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与西药临床合理联用研究

中成药与西药临床合理联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俊岭,李国辉 著
图书标签:
  • 中成药
  • 西药
  • 临床用药
  • 合理用药
  • 药物联用
  • 中西医结合
  • 药物治疗
  • 临床研究
  • 处方分析
  • 药物安全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892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596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4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联合全国24家三级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疗机构共同编撰而成,收载642种中成药,涵盖市面各类常见中成药品种。种类更全,信息更*威。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了包含国家*新医保用药以及全国大部分医院正在应用的中成药600多种,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介绍了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现状、互相影响、安全性等,主要内容以各科疾病用药为纲,以常用西药、常用中药为目,略述西药品种,详述了常用中药联合使用西药时的注意事项。

作者简介

曹俊岭 中药学博士,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学部主任,兼任《药品评价》《中国药房》《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环球中医药》等杂志编委;Medical Chemistry Research 杂志审稿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药政策咨询专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管理分会委员;北京药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药理与中成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曾主持研究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科技攻关等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参编著作7部。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概 述

一、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现状

目前,中西药联合使用已成为临床各科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文献报道,某医院随机抽查2012年8月~2013年1月的7165张门诊处方,其中中西药联合使用的处方2313张,所占比例为32.3%。有人专门抽取门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处方,发现中西药联合使用的处方所占比例较大,且各个年龄段比例不同,在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的92603张处方中,63%为65岁以上患者,30%为45~64岁患者,7%为45岁以下患者。其中,不合理联用以及存在潜在相互作用的处方不足5%,合理联合使用的处方符合率>95%,不足5%的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的处方是否会导致不良反应,有待深入研究。可见,中西药联合使用现象十分普遍。临床上把中药和西药简单地放在一起使用,疗效可有提高,但产生的不良反应亦不容忽视。

中西药联合使用,由于其具有增强疗效、缩短疗程、降低毒副作用等益处,故联合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中西药联合使用理论的缺乏,使用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强,导致不良反应增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近些年来,中西药联合使用的合理性引起了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对中西药相互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总结,为中西药合理联合使用奠定了基础。

二、中西药联合使用的发展

中西药联合使用始于明末清初,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晚清著名的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主张“采西人之所长,以补吾人之所短”,尝试使用石膏阿司匹林汤(生石膏加阿司匹林)治疗温病(发热),开创了中西药联用之先河。张山雷创外科用的樟丹油膏[铅丹(Pb3O4)、氧化锌(ZnO)、樟冰、凡士林]也是早期中西药联用的代表处方。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西学中的风气盛行,中西医结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时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南开医学院编写的《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手册》、江苏新医学第一附属医院编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及遵义医学院编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等专著,推动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随着高等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设置及一些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立,使中西药联合使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在国外,日、美、英、荷兰等国家,尤其日本对中西药的联合使用也已加以重视,如日本治疗感冒药“ガセ5号”由半夏、厚朴浸膏、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组成。其他国家如荷兰治疗消化性溃疡药ROTER(乐得胃)由碱式硝酸铋、碳酸镁、碳酸氢钠和弗朗鼠李皮组成。

随着中西药联合使用确切疗效的肯定,国内外对中西药联合使用时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研究,1991年朱建华编著的《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按不同种类疾病介绍了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相互作用;1994年王平主编的《中西药合用指南》出版;1998年英国的JP?格里芬等合著的《药物不良相互作用手册》一书介绍了国外用于临床的60余味植物药(草药)制剂与西药合用可产生不良相互作用。

目前,对于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研究逐渐深入,不只是在增强疗效方面,在相互作用机制、产生的不良反应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相应的学术论文、书籍也随之发表、出版,但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由于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其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不明确,因而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中西药协同治疗的临床探索与实践》 引言 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日益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实现对疾病更全面、更有效的防治,已成为临床医学界关注的焦点。本书《中西药协同治疗的临床探索与实践》正是基于这一时代需求而生。它并非是对单一药物联合应用的简单罗列,而是着眼于中西医在疾病治疗理念、作用机制、病理认识上的差异与互补,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精细化的联用策略,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促进身体整体康复。 本书的核心在于“协同”,而非简单的“叠加”。我们强调,中西药联用绝非“1+1=2”的线性加成,而应是基于对疾病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中西药各自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毒副作用的全面掌握,进而实现药效的增强、不良反应的减缓、治疗周期的缩短,最终达到“1+1>2”的协同增效目标。这种协同,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基础之上,是对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 第一部分:中西药协同治疗的理论基石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中西药协同治疗的理论基础,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 第一章: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在中西医结合中的融会 1.1 中医的整体观与脏腑经络学说: 详细阐述中医如何看待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辨证论治”作为中医核心思想,如何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强调中医的治疗并非针对单一症状,而是调理人体失衡的整体状态。 1.2 西医的靶向性与病理生理学: 介绍西医在认识疾病时,如何聚焦于具体的病原体、分子机制、细胞功能异常等。分析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如影像学、生化检测、基因检测)如何精确锁定病灶。阐述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西医干预的基础。 1.3 整体观与靶向性的辩证统一: 探讨如何将中医的整体调节理念与西医的精准靶向治疗相结合。举例说明,例如在肿瘤治疗中,中医的扶正培本与西医的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强调认识到人体的复杂性,既要关注局部病灶,也要顾及全身的生理平衡。 1.4 辨证论治与个体化治疗的契合: 分析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与西医的个体化用药理念的内在联系。说明如何通过辨证分型,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生活习惯等,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中西药联合治疗方案。 第二章:中西药药理与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2.1 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解读: 深入解析具有代表性中药的化学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揭示的多种生物活性。例如,阐述黄芪的黄酮类成分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丹参的丹参酮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机制等。 2.2 西药的作用机制与优势: 详细介绍常见西药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及药理效应。例如,抗生素如何杀灭细菌,降压药如何拮抗血管收缩,抗肿瘤药物如何抑制细胞增殖等。 2.3 中西药在药效动力学(PD)上的协同与拮抗: 分析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时,可能出现的药效增强(协同)或减弱(拮抗)现象。举例说明,如某中药成分可能增强某种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或某种西药可能影响中药的药效发挥。 2.4 中西药在药代动力学(PK)上的相互影响: 探讨中药成分对西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过程的影响,以及反之亦然。例如,某些中药成分可能诱导或抑制肝脏代谢酶(如CYP450酶系),从而改变西药的血药浓度,增加或降低其毒副作用。详细阐述此类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 第三章:不良反应的规避与管理 3.1 中药与西药常见不良反应解析: 全面梳理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中药和西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损伤、肾损伤、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 3.2 中西药联用导致不良反应的机制: 分析中西药在协同或拮抗过程中,可能加剧不良反应的内在机制。例如,两种药物都具有肝毒性,联用可能导致严重的肝损伤;或某中药成分可能影响西药的排泄,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而产生毒性。 3.3 预防与管理策略: 提出基于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在中西药联用前进行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强调详细的病史采集、用药史回顾,以及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用药宣教。介绍在联用过程中,如何通过调整剂量、缩短疗程、密切监测(如肝肾功能、血药浓度)来规避和管理不良反应。 3.4 经验性用药的风险与循证依据: 警示临床实践中存在的经验性、盲目性用药现象,并强调循证医学证据在指导中西药合理联用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临床常见疾病的中西药协同治疗实践 本部分将聚焦于临床实践,通过对具体疾病的深入分析,展示中西药协同治疗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四章: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策略 4.1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介绍中医如何将冠心病、心梗归类于“胸痹”、“心痛”等范畴,并进行“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浊阻滞”等辨证。阐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温阳散寒等治法。 西药的抗血小板、降脂、抗凝等作用: 详细介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抗凝药物等在预防血栓形成、稳定斑块、改善血流中的关键作用。 协同治疗模式: 探讨如何将中医的活血化瘀方剂(如丹参、红花、川芎)与西药联合应用,以增强抗血小板和抗凝效果,改善微循环。分析中医的益气养心药物(如党参、黄芪、太子参)在改善心肌功能、减轻心肌缺血症状方面的作用。 心力衰竭的协同治疗: 结合中医的“水肿”、“喘证”等,探讨中药(如健脾利湿、温肾助阳)与西药(如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联合应用,以改善心肌重构,提高泵血功能。 4.2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与治法: 分析中医如何将脑梗死归类于“中风”、“卒中”,辨证为“风痰”、“血瘀”、“气虚”等。介绍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益气养血等治法。 西药的抗血小板、抗凝、溶栓、降压治疗: 阐述西药在预防脑梗死复发,以及急性期溶栓、控制脑出血风险中的重要性。 协同治疗的优势: 探讨中药(如天麻、钩藤、桃仁)在改善脑循环、保护神经元、减轻脑水肿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与西药联用,实现早期康复,减少后遗症。 第五章: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实践 5.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中医对慢性咳喘的认识: 分析中医将COPD归类于“咳嗽”、“喘证”、“肺胀”等,辨证为“肺脾气虚”、“肾不纳气”、“痰浊阻肺”等。提出补益肺脾、温肾纳气、化痰平喘的治法。 西药的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 介绍西药在缓解气道痉挛、减轻炎症、预防感染中的关键作用。 协同治疗的获益: 探讨中药(如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在抗炎、祛痰、平喘方面的作用,如何与西药联合应用,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改善肺功能。介绍中医的扶正固本疗法在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5.2 支气管哮喘: 中医对哮喘的辨证施治: 分析中医将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辨证复杂,包括“风邪袭肺”、“痰涎壅盛”、“肺气虚”等。提出清热化痰、散寒平喘、补益肺气等治法。 西药的吸入性支扩剂、激素: 阐述吸入性药物在快速缓解哮喘症状,以及维持期控制气道炎症的重要性。 中西药联用的个体化方案: 探讨如何在中西药联用中,根据患者的个体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活血化瘀、宣肺止咳、补益肾肺的中药,辅助西药,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第六章:消化系统疾病的协同治疗探讨 6.1 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 中医对胃痛、胃胀的辨证: 分析中医将胃病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提出疏肝理气、温中散寒、养胃滋阴等治法。 西药的抑酸、抗幽门螺杆菌、胃黏膜保护剂: 介绍PPIs、H2受体阻滞剂、抗生素、硫糖铝等在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方面的作用。 协同增效减毒: 探讨中药(如延胡索、白芍、黄连、吴茱萸)在缓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减少西药副作用(如胃肠道不适)方面的作用。介绍如何通过中西药联合,提高溃疡愈合率,降低复发率。 6.2 肠易激综合征(IBS): 中医对腹痛、腹泻、便秘的认识: 分析中医将IBS归类于“泄泻”、“便秘”、“腹痛”等,多与肝郁脾虚、湿热蕴结等有关,提出疏肝健脾、清热利湿等治法。 西药的解痉药、止泻药、泻药: 介绍西药在缓解腹痛、腹泻或便秘症状方面的对症治疗。 整体调理与症状缓解: 探讨中药(如柴胡、白术、陈皮)在调理肠道动力、改善肠道菌群、减轻肠道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如何与西药联合,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肠道功能紊乱。 第三部分:中西药协同治疗的未来展望 第七章:循证医学与临床试验的挑战与机遇 7.1 中西药联用研究的设计难点: 分析中西药的复杂性,如成分多样性、作用机制模糊、质量控制困难等,给设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带来的挑战。 7.2 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强调建立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真实反映中西药联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7.3 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 展望未来,呼吁加强国际合作,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促进中西药联用研究的国际化。 第八章: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中西药协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8.1 AI辅助诊断与个体化方案制定: 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海量病历数据、文献信息、基因组学信息,辅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辨证分型和药物选择。 8.2 大数据分析预测药物相互作用: 分析大数据技术在预测中西药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风险方面的潜力。 8.3 智能药物研发与精准医疗: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有助于发现新的中药有效成分,优化复方配伍,实现中西药协同治疗的智能化和精准化。 结语 《中西药协同治疗的临床探索与实践》旨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个科学、系统、实用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我们深信,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西药协同治疗必将在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医疗水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激发更多同行对这一重要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药剂师,我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药物的配置和指导。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药物的合理配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中成药与西药临床合理联用研究》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但又极其重要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患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情况,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西药制剂和各种中成药。如何评估这些药物的潜在相互作用,如何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专业的建议,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中药和西药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上的相互影响。例如,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是复杂的天然化合物,它们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可能与西药发生干扰,导致西药的血药浓度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疗效甚至引起毒性反应。反之,一些西药的代谢酶也可能受到中药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或者分类整理,方便我们快速查询和检索。此外,书中对“合理联用”的定义和原则的阐述也至关重要。它应该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药物组合,而是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科学依据,包括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临床证据。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包含针对不同疾病领域(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的中西药联用策略,并对其中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客观的评估。作为药剂师,我们深知安全用药的重要性,所以,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关于如何监测和管理中西药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指导,那将非常有价值。

评分

我是一名在中医领域深耕多年的老中医,一直以来,我都秉持着“辨证施论,因人施治”的原则。在我的认知里,中医药体系博大精深,通过望闻问切,可以深入了解病人体质、病情,然后开出最为契合的方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同时,也在服用各种西药。这使得我在开方时,不得不考虑西药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我所开出的中药方剂与患者正在服用的西药之间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这本书《中成药与西药临床合理联用研究》正好触及了我的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站在中医的视角,去分析中成药与西药联用时,可能出现的优势与劣势。例如,在某些急症的治疗中,西药的起效速度优势明显,但长期的调理和巩固,在中医看来,需要更温和、更全面的方式。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将两者有机结合,既能快速控制症状,又能达到治本的目的?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中药复方成分与西药靶点的关联分析,或者是一些经典的、有临床验证的中西药联用方剂的案例。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于“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在中西药联用中的体现。中医讲究辨证,同一个病,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治法;而西医则侧重于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如何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下,找到共通之处,发挥各自的优势,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西药联用,让我的中医治疗能够更加现代化、科学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的患者。

评分

我对药理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的新进展。最近,我注意到一本名为《中成药与西药临床合理联用研究》的书籍,其主题恰好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单一疗法的局限性,而药物联用,特别是跨越中西医体系的联合应用,正成为提升疗效、克服耐药性、减少副作用的重要策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中成药与西药联用背后的科学机制。例如,中成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与西药的单靶点治疗形成互补。书中是否能详细阐述这些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是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基于药理学原理预测和优化药物组合的理论模型?另外,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是本书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中成药与西药之间可能存在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相互作用的详尽分析,包括潜在的拮抗、协同或相加效应,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剂量、给药时间或选择特定药物来规避风险。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被广泛认可的中西药联用成功案例,并对这些案例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严谨的评估。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我更关注书中是否引用了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数据来支持其提出的联用原则和方案,例如随机对照试验(RCTs)的结果。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那就更完美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药物联用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我非常期待阅读它。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拿到这本《中成药与西药临床合理联用研究》的时候,抱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我是一名普通患者,平日里看病,医生开什么药我就吃什么药,很少去深究背后的道理。但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我也开始关注一些养生保健的知识,也接触到一些关于中西药结合的说法。有时,我也会被亲戚朋友问到,吃某种西药的时候,能不能同时服用某种中药保健品,或者是在服用中药调理身体的时候,突然生病需要服用西药,该怎么办。这些问题常常让我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想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了解一下“中成药与西药临床合理联用”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基本原理,比如,中药和西药在作用机制上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它们在体内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有些药物在一起服用会产生“1+1>2”的效果,而有些却可能导致“1+1<0”的糟糕结果?我尤其想知道,在哪些常见的疾病或者身体状况下,中西药联用是被推荐的,以及在这些情况下,有哪些具体的注意事项。例如,感冒发烧的时候,西药退烧效果快,但中医也有清热解毒的方法,这两者能否结合?胃病患者,西药抑制胃酸,中药调理脾胃,这又该如何权衡?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清晰的指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医生开出的处方,避免一些可能发生的误区,从而更安心地接受治疗。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奔波于临床一线的医生,我对药物的合理应用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最近翻阅了市面上的一些药物联用方面的专著,其中一本《中成药与西药临床合理联用研究》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巧妙地将中成药与西药结合使用的宝贵见解。在现代医学体系中,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早已不是新鲜事,但如何在临床实践中真正做到“合理联用”,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增效作用,同时又能降低毒副作用,这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类常见病症下,中西药联用的具体方案,并辅以详实的病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操作。同时,我也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希望书中能对此有系统性的阐述,例如,哪些中药成分可能影响西药的吸收、代谢或排泄,反之亦然。了解这些潜在的相互作用,对于规避风险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临床证据的要求也让我十分期待,毕竟,任何治疗方案都应该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上。如果能有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数据来支持其提出的联用原则,那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帮助我在临床工作中做出更明智、更安全的药物选择,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