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新世纪第三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专家智慧。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导论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科
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中医学在皮肤性病学方面的历史贡献
二、西医皮肤性病学的发展
三、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研究发展简史
四、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科临床、研究机构建设和院校教育
五、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团体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科的特点
一、涉及面广、整体性强
二、与其他临床学科之间存在广泛而
密切的联系
三、病种繁多、分类复杂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一、打下扎实的中西医学理论基础
二、重视临床见习和实习,理论联系实践
三、终身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与生理
第一节 皮肤的组织结构
一、表皮
二、真皮
三、皮下组织
四、皮肤附属器
五、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第二节 皮肤的生理
一、西医学对皮肤生理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皮肤生理的认识
第三章 皮肤性病的病因与病理(机)
第一节 西医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二、组织病理
三、发病机制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第四章 皮肤性病的诊断与辨证
第一节 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
二、体征
第二节 皮肤性病的诊断
一、病史
二、体格检查
三、其他临床检查
四、实验室检查
五、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第三节 皮肤性病的辨证
一、四诊
二、辨证方法
第五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第一节 西医治疗
一、系统药物治疗
二、外用药物治疗
三、物理疗法
四、化学换肤术
五、皮肤外科治疗
第二节 中医治疗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三、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 皮肤性病的预防与皮肤保健、美容
第一节 皮肤性病的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二、皮肤性病的预防原则
第二节 皮肤的保健与美容
一、皮肤的保健
二、皮肤的美容
下篇 各论
第七章 病毒性皮肤病
第一节 单纯疱疹
第二节 带状疱疹
第三节 疣
第四节 传染性软疣
第五节 风疹
第六节 手足口病
第七节 水痘
第八章 细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脓疱疮
第二节 丹毒
第三节 类丹毒
第九章 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 头癣
第二节 手癣和足癣
第三节 甲真菌病
第四节 体癣和股癣
第五节 花斑糠疹
第六节 马拉色菌毛囊炎
第十章 动物源性皮肤病
第一节 疥疮
第二节 虱病
第三节 虫咬皮炎
第十一章 物理性皮肤病
第一节 日晒伤
第二节 痱子
第三节 冻疮
第四节 鸡眼与肼胝
第五节 手足皲裂
第十二章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一节 湿疹
第二节 特应性皮炎
第三节 接触性皮炎
第四节 汗疱疹
第五节 药疹
第六节 荨麻疹
第十三章 瘙痒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第一节 慢性单纯性苔藓
第二节 瘙痒症
第三节 痒疹
第十四章 红斑及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第一节 银屑病
第二节 玫瑰糠疹
第三节 多形红斑
第四节 扁平苔藓
第十五章 血管炎和脂膜炎
第十六章 结缔组织病及大疱性皮肤病
第十七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第十八章 色素性皮肤病
第十九章 遗传、代谢性皮肤病及皮肤肿瘤
第二十章 性传播疾病
附录一 中医方剂
附录二 中英文名词对照
附录三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新世纪第三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新世纪第三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新世纪第三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