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金融知识,实现人生梦想。金融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金融学能让人懂得生活的智慧。知道一些常识性的金融知识,解读发生在身边的金融现象,正确处理自己的金融事务,就能让金融学助你实现人生梦想。
★解读金融密码,了解金融走向。本书用浅显易懂的笔墨,让读者在愉悦中迅速学会运用金融学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帮助你做出睿智、理性的决策,指导自己的行为,减少生活中的成本,用小的投入获得大的收益。
★巧用金融的力量,让生活精彩。每天抽出片刻时间读点金融学常识,在放松中学习,在学习中放松,逐渐认识和理解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你对金融学的理解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你会明白如何在压力与繁忙之中保持一份轻松、从容和淡定,让生活变得精彩。
★弄懂金融战略,规划人生。本书是一部简单的金融读本,旨在帮助读者学习金融知识,弄懂金融战略,传递金融理念,取得优质生活。金融不只是买股票、基金、投资、理财,而是与你人生目标相辅相成的长期规划,将金融融入生活,让你在各个阶段都圆满。
内容简介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金融与我们息息相关。譬如,出国要进行外币兑换业务、利率与储蓄密切相关,通货膨胀可能影响吃穿用度……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点滴行为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金融学规律进行选择和取舍,消费、投资、理财、融资、借贷……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早就被“金融化”了。
为了透彻地阐释金融学的内涵,本书运用浅显易懂的笔墨让读者在愉悦中迅速学会使用金融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从而睿智、理性地做出决策,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如果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片刻时间,每天读点金融学常识,在放松中学习,在学习中放松,逐渐认识和理解金融学的基本知识。
作者简介
武永梅,演说家。现担任钰昊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帼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董事,钰昊网络科技董事长,北京武永梅基金会董事,获得“2016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人物”的殊荣。
早年,她从事分享经济融合系统营销订制,创立了“琦俪·瑞児”“琻姿雅”“小茶妆”等民族护肤品牌,帮助了众多中小企业成功转型,被业内誉为“中国分享经济商业领袖”。2015年,赞助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电影《戴荷叶帽的孩子》的拍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
她是一位精明干练的销售人才。主要作品有《顾客行为心理学》《销售就是做渠道》《销售就是找对人》。
目录
金融学名词:读懂国民经济活动的指标术语
GDP(国内生产总值)——体现国家经济的标尺
GNP(国民生产总值)——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
GNI(国民总收入)——“3G”新宠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的预警器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正确判断物价的真正走势
恩格尔系数——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标
基尼系数——反映贫富差距的曲线
金融学原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奥秘
杠杆原理——一夜暴富,小资金博得大收益
复利原理——世界第八大奇迹
二八定律——独辟蹊径,赚少数人的钱
洼地效应——安全区域更容易吸引资金流入
博傻理论——随大流是明智还是愚蠢
马太效应——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目录货币:“钱”是个什么东西
“钱”的诞生——货币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货币供给量三层次——M0、M1 和 M2
货币的排他性——劣币驱逐良币
电子货币——货币史上的飞跃
虚拟货币——电子商务的产物
数字货币——电子货币的替代货币
银行:金融体系的中枢
中国的银行业——回望我国银行发展的历史
中央银行——货币的发行者
银行间的往来——“钱管家”之间的现金是如何流转的
银行也会破产——无奈的“最后贷款人”
网上银行——科技革命的产物
利率:金融市场的晴雨表
利息——利息的来源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利率——被谁决定,又影响了谁
利率调整——格林斯潘的“魔棒”
利率与生活——利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互联网金融:“小而美”的微金融
余额宝——每天都有新收益
P2P——网贷的模式与平台选择
理财通——收益超活期 12 倍的理财新秀
京东小金库——整合支付业务
百度金融——百问,百理
银行新理财——逆袭互联网“宝宝”
汇率:与外国人做买卖要懂汇率
外汇市场——左手交钱,右手也交钱
汇率制度——反映市场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外汇储备——维护国家在国际上的信誉和地位
人民币入篮 SDR——国际化之路展开新篇章
通胀与通缩:“金融流感”的影响
通货膨胀——为什么口袋里的钱不值钱了
通胀效应——通货膨胀有弊也有利
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孪生兄弟
金融危机:虚幻的金融泡沫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生命周期
金融危机大事件解读
金融资本投资:让财富滚雪球
储蓄——投资的第一步
债券——债主与债务人的“博弈”
基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
股票——涨涨跌跌的诱惑
保险——花点钱保护你的钱吧
外汇——那些五花八门的“外国钱”
期货——与“未来”有关的市场
信托——受托理财
黄金——屹立不倒的市场硬通货
精彩书摘
杠杆原理——一夜暴富,小资金博得大收益
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在“重心”理论的基础上,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对杠杆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而且据此原理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据说,他曾经借助杠杆和滑轮组,使停放在沙滩上的桅船顺利下水;在保卫叙拉古的战斗中,阿基米德制造的投石器就是杠杆原理的直接应用。
在投资中,杠杆原理也得到充分应用。比如,你计划投资1000元做服装生意,进货买入1000元的衣服可以卖出1600元,自己赚了600元,这就是自己的钱赚的钱,就是那1000元本钱带来的利润。这个过程是没有杠杆作用的。
假如你对服装生意很有信心,于是决定从银行贷款10万元,使用3个月,假定利息刚好是1000元。在此操作过程中,就等于你用1000元的本钱买了银行10万元三个月的使用权,用这些资金购买价值10万元的服装,售出后得16万元,得到利润6万元。这就是一个应用杠杆原理的简单例子,即用1000元撬动了10万元的资金,用10万元的资金赚取了6万元的利润。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用了100倍的杠杆。这在金融投资中非常常见,如做外汇保证金交易,其杠杆多为10倍、50倍、100倍、200倍、400倍等几个级别。如果用400倍的杠杆,就意味着你把手上的1万当作400万用。
另外,时下热门的房地产市场,除了全款购房外,贷款购房都属于使用了杠杆原理。比如,你购买一套价值100万元的房子,首付20%,即你用20万的资金撬动了价值100万元的房产,这里就是5倍的杠杆。如果未来房价增值10%,你的投资回报就是50%。
金融杠杆简单地说来就是一个乘号。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同样以购买100万的房子为例,如果房价跌了10%,那么5倍的杠杆损失就是50%,10倍的杠杆损失,就是你的本钱尽失,全军覆没。所以,在使用这个工具之前必须仔细分析投资项目中的收益预期和可能遭遇的风险。
另外,还必须注意,使用金融杠杆这个工具的时候,现金流的支出则可能会增大,这时资金链一旦断裂,即使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巨大的收益,投资者也必须要提前出局。
例如,买外汇或者期货,你交了5000元的保证金,杠杆是2倍,你就可以用10000元进行投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和收益。如果赔钱了,直接从你的保证金里扣,当你的保证金到了一个最低的比例之后,比如说70%,就是说你赔了1500元,还有3500元之后你就不可以再进行交易了。
当资本市场向好时,这种模式带来的高收益使人们忽视了高风险的存在,许多人恨不得把杠杆用到100倍以上,这样才能回报快,一本万利;等到资本市场开始走下坡路时,杠杆效应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风险被迅速放大。对于过度使用杠杆原理的企业和机构来说,资产价格的上涨可以使他们轻松获得高额收益,而一旦资产价格下跌,亏损则会非常巨大,甚至超过资本,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化的风险开始为更多人所认识,企业和机构纷纷开始考虑去杠杆化,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潮流。
当然,也并非杠杆比例越大风险就越大,这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外汇、期货或者是其他涉及保证金交易的都会接触到杠杆,杠杆就意味着放大倍数,以小博大,少量的钱能控制大额的资本。
次贷危机波及了整个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美林证券、花旗银行、瑞士银行等大型银行和投资银行一贯享受着最高的信用评价,地产抵押贷款只是他们利润来源的一小部分。但在20倍杠杆的放大作用下,各大金融集团在次贷危机中的损失率竟然高达18%~66%,平均损失约为30%。如果这样说还不够直观,我们可以举例:A银行自有资产为30亿元,使用30倍杠杆就是900亿元。此时,如果A以自身资产30亿元为抵押去借贷900亿元用于投资,如果投资赢利5%,那么A就可以获得45亿元的利润。但如果投资失败,亏损5%,那么银行就算赔光了自己的自有资产,还欠下15亿元的外债。这就是杠杆的威力。
对个人而言,在使用杠杆之前要把握住一个更重要的核心,那就是成功与失败的概率是多大。要是赚钱的概率比较大,就可以用很大的杠杆,因为这样赚钱快。如果失败的概率比较大,那根本就不能做,做了就是失败,而且会赔得很惨。
总之,控制杠杆是分散业务风险的前提,在金融创新中要秉持“可以承受高风险,绝不承受高杠杆”的原则,当风险不可测时,控制杠杆比控制风险更重要。
GNP(国民生产总值)——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
GNP是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
例如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所创造的财富计入美国的GNP,但不计入美国的GDP,而是计入日本的GDP。在1991年之前,美国均采用GNP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相对于GNP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这里的国民是指包括本国或本地区的公民以及常住外国或其他地区,但未加入外国籍的居民,其所获得的收入叫作“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该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外国公司在该国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则不应该被计入。诸如目前很多中国人去美国定居、生活或投资创业,只要他们还是中国国籍,他们的收入就要算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内。同理,很多外国公司在我国开设的分公司,其所创造的利润则不能计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GDP和GNP这两个概念,我们不妨举个例子进行说明:
某公司一年在本国的产值是1000亿美元,国外所有的分公司的净利润为2000亿美元,国内的外籍员工的工资是1亿美元。那么,这个公司为国家创造的GDP就是1000亿美元。而GNP包括国土内和国土外的所有收入,这个公司为国家GNP做的贡献=1000亿美元(在国内的收入)-1亿美元(外国员工拿走的)+2000亿美元(来自国外的净利润)。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是同一个公司,但是它对国家GNP和GDP的贡献却相差很大。由此可见,GDP和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虽然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为计算口径不相同,二者反映的国家经济的方面也不同。
我们可以把GNP用数学公式来表述: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外净要素收入=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掌握了上面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轻松算出一个国家在某一段时间内GNP的总值了。那么,了解一个国家的GNP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1.GNP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国国民的生活水平
GNP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总产值,当然比GDP反映的要真实一些。外资在该国的产值再大,也不是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越高,个人平均所得也越高。
2.以GNP制定经济政策更加科学
以GDP或者GNP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在一定的GDP水平下,会导致本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推崇GDP,那么它在经济政策的取向上必然就是单纯地追求GDP总量的增长,这样不论是本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能把GDP做大就行,而在GDP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注重GDP的国家或地区更倾心于招商引资,会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果更为推崇GNP,那就不仅仅是要求经济的增长,还要求必须是本国、本地区的企业促进经济的增长。在GNP增长的过程中,政府不仅增加了税收收入,企业和民众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盈利。注重GNP的国家地区则更重视本国企业的发展,会支持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内的本国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中的活动。
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2004年,随着苏州经济一路高歌,GDP总量首超深圳,新苏南模式达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样板的制高点。但这些掩盖不了新苏南模式的缺陷,被喻为“只长骨头不长肉”,GDP上去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上去了,老百姓的口袋仍是鼓不起来,利润的大头被外企拿走,本地人拿的只是一点打工钱。2004年苏州的GDP是温州GDP的两倍,但苏州老百姓的人均收入是温州的一半。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主要侧重采用GNP和人均GNP衡量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但进入90年代后,96%的国家纷纷放弃GNP和人均GNP,而开始重点采用GDP和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增长快慢以及经济实力的强弱。
例如美国波音公司对GDP的贡献足够大,然而它对GNP的贡献更是大得惊人,因为它的2万多种零部件在美国以外的40多个国家生产,而波音公司的总部只是一个装配企业。同样,美国沃尔玛的GDP也很起眼,它的GNP更是力压群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3000多家沃尔玛连锁店,创造了世界500强营业额排名第一的佳绩。
因此,在那些跨国公司数量较多的发达国家,在GDP增长的同时,它们的GNP发展速度也十分迅速,由此产品的质量更好、企业的效益更高,整个社会经济由投资驱动型开始向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变,可谓是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繁荣。在我国,也有一些先知先觉者开始把企业发展的重点转向追求GNP。海尔集团就是一个例子,它把分厂办到了“海尔”的故乡德国,把产销的触角伸向美国,甚至还建起了令中国人自豪的海尔路。
3.GN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在一定程度上,国际竞争就是GNP竞争,GNP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要靠本国企业的支撑,所以,要着重培养自己的民族品牌,打造强大的本土企业。许多发达国家的GNP都大于GDP,因为发达国家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多,他们在国内和国外共同创造的总经济价值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则截然相反,因为缺少大型的跨国企业,无法创造海外利益,这些国家的GNP常常小于GDP的增长。如果我们想在经济增长中不仅是简单地做大,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就必须适时地给予GNP以高度重视。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通用公布系统(GDDS)的要求,中国从2003年开始采用1993SNA的标准称谓,统计术语GNP改用GNI,两个数据的统计口径基本一致。
……
前言/序言
为什么GDP快速增长我们的钱还不够花?
股票真的能让人一夜暴富吗?
我们要如何应付那些时常出现的保险业务员?
金融危机来了,我们该如何理性应对?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金融与我们息息相关。譬如,出国要进行外币汇兑业务、利率与储蓄密切相关、通货膨胀随时都可能影响吃穿用度……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点滴行为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金融学规律进行选择和取舍,消费、投资、理财、融资、借贷……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早就被“金融化”了。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财富日渐金融化、虚拟化,如果你不懂金融,面对那些金融事件、金融现象、金融调控和金融活动的新闻报道时只会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
金融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如果说经济学让人更快乐,那么金融学无疑会让人更加懂得生活的智慧。所以,我们需要知道一些常识性的金融知识,能够解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金融现象,这些基础的金融知识能帮助我们正确处理自己的金融事务。当然,我们不需要成为金融专家,也不需要研究深奥的金融理论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我们只需要在金融这个新天地里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不能做什么……
为了更加透彻地阐释金融学的内涵,本书运用浅显易懂的笔墨让读者在愉悦中迅速学会运用金融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从而睿智、理性地做出决策,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如果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片刻时间,每天读点金融学常识,在放松中学习,在学习中放松,逐渐认识和理解金融学的基本知识,那么,你对金融学的理解将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你会明白如何在压力与繁忙之中保持一份轻松、从容和淡定,如何更聪明、更精彩地生活。
金融学从入门到精通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