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

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玉 著
图书标签:
  • 应急通信
  • 通信技术
  • 应急管理
  • 框架体系
  • 无线通信
  • 网络安全
  • 信息技术
  • 灾害应对
  • 技术发展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67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48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孙玉院士技术全集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的基本内容取自孙玉院士本人从事通信系统总体设计和国家应急通信系统前期总体工作的体会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作者是中国工程院zi深院士,对我国应急通信系统的研制与建设有很多自己的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了应急通信的总体概念和应用分类,分析归纳了国际上应急通信技术发展和标准研究的概况,讨论了应急通信系统的总体分类和设计原则,以及各类应急通信系统可能适用的技术体制和建设原则,提出了支持我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的技术性建议。

作者简介

孙玉,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4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作为主要成员承担了我国**颗原子弹试验遥控系统设备研制,我国**代火箭试验遥控系统研制和我国**代洲际导弹飞行安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作为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主持了超远程散射数字传输系统研制、我国**代程控交换技术攻关、我国**代ISDN试验/试用网总体设计、三峡工程通信网总体设计、军事战略通信总体设计和发展规划。

目录

一、应急概念讨论 1
(一)应急的概念 1
(二)应急因素分析 2
(三)应急当事人分类 2
(四)突发事件分类 3
(五)突发事件分级 6
(六)突发事件过程及其应对方式 6
(七)我国已经采取的应急措施 7
二、应急通信总体概念讨论 9
(一)应急通信的概念 9
(二)关于应急通信系统的使用要求 10
(三)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对于应急通信的需求 11
(四)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支持抢救工作的应急通信需求 13
(五)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支持恢复重建工作的应急通信需求 15
(六)应急通信的使用要求归纳 15
(七)应急通信与应急通信指挥的概念 17
三、美国应急通信概况 19
(一)美国应急通信应用概况 19
(二)美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概况 20
(三)美国应急通信管理机构 23
(四)美国国家应急通信计划 23
四、日本应急通信概况 31
(一)日本本州岛地震中的应急通信应用概况 31
(二)日本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情况 32
(三)日本防灾专用无线通信网 33
(四)在民用通信网中嵌入应急防灾功能 35
(五)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36
五、欧洲应急通信概况 38
(一)欧盟e-Risk系统 38
(二)欧盟基于卫星的应急通信基础设施——WISECOM 39
(三)英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情况 43
(四)德国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情况 44
六、ITU-D关于应急通信应用管理的建议摘要 46
第一部分 灾害预防、灾害反应和电信手段 46
(一)电信在减灾赈灾中的作用 46
(二)应急通信的组织框架 47
(三)监管框架 48
第二部分 应急通信的实施方面 52
(一)电信作为应急管理的工具 52
(二)公用通信网 53
(三)互联网 54
(四)专用网 55
(五)业余无线电通信业务 58
(六)新技术和新实践 60
(七)应急通信技术选择 60
七、ITU-R关于应急无线电通信标准的建议摘要 62
(一)ITU-R的任务 62
(二)有关应急通信的ITU-R建议和报告 63
(三)ITU-R M.693建议摘要 64
(四)ITU-R M.830-1建议摘要 64
(五)ITU-R S.1001-1建议摘要 65
(六)ITU-R M.1042-3建议摘要 67
(七)ITU-R F.1105-2建议摘要 68
(八)ITU-R BT.1774建议摘要 69
(九)ITU-R M.2033号报告摘要 70
八、ITU-T关于应急通信标准的建议摘要 78
(一)ITU-T在应急通信标准化方面的任务 78
(二)有关应急通信的ITU-T建议 78
(三)未来的挑战 79
(四)ITU-T E.106建议摘要 80
(五)ITU-T E.107建议摘要 81
(六)ITU-T Y.1271建议摘要 81
(七)ITU-T J.260建议摘要 85
九、其他国际组织关于应急通信标准的研究进展 88
(一)欧洲的通信标准化组织(ETSI) 88
(二)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 89
(三)第三代合作伙伴组织(3GPP) 90
(四)第三代合作伙伴组织的平行机构(3GPP2) 90
(五)电信行业协会(TIA) 90
(六)应急通信业务(ETS)委员会(T1) 91
(七)美国电信产业解决方案联盟(ATIS) 91
十、我国有关应急通信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有关应急通信的摘要 93
(一)总则 93
(二)预防与应急准备 95
(三)监测与预警 95
(四)应急处置与救援 98
(五)事后恢复与重建 100
十一、我国有关应急通信的政策 101
(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有关技术摘要 101
(二)国发[2006]2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
意见》有关技术摘要 102
(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有关技术摘要 104

十二、应急通信系统总体分类讨论 108
(一)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的应急通信 108
(二)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的应急通信 110
(三)事件恢复阶段的应急通信 113
十三、应急通信总体设计原则讨论 114
(一)关于使用要求 114
(二)关于技术实现 114
(三)现实应急通信的普遍问题 115
(四)技术实现与使用要求之间的切磋 117
(五)总设计师的遗憾 117
(六)权宜之计 117
(七)应急通信总体设计原则建议 118
十四、国家国土监控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122
(一)使用要求 122
(二)总体轮廓 123
(三)技术体制讨论 124
(四)实现方案讨论 126
(五)网络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讨论 128
十五、城市和地区联动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134
(一)城市和地区应急联动系统总体概况 134
(二)我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现状 135
(三)我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特点 136
(四)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典型结构 137
(五)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39
(六)一种典型的应急联动通信指挥系统的总体概况 140
(七)支持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通信系统 143
十六、现场抢救指挥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推荐 145
(一)使用要求 145
(二)系统组成 146
(三)主要功能 147
(四)主要技术指标 149
(五)现场网络子系统 151
(六)综合网络控制子系统 152
(七)业务终端子系统 153
(八)综合应用子系统 155
(九)对外通信子系统 156
十七、集群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158
(一)集群通信系统的定义 158
(二)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概况 159
(三)集群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160
(四)集群通信系统考虑的基本问题 160
(五)集群通信的特点 162
(六)集群通信系统的分类 163
(七)集群通信系统的组网方式 164
(八)集群通信系统的功能 166
(九)集群通信系统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168
十八、对讲机通信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169
(一)无线电对讲机概况 169
(二)专用与公用通信系统的区别 170
(三)专用通信系统的功能特点 171
(四)专用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172
(五)无线电对讲机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 173
十九、现场电视转播系统总体框架推荐 176
(一)概述 176
(二)主要功能 177
(三)主要性能 177
(四)网络构架 179
(五)硬件总体设计 180
(六)现场音视频采集传输系统 181
(七)主机存储系统 182
(八)电信业务系统 183
二十、应急通信现场技术支持系统的总体框架讨论 185
(一)问题提出 185
(二)通信技术支持控制中心的总体结构 186
(三)通信技术支持控制中心的技术实现 187
(四)通信技术支持控制中心的基本功能 188
(五)典型无线电传输系统的基本参数 189
(六)应急通信现场技术支持系统的设计要求 190
二十一、现场群众自救和呼救通信总体框架讨论 192
(一)利用互联网的多余能力 192
(二)利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属性 193
(三)利用临时轻便无线基站 193
(四)VoIP系统的利用 193
(五)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功能应用 194
(六)人身安全确认系统 194
(七)空间位置指示 194
(八)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 195
(九)利用灾难信号控制系统停止系统运行 195
(十)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通信设备的应用 195
(十一)关于现场群众自救和呼救通信讨论的结语 195
二十二、应急通信设施的综合利用讨论 197
(一)问题的提出 197
(二)国家国土监控系统的综合利用 197
(三)城市和地区应急联动系统的综合利用 198
(四)突发事件现场最高指挥通信系统的综合利用 199
(五)集群通信系统的综合利用 200
(六)对讲机通信系统的综合利用 200
(七)应急通信现场技术支持系统的综合利用 201
(八)关于应急通信系统综合应用的结语 202
二十三、“美国2006应急通信白皮书”值得研究借鉴 203
(一)4点权威结论 203
(二)5个顶层建议 204
(三)27点主要结论 205
(四)15个需要改进的关键领域 206
二十四、应急通信系统与公用电信网络的关系 208
(一)突发事件的影响 208
(二)公用电信网络的基础作用 209
(三)应急通信系统的应急作用 209
(四)公用电信网络的加固措施 210
(五)公用电信网络的应急修补 210
(六)小补丁设计 211
(七)大补丁设计 213
(八)关于应急通信系统与公用电信网络关系的结论 214
二十五、空间转信问题讨论 215
(一)空间转信技术发展概况 215
(二)空间转信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218
(三)空间转信在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219
(四)空间转信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220
(五)关于空间转信的建议 220
二十六、关于增强国家应急通信能力建设的建议 221
(一)制订“中国国家应急通信计划” 221
(二)起草“国家应急通信系统体系框架” 221
(三)进行国家应急通信现有装备普查 222
(四)在我国举办“应急通信装备世界展览会” 222
(五)成立“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应急通信专家委员会” 222
(六)设立应急通信国家发展专项 222
(七)建立“国务院信息办应急通信技术支持基地” 223
(八)应急通信专题研究题目建议 223
附录一 电信网络机理分类和通信网络应用分类概要 228
一、电信网络的产生背景 229
二、电信网络机理分类 231
三、通信网络概念演变 236
四、通信网络应用分类 237
附录二 通信网络的网络对抗和网络防卫框架 241
一、通信网络的网络对抗体系结构 242
二、通信网络攻击 244
三、通信网络防卫 246
四、通信网络安全防卫体系结构 248
五、网络安全法制方面 249
六、网络安全管理方面 249
七、网络安全技术方面 253
八、网络安全人才方面 254
九、国家通信网络的网络安全防卫体系 256
附录三 美国应急通信白皮书概要 257
一、4个权威观点 257
二、提出5个顶层建议 258
三、得出27点结论 260
四、提出16点需要改进的关键领域 267
五、白皮书最终结论 272
结语 273
参考文献 275
全集出版后记 283
深度解析:构建未来应急通信的智慧蓝图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全球格局中,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以及复杂性都在不断提升。无论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还是重大的社会动荡,都对传统的通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确保信息在危机时刻能够畅通无阻,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构建一个强大、灵活且智能化的应急通信系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勾勒出其核心技术框架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应急通信的时代挑战与核心需求 本章将首先审视当前全球范围内应急通信所面临的严峻现实。我们将分析各类突发事件的典型特征,例如: 灾害的分布与演变: 从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到疫情蔓延、核泄漏等技术性灾难,其发生机制、影响范围以及对通信基础设施的破坏程度各有不同。 事件的规模与持续性: 突发事件可能从区域性小规模事件迅速升级为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危机,其通信需求也随之呈指数级增长。 信息传播的复杂性: 危机时刻,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至关重要。谣言、虚假信息以及恶意攻击都可能干扰正常的通信秩序,加剧恐慌。 多方协同的必要性: 应急响应涉及政府部门、专业救援队伍、医疗机构、通信运营商、社区组织以及普通民众等多个主体,他们之间的有效信息共享和协同指挥是应对危机的生命线。 通信基础设施的脆弱性: 传统通信网络在灾难面前往往不堪一击,面临电力中断、基站损毁、线路断裂等问题,急需具备高韧性、快速恢复和独立运行能力的通信方案。 在此基础上,本章将系统性地梳理出应急通信的核心需求,涵盖: 可靠性与韧性: 无论在何种恶劣环境下,通信链路都必须保持稳定,并具备快速自愈和重构能力。 实时性与低延迟: 关键信息的传递必须做到毫秒级响应,以支持实时的决策与指挥。 广覆盖与泛在性: 信号能够覆盖受灾区域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传统网络失效的区域也能提供通信服务。 安全性与保密性: 敏感的指挥信息和救援数据需要得到严格的保护,防止泄露或被非法访问。 互操作性与兼容性: 不同类型、不同厂商的通信设备和系统之间能够实现无缝连接和信息交互。 易用性与可扩展性: 系统部署简单快捷,易于操作,并能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灵活的扩展。 智能化与自动化: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通信资源的智能调度、故障的自动检测与修复、以及信息的智能分析与预警。 第二章:支撑未来应急通信的关键技术要素 本章将深入剖析构成未来应急通信总体框架的技术基石,逐一阐述其原理、优势以及在应急场景下的应用潜力。 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 5G/6G及未来通信网络: 5G/6G在超高带宽、超低延迟、海量连接方面的优势,能够支持高清视频回传、无人机通信、AR/VR辅助指挥等新应用。我们将探讨其在紧急情况下的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特性如何赋能应急通信。 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不受地面基础设施限制,能够提供全球覆盖,是应对大规模地面网络瘫痪时的关键补充。本节将介绍低轨卫星星座(如Starlink)、高轨卫星的最新发展及其在应急通信中的部署模式。 非地面网络(NTN): 包括无人机、高空气球等平台搭载的通信基站,能够提供临时的、灵活的、可移动的通信覆盖,尤其适合快速部署到灾区。 专用频谱与频谱共享: 探讨如何为应急通信分配专用频谱,以及利用动态频谱共享技术,在不干扰现有服务的情况下,快速开通临时通信网络。 LoRa、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 适用于部署大量的传感器节点,用于环境监测、资产追踪、设备状态上报等,为应急响应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智能化的网络架构与管理: 软件定义网络(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通过软件控制网络流量和功能,实现网络的灵活配置、快速部署和动态重构。 边缘计算(MEC): 将计算能力下沉到网络边缘,靠近数据源,减少数据传输延迟,支持本地化的实时数据处理和决策,例如本地化视频分析、AR/VR渲染等。 多接入边缘计算(MEC)与分布式云的协同: 探讨如何利用分布式云的弹性资源,与边缘计算协同,构建更强大、更具弹性的计算和通信平台。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 智能流量调度与负载均衡: AI可以实时分析网络拥堵情况,优化数据流路径,确保关键通信的畅通。 故障预测与自愈: ML模型能够学习网络运行规律,预测潜在故障,并自动触发修复机制。 信息智能分析与预警: AI可以从海量信息中提取关键洞察,识别潜在威胁,辅助决策者进行快速响应。 自然语言处理(NLP): 支持语音指令、智能客服等,简化用户操作,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区块链技术: 在信息溯源、数据安全、身份认证等方面发挥作用,提高应急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创新的终端与传感器技术: 加固型智能终端: 具备抗摔、防水、防尘、防爆等特性,适应恶劣环境,集成多种通信模组。 可穿戴设备与智能传感器: 用于搜救人员的生命体征监测、位置追踪,以及部署在灾区的环境传感器(温湿度、气体、辐射等)。 无人机与机器人通信: 集成通信模块的无人机和机器人,可以作为移动基站、侦察平台、物资配送载体,并在通信受阻区域建立临时网络。 低功耗、长续航的通信模块: 确保设备长时间运行,特别是在电力供应不足的情况下。 信息融合与协同平台: 统一的数据模型与接口: 建立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标准,实现信息的无缝共享。 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 将通信网络状态、资源分布、灾情信息等与GIS相结合,提供直观的空间可视化管理。 指挥调度平台: 集成多种通信手段、态势感知、任务分配、资源调度等功能,实现高效的协同指挥。 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各参与方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第三章:构建应急通信的总体框架 本章将汇聚前两章的技术要素,勾勒出未来应急通信的总体框架,并探讨其关键的设计原则与实现路径。 分层解耦的网络架构: 感知层: 各种传感器、终端设备、无人机等,负责采集环境信息和用户需求。 网络层: 涵盖地面蜂窝网络、卫星网络、非地面网络、专用无线网络等,实现信息的传输与连接。 平台层: 提供边缘计算、云服务、大数据分析、AI能力等,对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和智能分析。 应用层: 面向指挥调度、公众服务、信息发布、资源管理等各类应急应用。 安全保障层:贯穿整个框架,提供身份认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威胁检测等安全能力。 弹性与韧性的设计原则: 冗余与备份: 关键通信链路和设备采用冗余设计,并提供多种通信手段备份。 分布式部署: 避免单点故障,将网络资源和计算能力分布在多个地点。 快速部署与可移动性: 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组网和灵活部署,如集装箱式基站、无人机基站等。 自愈与自适应能力: 系统能够自动检测故障,并进行快速修复或重新配置网络。 智能化与自主化: AI驱动的智能决策: 利用AI分析实时数据,辅助指挥员进行快速、准确的决策。 自主的网络管理: 网络能够根据通信需求和环境变化,自主进行资源分配和优化。 智能化的信息过滤与分发: AI技术能够帮助筛选出最相关、最准确的信息,并将其有效地分发给需要的人。 安全与隐私的保障: 端到端的安全防护: 从终端到核心网,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 数据加密与脱敏: 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对个人隐私信息进行脱敏。 可信计算与访问控制: 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关键信息和系统。 互操作性与开放性: 标准化接口与协议: 采用国际和行业标准,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开放平台与API: 鼓励第三方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参与,共同构建丰富的应急应用生态。 第四章: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聚焦于实现这一宏伟框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政策、标准、以及成本等方面的挑战,并展望应急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的复杂性: 如何有效地集成多种异构通信技术,并确保其协同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频谱资源的管理与协调: 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应急通信需求,需要创新的频谱管理策略。 网络安全威胁的演进: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手段也在不断演进,如何构建足以抵御未来威胁的安全体系至关重要。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的推进: 缺乏统一的标准会阻碍不同系统之间的协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进标准化进程。 部署与运维成本: 建设一个高性能、高弹性的应急通信系统需要巨大的投资,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益是一个重要课题。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是推动应急通信技术发展和部署的关键。 人才培养与技术储备: 掌握和运用这些先进技术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最后,本章将对未来应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例如: 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深度融合: 实现陆、海、空、天等多维度通信资源的无缝切换与协同。 超智能与自适应网络: 网络能够完全自主运行,并根据极端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环境进行自我优化和修复。 分布式感知与协同决策: 通过海量分布式传感器形成全局态势感知,并实现基于AI的协同式智能决策。 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在应急指挥中的普及: 提供更直观、更沉浸式的指挥协同体验。 量子通信与后量子密码学的应用: 为应急通信提供更高级别的安全保障。 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通信行业从业者以及对应急通信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共同探索和构建一个能够应对未来一切挑战的智慧应急通信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未来城市运行安全的新视角。我一直关注科技如何保障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应急通信并非单一的技术模块,而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生态系统。书中对于“多模态”通信的阐述,让我认识到,在不同环境下,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多种通信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无线电、卫星通信、甚至新型的低功耗广域网技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弹性”的强调,它不是一味追求最高速、最宽带,而是更加注重系统的鲁棒性,即在遭受破坏时,能够保持基本的通信能力,并快速恢复。书中对“智能化”的探讨也让我眼前一亮,预警、决策、调度,都离不开智能化的支持。虽然书中很多技术术语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但我能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理念:构建一个能够经受住考验、灵活应对各种挑战的应急通信网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以及它在保障社会安全方面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

这本《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灾难发生时的通信保障非常关注,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解锁了许多之前模糊的概念。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了整个应急通信体系的脉络。书中对不同通信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如在极端恶劣环境下,卫星通信如何成为生命线;在信息洪流涌动时,如何构建高效可靠的指挥调度系统。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关于“融合”的讨论,它强调了各种通信手段之间的协同与互补,而不是孤立发展。这一点对于提升整体应急响应效率至关重要。书中对于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也颇具启发性,让我看到了5G、6G以及物联网在应急通信领域将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尽管我对部分技术细节的理解还有待加深,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它让我意识到,应急通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层面的协同努力。

评分

《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这本书,是一次关于“联通”的深刻洞察。我一直对在危机时刻,信息如何跨越障碍、抵达最需要的人手中感到好奇。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列举各种通信设备,而是深入探讨了构建一个高效、协同的应急通信网络的“骨架”和“神经系统”。书中关于“分级响应”和“分域保障”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它清晰地描绘了在不同规模的灾害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通信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策略,以达到最优的效率。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标准化”和“互操作性”的强调,这对于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多部门、跨区域的有效协作至关重要。它就像一本指南,指引着如何让不同的通信系统“说同一种语言”,在关键时刻形成合力。虽然书中涉及的技术细节对我来说有一定挑战,但我从中获得的关于系统构建、资源整合以及协同作战的理念,是极为宝贵的。它让我看到,应急通信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智慧的融合,是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共同应对挑战的强大引擎。

评分

《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这本书,为我描绘了一幅关于“生命线”的宏伟蓝图。我一直觉得,在灾难面前,通信是最先需要恢复的关键要素。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连接”的哲学。它从顶层设计的高度,阐述了如何构建一个既有韧性又具有前瞻性的应急通信体系。书中对“协同”与“整合”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单一技术的强大不如多种技术协同作战的威力。它强调了不同通信网络之间如何无缝切换、信息如何高效共享,以及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宝贵的信息传递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探讨感到兴奋,这预示着未来的应急通信系统将更加高效、更加智能,能够自主地进行资源调度和故障修复。尽管我不是通信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所传递的战略性思维和宏观视角,让我对整个应急通信的建设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应急通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对生命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承诺。

评分

读完《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未来通信安全的深度思考之旅。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枯燥的技术问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书中不仅仅是介绍现有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构建一个强大且有弹性的应急通信系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韧性”的探讨,它不只是追求速度和带宽,更关注系统在遭受攻击或破坏时如何快速恢复,如何保证关键信息的传递。书中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论述也十分到位,在强调信息畅通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我曾以为应急通信就是搭建几个基站,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一个完善的应急通信框架,需要包含冗余设计、自愈能力、以及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近实际,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虽然这本书的深度对我这个非专业读者来说,在某些地方需要反复琢磨,但它激发的思考是无价的,它让我对社会的安全保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科技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