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2
西濛娜·韋伊(Simone Weil,1909—1943)是難以歸類的:愛國者,神秘主義者,社會活動傢,篤信體力勞動救贖價值的知識分子,渴望感性美的禁欲主義者,嚮往進入天主教會的世俗猶太傢庭的女兒。三十四歲在貧病交加中離世,留下豐厚的思想遺産。這本小傳不僅追溯瞭西濛娜?韋伊在宗教、哲學、政治、社會等方麵復雜的思想演變曆程,還追溯瞭她從享有特權的巴黎高師學生到工會組織者、社會活動傢、哲學傢的轉變。她的思想尖銳、率直、坦誠,而作為讀者,贊同還是拒斥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在於去碰觸這個“有待成熟的”偉大靈魂。
弗朗辛?杜?普萊西剋斯?格雷(Francine du Plessix Gray),1930年齣生,美國作傢、批評傢。母親Tatiana Yakoleva是20世紀40年代紐約著名的帽子設計師,父親Alexander Liberman是時尚雜誌的締造者之一(Liberman是她的繼父,她的親生父親是法國抵抗運動的英雄,“二戰”早期死於德國人手裏)。這對夫妻是40年代紐約時尚界的風雲人物。弗朗辛雖然天生麗質且係齣名門,卻不喜歡名流的生活,從小喜歡讀書,研究宗教與哲學。她年輕也曾經有過一段時間進入時尚圈,去過巴黎,為時尚雜誌拍過照片,但很快就厭倦這種生活,26歲時嫁給藝術傢Cleve Gray,婚後生育兩子,並開始大量寫書,著有《怒與火》(Rage and Fire)、《情人與暴君》)(Lovers and Tyrants)、《蘇維埃婦女》(Soviet Women)、普利策奬入圍作品《走近薩德侯爵》(At Home with the Marquis de Sade)等。其描述自己父母生活的傳記《他們》(Them: A Memoir of Parents)為她贏得美國國傢書評人協會奬。
【作傢、批評傢、哲學傢、神學傢眼裏的韋伊】
西濛娜·韋伊去世後的二十年時間裏,T. S. 艾略特曾撰文,認為她盡管錶現齣“幾乎超常的謙卑和近乎無禮的傲慢”,卻具有“聖人般的天纔”。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傢加布裏埃爾·馬塞爾(Gabriel Marcel)錶示反對:“這位實際上已經去猶太化的猶太女人令人痛苦的聲音”使人無法産生希望。
對於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西濛娜·韋伊站在“深淵的邊緣,雙腳深陷進去,拒絕像普通民眾那樣跳過去(她以她自己的集體方式愛著這些民眾),她屈從於搭在肩上的一隻神聖的手,強烈要求被單獨揀選齣來”。
美國批評傢萊斯利·菲德勒(Leslie Fiedler)寫道,她象徵著“一個異化時代裏教會外的聖人”。
美國非神職神學傢多裏斯· 格倫巴赫(Doris Grumbach)因為她拒絕瞭自己和上帝之間的中介而批評她顯示齣一種“近於新教徒的驕傲”。
對於阿爾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一個狂熱投身於我們這個時代zui危險體驗的人”西濛娜·韋伊給我們的zui偉大的禮物是:她保持著“對所有人類體驗熱情歡迎的態度,zui極端、zui無足輕重、zui連根拔起的體驗……她尋求zui多的是使人類擺脫生存的自然孤獨狀態的一種對生活的世界深情的關注。”
肯尼思·雷剋斯羅特(Kenneth Rexroth)談到《紮根》時,說這是“一堆鬍言亂語,隻有盲目的愛國者佩吉(Péguy)那種精神錯亂的幻想能超過它”,他指責西濛娜·韋伊“拿印度教和比較神話故弄玄虛,比羅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的虛構還糟”。
愛爾蘭曆史學傢兼批評傢康納·剋魯斯·奧布賴恩(Conor Cruise O’Brien)嚴厲批評西濛娜·韋伊zui後的著作《紮根》,說這本書鼓勵“一種嚴格、原始而又形式怪異的審查製度,這種製度會使雅剋·馬裏坦因為說瞭有關亞裏士多德的話誤導瞭他人而受到懲罰”。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寫道,韋伊是我們時代文化英雄的典範,他們反對自由主義,反對資産階級,他們“重復、癡迷、無禮,以強迫取勝——不隻是通過他們的個人權wei口吻和對知識的熱情,還通過對個人睏境和知識睏境的敏銳意識”。通過韋伊,她繼續說,現代讀者能“對並非他們自己的,也不可能是他們自己的某種層次的精神事實錶示敬意”。桑塔格提示,因為我們未能實現對美德和純粹的本能追求,所以韋伊擔當瞭代罪羔羊的角色:她比我們任何人都走得更遠,站在瞭我們無人敢企及的高度,她替我們做到瞭。
阿爾貝·加繆在登上飛機去斯德哥爾摩接受諾貝爾奬之前在西濛娜·韋伊在巴黎的房間裏沉思瞭一個小時。
據說教皇保羅六世把貝納諾斯、西濛娜·韋伊和帕斯卡視為影響他學術發展zui重要的三個人。
一 傢鄉
天纔製造廠
大師的弟子
巴黎高師
二 社會
鬥爭歲月
1931—1934
工廠經曆
1934—1935
信仰萌芽
1935—1938
上帝與戰爭
1938—1939
三 他鄉
睏難重重
馬賽
紐約
倫敦
神秘天父
緻謝
注釋
參考書目
西濛娜·韋伊決定進工廠親身體驗工人階級的睏境,這對於20 世紀30 年代成年的一代人並不稀奇。就在幾年前,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離開瞭他在倫敦舒適的傢,到巴黎和倫敦體驗窮睏潦倒的生活。在美國,天主教活動傢多麗絲·黛(Dorothy Day)經曆瞭富足不羈的青年時代以後,在紐約下東區的貧民窟永久定居,開始她對窮人的使命。到20 世紀60 年代,更多的美國活動傢走上瞭同樣的道路。實際上,美國人撰寫的有關西濛娜·韋伊的最好的一篇論文是斯托頓·林德(Staughton Lynd)的那篇,林德是學生爭取民主社會運動的領袖,他在文章中詳細闡述瞭西濛娜·韋伊對這場運動的重大影響。“西濛娜·韋伊可以被視為……我稱之為第一批新左翼的國際探索者中的一員,”他這樣寫道,“第一批新左翼,也是第三批。”“第一批新左翼由1930—1945 年間的激進主義者組成,這些人脫離瞭斯大林主義,也脫離瞭……托洛茨基主義,而且,他們不僅脫離瞭托洛茨基主義,還部分脫離瞭馬剋思主義本身……西濛娜·韋伊預見瞭20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二批新左翼的每一項重大主題。”
西濛娜· 韋伊在好友活動傢蘇瓦林的幫助下找到瞭第一份藍領工作。工作單位是一傢名叫阿爾斯通(Alsthom)的公司,這傢公司很大、很有名,由阿爾薩蒂安(Alsatienne)和湯普森(Thompson)兩傢公司閤並而成,生産大型電力機械。那個年代,很少有管理層的人能被說服雇用一個古怪、激進的左翼知識分子兼勞工組織者到流水綫工作。但阿爾斯通特彆進步而開明的領導者奧古斯特·德特夫(Auguste Detoeuf)似乎對雇用西濛娜·韋伊這樣一位特立獨行者的挑戰很感興趣。他畢業於巴黎綜閤理工學院,堅信“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可以融閤,工業和古典文化可以融閤”。他答應讓西濛娜·韋伊到巴黎一個比較大的工廠上班。工廠位於勒古布街(Rue Lecourbe),在第十五區。那裏雇用瞭大約三百人,製造有軌電車和地鐵的電氣配件。為瞭找到一種更適閤工廠工作的生活節奏,西濛娜·韋伊搬齣瞭父母的公寓,在工廠所在的那條街上租瞭一間很小的工人房,希望完全靠自己掙錢生活,不要父母任何幫助。實際上,隨後的一年裏,她星期日迴傢吃晚飯都會把估算的飯錢放到父母的餐桌上,而對於女兒這個習慣,善解人意的韋伊夫婦盡管感覺很痛苦,還是默默忍受瞭。
西濛娜·韋伊從1934 年12 月的第一個星期二開始到阿爾斯通上班。老闆德特夫答應不把她的身份告知其他工人。很多人注意到她的手不是體力勞動者的手,以為她是一個考試不及格的窮學生,到阿爾斯通打工養活自己。他們還注意到她瘦骨嶙峋,而且是車間裏唯一一個不帶零食的人。他們經常主動把自己的麵包或巧剋力讓給她吃,她通常都拒絕瞭。她每天寫給蘇瓦林的信本來是她工廠生活最真實的記錄,卻在納粹占領巴黎期間被毀掉瞭。幸好她自己對後來八個月的生活留下瞭日記。她的“工廠日記”幾乎每天都寫,詳細記載瞭她在三個不同工廠工作的悲慘經曆:為瞭那點兒可憐的工資而被安排的任務、她對工人同事的印象以及自己的心路曆程。日記按時間順序記錄瞭計件工作的卑鄙本質:工廠計件付錢,不按工作時間付錢;完不成定額要從工資裏扣錢;工作本身常常危險重重;時間安排不閤理,除瞭十五分鍾午餐時間,中間沒有休息;隻關心定額的工頭經常羞辱工人。西濛娜·韋伊在日記裏談到,她乾體力活兒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笨。經常被她稱為“雅剋定額”(Jacquot)的一個仁慈的工頭告訴她,她不像車間裏某些工人那麼笨,他們把自己弄傷殘的時候比她多(應該承認,這是帶有諷刺意味的恭維。但鑒於快速生産的持續壓力,又沒有任何安全措施,西濛娜·韋伊要避免身體遭殃就得費很大的勁。
……
1935 年,法國的失業率依然徘徊在20%,而她用幾周時間就找到瞭第二份工廠工作,真是不簡單。這是在布洛涅—比揚古(Boulogne-Billancourt)區的一個比較小的工廠,名叫卡爾諾(Carnaud),專門生産油壺和防毒麵具。即使機器設備沒那麼大,工頭也沒那麼凶,卡爾諾卻跟阿爾斯通一樣,使人心力交瘁。“一個刑罰機構,” 她這樣描述那裏,“一個爛機構,爛透瞭——瘋狂加速,割破手指是傢常便飯,不斷有大批工人下崗……我一次也沒見到哪位工人的眼睛離開過工作或與工友說句話。”她對車間裏毫無人性的環境這樣評價。第一天上班,她被安排到一颱做金屬零件的衝壓機旁,全力以赴纔在一小時內做齣瞭四百個零件。但是,那天下午,工頭——“一個外錶帥氣、樣子和善的傢夥”——過來告訴她,如果她不能在接下來的兩小時內使數量翻番達到八百個,他就解雇她。“你要是能在接下來的兩小時裏做齣八百個,我也許會同意你留下來。有工人做到一韆二呢。”西濛娜·韋伊怒火中燒,她強迫自己做瞭六百個,但到快下班時工頭告訴她還不夠。六點鍾,就在打卡下班前,她問工廠經理是否希望她第二天迴來。經理告訴她,隻要她努力加快速度,就可以迴來。
第一天在卡爾諾的工作結束,她走嚮塞納河,渴望呼吸新鮮的空氣。她坐在岸邊,內心沮喪,精疲力竭,內心“充滿無奈的憤怒”;假如注定要過這種生活,她不知道自己能否“每天過河而不跳河”。工廠裏一位工友跟她說起自己十三歲的兒子,那些話使她深受觸動:“他要是不上學,將來乾什麼?跟我們這些人一樣受苦受難。”
第二天早晨,振作精神在同一颱衝壓機那裏做瞭六百五十個零件後,西濛娜·韋伊被安排瞭另一項任務:高速穿金屬薄帶,但要小心避免兩條帶子挨著穿過去。然而她齣瞭錯,把兩條帶子連著穿瞭。機器被卡住瞭。工頭得修機器,他好像很不高興。在這種顔麵盡失的場閤,她迴憶道:“一個微笑、一句友好的話、人與人之間的瞬時接觸,無不勝過特權圈子裏的深情厚誼。”
確實如此,西濛娜·韋伊在工廠工作的幾個月裏,她僅有的安慰就是工友們偶爾錶達的善意與同情。她特彆願意接受這種錶示。“每次我疼得齜牙咧嘴,坐在前麵的電焊工都會對我淒然一笑,充滿兄弟之愛,這對我勝過韆言萬語。”“在工廠裏……最微不足道的善意,從微微一笑到幫個小忙,都能使你剋服疲憊,剋服工資的睏擾,剋服所有的壓迫。”“碰上一個坦然微笑的火爐工,在更衣室聽到大傢講比以往更有趣的笑話,我就知足……這些兄弟情誼的微小證明帶給我極大的快樂,我一時竟忘瞭疲勞。”“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個人”是她對一個異常友善的工頭的評語,那個工頭曾關心地看著她赤手把巨大的鐵螺栓搬到一個包裝箱裏。自始至終,她還不斷意識到人們對女工錶現齣來的性彆偏見。“男人對女人的不屑,”她在工廠日記裏寫道,“以及大傢講的黃色笑話在工廠工人中都比在其他人群裏要顯而易見得多。” “我處在一個雙重卑微的地位,”她後來迴憶,“消泯我尊嚴的不僅是那些工頭,還有那些工人,隻因為我是女人。”
西濛娜·韋伊在卡爾諾隻工作瞭一個月就下崗瞭。到目前為止,在兩傢工廠,她都發現流水綫作業對人情感的摧殘甚至超過瞭對其身體的壓力。她還發現,這種勞動最令人沮喪的方麵是“對工作目的一無所知”。工人們沒辦法把那些零部件生産與要裝配這些零部件的大型機器聯係到一起。而那些經常隨心所欲的經理的反復無常又導緻瞭一連串的屈辱經曆。這種屈辱對西濛娜·韋伊産生瞭深刻影響。她後來寫下瞭那年的人生體驗:
我幾乎要崩潰瞭……我的勇氣,我的自尊,在這段時間裏都慢慢碎裂瞭……清晨,我在痛苦中起床,帶著恐懼去工廠;我像奴隸一樣工作;中午的短暫休息使我猶如撕裂般痛苦;5 :45迴傢,就想好好睡一覺……那種對於接下來要做的事的恐懼,那種焦慮,隻有在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上午纔沒有。怕的是那種發號施令。此前在社會中形成的個人尊嚴感蕩然無存。
【開篇詩】
那些死去的人們是幸福的,
他們重返蒼茫大地,再次成為可塑的泥土。
那些死去的人們是幸福的,
假如他們死於一場正義的戰爭。
那些成熟的,捆紮起來的麥子,
是幸福的……
那些戰死沙場的古人
是幸福的。
那些純潔的聖器與加冕的國王
是幸福的。
——夏爾·佩吉(Charles Péguy)
企鵝人生書係:西濛娜·韋伊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企鵝人生書係:西濛娜·韋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值得收藏!
評分值得收藏!
評分西濛娜薇依,我的最愛,必須買
評分精美絕倫的名著與人生相得益彰
評分企鵝人生書係,值得推薦,傳記就是一部個人史。
評分西濛娜薇依,我的最愛,必須買
評分還不錯?,活動唯一的缺憾就是想要的書永遠缺席
評分西濛娜薇依,我的最愛,必須買
評分西濛娜薇依,我的最愛,必須買
企鵝人生書係:西濛娜·韋伊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