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第2版)/全国高职高专生物类课程“十三五”规划教材》以生物技术职业岗位为导向,重点阐述生物分离过程中各典型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重要设备和基本操作技术。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第2版)/全国高职高专生物类课程“十三五”规划教材》结合生产实践,用相关案例详述了操作技术和相关设备的综合应用。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第2版)/全国高职高专生物类课程“十三五”规划教材》分为三大模块。模块一是分离与纯化单元操作技术,包括预处理及固一液分离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技术、固相析出分离技术、色谱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电泳技术、浓缩与干燥技术。模块二介绍单元操作技术实训,包括18个单元操作技术实训。模块三介绍单元集成技术实训,包括14个综合实训。每一单元都配有同步训练,供学生课后练习巩固。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第2版)/全国高职高专生物类课程“十三五”规划教材》可供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供从事生物工程产品设计的研发人员及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模块一 分离与纯化单元操作技术
第一单元 绪论
1.1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概述
1.2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的基本知识
1.3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的发展
同步训练
第二单元 预处理及固一液分离技术
2.1 预处理技术
2.1.1 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改变
2.1.2 发酵液的相对纯化
2.2 固·液分离技术
2.2.1 过滤技术
2.2.2 离心技术
2.3 典型案例
同步训练
第三单元 细胞破碎技术
3.1 细胞壁的组成与结构
3.1.1 微生物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3.1.2 植物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3.2 细胞破碎的方法
3.2.1 机械法
3.2.2 非机械法
3.3 细胞破碎效果的评价和细胞破碎方法的选择依据
3.3.1 细胞破碎效果的评价
3.3.2 各种细胞破碎方法的选择依据
3.4 基因工程包含体的纯化方法
3.4.1 包含体的形成
3.4.2 包含体的纯化方法
3.5 典型案例
同步训练
第四单元 萃取技术
4.1 概述
4.1.1 萃取的概念
4.1.2 萃取的分类
4.1.3 萃取的特点
4.2 溶剂萃取技术
4.2.1 溶剂萃取原理
4.2.2 溶剂萃取流程
4.2.3 溶剂萃取影响因素
4.2.4 萃取剂的选择
4.2.5 萃取设备
4.3 固-液萃取技术
4.3.1 固一液萃取的概念
4.3.2 固一液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
4.3.3 固一液萃取的方法
4.4 双水相萃取技术
4.4.1 双水相萃取的原理和特点
4.4.2 双水相萃取工艺流程
4.4.3 影响双水相萃取的因素
4.4.4 双水相萃取的应用
4.5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4.5.1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原理
4.5.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工艺流程
4.5.3 超临界C02流体萃取设备
4.5.4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
4.6 反胶团萃取技术
4.6.1 反胶团及其形成
4.6.2 反胶团萃取原理
4.6.3 影响反胶团萃取的因素
4.6.4 反胶团萃取流程
4.6.5 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应用
4.7 典型案例
同步训练
……
模块二 单元操作技术实训
模块三 单元集成技术实训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是生物工程、药品生物技术、药品生产技术、医学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涉及的相关技术是生物类相关产业中使用最普遍的技术,也是从事生物制品生产和加工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
  本书的编写充分考虑到了高职高专的生源特点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降低了学科的理论知识难度,突出了知识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与企业接轨,及时地吸纳了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编写过程中,作者深入企业一线,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各种生物分离方法的原理、操作过程、技术要领和相关设备,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大量的案例说明了这些分离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注意从案例中分析共性问题,旨在让学生从这些案例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培养其创新能力。
  本书的主要特色如下。
  (1)每个单元都显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
  (2)用大量不同类型的生物产品的分离案例说明各种分离技术的应用。
  (3)阐述了生物分离的相关设备,并配有相关图片,形象生动。
  (4)每个单元配有针对性强的同步训练。
  (5)实训模块分为单元操作技术实训和单元集成技术实训。单元操作重点突出生物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重要设备和基本操作技术。单元集成以生物技术职业岗位为导向,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突出综合性与创新性。
  本书共分为三大模块。编写分工如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陈芬、尹喆、肖云编写了模块一的第二、三单元,单元操作技术实训说明及单元集成技术实训说明,模块二的实训1、3、14~18,模块三的实训2、5、6、14;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胡莉娟编写了模块一的第一单元,模块二的实训2,模块三的实训1;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邱东凤编写了模块一的第四单元,模块三的实训3;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志远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的鲁国荣编写了模块一的第七单元,模块三的实训4、7;山东职业学院的苏敬红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何颖编写了模块一的第八单元,模块三的实训10、11、12;信阳农林学院的刘柱明编写了模块一的第六单元,模块二的实训4~10,模块三的实训8;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姚志恒编写了模块一的第五单元;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梁蕊芳编写了模块一的第九单元;汉江师范学院的江爱明编写了模块二的实训11~13,模块三的实训9;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曾青兰编写了模块三的实训13。全书由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陈芬修改并统稿。全书由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曾青兰主审。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武汉周边许多企业专家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生物技术发展很快,加之编者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同行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生物技术前沿: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应用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当前生物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前沿进展及其在多个产业中的实际应用,特别关注近年来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和正在重塑行业格局的关键技术。全书内容深入浅出,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动态的现代生物技术知识体系。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涵盖了生物技术从分子层面机制解析到宏观产业布局的完整链条。  ---   第一部分:分子生物学基石与基因工程新范式  本部分聚焦于现代生物技术赖以生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并深入探讨了基因操作技术的演进与突破。  1. 细胞信号转导的复杂网络: 详细阐述了细胞内外的信号分子、受体类型及其信号放大、整合与调控机制。重点分析了涉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信号通路(如MAPK、PI3K/Akt通路)的失调模式。探讨了利用合成生物学原理重构复杂信号网络的最新尝试。  2. 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的深度挖掘: 超越传统的DNA测序技术,本章侧重于高通量测序(NGS)技术的最新发展,包括单细胞测序(scRNA-seq, scATAC-seq)如何揭示细胞异质性。讨论了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在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从海量组学数据中提取生物学意义的生物信息学流程优化。  3.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系统的革命与精准控制: 全面回顾了ZFN、TALENs到CRISPR-Cas9/Cas12a的演变历程。重点剖析了碱基编辑(Base Editing)和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等“无切口”编辑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克服脱靶效应方面的优势。同时,探讨了基因编辑技术在人类遗传病治疗、作物改良以及病毒清除策略中的伦理考量和临床转化挑战。  ---   第二部分:蛋白质科学:结构、功能与工程化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本部分聚焦于蛋白质的精确理解、修饰机制及其在生物制药中的工程应用。  4. 蛋白质结构解析的革新: 详细介绍冷冻电镜(Cryo-EM)技术在高分辨率解析膜蛋白和大型复合物结构中的突破性贡献,对比其与传统X射线晶体学的适用场景。引入AlphaFold等人工智能工具如何预测蛋白质结构及其对药物设计流程的颠覆性影响。  5. 翻译后修饰(PTMs)的动态调控: 系统梳理主要的PTMs类型(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等),分析它们如何瞬时或永久地改变蛋白质的功能状态和亚细胞定位。特别关注糖基化修饰在抗体药物(如ADC药物)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中的关键地位。  6. 酶工程与定向进化: 阐述利用分子生物学工具和高通量筛选技术实现对天然酶的性能优化,包括提高热稳定性、改变底物特异性或增强催化效率。介绍固定化酶技术在工业生物催化反应器设计中的应用。  ---   第三部分:先进细胞与组织工程  本部分转向基于活细胞和三维系统的生物技术,关注再生医学和类器官模型的构建。  7. 干细胞生物学与再生医学: 区分多能干细胞(ESC/iPSC)和成体干细胞的特性。重点阐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如何实现“患者特异性”细胞模型的构建,用于疾病机理研究和药物筛选。讨论干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修复中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8. 三维细胞培养与类器官(Organoids)技术: 解释了二维培养的局限性,并详细介绍水凝胶、支架材料在构建模拟体内微环境中的作用。深入分析肠道、肝脏、脑部类器官的制备流程、结构复杂性以及其作为药物毒性筛选平台的价值。  9. 免疫细胞疗法(CAR-T/TCR-T)的优化: 聚焦于新一代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的设计策略,包括使用共刺激结构域、开发靶向实体瘤的双靶点CAR结构。讨论克服肿瘤微环境抑制和提高持久性的工程学挑战。  ---   第四部分:生物制药与新型疫苗开发  本部分关注生物技术在药物开发和疾病预防中的核心应用。  10. 单克隆抗体(mAb)药物的研发与生产: 涵盖全人源化抗体技术平台、人源化策略。详细分析不同IgG亚型的Fc段功能(如ADCC、CDC活性),及其对药物设计的影响。探讨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s)的质量控制和监管要求。  11. 核酸药物的递送系统: 详细阐述mRNA疫苗技术平台的构建原理,包括LNP(脂质纳米粒)在稳定mRNA和介导细胞内摄取中的关键作用。对比siRNA、ASO(反义寡核苷酸)等小分子核酸药物的靶向机制和体内半衰期优化策略。  12. 噬菌体展示技术与肽库筛选: 介绍利用噬菌体外壳展示机制筛选高亲和力配体(如抗体片段、多肽)的过程,及其在靶点验证和快速诊断试剂开发中的应用。  ---   第五部分:工业生物技术与合成生物学  本部分探讨如何利用生物系统进行高效、可持续的物质生产。  13. 合成生物学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BTL)循环: 系统介绍合成生物学(SynBio)的基本元件库(Promoter, RBS, Terminator)的设计原则。阐述如何利用计算模型预测基因线路的性能,并应用自动化平台(如机器人系统)加速菌株的迭代优化。  14. 代谢工程与生物制造: 聚焦于通过重塑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的代谢途径,实现高价值化学品(如生物燃料、维生素、芳香族化合物)的高效生产。讨论碳源利用效率、产物抑制控制等工业放大中的核心问题。  15. 生物传感器与快速诊断: 介绍基于合成回路或天然酶系统的生物传感器设计,用于实时、高灵敏度地检测环境污染物、病原体或代谢标志物。重点分析基于CRISPR的核酸检测技术(如SHERLOCK/DETECTR)的原理和现场应用潜力。  ---   第六部分:生物技术产业化与监管前沿  本部分将视角投向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关注工程化和规范化要求。  16. 生物工艺开发与放大挑战(Upstream & Downstream): 详细讨论细胞培养(上游)过程中的生物反应器设计(搅拌、溶氧控制)、补料策略。深入探讨下游纯化过程中层析介质的选择、连续层析技术(如MCSGP)在提高收率和降低成本中的应用。  17. 质量控制与合规性要求: 介绍GMP(良好生产规范)在生物制品生产中的具体体现,包括过程分析技术(PAT)在实时监控和质量保证中的集成。强调生物安全性和交叉污染控制的重要性。  18. 生物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 探讨生物技术如何应用于环境修复(如生物降解塑料、重金属吸附菌株开发)和资源回收,契合全球“碳中和”目标下的产业转型需求。  全书特点: 结构逻辑严密,紧跟全球研究热点,提供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跨学科知识整合,旨在培养读者解决复杂生物技术工程化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停留在基础操作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