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收集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中医药领域十余年间发表的观点较为鲜明、影响较为深远的文章、论文及采访记录。
《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共八章,內容涉及中医本质解读、湖湘中医文化、中医人才培养、学科创建、学术争鸣、中医+思维、未来视角、中医百态等方面,视角独特、思想荟萃。
《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旨在通过《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给予广大中医学子信心,激发中医药业內外人士关注并思考中医药,为学术开拓提供思路,从而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周易.系辞上》有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智)者见之谓之知(智)。”学术的本身正因为有不同的观点才能繁荣与发展。
《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可供广大中医药人员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第一章 解读中医
一 五种属性决定中医本质
二 中医:“和”文化孕育的“和”医学
三 中医药因需要而存在
四 中西医当相互促进和补充
五 吾以“四自”省吾身——来自中医药文化研究之路上的反思
六 吾以“四诊”唤他觉
七 中医文化漫谈
八 名老中医是中医发展的活水源头
第二章 人才培养
一 把握本质谈中医传承和创新
二 立足“和”文化谈中医人才培养
三 我心目中的大学和学者
四 中医教育者应是引导者与激励者
五 说师论教
六 中医药高等教育应培养全人
七 实现中医梦,需要仰望星空并脚踏实地
八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好中医
九 中医院校加强中医文化教育的理性思考
十 综合医院发展,“西学中”教育不可少
十一 如何开展好现代师承教育
十二 现代护理应融人中医文化
第三章 湖湘中医
一 探索湘医源流,打造现代湖湘中医文化
二 再论湖湘中医文化
三 三论湖湘中医文化——打造现代湖湘名医
四 马王堆古医书养生思想浅谈
五 论马王堆养生文化的产生背景
六 论马王堆养生文化的历史地位
七 论马王堆养生文化的价值取向
八 马王堆医学传播方式的思考
第四章 学科创建
一 论中医“治未病”的源流
二 突出中医特色,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
三 应时代之需创立中医亚健康学
四 从中医文化角度谈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优势
五 中医亚健康学学科建设在大数据时代的思考
六 中医亚健康学科发展迅速
七 中医亚健康学发展现状与思考
八 中医亚健康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第五章 学术争鸣
一 中医中药源远流长生机无限——剖析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一文
二 从熊继柏医案看——发挥中医优势救治急症难症
三 中医发展需要批判精神
四 “三化”制约中医药发展
五 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在哪里
六 以中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中医药发展模式变革
七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要有中医味儿
八 “他者”眼中的“他者”——浅谈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医
第六章 “中医+”思维
一 中医药行业需要“中医+”思维
二 “中医十”思维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探讨
三 “中医+”思维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
四 “中医+”思维促进中医亚健康学发展
五 以“中医+”构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六 “中医+”思维培养拔尖人才
七 基于“中医+”思维的湖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第七章 未来视角
一 从中西医学的异同探讨中医证候基因组学
二 追求国际范勿忘本色
三 中医应适当后现代化
四 构建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标准体系
五 以规范保障中医健康管理长足发展
六 中医药文化应如何进行科普传播
第八章 中医百态
一 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与践行者——何清湖
二 熟读经典,回归本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谈中医经典阅读
三 后世养生文化的源头活水——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谈马王堆古汉养生文化
四 中医亚健康学:健康路口的“红绿灯”
五 壶丹济世,万象回春——我看方回春堂
六 追溯湖湘中医源流,解读现代中医养生——走进《马王堆古汉养生大讲堂》
七 医不贵能愈病 而贵于能愈难病——评《中医创造奇迹——熊继柏诊治疑难危急病症经验集》
精彩书摘
《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
·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念
正如笔者曾说:中医作为一门有理有据且有用的学科,是符合科学的,其具有的是独特的中国科学思维。而中医人传承的难点和关键点就在于能否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
无数前辈学者在谈到中医传承的问题时无一例外地会强调中医思维的培养。中医思维正是中医科学观的意识思维体现。没有形成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念,造成越来越多的中医学子对于中医学理论的掌握仅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使越来越多的中医从业人员在诊断疾患和处判针药的过程中,因为不会运用中医思维而走上了“过分依赖医学检验结果”和“机械刻板地依据病名开药”的不归路,大大有悖于中医的根本理念。
中医科学观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始终不脱离事物的形象系统,再辅以抽象思维进行归纳演义;现代科学观,则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必须充分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基础之上进行推断。而当代中医学子主要是接受现代科学思维教育成长起来,因为早期日常所接触到的都是具有现代思维的事物,也因此习惯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正是中医理论的科学观念与现代学子所习惯的现代科学观念的不一致造成了中医药学子们在学习上的困难性,这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学习中医的信心。
中医科学观的产生,离不开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中医学的许多概念如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以及“观物取象”及“取类比象”等认识事物的方式,皆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可以说,中医学就是中国哲学思想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体现,是其载体之一。所以,想要准确地传承中医药、正确地创新中医药,要求我们中医人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而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又要求我们从中医传统的哲学思维中去找寻方法。
把握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
经验是中医这门学科得以延续和传承的重要保证。笔者常与人开玩笑说:“中医的门诊量与中医的年龄成正比、与老中医的胡子长度成正比。”生活中人们常以“名老中医”为尊,而国家评判名医的标准之一是“行医30年以上”,国医大师的标准之一是“55年以上的临证经历”,这一切都在强调经验对于中医传承至关重要。
许多人会对经验积累感到迷茫,以为经验全在于临床。而在笔者看来,一个完备的中医传承过程至少应当把握对于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
一是古圣先贤的经验。
这一部分经验就存在于浩若烟海的中医典籍之中,作为中医学子应当大量反复地阅读中医典籍,中医作为一门“以人为本”的医学,没有包治百病神方,有的是诸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典型案例;没有“一是一、二是二”的绝对真理,有的只是“以不变应万变”的灵活方法。因此,大量反复地阅读中医典籍,是了解各式各样案例、掌握林林总总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积累古代先贤经验的唯一方法。
二是当代名医名师的经验。
跟名师是经验传承的关键环节,名医名师在临床上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对于中医典籍也有着独到成熟的见解看法,笔者常说“医者之意是中医传承最难把握的关键”,而名医名师通过口传心授,对学生在医书和临床上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是弥足珍贵的,可以说学习名医名师的经验是跨越书本和实践所遇难题的捷径。
三是自己个人的经验。
古人常言“知行合一”,今人亦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己在不断的学习研究过程中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反复复临床”,从而将在中医典籍中学习到的古人经验和跟名医名师学到的经验在临床中得到验证,最终形成属于自己个人的经验,才标志着一个中医基本完整地完成了传承阶段。
……
前言/序言
时光荏苒,有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已在中医药领域求索、奔走三十余年。相较于中医学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以及博大精深的深刻内涵,几十年的孜孜努力不过滴水人海般了无声息。但作为一个中医人,一名立志为百姓健康事业鞠躬尽瘁的医学者,即使望中医学渊深之洋而自觉肤浅,也务必要勉励自己,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之志,心无旁骛地求索终身。
回溯中医药发展的漫漫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门学问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破土成苗,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金元明清、民国至今各代,它不仅深扎广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更经由代代名师反复验效、百炼成金;既经历过强势外学的屡屡冲击,又接受过先进人士的救亡改造,新中国成立后更有无数仁人志士进行着前赴后继、见仁见智的探索努力。时至今日,尽管为数不少的学界人士、平民百姓依然对中医中药有着不同见解和各种疑惑,但这些是各类学科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探讨声、质疑声、否认声不绝于耳,而中医学依然代代传承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传统医学技术有如是历程者可谓仅中医药一者耳。中医学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永葆生机,乃源自于社会、人民的自发需求,源自于这门学科的自然生命力和价值体现。
反观中医药发展的当代价值,我想至少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加以体现。文化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优秀医学,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等理论思想汲取了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平衡观念、统一变易理念;中医学崇尚医德,追求“大医精诚”则是传统文化义利相济、仁者爱人的德质体现;中医的养生讲究“调和适度”、治疗强调“中病即止”等正是源自传统文化里执中致和的核心精神,可以说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表达方式、思维模式无不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应用中的优秀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日渐受人瞩目的今天,中医学也必将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者绽放强光。临床上,面对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激增,各类慢性病侵扰所带来的健康难题,现代医疗手段亦捉襟见肘,也倒逼西方医学模式做出改变;但作为一直以崇尚自然、掌控宏观为思维特点的中医学从一开始就有着应对复杂健康形势的先天条件。同时,面对人们对于预防、养生等更高的健康要求,素来以“治未病”作为医学追求的中医中药更是独具优势,中医学在未来医学领域中必将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科研方面,陈可冀院士的“血瘀研究”、科学家屠呦呦的“青蒿素提取”等种种突破进展无不源自他们对中医典籍的深入钻研,中医药浩瀚典籍中孕育着这门学科得天独厚的原创资源,昭示着后人在中医药科研领域的广阔前景。产业方面,仅就湖南省而言,目前得以上市的医药公司其支撑产品竟无一例外全是中医药产品,为一方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预想中医药产业未来在市场中还能够爆发出怎样的惊人潜力。政策方面,自2003年起国家便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条例》推动了中医药的法治进程;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则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医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发展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2016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医药法》双双出台,成就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与此同时,国家还在致力着手建立中医中药独立的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为中医药争取国际合法地位做着积极努力。凡此种种,显示着中医药在政府推行的各类政策支持下正步步抬升学科地位并逐步走向国际。
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