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在广泛汲取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精选案例,突出应用,力求基本理论与方法完备,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向广大读者介绍产业经济学的知识、理论、方法及实践。全书共分为七章。
内容简介
本书是论述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发展的教材,在广泛汲取中外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力求以通俗易懂和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本书将理论与案例研究相结合,阐释了产业经济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以及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与政策,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产业经济分析等实践课程的参考书,同时也适合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与工作人员阅读与使用。
目录
*章导论
*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 产业的含义
二、 产业的分类
三、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 产业经济学的学科理论
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 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 实证与规范相结合
二、 理论与经验分析相结合
三、 案例研究方法
四、 博弈论分析方法
五、 计量分析方法
思考题
案例网络电视之争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
*节市场结构
一、 市场结构的定义
二、 市场结构的类型
三、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市场行为
一、 定价行为
二、 广告行为
三、 并购行为
四、 创新与研发行为
五、 市场协调行为
第三节市场绩效
一、 市场绩效的含义
二、 市场绩效指标
三、 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关系
一、 哈佛学派
二、 芝加哥学派
三、 新产业组织理论
四、 小结
思考题
案例美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第三章产业组织政策
*节政府规制政策
一、 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二、 政府失灵与规制改革
第二节反垄断政策
一、 反垄断政策的对象
二、 垄断的弊端
三、 两类反垄断政策
四、 反垄断政策的基本内容
五、 主要经济体的反垄断政策
思考题
案例1中国规制改革现状及问题
案例2中国眼镜行业反垄断
第四章产业结构理论
*节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一、 产业结构概述
二、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三、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第二节产业结构优化
一、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
二、 产业结构效应
三、 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
第三节产业结构高度化
一、 产业结构高度化概述
二、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机制
第四节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 产业结构合理化概述
二、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
三、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
第五节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一、 地区的界定
二、 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
三、 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思考题
案例“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第五章产业关联
*节产业关联概述
一、 产业关联的概念及内涵
二、 产业关联的方式
第二节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一、 投入产出的含义
二、 投入产出表
三、 投入产出均衡关系
四、 投入产出模型
五、 投入产出方法的假设前提和局限性
第四节投入产出法的应用分析
一、 产业结构分析
二、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三、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在政策模拟中的应用
思考题
案例投入产出理论的应用
第六章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
*节产业布局
一、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 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三、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四、 我国的产业布局
第二节产业集群
一、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二、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及形成类型
三、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思考题
案例打造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北方汽车名城
第七章产业结构政策
*节产业结构政策概述
一、 产业结构政策的产生与发展
二、 产业结构政策的作用
三、 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手段
第二节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一、 主导产业概述
二、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第三节幼稚产业保护政策
一、 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的产生背景
二、 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的理论依据
三、 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的内容
思考题
案例1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
案例2我国石墨烯产业化提速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章导论
本章主要介绍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本章的学习难点在于正确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重点在于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的含义与产业分类。
*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学科。产业经济学以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基础,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在北美,学术界将产业经济学称为产业组织学,欧洲则称其为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因此理解什么是产业,产业如何形成,产业又是如何划分的,对于理解产业经济学至关重要。
一、 产业的含义
在英文中,产业称为industry,我们通常理解的产业是从供给的角度定义的,是指一定区域内(如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服务的所有企业的集合。
对产业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来理解。
其一,产业组织层面。在欧美,主流的产业经济学即产业组织理论在侧重分析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狭义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因为只有生产相同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彼此间才会发生竞争关系,以这类企业集合为研究对象,可以进行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垄断的分析,对产业内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做出判断,进而提高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
其二,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和产业布局层面。在日本,产业经济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产业组织理论,还包括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等。广义的“产业”可以界定为“使用相同生产资料、相同工艺技术,在相同或相关价值链上活动的企业的集合。”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考察的是整个产业的状况以及不同产业间的结构与关联。这种“产业”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企业间错综复杂的中间产品或*终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进而把握各产业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比例关系和变化规律等,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效率。
在经济理论研究中,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外延不断扩展。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恩格斯总结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展阶段,他认为: *次社会大分工始于原始公社的新石器时代,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公社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奴隶社会初期,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因此产业是由社会分工形成的具有某类相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指工业,再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各产业。今天,新兴产业部门不断出现和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产业不仅包括生产领域的活动,也包括流通领域的活动; 不仅包括物质资料部门的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也包括非物质资料部门(服务、信息、知识等)的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
二、 产业的分类
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产业活动,有必要对产业进行分类。对于产业的分类,不同学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本书仅选取一般常用的分类方法进行介绍。
(一) 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于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提出。他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分为初级生产阶段,工业生产阶段和资本、劳动力流入非物质部门三个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的产业分别称为*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物质生产部门)和第三产业(服务业)。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从那时起,三次产业分类的理论很快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所接受,首先用于两国的政府统计中,并很快流行于其他国家。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成为目前研究产业结构理论的一个*主要分类方法。
三次产业分类方法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但是在各国的实际应用上的具体划分标准还不完全一致。今天,三次产业分类法更多地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大类。*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主要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的生产部门,主要指广义上的工业,具体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 第三产业是指非物质生产部门,主要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通信业、仓储业、贸易、金融业、旅游业、饮食业、文化、教育、科学、新闻传播、国防、娱乐、生活服务等,是*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各产业。
(二) 关联方式分类法
关联方式分类法就是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关联方式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它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关联方式分为多种分类法,如下所述。
1. 技术关联分类法
技术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要么具有技术、工艺方面的相似性,要么具有相类似的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等。这一类产业的企业必须在产品的主要生产技术或制作工艺上具有相似的特点,如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运输业等产业都具有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
2. 原料关联分类法
原料关联分类法就是以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原材料、性能相似的投入物,或活动对象相类似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这些产业具有相同的原材料,如棉纺工业、化纤工业等; 或具有相类似的原材料,如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印刷业、冶金工业等; 或具有性能相似的其他投入物,如电力、煤气、供水等; 或具有活动对象相类似的产业,如采石业、矿业、渔业、伐木业等。
3. 用途关联分类法
用途关联分类法是以行业的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为依据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如自行车制造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等。
4. 方向关联分类法
方向关联分类法是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为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产业间的关联方向包括单向关联、双向关联、环向关联。
5. 战略关联分类法
战略关联分类法是指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战略地位划分的产业主要有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
(1) 主导产业。根据罗斯托的阐述,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具有持续较高的增长率、较强的扩散效应的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往往既对其他产业起着引导作用,又对国民经济起着支撑作用。
(2) 先导产业。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引导作用,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先导产业未必对国民经济有支撑作用。
(3) 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这类产业往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支柱作用,但不一定能起到引导作用; 并且,往往由先导产业发展壮大,达到较大产业规模以后就成为支柱产业。
(4) 重点产业。重点产业是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重点产业的概念比较模糊,缺乏科学性。它可以包括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先行产业、基础产业等。
(5) 先行产业。先行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先行产业是指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先行发展以免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这类产业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广义的先行产业包括狭义的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即根据国民经济战略规划的需要,人为地确定必须先行发展以带动和引导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
关联方式分类法是*常见的产业分类方法。除上面几种关联方式分类法外,还可以按其他关联方式进行划分,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 国家标准分类法
这是指一国(或一地区)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区)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并根据该国(或该地区)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分类法具有如下特征: *,具有整体性、广泛性和*性; 第二,在运用上具有强制性和代表性; 第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编制的目的是统一统计口径和计量口径; 第四,具有特殊性,是针对某一国或地区的; 第五,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较能反映该国或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变化情况,也能适应其产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
美国于1972年编制和颁布了国家标准分类法,设有7位数字的编码。*位数字代表产业部门,前两位数字代表产品类,共99种主要类别,然后再层层细分,一直细分到7位数字,共分为7500种不同的产品类型。英国编制的国家标准分类法有27个主要产业种类,181个产业分类。
中国全国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和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共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行业分类》,该分类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结合我国工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分别于1994年和2002年进行修订,2011年进行第三次修订。此标准将国民经济划分为20个门类、96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小类。按照门类—大类—中类—小类进行编码,共四位数字。这20个门类依次是:
A. 农、林、牧、渔业(含5个大类);
B. 采矿业(含7个大类);
C. 制造业(含31个大类);
D.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含3个大类);
E. 建筑业(含4个大类);
F. 批发和零售业(含2个大类);
G.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含8个大类);
H. 住宿和餐饮业(含2个大类);
I.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含3个大类);
J. 金融业(含4个大类);
K. 房地产业(含1个大类);
L.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含2个大类);
M.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含3个大类);
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含3个大类);
O.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含3个大类);
P. 教育(含1个大类);
Q. 卫生和社会工作(含2个大类);
R.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含5个大类);
S.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含6个大类);
T. 国际组织(含1个大类)。
(四) 国际标准分类法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ISIC)是世界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的*成熟、**、*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之一。该体系的初稿诞生于1948年,1958年形成了ISIC的1.0版,1968年形成了ISIC的2.0版,1990年形成了ISIC的3.0版,2002年形成了ISIC的3.1版。
ISIC3.1版的体系和ISIC3.0相似,选用了字母和4位十进制阿拉伯数字作为它的四级分类体系的分类符号,分别代表大类、部门、组和子组。ISIC3.1版包括17个大类、62个部门、161个组和298个子组。ISIC3.1版的大类划分如下:
A. 农业、林业和狩猎
B. 渔业
C. 采矿和采石业
D. 制造业
E. 电、气和水供应
F. 建筑业
G. 批发、零售、汽车、摩托车、个人和家用产品修理
H. 餐馆和旅馆
I. 运输、储存和通信业
J. 金融中介
K. 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活动
L. 政府管理、国防和义务的社会保障
M. 教育
N. 医疗和社会服务
O. 其他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活动
P. 私人家庭的无差异的生产活动
Q. 国外的机构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实际上同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一致的,且比后者更细致。它同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着稳定的相关联系,其分类的大项很容易组合成三个部分,因而同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三次产业相对应。根据国际标准分类法所作的统计有很高的可比性,为产业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并被广泛运用。
三、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使用个量分析方法,是以单个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作为分析对象,考察企业、消费者如何在约束条件下获得*大化的利润或效用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对说明单个经济主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经济行为及其效果有指导意义,但并没有研究单个经济主体所形成的群体的行为,如多个企业形成的行业或市场的总体规律,及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集体的共同行为特征等。
宏观经济学使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的是国民经济中总量的变化及规律,考察国民收入、货币总量、物价变动等总量变化。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对于克服总需求不足的经济衰退、调节经济总量具有指导意义,但却抽掉了中间产品的生产与交换问题,即产业间的关系被抽象掉了。
产业经济学也称产业组织学,因为其内容和研究方法源于微观经济学,故而早期也称为价格理论,是各国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从产业的角度出发揭示产业发展和变化、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产业间的相互技术经济联系等产业本身的特有规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了在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中间产品复杂的交换关系问题,这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分析对象。针对产业经济本身具有的不同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
产业经济学(高等院校经济管理实践与应用型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