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诗经 学的继承与演变

宋代 诗经 学的继承与演变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日] 种村和史 著,李栋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57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430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4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种村和史《宋代<诗经>学的继承与演变》为“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第二辑)”之一,反映了日本当代宋学研究的某些特点。学术史上有所谓汉学、宋学之分,与此大的学术风会相应,宋代《诗经》研究在《诗经》学史上具有转折地位。种村和史《宋代<诗经>学的继承与演变》以此为前提,从具体问题入手讨论宋代学者对汉唐学者的*越与继承,展示了宋代《诗经》学的独特之处,所分析的问题很具启发意义。

内容简介

  学术史上有所谓汉学、宋学之分,与此大的学术风会相应,宋代《诗经》研究在《诗经》学史上具有转折地位;宋代学者既能摆脱汉唐之《诗序》、传、笺的桎梏,又能从中汲取营养,对《诗经》展开全新阐释。种村和史《宋代<诗经>学的继承与演变》以欧阳修《诗本义》、王安石《诗经新义》、苏辙《诗集传》、程颐的《诗经》研究、朱熹的《诗经》研究为主要材料来源,着重讨论宋代《诗经》研究的独特之处,所讨论的问题很具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种村和史,日本当代汉学家,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经学研究。

目录

前言/1

绪言/1

凡例/1

第一部历代《诗经》学总览

第一章蝗虫爲何不嫉妒

——《诗经》解释学史速写/3

一、 前言/3

二、 《螽斯》之诗/3

三、 汉唐《诗经》学的解释/4

四、 宋代《诗经》学的解释/14

五、 清朝考据学的解释/24

六、 历代《诗经》学的学术关系/28

七、 结语/30

第二章后妃是否爲丈夫求贤/32

一、 前言/32

二、 《小序》对於《卷耳》的解释/32

三、 从道德角度出发的批评/34

四、 从文学方面出发的视角/37

五、 汉唐《诗经》学对宋代《诗经》学的影响/40

六、 汉唐《诗经》学是一体的吗/42

第二部北宋《诗经》学的创始与发展

第三章《毛诗正义》: 欧阳修《诗本义》的摇篮/49

一、 前言/49

二、 《诗本义》对《毛诗正义》的引用/52

三、 对於《正义》之方法的批判/59

四、 《正义》对於欧阳修《诗经》研究的意义/71

五、 欧阳修批判《毛诗正义》的理由/78

六、 欧阳修《诗经》研究的立足点/85

七、 补充説明/91

八、 结语/94

附表: 《诗本义》引用《毛诗正义》説一覧/96

第四章从《诗本义》看欧阳修的比喻説

——与《传》《笺》《正义》相比较/106

一、 问题之所在/106

二、 对於“赋比兴”框架的认识/107

三、 对於比喻之意义的认识/109

四、 重视比喻解释与全诗的整合性/112

五、 比兴取事物的一方面/114

六、 对作诗过程的推想揣摩/118

七、 欧阳修比喻説的定位/120

第五章对诗歌结构的理解与“诗人的视角”

——王安石《诗经新义》的阐释理念与方法/124

一、 前言/124

二、 重视章与章之间关系的解释/127

三、 重视诗句之间关系的解释/135

四、 比喻问题与结构性理解的关系/140

五、 思古诗的结构/155

六、 关於诗篇的作者/158

七、 王安石之解释理念及方法的历史地位/164

八、 今後的课题/169

附表: 《诗经新义》中使用“层递法”解释的部分/171

第六章苏辙《诗集传》与欧阳修《诗本义》的关系

——平稳背後的实情(一)/176

一、 前言/176

二、 视角的一元化/181

三、 道德説教的解读/184

四、 关於“孔子删诗説”/187

五、 对欧阳修方法论及理念的应用和发展/190

六、 对欧阳修学説的继承与修正/192

七、 结语/201

第七章苏辙《诗集传》与王安石《诗经新义》的关系

——平稳背後的实情(二)/205

一、 前言/205

二、 关於字句的训诂/207

三、 关於诗篇的结构/210

四、 王安石方法的应用——以“层递法”进行解释/216

五、 补充説明/218

六、 《苏传》的解释策略——北宋《诗经》解释学的方法论目标/220

七、 结语/222

第八章苏辙对《小序》的看法

——平稳背後的实情(三)/224

一、 前言/224

二、 苏辙对《小序》首句与第二句往下部分观点一致的例子/226

三、 第二句往下部分的删除能与新解释相协调的例子/230

四、 对《诗序》第二句往下的部分加以补充、修正并用於新的解释中/238

五、 苏辙的《诗序》説/241

六、 关於《诗经》学传授的观点/247

七、 与同时代《诗经》学的关系/254

八、 结语/258

第九章苏辙对汉唐《诗经》学的看法

——平稳背後的实情(四)/260

一、 前言/260

二、 对待《毛传》的方法/260

三、 对待《正义》的方法/263

四、 结语/276

第十章穿凿閲读法

——程颐《诗经》解释的目标及其在宋代《诗经》学史中的位置/278

一、 前言/278

二、 程颐《诗经》解释的目标——以《皇矣》爲例/279

三、 独特的字义训释/287

四、 对於诗篇结构方面的关注/290

五、 与同时代《诗经》学者的关系/294

六、 高度抽象性的解释/300

七、 结语/306

第三部解释的修辞法

第十一章事实果真如此吗

——《诗经》解释学史上的历史主义解释之诸相/311

一、 前言/311

二、 《丘中有麻》之诗/313

三、 《正义》对《传》《笺》的合理化解释/316

四、 欧阳修的批评——解释的抽象化/318

五、 以佚失的书籍爲依据/323

六、 历史主义与据所见作诗的关系/330

七、 朱熹的解释及其批评——淫奔诗的解释/334

八、 现代的解释/339

九、 结语/344

第十二章作爲泛论

——摆脱历史主义解释的方法论概念/349

一、 问题之所在/349

二、 《抑》之诗/352

三、 《诗本义》中其他的“泛言”“泛论”用例/361

四、 《正义》中的“泛言”“泛论”/365

五、 对後世《诗经》学的影响/368

六、 结语/373

第十三章如何将诗看作虚构之物

——《毛诗正义》中的假设观念及其在宋代的发展/375

一、 前言/375

二、 《毛诗正义》的“假设”“设言”/378

三、 《传》《笺》《正义》中假设观念的意义/388

四、 欧阳修的“假设”/395

五、 朱熹《诗集传》中的“设言”/398

六、 南宋时期其他学者的“假设”“设言”/408

七、 结语/417

第十四章以诗爲道德之鉴者

——“陈古刺今説”与“淫诗説”所体现的《诗经》学观念变化与发展/422

一、 问题的设定/422

二、 北宋诸家及朱熹对思古説的态度/426

三、 欧阳修之“准淫诗説”的特点/440

四、 关於诗歌道德性之由来的看法/447

五、 欧阳修关於“诗人之意”与“圣人之志”认识的另一性质/452

六、 淫诗説中的难点/457

第十五章诗人的视线、投向诗人的视线

——关於“诗中叙事者与作者之关系”问题的观念变迁/464

一、 问题的设定/464

二、 关於“诗中叙事者与作者关系”问题的多种看法/468

三、 诗人是信息传递者——《正义》的观点/472

四、 《正义》之观念的意义/478

五、 诗人是表达者——欧阳修的看法/486

六、 《正义》与朱熹的比较/490

七、 诗人与编诗/495

第四部儒教伦理与解释

第十六章去国而走向新天地是否不义

——《诗经》解释中对国家的归属意识之变迁/509

一、 前言/509

二、 作爲政论的《诗经》解释/511

三、 从私愤到公愤——道德性的顾虑/519

四、 臣子之义——隐遁的政治功能/527

五、 《诗经》解释中的殉国意识/535

六、 结语/549

第十七章以诗歌讽刺过去的君主是否正当

——《毛诗正义》的“追刺説”研究/553

一、 前言/553

二、 《正义》的“追刺説”/554

三、 “追刺”与“追美”是对称的吗/557

四、 《正义》中的异説/563

五、 《正义》“追刺説”分析/567

六、 不认定爲“追刺”的例子/570

七、 结论/575第十八章诗歌爲何不可解释成对过去君主的讽刺

——宋代《诗经》学者对“追刺説” 的批评/580

一、 前言/580

二、 关於《正义》之“《抑》追刺説”的反调/581

三、 从伦理角度对“追刺”的质疑/586

四、 关於“此何人哉”/589

五、 对“刺”的怀疑/592

六、 《诗经》解释中的伦理性要求与文学性要求/598

七、 补充説明/600

第五部宋代《诗经》学对清代《诗经》学的影响

第十九章训诂的连缀

——欧阳修《诗本义》对陈奂《诗毛氏传疏》的影响/607

一、 问题之所在/607

二、 实例考察/613

三、 欧阳修与陈奂的关联方式/626

四、 在对待《毛诗正义》上的共同之处/629

五、 欧阳修《诗经》研究对陈奂考据学的贡献/632

六、 补充説明/638

七、 结论/641

各章最初发表目録/645

後记/649


精彩书摘

  《宋代 诗经 学的继承与演变》:
  究竟何爲注釋?日語中有一句習語是“多餘的注釋不必提”,這大概代表了人們通常的看法: 注釋不過是原文的附屬品,是無關宏旨的外物。注釋給我們的印象是,它解釋原文中晦澀語句的意思,或者對我們如今久已生疏的人名、地名以及古代文物制度等加以説明。這樣想來,如果能順暢地理解原文的意思,那麽注釋似乎就可以完全抛開了。打個比方來説,注釋之於原文,就像是覆在維納斯身上的晨衣。人們通常認爲,維納斯脱去這件衣物,仍舊絲毫無損於她驚心動魄的美麗;同樣,原文即便脱離了注釋,其本來的意思和價值也都不會變質或受損。
  然而,中國古典尤其是儒教經典中附加的注釋,却不能用這種通常的觀念來看待。中國的古人認爲,經典的注釋承擔著“規定讀者應該怎樣理解經文”的功能,讀者自行閲讀並不能正確理解經文,非得借助於注釋方能明白其真正意義、從中汲取教益。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注釋的地位毫不遜於經文。
  進一步來説,中國的古人認爲儒教的經典,即《易》《詩》《書》《禮》《春秋》五部經書用文字講述了自己文化的精髓和道德的根本。將人類之所以是萬物靈長的緣由用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就是五經,因此文化人必須學習、掌握五經。而政治的擔當者尤其需要體會五經的精神,並依此治理世界,所以在選拔國家官僚的國家級考試:科舉中,也要考察考生對五經的理解程度。
  ……

前言/序言

  (王水照先生前言)2005年,我曾主编一套《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因爲各种客观条件所限,那套书收録的六位日本学者的论着都是有关宋代文学的。此後,我又陆续联系到研究宋代思想、历史的六位中青年学者,故现在有条件编成第二辑。相对来説,这第二辑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了宋代思想、政治结构、士大夫社会、家族、都市、货币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对於国内同行了解和参考日本宋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相信会有帮助。

  第一辑的《前言》曾就“宋学”一词作过解释,嗣後仍有读者质疑於我,这里继续谈点个人的看法。清人将“宋学”与“汉学”对举,分指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这是从治学方法上对宋明和汉唐儒学之特点进行比较总结的结果,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特点并不等於全部,如在汉唐学术和宋明学术的意义上理解“汉学”和“宋学”,我们根本无法想像哪个时代的学术是只有考据没有义理,或只有义理没有考据的。事实上,汉代今文经学的长处并不在於考据,而有些宋代学人对制度史的敍述,对书目、金石、谱谍之学的关注,对诗文用典的细密调查,都充分展示出其考据的能力。我在第一辑的《前言》中提到日本学界自内藤湖南以来的“唐宋变革论”,其中包含了对汉唐学人和宋明学人的身份区别,即前者多爲门阀士大夫,而後者基本上是科举士大夫。这至少能提示我们,可以从学术承担者的身份、立场、旨趣之差异,去认识以上两种学术形态,因爲士大夫身份的这个历史性变迁,正好与传统的“汉学”、“宋学”对举之説相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不妨以宋代(或者还可以包括元、明)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爲“宋学”的对象。如果研究者的心目中保持了对汉唐和宋明之区别的关注,那麽他的“宋学”研究并非只有利於对宋代历史现象的认识。日本学界已有非常显着的事例,比如宫崎市定对“唐宋变革论”的深入阐述,就给他的学生吉川忠夫写作《六朝精神史研究》带来极具根本性的啓迪。

  在世界文明的总体格局中,中国文明无疑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对於人类历史整体的意义,决定了“中国学”必然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就如希腊学、印度学相似。就此而言,海外“中国学”的成果对於我们来説,决不仅仅是“它山之石”,那些不同国籍和肤色的“中国学”者,是我们不折不扣的同行,不了解他们的成果,就很难令我们自己的研究真正处於某个领域的前沿位置。也就是出於对“前沿性”的关注,我们这套丛书所选择的都是日本中青年学者的着作,这些学者无一不在日本的大学里担当着教学和科研的现任。翻閲这套丛书的读者不妨想像,日本的学生正在讲台下聆听和记忆同样的内容,尽管这对他们来説显得艰难,但这些学生从不要求教师把讲义做得浅显通俗。爲了做好毕业论文,他们必须去挑战一些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他人尚未掌握的东西。

  我对这套丛书的学术质量抱有充分的信心,如果有些不足之处,可能是在翻译上。日本“中国学”历史悠长,积累深厚,産生过不少经典名着,现在国内学界有较多人乐於翻译那些名着,但对目前正在大学担当讲席的学者取得的最新“尖端”成果,却不够重视。这个情况有碍交流,所以我们勉力做了这件工作。但可想而知,翻译是艰难的,译者不仅要通晓中日两种语言,还要懂得专业知识,甚至必须对原作者有所了解。姑且不论这样的翻译工作能否爲译者带来利益,仅仅是译者们不同的表述习惯,就会影响到丛书的整体风格,更何况还有几位译者合力完成一本书的情况。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们在文字处理上费了大量心力,他们的工作效果显着,但我仍愿意承认,这套书的翻译仅以传达论着的学术内涵爲目标。如果有的论着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而获得经典的声誉,那麽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译本问世。目前的译文不能尽如人意,只好敬请谅解,同时也真诚地期待批评。

  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是关於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这又必然制约於其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研究者的“异域之眼”离不开自身的学术传统,民族感情甚或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均不可避免。然而,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我赞同有的学者所提出的“文化的馈赠”的观念和原则,就是説,既然是“馈赠”,受赠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立足民族本位,自主选择,不必自馁或自闭;馈赠方应本“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理念而力戒优越感或自大心理。海外流行的“中国中心论”,如果是强调研究中国问题应注重中国人自己的观察视角,不能一味用以“异域之眼”,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如指世界文化应以中国爲“中心”,我们听来似觉顺耳,实在应引起警觉。国内流传的“河西河东”之説,当作是对未来世界文化中心归属的预言,似无实据;如果指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种现象,也是符合实际的。比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唐代中国是先生,平安日本是学生,到了明治维新以後,中国变成了学生,国人纷纷通过日本的中介和桥梁吸取西方的新知。陈寅恪先生有诗云:“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於当时国内之学术衰微,感慨遥深,所寄寓之振兴期望,感动学界;而时至今日,已可调整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力求在跨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求得共同的发展,使“中国学”真正成爲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这也是我们组织出版这套丛书的目的。


  2009年岁末於复旦大学光华楼



宋代 诗经 学的继承与演变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宋代 诗经 学的继承与演变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宋代 诗经 学的继承与演变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宋代 诗经 学的继承与演变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太想读啦!读书总是有好处的

评分

日人汉学,别有一番天地

评分

好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强烈推荐!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太想读啦!读书总是有好处的

评分

包装完好,送货及时,满意!

评分

种村和史《宋代&lt;诗经&gt;学的继承与演变》为&ldquo;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第二辑)&rdquo;之一,反映了日本当代宋学研究的某些特点。学术史上有所谓汉学、宋学之分,与此大的学术风会相应,宋代《诗经》研究在《诗经》学史上具有转折地位。种村和史《宋代&lt;诗经&gt;学的继承与演变》以此为前提,从具体问题入手讨论宋代学者对汉唐学者的*越与继承,展示了宋代《诗经》学的独特之处,所分析的问题很具启发意义。

评分

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宋代 诗经 学的继承与演变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