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重庆市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中公教育重庆市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的师资和图书研发人员依据教师招聘考试的要求编写而成,反应了重庆市教师招聘考试的考情。通过对近几年重庆市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特点进行的综合分析,本教材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一)有针对性
教育公共基础理论知识繁多,因此要抓住重点,记住核心知识。本书编者以考试大纲和近年的考试真题为依据,确定了本书内容。
(二)具实用性
本书通过对考试真题的统计与分析,归类总结,最终确定了每一部分的核心考点。并在每一个知识板块内容前设置了知识概览,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章节结束都附有实战提升训练,真正让考生能够边学边练、查漏补缺。
购买本书还享有中公移动自习室服务。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重庆市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是中公教育重庆市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相关教师根据重庆市教师招聘考试要求,依据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近几年真题的特点精心编写而成。本教材呈现以下特色:
1.内容充实完备直击考试重点
教材不仅全面覆盖重庆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的全部考点,更符合考试的使用要求。
2.重点难点突出提高学习效率
本书对重要内容添加下划线,使主要内容更加清晰醒目。设置了知识拓展、考题再现板块。知识拓展对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便于考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点;考题再现,为考生精选了有代表性的真题、模拟题,便于考生及时了解真题设置情况,并达到即学即练的目的。本书在每章后还设置了联系题目,以通过适当的练习,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
3.知识概览精细备考实用高效
每章之前均设置有精细的知识概览,旨在帮助考生对全章知识有完整的理解和掌握。
本书定能帮助考生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以短的时间达到好的复习效果。
目录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2)
知识概览(2)
考点梳理(3)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3)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8)
牛刀小试(62)
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65)
知识概览(65)
考点梳理(65)
一、《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65)
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4)
牛刀小试(83)
第三节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85)
知识概览(85)
考点梳理(85)
一、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的概念(85)
二、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现状(86)
三、教育政策法规实施措施(88)
四、教育政策法规实施评估(89)
牛刀小试(91)
第一节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94)
知识概览(94)
考点梳理(94)
一、教育目的(94)
二、教育规律(101)
牛刀小试(103)
第二节教师与学生(107)
知识概览(107)
考点梳理(108)
一、教师(108)
二、学生(112)
三、师生关系(115)
牛刀小试(117)
第三节教育与发展(120)
知识概览(120)
考点梳理(120)
一、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120)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123)
牛刀小试(130)
第四节德育的实施(133)
知识概览(133)
考点梳理(134)
一、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134)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134)
三、德育的实施途径(139)
四、德育方法及运用(137)
五、德育方法的创新探索(139)
牛刀小试(140)
第五节课程与教学(143)
知识概览(143)
考点梳理(143)
一、课程(143)
二、教学(151)
牛刀小试(174)
第六节班主任工作(178)
知识概览(178)
考点梳理(178)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178)
二、班集体的培养(179)
三、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181)
牛刀小试(183)
第七节课外校外教育活动(185)
知识概览(185)
考点梳理(185)
一、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185)
二、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187)
三、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途径(188)
牛刀小试(189)
第一节学生心理(192)
知识概览(192)
考点梳理(193)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193)
二、学生的情感发展(200)
三、学生的人格发展(201)
四、学生心理健康(209)
牛刀小试(211)
第二节教师心理(214)
知识概览(214)
考点梳理(215)
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的职业角色(215)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217)
三、教师心理素质(220)
牛刀小试(226)
第三节学习心理(228)
知识概览(228)
考点梳理(229)
一、学习理论(229)
二、学习动机(242)
三、学习策略(247)
四、分类学习(252)
牛刀小试(261)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66)
知识概览(266)
考点梳理(267)
一、教师职业道德(267)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69)
牛刀小试(275)
第二节教师专业结构、标准与发展(278)
知识概览(278)
考点梳理(278)
一、教师的素养结构(278)
二、教师专业标准(281)
牛刀小试(286)
附录教育学、心理学其他常考知识点(289)
考点1教育的属性和起源(290)
考点2教育学思想(293)
考点3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299)
考点4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300)
考点5学校文化(302)
考点6学制(304)
考点7素质教育(309)
考点8教育的功能(311)
考点9德育内容和德育过程(312)
考点10班级管理(316)
考点11教育心理学的发展(317)
考点12注意(320)
考点13记忆规律的应用(324)
考点14情绪情感(326)
考点15意志(328)
考点16能力(330)
考点17品德(334)
考点18印象形成和群体(336)
考点19教师的期望(339)
考点20知识学习的类型(340)
考点21学习迁移的类型及理论(342)
考点22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347)
考点23教师资格条例(349)
重庆市教师招聘考试课程体系(352)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54)
精彩书摘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一)教育政策的含义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在有关教育学及教育政策学的教科书中,我们也可以见到有教育政策的不同定义。例如:“教育政策乃实现教育目的的公共方针之体系。”“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从以下几方面加深对教育政策的理解:①教育政策的主体。②教育政策的目的性。③教育政策是教育主体为服务于特定的教育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④教育政策是一种关于教育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二)教育法的含义
一般意义上的法,是指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其意志的内容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性、明确性和权威性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教育法是体现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在教育活动中应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教育法规的基本形式:
(1)教育法律:国家立法机构依据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的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法律,着重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有关教育的成文法。
(2)教育条例:国家权力机关及行政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3)教育规章: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权力机关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法律,根据国家或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有关教育的专门的规范性文件。
(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
1.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
(1)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二者的制定都体现了国家在教育工作上的意志,都是为了帮助国家实现教育管理职能以及维护社会公众的教育基本利益。
(2)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教育法规在教育政策基础上,对个体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可以或不可以做什么,以及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后果进行了详细规定。
(3)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
(4)教育政策是实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的保证,制定并正式颁布的教育法规能保障教育政策的实施,并给新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法律依据。
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区别
(1)制定机关和程序不同。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和普遍的约束力。而教育政策则是由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党制定,其本身并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和普遍约束力,亦不具有法的效力。要想使党的教育政策具有普遍约束力,必须按照法定的立法程序,把它提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
(2)表现形式不同。教育法制定以后,以条文形式出现,其规范有着特殊的形式。通常对适用该法的行为模式和后果模式都有明确表述,具有高度的明确性、具体性、公开性和严密的逻辑结构。从词语看,法律条文使用的都是说明式的陈述句,且一般是主语明确的完全句。使人们一看就知道谁必须做什么,谁不得做什么,谁可以做什么。从法律文件的内部结构看,相互协调、门类完备、层次分明,具有系统性。而党的政策的表现形式则多样,如党的决议、决定、通知等,它们大多数比较原则,富于指导性和号召性,一般来说不具有法的严格条文的形式,有些党的政策则不向也不宜向社会公开,甚至有些在党内也不公开。
(3)规范和稳定的程度不同。教育法和教育政策虽然都是一种行为准则,但教育政策的规定一般比较原则、概括,在制定和实施中都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变动性。教育法的规定则是具体、明确,它不仅对人们的行为提出具体要求,而且还指出违反了它将会给行为者带来什么后果。一般来说,法是在总结贯彻政策经验的基础上,集中群众的智慧和意见而确定下来的,因而比政策更为成熟、更为稳定,同时法律的变动要遵循相应的法定程序。
(4)实施方式不同。教育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它不是可做可不做的行为,而是必须做的行为,不为者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党的政策的贯彻执行,主要是靠党员的忠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靠宣传教育、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靠党内纪律和党政组织的作用,它不具有法的强制性。
(四)教育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也称“法源”或“法律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法的渊源,就是指国家根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教育条例和规定。
1.宪法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法律的总章程,是我国一切立法的依据,是我国教育法的基本法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最高层次的法律渊源。其他形式的法律、法规都必须依据宪法制定,并为贯彻宪法服务,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否则归于无效。
宪法作为教育法的法源,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二是直接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宪法》“序言”中第1条、第2条、第3条、第4条、第5条、第27条等,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
《宪法》第19条规定了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目的、基本原则和任务:“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宪法》第46条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教育法律
这里的教育法律是指狭义上的作为一种教育法渊源的教育法律,是由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宪法》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有权制定法律。
依据法律制定机关和调整对象的不同,法律又可分为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两种。
基本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发布的,通常规定和调整某一方面带有根本性、普遍性的法律。《宪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就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
教育单行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的,规定和调整国家教育事业某一方面具体法律关系的法律。通常规定和调整的对象较窄、内容较具体。《宪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和修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编著者: 资深教育研究者团队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以及对教育事业怀有热情的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深入理解教育本质、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探究教育改革前沿的理论与实践平台。本书力求在理论深度、实践广度、前沿性与可读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启发性的教育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教育的根基——教育学原理与历史演进 本部分将系统梳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深入剖析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将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视角,探讨教育的起源、本质、功能以及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 教育的哲学基础: 追溯古今中外的教育哲学思想,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教育观、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性教育、孔子的仁爱与礼乐教育、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等。分析不同教育哲学流派的时代背景、核心观点及其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探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个性发展的人,还是服务于社会整体进步,抑或是两者兼顾? 教育的社会功能: 深入分析教育在社会化、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关键作用。探讨教育如何塑造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模式,如何传递和创新民族文化,如何为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如何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教育在应对社会挑战和推动社会变革中的能动性。 教育的历史演进: 回顾人类教育史的发展脉络,从原始社会的经验传承,到古代文明的学校教育萌芽,再到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重点关注教育思潮的变革,如启蒙运动对理性精神的强调,工业革命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以及后工业社会对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呼唤。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模式的特点、成就与局限,为理解当前教育困境和改革方向提供历史纵深。 教育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系统阐释教育学中的核心概念,如教育、教学、教化、学制、课程、教学法、教育评价等。深入介绍主要的教育理论流派,包括但不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并分析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启示。 第二部分:现代教育的实践维度——教学、课程与管理 本部分将聚焦于教育实践中最核心的三个环节:教学、课程和教育管理,深入探讨如何在理论指导下优化教育实践,提升教育质量。 教学论: 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律与基本要素。分析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如讲授法、讨论法、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并探讨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如何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如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在线学习平台的有效利用等。 课程论: 深入理解课程的内涵、功能与构成要素。分析不同课程类型的特点,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隐性课程等。探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关注课程改革的趋势,如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设计、跨学科课程的整合、STEAM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等。强调课程应反映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并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管理: 探讨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与策略。分析学校组织结构、领导力风格、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等。关注教育改革中的管理挑战,如学校自主权、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等。探讨教育信息化管理、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等新兴管理模式。强调教育管理应服务于教育教学,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教育的创新与未来——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变革 本部分将着眼于当前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教育创新的前沿方向,展望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素质教育的深化与发展: 深入解读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从“应试教育”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健全人格等。探讨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和评价机制的调整,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公平与包容性教育: 探讨教育公平的内涵、实现途径与面临的挑战。关注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残障儿童等)的教育问题,研究如何构建更加包容、普惠的教育体系。探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城乡教育一体化、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等战略。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评价改革: 强调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对其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持续发展的要求。探讨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如职前培养、在职培训、专业社区建设等。深入分析当前教育评价体系的不足,探讨如何构建科学、多元、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学习型社会构建与终身学习: 探讨在知识经济时代,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分析终身学习的内涵、特点和重要意义。研究如何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满足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需求。关注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的角色。 教育技术的融合与发展: 审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对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探讨如何将先进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体验。关注教育技术的伦理问题、数字鸿沟以及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国际教育交流与比较: 关注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改革经验。通过教育比较研究,汲取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精华,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与合作机遇。 结语: 《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不仅是对现有教育知识体系的梳理与总结,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与前瞻性洞察。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贴近教育实践的视角,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刻的学习和研究平台。我们相信,通过对教育根基的理解、对实践维度的精进、对创新未来的探索,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力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朝着更加公平、优质、创新的方向迈进。本书希望能成为所有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同行者,在教育的探索之路上,最有价值的同行者与启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