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 第六册》是《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之一种,是《中法战争》专题的最后一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包括《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立宪运动》等专题,是一部大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中法战争 第一册》由中华书局于1996年出版,距今已有二十余年时间,《第五册》也已于2006年出版。《第六册》历经十余年打磨,终于完成。
《中法战争》专题资料丛书以搜集、整理、汇编原始资料为主,是促进中法战争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实为研治中国近代史之必备书目。其中前五册的出版,已有力地缓解了资料缺乏的情况,受到国内外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者的欢迎和重视,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的开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第六册》的出版,使中法战争专题资料得以完整结集,意义重大。
《中法战争`第六册》汇编由广西社会科学院所藏法国海军部档案和外交部档案史料,共85万字,辑录了从1884年5月1日至1884年12月31日的831条资料,按原件的产生时间顺序编排,并用编号标明。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张振鹍先生牵头,多人分头整理、汇编而成,对中法战争史研究及中国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张振鹍,河北正定人,1926年5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49年南京大学政治学系毕业,1952年北京大学政治学系研究生毕业,1953年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业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主要研究成果为:《日本侵华七十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近代中外关系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等。
1316 东京分舰队参谋长梅格雷致孤拔
1884 年6月18 日于“巴雅”号
将军:
兹将我在谈判(条约于1884 年6月6日签订)期间,陪同法国全权公使巴德诺先生在顺化完成使命的情况向您报告。
5月28 日,全权公使从港外锚地到顺化之行,系按您规定的条件进行的。下午2时,巴德诺先生离开“阿米林” 号后登上了“雎鸠”号进入环礁湖,在顺安受到了常规的礼遇(鸣炮)致敬与迎接。一名侍郎与一名官员谢纳智(Tanantri)(两人皆为助理国务大臣)在全权公使到达时乘一艘王室的大帆船前来迎接,向他表达了安南国王的问候,并表示听候他的吩咐。外交使团登上“标枪”号沿河而上。由海员、海军陆战队及海军炮兵组成的三百人护卫队分乘十只带篷舢板,每两只由一艘汽船拖曳,在第一道水坝处等候。该护卫队由海军上尉普瓦鲁埃(Poidloue)先生指挥,跟在“标枪”号之后。
驶至2号岛的N沙咀处,“标枪”号搁浅,水深不容其再往前驶,使团不得不乘上一艘与“标枪”号同行的被拖曳的小船驶往法国公使馆。〈使团〉抵达公使馆前面时,顺化城堡上鸣礼炮十五响,同时,列队于公使馆码头上的安南部队及一支驻军分队向全权公使先生行军礼。
护卫队驻扎到预先为他们安排好的营房里之后,即进行警卫,以防陆上或河中发生意外情况。舢板由我指挥。
在我们抵达后不久,商舶大臣代表朝廷前来问候巴德诺先生,并通知他,在任的第二辅政大臣(吏部尚书)与第三辅政大臣(兵部尚书)将于次日早晨来拜会他。第一辅政大臣由于其他两位辅政大臣的排挤而架空,而且又不像他们一样住在城里,似乎没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影响。
第二辅政大臣(吏部尚书)——王国的第二根支柱,事实上是朝廷真正的元首。就是他与第三辅政大臣(兵部尚书)推翻了协和帝,并且有人指控后者亲手扼死了协和帝。将军,上述这些情况均是您所知悉的,我在此提及仅仅是为了对整个事情叙述的方便。
29日早晨,两位辅政大臣前来进行了正式拜访。法国二级“荣誉勋位”勋章佩戴者、第二辅政大臣与法国三级“荣誉勋位”勋章佩戴者、第三辅政大臣(兵部尚书)由谈判期间一直担任翻译任务的寿神父陪同,于早晨8时到达,受到了应有的礼遇。
列队的安南士兵所穿的桔黄色、蓝色或绿色服装,加上林立的旌旗,与我海员、士兵朴实无华的衣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士兵集合场面(以后重复出现数次)看上去甚为别致。
下午,我们前往城内对两位辅政大臣进行回访。护卫队由三个兵种抽出的一百二十人组成。全权公使先生、特别是对安南情况十分熟悉的黎那先生认为,对于这初次的拜访,护卫队的人数是足够的。我们在护卫队的护送之下进入城门,使团成员一律坐轿,跟班为其撑伞。士兵们在我们的沿途排成队列,相互间拉开较长的距离。
全权公使在吏部、兵部以及商舶部分别受到第二辅政大臣、第三辅政大臣与正式在职官员的接待。同日晚,我们还拜会了等候我们的第一辅政大臣,尽管他的同僚们以他生病或其他情况为借口,甚至是毫无理由的借口,制造种种困难,企图阻挠这次会悟。
第一辅政大臣住在运河中的1号岛上,该岛与城砦隔河相望。
这几次会晤如同上次在公使馆的会晤一样,条约问题仅仅略为提及。巴德诺先生特别强调要用欧洲方式与王室及政府官员建立联系;而安南官员则特别强调将上次条约修改得温和些。我就我们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要求允许一切抵达城砦门前的军官入内,并派一名官员陪同,向他们介绍他们所感兴趣的一切东西,同时给予保护,以便在必要时对付兵民的任何骚乱。事情就这样通过了。到达顺化的所有军官,除了王城之外,得以对整个城砦都进行了参观。
进入城砦,举目所见,修葺一新。一条条林荫大道纵横交错,布局有致;两旁的营房、庙宇、公共建筑以及多半由各兵种的士兵,朝廷与官员的侍者所居住的安南房舍鳞次栉比。
继这初次拜会之后,又进行了多次互访。巴德诺先生看望了王室的一些亲王——嗣德帝的叔伯兄弟等人。30日晚,全权代表们抵达公使馆。条约被提交给他们过目之后,他们再度提出请求,希望改得温和些。起初,第二、第三辅政大臣前来坚持他们的要求;接着,机密院与朝廷也抵制这个强加给他们的条款,于是朝廷与机密院组成的三十人代表团在第一辅政大臣的率领下前来公使馆,试图要求取消某些条款。实际上,第二辅政大臣早已物色好这些人物来进行活动,以便在条约问题上不致由他一人承担责任。我们也再三向他们清楚地表明,这项带强迫性的条款已是定论,要想取消已不可能。
在对某些问题,诸如占据一部分城砦,对有关保护国条款的解释,特别是要求安南朝廷交出附属于中国的标记——中国〈皇帝颁发的〉御玺,并答应当众销毁等问题,经过数次讨论而毫无结果之后,我们终于在6月5日晚发出最后通牒,限定条约最迟在6月6日下午4时签字,否则巴德诺先生及使团成员将撤离安南,悬而未决的问题将由您去解决。
最后通牒立即产生了效果。条约在规定的时间里按照预定的程式举行了签字。尽管第二辅政大臣不是全权代表,我们还是要求他在条约上签字,他力图逃避的企图没有得逞。当时他是穿着朴素的服装抵达法国公使馆的,他尤其不愿意看到在公使馆大客堂内别开生面地熔化中国皇帝颁发的御玺的场面。第二辅政大臣的往返均搭乘他专用的舢板。
6月6日,我们庄严地举行了签字交换仪式。众多的法国军官的出席不能不使安南人大为震动。他们不明白每天都有那么多军官来到,怎么还会有人留在停泊于顺安的船只上。
双方各在对方的文本上签字之后开始熔化御玺。未熔化前,印了御玺的几张底样,我要了两张,附于本报告之后。条约签字完毕,城堡上立即鸣放礼炮二十一响。
条约一签署,我便毫不迟延地令人划定我们在顺化城砦内规定要占领的地盘。次日,我与黎那先生会同为此而指定的文武官员前往现场。城砦内属于我们的地盘仅仅局限于北角的一席之地,以壕沟以及紧靠北面箭楼的棱堡凸角引出的两条垂直线为界。这是一个边长约60米的正方形地块,内有一个暗道与城外称为蒙卡(Mont Ca)的工事相通,该工事位于城下,安南人本欲把我们安置在这里扎营。不过它同样是属于我们的地盘。我认为,此处是我们能占据的最佳军事位置,因为它从内到外可以进行各种联络,并居高临下地控制着河道里所有海船的抵达点;同时它还俯瞰着位于1号岛(几乎所有商人均居住该岛上)的城市那一部分;最后,炮舰还可以一直驶至我们阵地的脚下。
他们不可能答应我们占领竖有旗杆的中央棱堡,因为从该棱堡最高的内堡可以看见王城,如占领该处似乎便是安南国王及朝廷要迁往他地的信号了。
不难看出,条约的签订深受本地人的欢迎,他们在条约签订前后的态度迥然不同。这种态度的变化从乡下人对护卫队的举止中可以极易得到证实。我曾规定(护卫队)每天早晨在公使馆附近进行军事散步,以便察看该地的地形。这种锻炼既有利于士兵的身体健康,又有利于使本地人习惯于见到他们。条约签订后,那些曾对海员与士兵大门紧闭的乡下人,根据本地的习俗,将他们邀至家中。
安南政府曾为法国使团与护卫队的到来准备了庆祝活动,安排的节目有虎象格斗,大象与士兵进攻堡垒的作战演习,最后放焰火。第一个节目未能表演,因为在格斗前为了减轻老虎对大象的危害要戕伤老虎的肢体,结果老虎伤重而死去。我们观看了十三只军事大象在城砦的一块平地上的作战演习。全权公使及其随行人员坐在附近河面上的王室帆船内;帆船四周停泊二十多只大舢板,上面载着整个护卫队,我认为毋需将他们留在营地里。
将军,有一个问题我尚未向您提及,我认为由于当时的情况,对该问题未能给予果断的解决。这就是巴德诺先生本欲谒见安南国王一事。根据条约规定,顺化驻扎官只要提出要求,完全有权觐见国王。当我们抵达公使馆时,年幼国王已经患病,据说病情甚为严重。有一天,传闻他病入膏肓,甚至说他已驾崩。此种情形正被第二辅政大臣所利用,他为了缓解我们一再向他提出的有关觐见方面的要求,达到不接见的目的,便以幼王的病作为挡箭牌。据他说,幼王缠绵病榻,处境可怜,病情近乎恶化,无法翻身动弹,更不可能起身接见。据说,第二辅政大臣是安南医术极为高明的医生,是他亲自为幼王治病的。
事实上,巴德诺先生提出的正式觐见,以及纯属私人的拜谒,一次也没有实现。不过,第二辅政大臣曾用书面形式正式作出承诺,答应在幼王病体好转时通知黎那先生,并引他觐见这位年轻的君主;届时黎那先生当有机会见到君主,而不必如前几次召见时那样有一般人员在场。
将军,在结束本报告之前,我不得不告诉您,第二辅政大臣那副睿智的神志、饱满的精神、威严的仪容、精明的神情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六十五岁的老翁,身材魁梧,显得颇有自制力。不过我相信他现在也许会承认临时总驻扎官黎那先生是一位气度不凡的杰出人材。我刚刚列举的第二辅政大臣的一切优点他均有之,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除此之外,黎那先生还具有率直与果断的长处,这与第二辅政大臣那种诡谲狡诈和遇事一味搪塞推诿的秉性适成鲜明的对照。
至于第三辅政大臣兵部尚书,看来任性、暴躁。可以说,他那圆胖而严肃的脸上不时地露出淡漠的表情,证明了他对您在顺安打败了他并摧毁了他那座本应永远阻止外国人入内的著名大坝是耿耿于怀的。
将军,第二辅政大臣数次探询您是否会来顺化。他一再这样打听您,虽然无疑是想见到您,但我认为他的本意是希望您在谈判期能来顺化,而不是留在“巴雅”号上。我曾于谈判一开始便回答他说,如果有关条款未能使法国满意的话,您肯定是不愿来的。
在我们逗留期间,凡愿意去听天主教日课的海员与军人,我皆允准。每两个星期天中有一个上午我们在顺化城度过,大约有一百人去两个教堂中的一个做礼拜,由巡逻队护送。
条约签订后,随后的协定将由总驻扎官与安南政府着手签订。巴德诺先生认为在顺化的使命业已完成,便决定于6 月11日早晨离开该城。
临行的前一天,双方进行话别。6 月11日早晨7时,我们离开法国公使馆,所举行的仪式的规格与到达时相同。全权公使先生登上了“标枪”号,护卫队乘上由小船拖曳的舢板。黎那先生以及作为驻军的两个连队留下。
回程一帆风顺。全权公使先生在顺安登上“雎鸠”号驶向泊于港外锚地的“阿米林”号。
将军,最后我谨向您报告,在全权公使先生逗留顺化期间,海员、护卫队及驻军行为端正,纪律严明。三名违纪者于抵达的当天被断然惩处,此后再未出现任何违法行为。这一良好的效果以及护卫队的指挥海军上尉普瓦鲁埃先生在执行任务中按规定采取的果断措施是有目共睹的,我谨高兴地将此情形向您报告。
海军中校、参谋长梅格雷(Maigret)
BB—4 1958第284—293 页
翻开第一册,就被厚重的史料和严谨的编纂所震撼。资料的搜集之广泛,令人惊叹。从清政府内部的奏折、谕旨,到前线将领的书信、报告,再到当时报刊杂志的评论,几乎涵盖了这场战争爆发、发展到结束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一些从未公开过的原始档案,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编者在资料的整理和校对上也做得非常出色,标注清晰,注释详尽,大大降低了阅读和研究的门槛。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能够接触到如此详实的史料,感觉就像是亲身经历了一般。每一份文献都仿佛带着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气息,让人能够从中感受到当时决策者的焦虑、将士们的英勇以及百姓的无奈。这些珍贵的史料,为我们理解中法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复杂而动荡的时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确实很精美,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花了不少心思。封面设计大气而不失古朴,采用了暗纹印刷,触感也很不错。翻开扉页,纸张的厚度和韧性都让人满意,不是那种廉价的薄纸,闻起来也有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这对于喜欢实体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我一直在寻找关于中法战争的资料,尤其是希望能找到一些权威且详实的记载,而这套书的名字立刻吸引了我。尽管我还没开始仔细阅读,但从这本书的整体质感来看,就已经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我期待它能够提供给我那些在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史料,帮助我更深入地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它的定价来看,也确实反映了其内容的价值和制作的成本,是值得收藏的一部作品。
评分从历史文献中,我看到了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所展现出的民族韧性和不屈精神。虽然在军事上存在差距,但许多将士依然浴血奋战,以生命捍卫国家主权。书中关于镇南关大捷等战役的详细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和智慧。同时,我也看到了这场战争对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产生的催化作用。人民开始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民族危机感空前高涨。这种从历史资料中汲取的历史感悟,远比单纯的教科书叙述来得深刻和震撼。它让我思考,在国家危难之际,个体的选择和集体的命运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评分我对于这套书的期望值非常高,毕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这个名头就足以证明其史料价值的珍贵。中法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收录大量一手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当时的奏折、电报、信件、报刊文章,甚至可能包含一些当时的地图、照片等图像资料。这些资料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我们能够跳出后人的解读,直接触碰到历史的脉搏。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展现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人物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例如朝廷的决策者、前线的将领、普通士兵,甚至是民间百姓。只有多角度、全方位的史料呈现,才能让读者对中法战争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单一的叙事框架里。
评分我对于书中收录的关于外交谈判的史料特别感兴趣。战争的结束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谈判过程,而这些过程往往能反映出国家的外交能力和策略。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记录中法双方在谈判桌上的博弈,以及当时国际社会对这场谈判的态度。这些外交层面的细节,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是如何被塑造的,以及它对中国外交政策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这套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去深入探索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评分我非常关注书中对中法战争影响的后续分析。这场战争虽然以中国战败告终,但它也促使了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并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我希望书中能够收录相关的史料,展示这些改革的进程和成效。同时,这场战争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关系,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格局。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这方面的史料,帮助我理解中法战争在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背景下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提供了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视角。通过阅读这些原始资料,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所经历的艰难与曲折。中法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催化剂。我从中看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侮时的抗争,也看到了国家在变革中的阵痛。这些宝贵的历史记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演变轨迹,以及为今日中国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原生态”的历史信息。没有经过后人的过度解读和加工,读者可以自行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研究空间,对于真正的历史研究者来说尤为珍贵。我看到书中收录了大量不同派别的观点和言论,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思潮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于战争的不同看法。例如,一些主战派的强硬立场,和一些主和派的妥协心态,在史料中都有清晰的体现。理解这些不同的声音,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评分我一直对晚清时期中国的军事改革和国防建设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法战争恰恰是检验这些改革成果的关键时刻。书中关于海战和陆战的详细记录,包括双方的武器装备、战术部署、部队的训练水平等方面,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史料,分析清军在面对现代战争时暴露出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中国近代军事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书中对当时漕运、铁路等基础设施在战争中的作用也有所涉及,这让我得以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和交通的影响。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复杂的,一场战争的意义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层面,它会牵动方方面面,而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无疑能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些联系。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一些细节深深打动。例如,某位前线将领在战前写给家人的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担忧与责任感,让人肃然起敬。还有一些普通士兵的口述记录,虽然语言朴实,却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他们内心的挣扎。这些个体化的叙事,让宏大的历史事件变得有血有肉,更具人情味。同时,书中也收录了一些当时外国使节的报告和观察,从另一个视角审视了这场战争,为我们理解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法国方面的一些史料记载,希望能了解他们的战略意图、战争准备以及国内的反应。这种跨文化的史料对比,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场战争的全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