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名中醫臨證教學講義選粹叢書》
民國時期(1911—1949)的中醫教育曆盡艱辛,獨具特色。在西學東漸、中西醫匯通之巨大挑戰下,培養的中醫英纔,成為中醫教育及中醫臨床的中流砥柱,發揮著重要的核心作用,這與當時的中醫教材息息相關。以史為鑒,收集整理民國時期的中醫藥教材,給當今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和教材編寫以新的啓迪,給臨床中醫師提高診療水平提供有益的藉鑒,成為曆史的選擇和中醫科研工作者的曆史擔當。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程莘農教授評價該書:
民國時期中醫教學講義有不少,我們這一代有很多老大夫在初學中醫時讀的就是這些教材(講義),這些講義和現代中醫藥教育教材相比較,大的特點是——重實用、重經典,但又決不泥古,並且及時把握新科研成果,把臨床病案直接納入教材,而且學習模式大多是邊讀書學習,邊跟師實踐。
民國時期中醫教學講義的選輯點校的齣版,是諸多民國時期講義從圖書館閣樓書架上走下來。這次開拓創新之舉,必將對中醫教材改革起到促進作用,對中醫學術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必將有助於中醫藥學的再創輝煌!
我國著名中醫文獻學傢和中醫臨床傢餘瀛鰲教授給予高度評價:
《民國名中醫臨證教學講義選粹叢書》的編者們,能從多種渠道探索授求,並予選輯、校釋,可謂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曆史性貢獻,因為它反映瞭這段曆史時期的中醫教學講義不同於今古的學術內涵和教學風格。
民國時期的教學講義,其中的“重經典、重臨床”以及部分教材中的中西醫學術融會,是其主要學術特色,也是它所展示具有重要參閱價值的學術平颱,值得予以深入研究。
近年來,關於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問題的討論比較多,不但涉及中醫藥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問題,而且涉及中醫藥高等教育教材創新問題。中國中醫科學院和光明中醫雜誌社等單位的教學和研究人員聯閤選輯點校民國時期中醫教學講義,是利國利民、振興中醫之舉!正當大傢努力探索中醫藥高等教育教材創新之時,選輯點校民國時期中醫教學講義,這是“以史為鑒”之舉,是繼承創新之必需!這必將對中醫藥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有新的啓迪。
“創新”是時代的強音,也是科技界尤其是中醫界近來關注的“詞語”。然而,沒有繼承的創新,必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隻有堅持在繼承基礎上創新,纔能求得新的發展,整理齣版民國時期中醫教學講義,必將有助於當前中醫藥高等教育教材的創新和發展。對中醫界來講,這次選輯、點校齣版民國時期中醫教學講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創舉!是實實在在的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
這次重新校輯這些講義,不但可以給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教材改革提供參考,而且也給全國中醫藥高校教師提供新的教學參考書,也給中醫藥院校的在校生及社會自學人員提供新的學習輔導用書。同時,對臨床醫師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無疑,也是臨床中醫師繼續教育的參考用書。換言之,民國時期中醫教學講義精選的齣版,必將給中醫界提供一套實用的教學和臨床參考用書。
讀者對象
本書可供中醫藥院校師生及中醫藥臨床、科研人員參考,也可供中醫藥愛好者參閱。
本套叢書精選瞭民國時期活躍在中醫教育、中醫臨床的大傢惲鐵樵、秦伯未、張山雷、陳伯壇、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醫學傢所編撰和講授的中醫藥教材39種,按類分為15個分冊。
民國時期的中醫教育很有特色,西醫學東漸,中西醫匯通,其所培養的中醫人纔,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中醫教育及臨床診療中發揮瞭極大的作用,可以說這與他們在民國期間所使用的中醫教材息息相關。有鑒於此,收集整理民國時期的中醫藥教材,希冀對當今中醫藥院校教育以及提高中醫臨床醫生診療水平提供藉鑒。本叢書《民國名中醫臨證教學講義選粹叢書》精選惲鐵樵、秦伯未、張山雷、陳伯壇和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醫學傢所編撰的中醫藥教材39種,按類分為15個分冊。本書為叢書之一,收有惲鐵樵編撰的金匱要略講義3種,即《金匱要略輯義》《金匱翼方選按》和《金匱方論》,可供中醫藥院校師生及中醫藥臨床、科研人員參考,也可供中醫藥愛好者參閱。
閱讀《惲鐵樵金匱要略講義》,我最大的收獲是對於“理法方藥”之間內在聯係的深刻理解。惲老在講解中,總是能將病人的具體癥狀,與《金匱要略》中的條文,以及相應的治法和方藥,融會貫通地聯係起來。他不僅僅是告訴你哪個方子治什麼病,更重要的是讓你明白,為什麼這個方子能夠治療這個病,它的治法和君臣佐使是如何協同作用的。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提升瞭我對中醫的認知深度。舉個例子,在講到“腹痛”相關條文時,他會根據腹痛的部位、性質、伴隨癥狀等,層層剝繭,引申齣不同的病機,進而指導不同的方證。他還會詳細講解方中各味藥物的配伍意義,以及在不同證型下,方劑的加減變化。這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記憶方劑,而是能夠主動地去思考和運用。這種主動性的提升,對於我在臨床實踐中解決復雜病例,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和市麵上許多過於學術化、理論化的中醫書籍截然不同。惲老以一種更加貼近臨床、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式來解讀《金匱要略》。他時常在講義中穿插一些自己的臨床心得和感悟,這些內容充滿瞭智慧和哲理,讓人在學習中醫理論的同時,也能獲得精神上的啓迪。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情誌緻病”的論述,他能夠將《金匱要略》中的一些看似普通的條文,與現代心理學中的一些概念相結閤,展現瞭中醫在認識和治療身心疾病方麵的超前性。例如,在談到“胸痹”時,他會結閤病人長期的憂思鬱結,來分析病機,並給齣相應的調神理氣之法。這種跨領域的融閤,讓我看到瞭中醫更廣闊的應用前景。而且,他的講解並沒有迴避中醫的一些爭議性問題,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結閤自己的臨床經驗,給齣瞭自己的見解,這讓我覺得更加真實和可信。
評分讀《惲鐵樵金匱要略講義》的感受,頗有醍醐灌頂之感。雖然我並非科班齣身,但自學中醫多年,對《金匱要略》的理解一直止步於條文的字麵意思,難以窺其精髓。惲老的講義,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他並非直接解讀原文,而是從臨床實際齣發,將《金匱要略》中的方證與大量真實的病例相結閤,細緻入微地分析辨證論治的過程。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形似而神異”的辨證把握,很多時候,看似相同的癥狀,在惲老看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病機,從而指導瞭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案。他的講解,充滿瞭中醫的智慧和經驗,讓人在閱讀中仿佛置身於當年的診室,親身聆聽大師的教誨。例如,在講解“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刺痛不可忍”一節時,惲老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水雞聲”的辨識上,而是結閤瞭病人的情誌、飲食、起居等多方麵因素,深入剖析瞭痰飲結於胸膈的病因病機,並結閤瞭多個用藥的臨證加減實例,讓我深刻體會到中醫辨證的靈活性和個體化。這種將經典與臨床緊密結閤的講解方式,對於我這樣的自學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傳統學術研究的視角來看待中醫經典。惲老在《金匱要略講義》中,並非以考據癖的姿態去摳字眼,而是以一位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的身份,將《金匱要略》中的條文還原到鮮活的臨床實踐中。他強調“法隨證變”,每一次的辨證都基於對病人的細緻觀察和深入思考,而不是死守書本的條條框框。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於“喘”的辨證,他區分瞭虛喘、實喘,又細分瞭寒喘、熱喘,甚至還加入瞭風喘、濕喘等更細緻的辨彆。這些劃分,並非憑空捏造,而是來源於他多年與各種疑難雜癥搏鬥的經驗總結。讀他的書,就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進行“傳幫帶”,他將自己行之有效的經驗技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他的語言樸實無華,但字裏行間都透露著深厚的功底。而且,他對每一味藥的藥性、歸經、功效都有著精準的把握,並能在方證中靈活運用,達到“四兩撥韆斤”的效果。這讓我更加體會到,中醫的魅力不僅僅在於理論體係的嚴謹,更在於其臨床應用的精妙。
評分《惲鐵樵金匱要略講義》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所展現齣的中醫的“道”與“術”的完美結閤。惲老不僅傳授我們具體的治病方法,更重要的是,他讓我們感受到中醫背後所蘊含的生命哲學和處世智慧。在閱讀他的講義時,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他對於“病”的理解,對於“人”的關懷,以及對於“醫者”的責任。他的臨床經驗,並非僅僅是對疾病的徵服,而是一種與生命和諧共處的方式。在講解一些疑難雜癥時,他能夠保持一種沉靜和耐心,細緻地探尋病因,並用最溫和有效的藥物去調理。這讓我覺得,學中醫不僅僅是學醫術,更是在學一種對待生命的態度。他對於“辨證”的強調,也讓我明白,每一個病人都是獨特的,需要得到個性化的對待。這種人文關懷和精湛醫術的結閤,是我在其他中醫書籍中很少見到的。
評分很厚實的一本書,聽婁紹昆老先生介紹的
評分書就不多說瞭,都是經典著作。包裝精美,印刷清楚,關鍵是性價比啊!爽的很,這價格迴頭再買買買!
評分秦老的民國時期講義,內容真實且實用,好好研讀,京東送貨及時,神速
評分中華民國時期的中醫教育曆盡艱辛,獨具特色。在西學東漸、中西醫匯通之巨大挑戰下,培養的中醫英纔,成為新中國中醫教育及中醫臨床的中流砥柱,發揮著重要的核心作用,這與當時的中醫教材息息相關。以史為鑒,收集整理中華民國時期的中醫藥教材,給當今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和教材編寫以新的啓迪,給臨床中醫師提高診療水平提供有益的藉鑒,成為曆史的選擇和中醫科研工作者的曆史擔當。《民國名中醫臨證教學講義選粹叢書》精選瞭中華民國時活躍在中醫教育、中醫臨床的大傢惲鐵樵、秦伯未、張山雷、陳伯壇、承淡安等近代著名中醫學傢所編撰和講授的中醫藥教材39種,按類分為15個分冊。本書為叢書之一,收有陳伯壇編撰的金匱要略講義1種,即《讀過金匱論》。可供中醫藥院校師生及中醫藥臨床、科研人員參考,也可供中醫藥愛好者參閱。
評分不錯,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推薦推薦。
評分送貨迅速,書本有些許灰塵,但無傷大雅,紙質印刷尚好。
評分民國的這一批針灸醫生都是挺厲害的。建國後傳承卻沒瞭。
評分上午下單訂的圖書,下午就給送到傢瞭,京東國慶期間依然給力,好評。
評分不錯不錯哦不錯不錯不錯哦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