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系列】全系精彩图书:
★ 无论是人类、植物还是宇宙的尘埃,都伴着神秘的曲调翩翩起舞,随着远方的乐师低吟浅唱。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天文学使万物生灵仰望星空,把我们从这个世界引到另一个世界。
——柏拉图
☆ 这不是一本天文学教科书,而是一本便于携带的休闲书,里面介绍了夜空的奇观景象和多种多样的星月神话传说,你可以带着它去探索宇宙美丽的万千星光,相信这本书能鼓舞你开启观星之旅。
海报:
《如何观星》是乐活系列的一本。乐活系列是一套关于休闲生活的系列丛书。
《如何观星》首先从星相学的起源说起,介绍天文学为何是一个文明崛起的基石。接下来,阐述地球上看到的夜空“是如何运转的”。然后,从南十字星到天狼星的那颗神秘的伴星,作者讨论了与天体有关的科学和神话,分享了自己作为天文学家所总结的特别的观测方法,将使读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观看夜空,帮助读者尽情感受太阳系之美。
理查德·霍尔,新西兰著名天文学家之一。他因将天文学历史和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传播而著称。
主持广播节目“收听新西兰”系列之《夏日星光》和《金星凌日》都受到了极大关注并深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听众;在惠灵顿的“新闻时说”电台有一个定期的天文学节目;
卡特天文台公众项目的前高级负责人、凤凰天文学会的联合创办人;户外天文台奥特亚罗瓦巨石阵天文学中心的联合创办人;
2009年,他因为新西兰天文学作出的杰出贡献,皇家天文学会授予他新西兰的至高荣誉——穆雷戈德斯纪念奖。
本书作者理查德·霍尔是第1个回答了大卫·贝拉米所提出的天文学问题的人。
——坦娅·坎特恩斯,《新西兰邮报》
无论你是经验丰富的观星者还是完全的新手,本书都会让你无法自拔。
——玛吉·迈克唐纳德,《新科学家》
我们为何要
如何开始观星?
古代的篝火
追星赶月
“犬星”的由来
消失在暮色中的星辰
说书人
伟大传统的崛起
遨游太空
天体
水瓶时代
第一部计算机
谈谈夜下之月
流浪的星星
银河系之下
夜空路标
众神的锻造炉
七姐妹星团
空中钻石
乔斯林灯塔
南十字星
寻找人类宜居星球
麦哲伦星云
流星和鬼魂
地狱里的巨大黑蜘蛛
术语表
星图表
流星雨
春季星
夏季星
秋季星
冬季星
南天星
【寻找人类宜居星球】
大多数来自北半球的游客若是对星星感兴趣,他们想看的第1个星座就是南十字座。但对我来说,当我于1973年到达新西兰时,我观看的第1颗星是两颗指极星中比较亮的那颗,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就像“失落之城”亚特兰蒂斯,一个充满神秘和想象力的地方。在深入探讨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宝石,是唯1围绕太阳公转且存在生命的地方。如果仔细观察生命的本质,你会发现其并无惊奇之处。因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从细菌到人类,都基于碳原子。我们很难想象出生命的不同形态,因为碳是唯1可以结合自身和其他元素来创造大而复杂分子的元素。硅也有类似的特质,但其效果只有碳的1/10。
当碳分子温度达到100摄氏度以上时,会开始分解,这就是我们采取高温灭菌的原因。而低温能减缓生物的代谢功能,在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生物的代谢功能基本会停滞,这就是我们冷冻保存有机材料的原因。因此,生命若想存活,周围环境温度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宜居星球必须选择恰到好处的生存环境。地球能提供合适的温度,因为它与太阳的距离刚刚好。太阳系中没有其他星球可以满足这个条件。
当然,如果说温暖程度是唯1因素,月亮也是满足生命的生存条件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月球上贫瘠荒芜,不具备生命生存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液态水。水是生命诞生的化学过程中所需的介质,而月球缺乏大气层,无法生成液态水。
我们通常说,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但这只是在海平面上时才如此。水的沸点取决于大气压力:空气越稀薄,沸点越低。在珠穆朗玛峰上,人无法喝到一杯热茶,因为水的沸点会低于100摄氏度。相反,在低于海平面的干旱山谷中,空气的密度很大,水必须加热到100摄氏度以上才能沸腾。
一颗行星的大气层密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颗行星的质量。例如,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在夏天,空气太稀薄,水的沸点(达到的*高温度)约为3摄氏度在火星上,你无法很舒适地沐浴:其温度*高的水像我们的北冰洋一样寒冷。
在火星的冬季里,空气甚至更薄,水的沸点是0摄氏度。因此,火星上没有液态水——温度一旦高于0摄氏度,水就会直接变成蒸汽。放一杯水在火星表面,真的会爆炸。这就是宇航员们都需要穿加压服的原因。人体主要由水构成,在真空环境下,如果没有保护的话,他们的血液会直接在静脉血管里沸腾起来。
行星的体积越大,其表面保存的空气和水越多。在一颗质量是地球两倍的行星上,可能根本没有大陆,即使有的话也会很少。相反,它的整个表面被水覆盖。一颗质量是地球3倍之多的行星,由氦和氢构成密集大气层,让人难以呼吸,这样的大气条件不可能满足高级生命体的生存条件。
小行星上往往很少有甚至没有大气,而巨行星则笼罩着高密度的大气层。因此,星球恰当的体积大小也很重要。金星体积刚好,但它离太阳太近,其环境就是一个地狱。月亮离太阳远近刚好,但它体积太小,没有大气层。如果我们想要寻找像地球这样的宜居星球—有复杂的生物学环境的星球,那么,我们必须去太阳系以外的其他星域内寻找。
(即使不是所有行星)大多数行星都是恒星的伴星。如果100万颗恒星中就有一颗宜居星球,那么,整个银河系中将会有10多万颗像地球一样的星球。而如果每颗星球都进化出自己独特的动植物,这些地方将变得不可思议。然而,不幸的是,这些地方只是我们的想象而已:恒星离我们如此遥远,运用目前的技术连勘探它们都做不到,更别说居住了,而行星们更是都像地球一样小。
要成为一颗宜居星球,该行星还需要围绕合适的恒星公转。恒星的物理性质变化巨大,只有5%的恒星可以提供与地球相似的生存环境。碰巧在我们的宇宙之门—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上发现的不是一颗而是两颗恒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是空中第三亮的恒星,发出的光呈黄白色。另一颗是指极星阿金纳,它发出的光呈蓝白色。指极星似乎挨得很近,但这是一种错觉。阿金纳是一颗远在526光年之外的恒星,而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仅在4.4光年之外。后者之所以看起来更加明亮,是因为它与地球相对较近。
用望远镜观看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可以看到它实际上是一颗耀眼的双星体。两颗恒星都与太阳相似,完成围绕共同的重心旋转一圈需要80年。因为它们的轨道是椭圆的,所以两者的距离也在不断变化。彼此相距*近时为90光分,比土星和太阳的距离远一点,而它们相隔*远时为5光时,比海王星和太阳的距离还要远。
两颗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可能有它们自己的行星系统。为了保持运行轨道稳定而不受其他恒星的影响,每个星球与恒星的距离必须保持在16光分或3亿公里内。运行轨迹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运行轨迹相似的行星将会很稳定。因此,我们有可能从这两颗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中找到一颗宜居星球。
……
星空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抬头仰望,去探寻那无尽的宇宙奥秘。我一直对星星怀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自己对天文知识的匮乏,总是只能泛泛地欣赏,无法深入了解。最近,我偶然翻阅了一本名为《星海拾遗》的书,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科普读物,而是将天文学知识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历史传说之中。作者用极其优美的语言,将那些遥远的星辰描绘得仿佛近在眼前,仿佛每一个星座背后都有着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猎户座的故事,它不仅仅是课本上简单的星象图,更是一个关于勇敢、智慧与牺牲的英雄史诗。通过这本书,我开始重新认识天上的每一个亮点,不再是冰冷的光点,而是承载着古人智慧和情感的艺术品。它让我明白,观星不仅仅是认识天体,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与文化交流的方式。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像很多科普书那样上来就讲复杂的物理定律,而是循序渐进,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那些看似深奥的概念。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张通往古老星空的地图,能更清晰地理解那些夜空中闪烁的符号,也更加期待下次抬头仰望时,能看到更多属于自己的故事。
评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找到一本真正能让我沉静下来的书,并从中获得启发,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最近我翻阅了一本名为《静观花开:慢生活的哲学与实践》的书,它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思考。这本书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某种极端的生活方式,而是以一种温和而细腻的笔触,引导读者去体会“慢”的力量。作者通过分享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故事,阐述了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如何通过放慢脚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细节,去感受当下的宁静。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专注”的论述,它不是指一味地追求效率,而是强调在完成一件事情时,全身心地投入,去体会其中的乐趣和意义。书中也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实践方法,比如如何通过园艺来感受生命的律动,如何通过冥想来调整内心的节奏,以及如何在家中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慢空间”。这本书让我明白,追求“慢生活”,并非是对效率的否定,而是对生活品质的一种升华,是对内心需求的一种回应。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并尝试着在忙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去感受生命的真正色彩。
评分作为一名对自然界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对那些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的书籍总是情有独钟。最近,我入手了一本《山野低语:探索自然的声音》,这本书着实给了我不少惊喜。它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植物图鉴或动物百科的模式,而是更侧重于引导读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聆听”大自然。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下,各种生物发出的独特声音,从昆虫细微的鸣叫,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再到远处动物的呼唤。作者用诗意的笔触,将这些声音转化为文字,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在夏日的午后,听蝉声阵阵,在寂静的冬夜,分辨风声的节奏。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这些声音背后意义的探讨,比如某些声音可能预示着天气的变化,或是某种动物的生存策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最基本、最直接的感官体验,而大自然的声音,恰恰是它最直接、最生动的语言。它不仅仅是教会我分辨不同的声响,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更加细腻、更加富有同情心的观察方式,去感受生命的存在和世界的运作。
评分对于热爱旅行的人来说,一本能够真正触及内心、引发思考的书是难能可贵的。最近我读到一本《尘世旅人:在路上与自己对话》,这本书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教你如何规划行程、如何省钱的旅行指南,而是更像一本关于旅行意义的哲学探讨。作者分享了他多年来在世界各地游历的经历,但他记录的重点并非是那些著名的景点或繁华的都市,而是他在旅途中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以及这些相遇所带给他的启示。他用一种非常坦诚和内省的笔触,描绘了他在异国他乡的孤独、迷茫、惊喜和感悟。他让我意识到,旅行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远离熟悉环境、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机会。在陌生的土地上,我们更能看清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恐惧,更能发现那些被日常琐事所掩盖的真正自我。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洞察,却足以触动人心。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所追求的“旅行”,究竟是为了逃避现实,还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方向。
评分我一直认为,能够将一件看似寻常的事物讲出新意和深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最近我读了一本《味蕾的旅行:寻迹中华美食地图》,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菜肴介绍,而是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通过一种“旅行”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以一个虔诚的食客身份,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用文字记录下他在不同地域品尝到的独特味道,以及这些味道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和人文风情。他不仅仅描述了食材的鲜美,更挖掘了每道菜肴的起源、制作工艺的精妙,以及它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尤其喜欢关于川菜的部分,作者不仅仅介绍了麻辣鲜香的味觉体验,更深入地讲述了川菜如何在这种多山湿润的气候中孕育出独特的烹饪方式,以及辣椒如何成为川菜灵魂的演变过程。这本书让我明白,食物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工具,它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沉淀,是人与土地情感的连接。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味蕾上的盛宴,不仅增长了见识,更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