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们的入门读物。章太炎先生晚年的治学心得,内容系统精炼、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可以说是集章氏毕生功力于一书,是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了解国学的必读之书。
《国学十六讲》主要收录了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公开讲学记录,较系统地展示了国学的概貌,我们在章太炎先生著作的基础上,做了完善和修订,并把陈柱《诸子概论》中的部分内容插入其中,取名诸子流别(本书第三讲)使书稿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品位。
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陈柱(1890~1944),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陈柱家学渊源深厚,自幼勤于国学,博闻强记,根基厚实。师从唐文治,深得唐文治器重。唐评价陈柱尊:“横空而来,足使千古学人才人一齐俯首。”陈柱生平著作等身,著述范围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又以子学著作为主体,以至中国近代国学研究,参照的述著一样离不开陈柱。
第一讲 概 论............................... 001
第一节 国学的本体........................ 001
第二节 治国学的方法...................... 005
第二讲 国学的派别.......................... 014
第一节 经学的派别.................... 014
第二节 哲学的派别.................... 024
第三节 文学的派别.................... 039
第三讲 诸子流别............................ 054
第一节 儒 家........................ 057
第二节 道 家........................ 072
第三节 墨 家........................ 082
第四节 法 家........................ 087
第五节 名 家........................ 091
第四讲 诸 子............................... 096
第一节 晏 子........................ 096
第二节 孟 子........................ 103
第三节 荀 子........................ 110
第四节 老 子........................ 117
第五节 庄 子........................ 124
第六节 韩非子........................ 132
第七节 惠 子........................ 142
第八节 墨 子........................ 147
第五讲 儒 学............................... 156
第一节 儒术真论...................... 156
第二节 清 儒........................ 164
第三节 原 儒........................ 169
第四节 《儒行》要旨.................. 171
第六讲 原 道............................... 175
第七讲 原 墨............................... 183
第八讲 原 名............................... 185
第九讲 小学略说............................ 190
第十讲 《大学》大义....................... 217
第十一讲 经学略说.......................... 222
第十二讲 史学略说.......................... 274
第十三讲 文学略说.......................... 299
第十四讲 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315
第十五讲 论经史儒之分合.................. 320
第十六讲 结论:国学如何进步............. 327
第一节 国学的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在古代书籍中,原有些记载是神话,若《山海经》《淮南子》中所载,我们看了,觉得是怪诞极了。但此类神话,在王充《论衡》里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没有存在的余地了。而且正经正史中本没有那些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载。又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那种神话,正史里也都没有。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神秘的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并且,这极小部分的神秘记载,也许使我们得出有理的解释:
《诗经》记后稷的诞生,颇似可怪。因据《尔雅》所释“履帝武敏”,说是他的母亲,足蹈了上帝的拇指得孕的。但经毛公注释,训帝为皇帝,就等于平常的事实了。
《史记·高祖本纪》说高祖之父太公,雷雨中至大泽,见神龙附其母之身,遂生高祖。这不知是太公捏造这话来骗人,还是高祖自造。即使太公真正看见如此,我想其中也可假托。记得湖北曾有一件奸杀案:一个奸夫和奸妇密议,得一巧法,在雷雨当中奸夫装成雷公怪形,从屋脊而下,活活地把本夫打杀。高祖的事,也许是如此。他母亲和人私通,奸夫饰作龙怪的样儿,太公自然不敢进去了。
从前有人常疑古代圣帝贤王都属假托;即如《尧典》所说“钦明文思安安”“克明俊德”等等的话,有人很怀疑,以为那个时候的社会,哪得有像这样的完人。我想:古代史家叙太古的事,不能详叙事实,往往只用几句极混淆的话作“考语”,这种考语原最容易言过其实。譬如今人作行述,遇着没有事迹可记的人,每只用几句极好的考语;《尧典》中所载,也不过是一种“考语”,事实虽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
《禹贡》记大禹治水,八年告成。日本有一博士,他说:“后世凿小小的运河,尚须数十年或数百年才告成功,他治这么大的水,哪得如此快?”因此,也疑禹贡只是一种奇迹。我却以为大禹治水,他不过督其成,自有各部分工去做;如果要亲身去,就游历一周,也不能,何况凿成!在那时人民同受水患,都有切身的苦痛,免不得合力去做,所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了。《禹贡》记各地土地腴瘠情形,也不过依报告录出,并不必由大禹亲自调查的。
太史公作《五帝本纪》,择其言尤雅驯者,可见他述的确实。我们再翻看经史中,却也没载盘古、三皇的事,所以经史并非神话。
其他经史以外的书,若《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确有可疑者在。但《竹书纪年》今存者为明代伪托本,可存而不论,《穆天子传》也不在正经正史之例,不能以此混彼。后世人往往以古书稍有疑点,遂全目以为伪,这是错了!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经典诸子中有说及道德的,有说及哲学的,却没曾说及宗教。近代人因为佛经及耶稣教的《圣经》都是宗教,就把国学里的“经”,也混为一解,实是大误。“佛经”“圣经”的那个“经”字,是后人翻译时随意引用,并不和“经”字原意相符。经字原意只是一经一纬的经,即是一根线,所谓经书只是一种线装书罢了。明代有线装书的名目,即别于那种一页一页散着的八股文墨卷,因为墨卷没有保存的价值,别的就称作线装书了。古代记事书于简。不及百名者书于方,事多一简不能尽,遂连数简以记之。这连各简的线,就是“经”。可见“经”不过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几部书罢了。非但没含宗教的意味,就是汉时训“经”为“常道”,也非本意。后世疑经是经天纬地之经,其实只言经而不言天,便已不是经天的意义了。
中国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国人都重视政治。周时诸学者已好谈政治,差不多在任何书上都见他们政治的主张。这也是环境的关系:中国土地辽广,统治的方法急待研究,比不得欧西地小国多,没感到困难。印度土地也大,但内部实分着许多小邦,所以他们的宗教易于发达。中国人多以全力着眼政治,所以对宗教很冷淡。
老子很反对宗教,他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孔子对于宗教,也反对;他虽于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们味“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他已明白告诉我们是没有神的。《礼记》一书很考究祭祀,这书却又出自汉代,未必是可靠。
祀天地社稷,古代人君确是遵行,然自天子以下,就没有与祭的身份。须知宗教是须普及于一般人的,耶稣教的上帝,是给一般人膜拜的;中国古时所谓天,所谓上帝,非人君不能拜;根本上已非宗教了。
九流十家中,墨家讲天、鬼,阴阳家说阴阳生克,确含宗教的意味,但墨子所谓天,阴阳家所谓“龙”“虎”,却也和宗教相去甚远。就上讨论,我们可以断定经典诸子非宗教。
三、历史非小说传奇
后世的历史,因为辞采不丰美,描写不入神,大家以为是记实的;对于古史,若《史记》《汉书》,以其叙述和描写的关系,引起许多人的怀疑:
《刺客列传》记荆轲刺秦王事,《项羽本纪》记项羽垓下之败,真是活龙活现。大家看了,以为事实上未必如此,太史公并未眼见,也不过如《水浒传》里说武松、宋江,信手写去罢了。实则太史公作史择雅去疑,慎之又慎。像伯夷、叔齐的事,曾经孔子讲及,所以他替二人作传。那许由、务光之流,就缺而不录了。项羽、荆轲的事迹,昭昭在人耳目,太史公虽没亲见,但传说很多,他就可凭着那传说写出了。《史记》中详记武略,原不只项羽一人;但若夏侯婴、周勃、灌婴等传,对于他们的战功,只书得某城,斩首若干级,升什么官,竟像记一笔账似的,这也因没有特别的传说,只将报告记了一番就算了。如果太史公有意伪述,那么《刺客列传》除荆轲外,行刺的情形,只曹沫、专诸还有些叙述,豫让、聂政等竟完全略过,这是什么道理呢?《水浒传》有百零八个好汉,所以施耐庵不能个个描摹,《刺客列传》只五个人,难道太史公不能逐人描写吗?这都因荆轲行刺的情形有传说可凭,别人没有,所以如此的。
“商山四皓”一事,有人以为四个老人哪里能够使高祖这样听从,《史记》所载未必是实。但须知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为多数人所合力做成,而史家常在甲传中归功于甲,在乙传中又归功于乙。汉惠免废,商山四皓也是有功之一,所以在《留侯世家》中如此说,并无可疑。
史书原多可疑的地方,但并非像小说那样的虚构。如刘知几《史通》曾疑更始刮席事为不确,因为更始起自草泽时,已有英雄气概,何至为众所拥立时,竟羞惧不敢仰视而以指刮席呢?这大概是光武一方面诬蔑更始的话。又如史书写王莽竟写得同呆子一般,这样愚呆的人怎能篡汉?这也是汉室中兴对于王莽当然特别贬斥。这种以成败论人的习气,史家在所不免,但并非像小说的虚构。
考《汉书·艺文志》已列小说于各家之一,但那只是县志之类,如所谓《周考》《周纪》者。最早是见于《庄子》,有“饰小说以干县令”一语;这所谓小说,却又指那时的小政客不能游说六国侯王,只能在地方官前说几句本地方的话。这都和后世小说不同。刘宋时有《世说新语》一书,所记多为有风趣的魏晋人的言行,但和正史不同的地方,只时日多颠倒处,事实并非虚构。唐人始多笔记小说,且有因爱憎而特加揄扬或贬抑者,去事实稍远。《新唐书》因《旧唐书》所记事实不详备,多采取此等笔记。但司马温公作《通鉴》对于此等事实必由各方面搜罗证据,见有可疑者即删去,可见作史是极慎重将事的。最和现在小说相近的是宋代的《宣和遗事》,彼记宋徽宗游李师师家,写得非常生动,又有宋江等三十六人,大约《水浒传》即脱胎于此书。古书中全属虚构者也非没有,但多专记神仙鬼怪,如唐人所辑《太平广记》之类,这与《聊斋志异》相当,非《水浒传》可比,而且正史中也向不采取。所以正史中虽有些叙事很生动的地方,但决与小说传奇不同。
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中办、国办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编辑出版了该套丛书。
本书主要收录了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两次具有代表性的公开讲学记录,并把陈柱《诸子概论》的部分内容插入其中,较系统地展示了国学的概貌,是国学爱好者及研究者了解国学的必读之书。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
陈柱(1890—1944),字柱尊,号守玄,广西北流人,近代国学大师。他在国学很多领域的研究别开生面,特别是在先秦诸子方面颇有成就。
本书尽可能地选用最初的版本,以保留大家著作的原貌。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错讹之处,对其中确系误写、错排的个别文字,参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确有把握者,予以改正。其他一仍其旧,均未作变动。
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点评,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除比较敏感处略作注释,其他均未作特别说明,望广大读者考虑到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各位先生独特的学术观点,在阅读过程中加以区分和正确解读。
这套书的名字叫“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书名所吸引。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觉得,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远离那些沉淀了千年的智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渴望,我想通过阅读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更是它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尤其“传承发展工程”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不是简单的复述,而是有着一种更积极的姿态,是将古老的智慧与当下的时代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我非常期待在这“十六讲”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触摸那些鲜活的思想,去感受那些不朽的魅力。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文明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深厚的感情。
评分我最近在看《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非常亲切却又不失严谨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也不会像通俗读物那样流于表面,而是恰到好处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书中的“十六讲”就像是精心设计的阶梯,一步步引导着我深入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根脉。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过程中,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说相结合,这样一来,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古代思想,就变得生动起来,仿佛就在眼前。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场景,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先贤对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许多同类书籍中很少感受到的。它让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这么富有感染力。
评分《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缺少了一些对根源文化的了解,很多时候,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甚至比对自家文化的了解还要多,这让我感到有些不安。这套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通过“讲”的方式,把一些复杂、深奥的国学概念,讲得浅显易懂,又不失其原有的深度。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文献,这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说服力,也更加扎实。它让我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历史遗迹,而是活生生的、能够指导我们当下生活的智慧宝库。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地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评分我对《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这本书的整体印象,可以用“豁然开朗”来形容。我一直对儒释道等传统思想有所耳闻,但总觉得它们之间界限模糊,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很难系统地把握。这本书巧妙地将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在“十六讲”的框架下进行梳理和阐释,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它不仅仅是介绍某个学派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在探讨这些理论如何“传承”和“发展”,这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我常常在读完某一讲后,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几千年前的思想,与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的。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这本《国学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在生活中,往往过于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滋养。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闪耀的智慧。书中的“十六讲”,每一讲都像是在点亮我心中的一盏灯,让我看到了过去未曾察觉的文化瑰宝。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见解,他能够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复杂的哲学思想,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到的道理。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能够在我的思想深处留下印记,并在我今后的思考和行为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觉得,拥有一本这样的书,就像拥有了一位随时可以请教的智者。
评分感觉还不错,需要静心来读,有不少文言。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感觉还不错,需要静心来读,有不少文言。
评分好评
评分大家作品,内容深刻,好好学习。
评分好评
评分写的很好
评分产品通俗易懂,值得推荐,收获良多,快递也很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