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独特优势和自我完善能力。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渊源、发展历程、逻辑结构、制度优势、价值认同等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学理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良好,更加成熟定型。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适合高等院校师生、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理论工作者以及党政干部阅读。
作者简介
肖贵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执行主编。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客座研究员、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家、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007年获全国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等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中共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转载,出版10余部学术专著和教材。
目录
导论
第1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渊源
1.1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
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
1.3 列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奠基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3.1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制度
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
4.1 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耦合及其作用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机理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实践的统
第5章 党的制度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5.1 党的制度建设的实践依据与发展历程
5.2 党的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5.3 党的制度建设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6.1 保持党和国家活力与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2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6.3 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6.4 集中力量办大事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6.5 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
6.6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第7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念
7.2 核心价值观与制度价值认同的内在逻辑
7.3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认同
第8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8.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大意义
8.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基础和依据
8.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需要解决的问题
8.4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路径
第9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公信力
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公信力的内涵及意义
9.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公信力面临的挑战
9.3 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公信力的问题
9.4 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公信力的途径
第10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较研究
1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关联
1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制度比较
1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制度比较
第11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评析
1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现状
11.2 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评析
11.3 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评析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①考察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从我们党建党之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思考和探索开始,尤其要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新民主主义制度、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关联,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与创新的经验。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于改革开放以后,但它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时期。新民主主义制度内在地包含着社会主义因素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我国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新民主主义制度属于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有着很多不同和差异。只有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历史关联,才能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历史由来。
第一,新民主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准备和酝酿阶段,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来制度发展的历史基础。
首先,党对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探索奠定了新中国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自成立伊始就面临的现实课题。党的二大确定了从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但当时党还无法提供从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直到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命题,党对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才开始明朗。毛泽东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和历史上欧美各国的民主革命大不相同,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完成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完整阐释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各项制度及其政策,明确了中国首先要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之后才能考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导下,党在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创建和实行了新民主主义制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提供了实践经验。解放战争后期,党开始思考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对待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态度上。1949年年初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党明确了新民主主义要向社会主义发展,但不能急于求成,要长期稳健地发展。之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肯定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时,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做了详细分析,强调“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确定了对待新民主主义制度既不能右也不能“左”的方针。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则对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总结。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新中国制度构建的政策和理论基础。
……
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