。上海九久读书人携手人民文学出版社,特别推出《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既是回望《收获》杂志的60年,更是为了回应各方人士对这一盛事的热忱关注,同时供喜爱文学的读者品阅收藏。
这套纪念文存由《收获》编辑部主编,选收《收获》杂志历年发表的优秀作品,遴选范围自1957年创刊号至2017年第2期,共29卷,按不同体裁编纂,其中长篇小说11卷、中篇小说9卷、短篇小说4卷、散文4卷、人生访谈1卷,总计160余部长、中、短篇小说,及120余篇散文随笔作品。除长篇各卷之外,其余均以刊出时间分卷或编排目次。由于剧本仅编入老舍《茶馆》一部,故与同时期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合为一卷。
为了彰显这套丛书经典大气的品格,总体装帧设计上,编撰者亦是绞尽脑汁,封面构图上秉持着“删繁就简,妙语者不必多言”的原则,借助书名等字体的巧妙安排,使整体看上去对称与均衡。色彩方面使用大面积的专色蓝和烫银以及总套名“收获”浮雕凸版工艺,书顶、书口、书根三部分镀银,外加大16开的纸面精装形式,气质典雅的象牙白优质内文纸和150克深蓝卡的封面用纸,使得整套丛书的品相庄重而不呆板,含蓄却不简单。
内容简介
“我的语言真正成熟表现在《富萍》。《富萍》是平白的、干净的语言的开始,会斟酌、寻找合适的表达。进入一种命运。”——王安忆
《富萍》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长篇小说名作,是《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长篇小说卷之一种。
2017年恰逢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中国当代文学的半壁江山”的《收获》杂志创刊60周年。上海九久读书人携手《收获》杂志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这既是回望《收获》杂志的60年,更是为了回应各方人士对这一盛事的热忱关注,同时供喜爱文学的读者品阅收藏。
《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是限量发行,由《收获》编辑部主编,选收了《收获》杂志历年发表的优秀作品,遴选范围自1957年创刊号至2017年第2期,共29卷,按不同体裁编纂,其中长篇小说11卷,中篇小说9卷、短篇小说4卷、散文4卷、人生访谈1卷,总计一百六十余部长、中、短篇小说,及一百二十余篇散文随笔作品。除长篇各卷之外,其余均以刊出时间分卷或编排目次。
《富萍》描写的是一群移民过来的“上海人”,也就是生活在这座城市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生存境遇,喜怒哀乐况味人生,当然着笔多的还是富萍。这个从小就失去至爱的乡下妹,是怎样融入上海人当中的。面对这座华美的城市,她的内心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如同整个上海,整个世界在变一样……
作者简介
王安忆,生于1954年,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在《儿童时代》社任编辑。1980年参加中国作协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年底学习结束回原单位。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年调入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
精彩书评
卑微人生的破茧之旅。
——书评人、资深编辑李庆西
看了《富萍》,更加坚定我,在常人看来很不“听话”的孩子,总是有自己所坚持的原则。
——豆瓣读者小熙
小人物的自尊自爱,和过日子的劲头,是从窘迫的境遇中慢慢练就的。我就喜欢看这样的故事。仿佛再坏的生活,总有释然的出口;再卑微的人,也有滋有味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在这个城市里,你我他都这么渺小,却又那么鲜活。王安忆写的很细碎,但是决不罗嗦,我觉得她很厉害。
——豆瓣读者橘子味
一个普通女性的史诗,如此真实,坚韧,彰显王安忆的功力。
————豆瓣读者豪情只一斤晚照
《收获》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史。
——著名作家陈村
就像梨园艺人忘不了初次粉墨登场的舞台,我至今难忘屡次投稿碰壁时《收获》的知遇之恩,或许是提前了一两年,或许是在关键时刻将我推上了文学舞台。
这套纪念文存,让我们看到了《收获》六十年的高度、宽度,还有经常被人遗忘的长度。
——著名作家苏童
新时期以来,在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一些概念,很多都是由《收获》通过它的作品提供支撑,提供佐证的。这样一种鲜明的编辑思想也保证了这个刊物的品质,这种品质对中国当代文学、对广大的读者是一份福音。《收获》有资格在六十周年推出这样一套纪念文存。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
《收获》创刊60年,出版这样一套非常精美、非常典雅、非常庄重的一套文集,我觉得非常恰当,另外这套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出版社的品牌,有悠久传统的出版社,代表国家形象的文学出版社,以及九久读书人这样一个新锐,长期以来持续地关注中外文学创作的这样一个出版机构,来共同出版这套书我觉得真是再恰当不过。
——著名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
目录
一奶奶1
二东家10
三富萍20
四吕凤仙29
五女中39
六“女骗子”49
七戚师傅59
八祖孙69
九舅妈78
十孙达亮89
十一小君99
十二剧场109
十三请奶奶看戏119
十四过年129
十五年后140
十六孙子150
十七不辞而别160
十八舅甥170
十九母子180
二十大水190
精彩书摘
十九母子
…………
后来,他认识了那个住在旱桥底下的扬州姑娘。她先只是替他母亲提煤渣回家,并没进门。以后的几次就进门了,坐在桌边,帮他们母子糊纸盒。他就问她有没有跟船出去过,船要经过一些什么地方,日行几里,等等的问题。现在,他长大了,不像小时候那么内向,要豁朗得多。他母亲禁止他配钥匙之后,他又迷上了修理拉链,钢笔,雨伞,以及更为精密的座钟,收音机,缝纫机,他喜欢机械一类的东西。那几户拾荒的人家,凡收上来这类破玩意儿,都送到他这里,有当无地拆拆装装,竟也有修好了再能派用处的。所以,实际上,他已成了一个小小的修理匠。可惜,他们这一带,少有人家拥有这样的用品,他的名声又不可能传到更远去。所以,这个才能就无法为谋生所用。不过,此时,老工友,他称为老伯伯的,帮他奔走申请了一份残疾人生活补助,虽然菲薄,但总归是固定的收入。他母亲年岁大了,干不动重活了,邻人让出纸盒厂的一份计件工给她,母子俩从早不停手地糊到晚,再挣得一份进账。自从富萍来过一次,就时常来了。她很快就学会了糊纸盒,速度虽然跟不上他们母子,但对初学者来说,就相当不坏了。她坐在这间屋顶透亮的小披屋里,糊着纸盒。屋子里有一股湿潮的霉味,但被又一种室外的泥土,干草,太阳的气味盖住了,就显得比较洁净和新鲜。炉子上滚着一些土豆,山芋之类的炖菜,散发出酱油的带有酵味的咸酸气,是母子俩的饭食。富萍心情很安谧,因为这对母子都生性安静,还因为,这两个人的境遇甚至连她都不如,可是也过得不坏。
她很乐意回答这个青年的问题,虽然并不以为这有什么可说的。出船,做工,提水,烧饭,停岸,过宿,不就是这些?但这青年却很感兴趣。她发现他有些像舅舅,像在哪里?就是舅舅同她说故事,帽子挂在月牙儿的钩上,那样的地方。好像他们不是大人,而是两个小孩子。她和他们母子都想起他们其实是见过面的,在那戏院子里,他母亲拉这姑娘和他们坐在一起!这青年就想起当时她站在过道中间,张皇失措的样子,很叫人怜惜呢!现在,他们已经是熟人了。这姑娘有时候会提来一篮煤渣,并且帮他们和煤面,做煤基。有一日太阳好,她一早就来了,将屋里东西全拖出去,被褥也抱出去,在太阳里晒着。自己登着一架木梯,将顶棚全糊上了。报纸掩住了黑暗霉烂的屋顶,房间变得明亮了,充斥了浓烈的油墨香,吃足太阳的家什被褥散发出饱满的干爽气味。又有一日,她提来一篮子猪的大腿骨,洗干净,放在木柴墩上,用斧背啪啪地砸几下,就烂了。放上水,葱姜,黄豆,在炉子上炖着,一会儿便香气四溅。披屋里就有了一股富足的气味。这天,他母亲一定要留姑娘吃饭,姑娘执意不从。母亲使劲将她往门里拽,她拼命往外挣。这时,他忍不住说话了。他是说:让你留你就留嘛!带了些武断和不耐。姑娘怔了一下,然后便像受了惊的鸟兽一样,挣脱了身子,飞快地跑了。接下来的几日,她都没来。以为她不会来了,可她却记得去纸盒厂送货领料的日子,准时来了。借了一部手推车,将糊好的盒子装上车,推走了。回来的时候,母亲又要她留下吃饭。她不作声,儿子就在披屋里说:人家不愿留,不要硬留。不料她对他母亲说:吃就吃!他母亲忙着添菜去了,她把纸板搬进披屋。大部分安置在屋角的一口木箱上,小部分放在床上好拿的地方。青年伸手取过一叠,在桌上熟练地工作起来。两人各自忙着,都不说话,房间里很静,炉上焖着一锅菜饭,不时从锅盖沿下发出“咝”的一声。她走过去,将饭锅略斜着,慢慢在炉上转着。房间里暗下来,门外却亮着,她的侧影就映在这方亮光里面。
吃饭时,母亲问她:不回去吃饭,舅舅他们会等吗?她说:不碍事,今晚上他们全去吃喜酒了。问是谁的喜酒,答是一个亲戚。你怎么不去?母亲问,她就没作声。
…………
二十大水
…………
披屋里,东西都摞了起来。两张床叠着,底下床里,坐了那母子。
母亲在床这头,悬了脚剥毛豆,儿子靠着半张方桌,摆弄一架收音机。那半张桌上,放了一个煤炉,炉上炖着一锅鸭壳子汤。富萍坐在上层床上,头顶到顶棚了。她在腿上放一块搓衣板,当桌子,糊着纸盒。见孩子们来,就高声叫他们上床。床上哪坐得下啊,最小的就攀着床架上了二层。互相问了好,又问学校几时开学,舅舅舅妈有没有出船。说了会闲话,大孩子就说了今天的来意,原来是奉父母的命,来帮富萍他们搬家。水上运输队将戏院子开出来,让坍了屋的职工去住。舅舅舅妈想到富萍家的披屋不保险,就去占了块地方,安好床板什么的,让他们趁早过去,等屋坍了就不好办了。那母亲先还推让,富萍却说:搬就搬!说着,将小的放下水里站着,然后用块大油布,将纸板纸盒严密地包起来,扎好,交给大孩子接着。自己再下了床,站到桌上,往摞起的箱子里捡出各人的换洗衣裳,卷起来,叫年轻人背着。米,煤,菜,归拢起来,自己拿。婆婆呢,提炉子,连带炉上的砂锅。富萍又细细在屋里看一遍,关上窗户,锁上门。婆婆住的小披屋也锁好,关上窗。一行人出发了。
孩子们事先借了一条船,停在最近的河边上,但也要穿几条街呢!好在人多,东西一分也就不多了。那年轻人腿不管用,可拄着拐,走得不比谁慢。身上还交叉背两个包,一包衣裳,另一包是他的电烙铁,电表什么的宝贝。身上湿就不管了,反正湿天湿地湿衣裳。一路走,一路说笑,路上有人停下脚来,看这支奇怪的队伍。他们就对着他笑,笑得他不好意思,转过脸走开去。终于上了船,船是舢板船,坐定以后,就离了岸。走了一段,孩子嫌船走得慢,三个孩子扑通通跳下水去,后边一个,两边各一个,推着船走。小女孩子坐在婆婆的怀里,从篮子里取出馒头吃。炉子一直燃着,飘着鸭的肉香。富萍正划船,忽然一个转身,丢下桨,对了水要吐,却又吐不出。只有婆婆一人看见,暗自笑了。那青年望着涨水的苏州河,河面开阔,河水清泠,船抬得很高,几乎与岸齐平。沿岸的大仓库,还有人家,画卷似的慢慢展开,罩着水色。天也罩着水色,一律发出青蓝的颜色。人在其间活动,都变得薄薄的,绢人儿似的。三个小孩子推着船,其实是在嬉水,将身子浮在水面上,脚踢打着水。婆婆问怀里那个小的: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是观音边上的莲花童子,专来送子的。富萍一下子红了脸,低下头去,再没抬起来。
……
富萍/《收获》60周年纪念文存:珍藏版.长篇小说卷.2000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