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宗镜录略讲(卷三)/太湖大学堂丛书》一百卷,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著,是中国佛教传世的经典名著。延寿禅师为禅宗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感于当时禅宗信徒因未明佛法而产生的种种流弊及争论,乃邀集天台、华严、唯识三宗知法比丘,互相问难,并以禅宗心要加以折中,著成此书。书中引用佛经及中印圣贤论著达三百本之多,可谓“和会千圣之微言,洞达百家之秘说”。
《宗镜录略讲(卷三)/太湖大学堂丛书》撰成千载以来,以其规模宏大,辞美旨深,在广受好评的同时,也被大众读者视为畏途。南怀瑾先生有鉴于此,乃就此书精要部分,深入浅出,详加剖析。《宗镜录略讲(卷三)/太湖大学堂丛书》内容包括禅宗修行和止观学说的精华内容。先生在章析句解的同时,融会各种佛门要义,并结合中西方文化精髓,使当代学人得以借此进入这部博大精深的佛学著作。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臼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培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浯别裁》《孟f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出版说明
第四十一讲 明暗还天地
明暗之辨
变与不变
性无量相有限
建十方宝刹
现六趣牢笼
死亡?还是永生?
第四十二讲 明明童颜暗里老
老与少
明明童颜暗里老
生命的流速
似水年华
老者不老
灭无所灭
观花眼流水心
何处觅精明
第四十三讲 万象无言体最亲
睡时死时见性何在
身心作用的分类
器官移植与心物观
唯识学的“三量”说
什么是眼睛的现量
无言说处
去计较心
生灭灭已
唯识学的修证路线
第四十四讲 大化不曾留一人
天下本无事
忘我不等于无我
身心变化的关键
因位与果地
主客的关系
生命能
人如猴
生灭的错觉
宗教哲学的两种争执
第四十五讲 龟迹能卜空有谜
有还是没有
什么是色
“空”难
“破”的法门
执中成边
缘非缘物非物
龟迹能卜空有谜
第四十六讲 身是泡沫心同海
莫乱“性”
空与有的奥秘
妇产科对殡仪馆
不生不灭之果
业随心现
声从哪里来
身心与世界的构成
妙心真心精明心
舍本逐末悟中迷
身是泡沫心同海
第四十七讲 梦醒梦还真
小笑大
万比一
生非了
相迷性
境是我
香光误
密即显
情乱意
真抱假
看谁看
利欺钝
第四十八讲 天地一耳听无尽
第四十九讲 帝都繁华犹谷响
第五十讲 心海潮屏音回吼
第五十一讲 万籁还天观音耳
第五十二讲 夜来千诗由病禅
第五十三讲 寻物多害丧心病
第五十四讲 大千眼开好识尘
第五十五讲 谁堪与佛共指弹
第五十六讲 面目悔向镜底讨
第五十七讲 无花休怨春
第五十八讲 一瞬光衣送夜穿
第五十九讲 远峰不近看
第六十讲 诸仙犹羡凡里闲
精彩书摘
《宗镜录略讲(卷三)/太湖大学堂丛书》:
心起作用的最后一部分——第八阿赖耶识,它含藏一切种子,含藏若干万亿劫数的过去,若干万亿劫数的未来,乃至于现在。以现代观念言,这个功能含藏无穷尽的宇宙、无尽的空间、无尽的时间,整个功能都属于阿赖耶识的范围。
那么,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第八识皆是“俱缘现量”。我们再提醒大家注意!唯识学的三量——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就是呈现,一切摆得很明白,也可以说是现在、当下,呈现在前面,的确有一个事实,一个现象。
有哲学论文,把“现量”比成西方哲学的直觉的境界,也叫直观;把“比量”当成客观。这种与西方哲学配合解释现量、比量的看法,对与不对?仍是个问题,我希望不要勉强凑合。哲学是哲学,佛学是佛学,科学是科学,彼此借助说明则可,若说这个就是那个,不对的,因为范围不同,这一点作学问的同学要特别注意!讲宗教,可以借用;学术范围则不能含糊。
,
比量是由分别心来的,譬如我们看到粉笔,意识知道是粉笔,好像小孩玩的太空梭玩具,这个观念是比量。看白板是白色,比黄色白一点,不过正式的白可能还要白,一下子我们脑子有许多观念马上进来。所以,能起思维、能起知觉、能起感觉,皆属比量。换言之,比量是相对性,不究竟的。例如我现在介绍《宗镜录》的道理,对与不对是比量,诸位听到,这个道理懂了,这个道理对与不对,也是比量。换句话说,现有人生一切知识、一切思想,在唯识学范围都认为是比量。比量非真实,不一定靠得住。
非量,譬如幻想,或者精神病患者的境界有许多影子,自己想迷糊了,硬是看到前面有东西,实际上有没有?没有,那都是幻想出来的。一切幻想、不实在的东西,也不属于世间比量范围的,都属于非量的境界。唯识学就有这三量的差别。
有一位同学有一天向我提出问题。他说唯识的分类不大好,怎么说呢?他说三量就是一量,比量也好、非量也好,都是阿赖耶识功能的现量。我说对,你讲得没有错!他又问:那为什么唯识把三量分得那么严格呢?众人几乎被束缚住!这是因为后世研究唯识的,被一切名言、名相观念给捆绑住了!
其实,非量是意识境界,拿现有立场讲是非量,也是相对的,它就是比量。例如,以现实世界来说,一名精神病患,看到我们一般会笑,笑我们这些疯子怎么到这儿来?在他的立场看,我们的确是疯子,而在我们的立场看他是疯子,觉得他是非量境界。同样的,以他的立场看我们也是非量境界。所以非量与不非量,本身就是个比量。再说,精神不正常的人的境界,在他的范围所看到的东西,他认为非常真实,至于看法对不对是另一个问题,所以这也属于他当时的现量,三量功能本来如此。
量,翻成中文就是“范围”。真正讲佛法,阿赖耶识转过来,本体功能是无量的,你只要把握住那个原则,就晓得“量”只是属于这么一个范围而已!为了让后世人了解心性的本体,只好在教育引导方法上作如此说明。
……
宗镜录略讲(卷三)/太湖大学堂丛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