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

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太炎,陈柱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文化传承
  • 文化发展
  • 学习丛书
  • 国学经典
  • 文化教育
  • 历史文化
  • 文化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12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64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书稿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们的入门读物。章太炎先生晚年的治学心得,内容系统精炼、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可以说是集章氏毕生功力于一书,是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了解国学的必读之书。

内容简介

《国学十六讲》主要收录了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公开讲学记录,较系统地展示了国学的概貌,我们在章太炎先生著作的基础上,做了完善和修订,并把陈柱《诸子概论》中的部分内容插入其中,取名诸子流别(本书第三讲)使书稿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品位。

作者简介

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陈柱(1890~1944),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陈柱家学渊源深厚,自幼勤于国学,博闻强记,根基厚实。师从唐文治,深得唐文治器重。唐评价陈柱尊:“横空而来,足使千古学人才人一齐俯首。”陈柱生平著作等身,著述范围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子学著作为主体,以至中国近代国学研究,参照的述著一样离不开陈柱。

目录

第一讲 概 论............................... 001

第一节 国学的本体........................ 001

第二节 治国学的方法...................... 005

第二讲 国学的派别.......................... 014

第一节 经学的派别.................... 014

第二节 哲学的派别.................... 024

第三节 文学的派别.................... 039

第三讲 诸子流别............................ 054

第一节 儒 家........................ 057

第二节 道 家........................ 072

第三节 墨 家........................ 082

第四节 法 家........................ 087

第五节 名 家........................ 091

第四讲 诸 子............................... 096

第一节 晏 子........................ 096

第二节 孟 子........................ 103

第三节 荀 子........................ 110

第四节 老 子........................ 117

第五节 庄 子........................ 124

第六节 韩非子........................ 132

第七节 惠 子........................ 142

第八节 墨 子........................ 147

第五讲 儒 学............................... 156

第一节 儒术真论...................... 156

第二节 清 儒........................ 164

第三节 原 儒........................ 169

第四节 《儒行》要旨.................. 171

第六讲 原 道............................... 175

第七讲 原 墨............................... 183

第八讲 原 名............................... 185

第九讲 小学略说............................ 190

第十讲 《大学》大义....................... 217

第十一讲 经学略说.......................... 222

第十二讲 史学略说.......................... 274

第十三讲 文学略说.......................... 299

第十四讲 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315

第十五讲 论经史儒之分合.................. 320

第十六讲 结论:国学如何进步............. 327

精彩书摘

第一节 国学的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在古代书籍中,原有些记载是神话,若《山海经》《淮南子》中所载,我们看了,觉得是怪诞极了。但此类神话,在王充《论衡》里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没有存在的余地了。而且正经正史中本没有那些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载。又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那种神话,正史里也都没有。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神秘的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并且,这极小部分的神秘记载,也许使我们得出有理的解释:

《诗经》记后稷的诞生,颇似可怪。因据《尔雅》所释“履帝武敏”,说是他的母亲,足蹈了上帝的拇指得孕的。但经毛公注释,训帝为皇帝,就等于平常的事实了。

《史记·高祖本纪》说高祖之父太公,雷雨中至大泽,见神龙附其母之身,遂生高祖。这不知是太公捏造这话来骗人,还是高祖自造。即使太公真正看见如此,我想其中也可假托。记得湖北曾有一件奸杀案:一个奸夫和奸妇密议,得一巧法,在雷雨当中奸夫装成雷公怪形,从屋脊而下,活活地把本夫打杀。高祖的事,也许是如此。他母亲和人私通,奸夫饰作龙怪的样儿,太公自然不敢进去了。

从前有人常疑古代圣帝贤王都属假托;即如《尧典》所说“钦明文思安安”“克明俊德”等等的话,有人很怀疑,以为那个时候的社会,哪得有像这样的完人。我想:古代史家叙太古的事,不能详叙事实,往往只用几句极混淆的话作“考语”,这种考语原最容易言过其实。譬如今人作行述,遇着没有事迹可记的人,每只用几句极好的考语;《尧典》中所载,也不过是一种“考语”,事实虽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

《禹贡》记大禹治水,八年告成。日本有一博士,他说:“后世凿小小的运河,尚须数十年或数百年才告成功,他治这么大的水,哪得如此快?”因此,也疑禹贡只是一种奇迹。我却以为大禹治水,他不过督其成,自有各部分工去做;如果要亲身去,就游历一周,也不能,何况凿成!在那时人民同受水患,都有切身的苦痛,免不得合力去做,所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了。《禹贡》记各地土地腴瘠情形,也不过依报告录出,并不必由大禹亲自调查的。

太史公作《五帝本纪》,择其言尤雅驯者,可见他述的确实。我们再翻看经史中,却也没载盘古、三皇的事,所以经史并非神话。

其他经史以外的书,若《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确有可疑者在。但《竹书纪年》今存者为明代伪托本,可存而不论,《穆天子传》也不在正经正史之例,不能以此混彼。后世人往往以古书稍有疑点,遂全目以为伪,这是错了!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经典诸子中有说及道德的,有说及哲学的,却没曾说及宗教。近代人因为佛经及耶稣教的《圣经》都是宗教,就把国学里的“经”,也混为一解,实是大误。“佛经”“圣经”的那个“经”字,是后人翻译时随意引用,并不和“经”字原意相符。经字原意只是一经一纬的经,即是一根线,所谓经书只是一种线装书罢了。明代有线装书的名目,即别于那种一页一页散着的八股文墨卷,因为墨卷没有保存的价值,别的就称作线装书了。古代记事书于简。不及百名者书于方,事多一简不能尽,遂连数简以记之。这连各简的线,就是“经”。可见“经”不过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几部书罢了。非但没含宗教的意味,就是汉时训“经”为“常道”,也非本意。后世疑经是经天纬地之经,其实只言经而不言天,便已不是经天的意义了。

中国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国人都重视政治。周时诸学者已好谈政治,差不多在任何书上都见他们政治的主张。这也是环境的关系:中国土地辽广,统治的方法急待研究,比不得欧西地小国多,没感到困难。印度土地也大,但内部实分着许多小邦,所以他们的宗教易于发达。中国人多以全力着眼政治,所以对宗教很冷淡。

老子很反对宗教,他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孔子对于宗教,也反对;他虽于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们味“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他已明白告诉我们是没有神的。《礼记》一书很考究祭祀,这书却又出自汉代,未必是可靠。

祀天地社稷,古代人君确是遵行,然自天子以下,就没有与祭的身份。须知宗教是须普及于一般人的,耶稣教的上帝,是给一般人膜拜的;中国古时所谓天,所谓上帝,非人君不能拜;根本上已非宗教了。

九流十家中,墨家讲天、鬼,阴阳家说阴阳生克,确含宗教的意味,但墨子所谓天,阴阳家所谓“龙”“虎”,却也和宗教相去甚远。就上讨论,我们可以断定经典诸子非宗教。

三、历史非小说传奇

后世的历史,因为辞采不丰美,描写不入神,大家以为是记实的;对于古史,若《史记》《汉书》,以其叙述和描写的关系,引起许多人的怀疑:

《刺客列传》记荆轲刺秦王事,《项羽本纪》记项羽垓下之败,真是活龙活现。大家看了,以为事实上未必如此,太史公并未眼见,也不过如《水浒传》里说武松、宋江,信手写去罢了。实则太史公作史择雅去疑,慎之又慎。像伯夷、叔齐的事,曾经孔子讲及,所以他替二人作传。那许由、务光之流,就缺而不录了。项羽、荆轲的事迹,昭昭在人耳目,太史公虽没亲见,但传说很多,他就可凭着那传说写出了。《史记》中详记武略,原不只项羽一人;但若夏侯婴、周勃、灌婴等传,对于他们的战功,只书得某城,斩首若干级,升什么官,竟像记一笔账似的,这也因没有特别的传说,只将报告记了一番就算了。如果太史公有意伪述,那么《刺客列传》除荆轲外,行刺的情形,只曹沫、专诸还有些叙述,豫让、聂政等竟完全略过,这是什么道理呢?《水浒传》有百零八个好汉,所以施耐庵不能个个描摹,《刺客列传》只五个人,难道太史公不能逐人描写吗?这都因荆轲行刺的情形有传说可凭,别人没有,所以如此的。

“商山四皓”一事,有人以为四个老人哪里能够使高祖这样听从,《史记》所载未必是实。但须知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为多数人所合力做成,而史家常在甲传中归功于甲,在乙传中又归功于乙。汉惠免废,商山四皓也是有功之一,所以在《留侯世家》中如此说,并无可疑。

史书原多可疑的地方,但并非像小说那样的虚构。如刘知几《史通》曾疑更始刮席事为不确,因为更始起自草泽时,已有英雄气概,何至为众所拥立时,竟羞惧不敢仰视而以指刮席呢?这大概是光武一方面诬蔑更始的话。又如史书写王莽竟写得同呆子一般,这样愚呆的人怎能篡汉?这也是汉室中兴对于王莽当然特别贬斥。这种以成败论人的习气,史家在所不免,但并非像小说的虚构。

考《汉书·艺文志》已列小说于各家之一,但那只是县志之类,如所谓《周考》《周纪》者。最早是见于《庄子》,有“饰小说以干县令”一语;这所谓小说,却又指那时的小政客不能游说六国侯王,只能在地方官前说几句本地方的话。这都和后世小说不同。刘宋时有《世说新语》一书,所记多为有风趣的魏晋人的言行,但和正史不同的地方,只时日多颠倒处,事实并非虚构。唐人始多笔记小说,且有因爱憎而特加揄扬或贬抑者,去事实稍远。《新唐书》因《旧唐书》所记事实不详备,多采取此等笔记。但司马温公作《通鉴》对于此等事实必由各方面搜罗证据,见有可疑者即删去,可见作史是极慎重将事的。最和现在小说相近的是宋代的《宣和遗事》,彼记宋徽宗游李师师家,写得非常生动,又有宋江等三十六人,大约《水浒传》即脱胎于此书。古书中全属虚构者也非没有,但多专记神仙鬼怪,如唐人所辑《太平广记》之类,这与《聊斋志异》相当,非《水浒传》可比,而且正史中也向不采取。所以正史中虽有些叙事很生动的地方,但决与小说传奇不同。

前言/序言

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中办、国办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编辑出版了该套丛书。

本书主要收录了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公开讲学记录,并把陈柱《诸子概论》的部分内容插入其中,较系统地展示了国学的概貌,是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了解国学的必读之书。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

陈柱(1890—1944),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近代国学大师。他在国学很多领域的研究别开生面,特别是在先秦诸子方面颇有成就。

本书尽可能地选用最初的版本,以保留大家著作的原貌。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错讹之处,对其中确系误写、错排的个别文字,参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确有把握者,予以改正。其他一仍其旧,均未作变动。

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点评,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除比较敏感处略作注释,其他均未作特别说明,望广大读者考虑到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各位先生独特的学术观点,在阅读过程中加以区分和正确解读。


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 拨云见日,溯源而上,开启中华文化智慧之旅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而深邃的魅力,凝聚了无数先哲的智慧结晶,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之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构筑起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家园。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时会被遗忘,其精髓也可能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模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应运而生,旨在以系统、深入、鲜活的方式,引领读者重新认识、理解并珍视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次简单的文化罗列。它更像是各位智慧的向导,将我们引领至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领域,用十六个精心设计的讲座,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为我们呈现一场关于中华文明的盛宴。这十六讲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涵盖了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方面,又注重其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价值。 第一讲:文化之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我们从最根本的地方开始,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这一讲将带领我们穿越史前迷雾,触摸河姆渡、仰韶文化的遗迹,感受早期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从神话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到夏商周的青铜文明,我们将看到中华文明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萌发,形成独特的社会结构、伦理观念和审美情趣。重点将放在早期文明形态如何奠定中华文化的基本底色,例如对天人关系的初步认知,对家族宗族的重视,以及对礼乐制度的早期萌芽。我们将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勾勒出中华文明从分散走向统一,从粗犷走向精细的早期发展脉络,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讲:思想之魂——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与时代意义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思想基石之一,其影响力贯穿古今。本讲将深入剖析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君子”人格的理想。我们将探讨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念,以及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唯物主义观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对古代经典的解读,而是着力阐释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所蕴含的价值,例如如何理解和践行“家国情怀”,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忠恕之道”,如何在个人修养中追求“止于至善”。我们将看到,儒家思想并非过时的教条,而是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处理社会关系、完善个人品德、建设和谐社会的活水源泉。 第三讲:智慧之光——道家哲学的宇宙观与人生智慧 如果说儒家是中华文化显学的“经”,那么道家便是那幽玄静谧的“纬”。这一讲将带领我们进入老子、庄子所构建的那个“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世界。我们将领略“道可道,非常道”的玄妙,体悟“上善若水”的柔韧,理解“大巧若拙”的朴素。本讲将重点解读《道德经》和《庄子》中的核心思想,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及“逍遥游”所代表的超脱与自由。我们还会探讨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艺术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下,道家思想的“返璞归真”、“顺应自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心灵启示,教会我们在喧嚣中寻得一份宁静,在得失间保持一份平和。 第四讲:辩证之思——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与文化融合 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贡献了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本讲将回顾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重要学派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碰撞与交融。我们将看到法家如何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墨家如何倡导“兼爱非攻”,名家如何在语言逻辑上进行探索。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这些不同思想流派最终如何被中华文化所吸收、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思想格局。这一讲将展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以及在思想激荡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第五讲:诗意的表达——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是中华民族情感与思想最凝练、最动人的表达方式。本讲将带我们漫步中国古代诗歌的长廊,从《诗经》的质朴与风雅,到楚辞的浪漫与瑰丽;从汉乐府的民生关怀,到唐诗的辉煌与盛世气象;再到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以及元曲的通俗与生动。我们将品味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国忧民,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本讲不仅会介绍不同诗歌体裁的特点、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更会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家国情怀、人生哲理,以及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意象、比兴、用典等,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能理解诗歌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第六讲:叙事的画卷——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的发展 如果说诗歌是情感的流淌,那么散文与小说则是思想与故事的载体。本讲将梳理中国古代散文的演变,从先秦诸子散文的理性与逻辑,到唐宋八大家散文的雄浑与典雅。我们将领略韩愈的“文以载道”,柳宗元的“独具匠心”。同时,本讲将重点关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从唐传奇的瑰丽奇幻,到宋元话本的通俗生动,再到明清小说的集大成。我们将深入解读《三国演义》的英雄史诗,《水浒传》的江湖豪情,《西游记》的神魔世界,《红楼梦》的世情百态。通过分析这些经典作品的艺术成就、思想内涵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社会风貌,读者将深刻理解中国小说如何塑造民族性格,如何传递人生况味,如何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讲:书法的韵律——汉字的书写艺术与审美价值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字系统之一,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艺术形式。本讲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书法的世界,从甲骨文、金文的古朴庄重,到篆书、隶书的方正严谨,再到草书、行书、楷书的飘逸灵动与端庄秀美。我们将认识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气势恢宏”,柳公权的“骨力遒劲”。本讲将不仅介绍不同书体的发展演变、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更将探讨书法艺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如骨法用笔、结构疏密、墨色浓淡等,以及书法如何体现书写者的性情、学养与品格。通过了解书法,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汉字本身的魅力,以及中国人在线条与笔墨间所追求的意境与精神。 第八讲:丹青的意境——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绘画,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意境追求,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本讲将带领读者领略中国画的魅力,从人物画的传神写意,到山水画的写景抒情,再到花鸟画的工笔写意。我们将欣赏顾恺之笔下的“神韵”,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繁华,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浑壮阔,以及八大山人笔下的孤寂与傲骨。本讲将阐释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强调“以形写神”,注重笔墨的韵味,以及留白所带来的无限想象空间。我们还会探讨中国画的哲学基础,如“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第九讲:建筑的智慧——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与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与自然观的体现。本讲将聚焦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如对称、中轴线、院落式布局,以及它们所蕴含的等级制度、家族观念和宇宙秩序。我们将以故宫、长城、园林等典型建筑为例,分析其布局的匠心独运、结构的巧妙设计,以及材料的合理运用。本讲还会探讨建筑中的风水理论、色彩象征,以及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体现“天人合一”的理想。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解读,读者将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的空间观念、社会结构以及他们与自然的关系。 第十讲:礼乐的秩序——中国古代的礼仪与制度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乐”则起到了调和人情、陶冶情操的作用。本讲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从日常生活中的餐桌礼仪、拜访礼仪,到重要的祭祀、朝会、婚丧嫁娶等仪式。我们将分析“仁者爱人”、“恭而有礼”等儒家思想如何体现在具体的礼仪规范中。同时,本讲还将考察古代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它们如何与礼乐文化相互配合,共同维系社会的稳定与秩序。通过对礼乐制度的学习,我们能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是如何通过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品德的塑造。 第十一讲:医者的仁心——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传统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讲将介绍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以及“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我们将探讨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以及“辨证施治”的个性化治疗理念。本讲还将介绍一些重要的中药及其功效,以及针灸、推拿等疗法。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医学,我们不仅能认识到其独特的医学智慧,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仁爱”精神,以及对生命健康的深刻关怀。 第十二讲:科技的印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与科技成就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本讲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并分析它们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此外,我们还将回顾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军事技术等领域的杰出贡献,如张衡的地动仪、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通过了解这些科技成就,我们能看到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与创新精神,以及他们为人类文明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十三讲:民俗的百味——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 民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最贴近百姓生活的部分。本讲将带领读者领略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包括节日习俗(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婚俗、丧葬习俗,以及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戏曲、杂技)等。我们将探讨这些民俗如何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情感寄托和价值观念。通过对民间文化的观察,我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淳朴善良、乐观向上,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第十四讲:美学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 美学,是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重要体现。本讲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包括“气韵生动”的绘画原则,“虚实相生”的文学意境,“韵”在音乐中的体现,以及“和谐统一”的园林艺术。我们将分析中国传统美学如何强调意境、神韵,追求“浑然天成”,以及如何将哲学思想、人生情怀融入艺术创作之中。通过对这些审美原则的解读,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艺术品位与精神追求。 第十五讲:传承的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讲将聚焦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如何在教育、艺术、科技、经济等领域进行创新性发展。本讲将举例说明,例如将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消费模式结合,将传统艺术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将传统哲学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等。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在传承中保持文化的原创性,避免简单复古或过度商业化。 第十六讲:发展的未来——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担当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本讲将站在更高的视野,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我们将分析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价值,以及它如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智慧与启示。本讲还将展望中华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强调在自信开放中,不断创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将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故纸堆”,而是能够影响和丰富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国学十六讲》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生动的讲解方式,系统地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能开启一段感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永恒的心灵旅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以及我们未来将走向何方。本书旨在为每一个渴望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们,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刻的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名字叫“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书名所吸引。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觉得,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远离那些沉淀了千年的智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渴望,我想通过阅读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更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尤其“传承发展工程”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有着一种更积极的姿态,是将古老的智慧与当下的时代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我非常期待在这“十六讲”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触摸那些鲜活的思想,去感受那些不朽的魅力。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文明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深厚的感情。

评分

我最近在看《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非常亲切却又不失严谨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也不会像通俗读物那样流于表面,而是恰到好处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书中的“十六讲”就像是精心设计的阶梯,一步步引导着我深入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根脉。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过程中,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说相结合,这样一来,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古代思想,就变得生动起来,仿佛就在眼前。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场景,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先贤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许多同类书籍中很少感受到的。它让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这么富有感染力。

评分

《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缺少了一些对根源文化的了解,很多时候,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甚至比对自家文化的了解还要多,这让我感到有些不安。这套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讲”的方式,把一些复杂、深奥的国学概念,讲得浅显易懂,又不失其原有的深度。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文献,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说服力,也更加扎实。它让我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历史遗迹,而是活生生的、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智慧宝库。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地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评分

我对《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这本书的整体印象,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我一直对儒释道等传统思想有所耳闻,但总觉得它们之间界限模糊,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很难系统地把握。这本书巧妙地将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在“十六讲”的框架下进行梳理和阐释,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它不仅仅是介绍某个学派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在探讨这些理论如何“传承”和“发展”,这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我常常在读完某一讲后,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几千年前的思想,与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

这本《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在生活中,往往过于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滋养。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闪耀的智慧。书中的“十六讲”,每一讲都像是在点亮我心中的一盏灯,让我看到了过去未曾察觉的文化瑰宝。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见解,他能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哲学思想,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到的道理。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能够在我的思想深处留下印记,并在我今后的思考和行为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觉得,拥有一本这样的书,就像拥有了一位随时可以请教的智者。

评分

感觉还不错,需要静心来读,有不少文言。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感觉还不错,需要静心来读,有不少文言。

评分

好评

评分

大家作品,内容深刻,好好学习。

评分

好评

评分

写的很好

评分

产品通俗易懂,值得推荐,收获良多,快递也很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