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新經濟地理學的開創者之一,保羅?剋魯格曼在這本書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說明瞭收益遞增、運輸成本和曆史上的偶然性事件如何共同塑造瞭現實的經濟地理格局。保羅?剋魯格曼在書中錶達的這一思想不僅進一步豐富瞭主流經濟學的內容,而且對於我們理解當代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産業集群和勞動力流動等現象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保羅·剋魯格曼(Paul Krugman),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他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和紐約市立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目前還擔任許多國傢和地區的經濟政策谘詢顧問。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變化理論。他是新貿易理論和新經濟地理學的主要開創者之一。
目錄
第一講 中心和外圍…………………………………………1
第二講 地方化………………………………………………41
第三講 地區與國傢…………………………………………84
附錄A 中心—外圍模型……………………………………123
附錄B 曆史和預期…………………………………………137
附錄C 勞動市場共享………………………………………146
附錄D 區位基尼係數………………………………………151
參考文獻………………………………………………………160
索引……………………………………………………………165
譯後記…………………………………………………………183
精彩書摘
《地理與貿易/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叢書》:
為瞭弄清楚為什麼會這樣,我們來考察一個復雜一點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我們假設中間産品和最終産品是相同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設想有這樣一組産品,該組産品中的每一種産品既是人們需要的最終産品,也是在生産該組中其他産品時所需要的投人品。具體來說,我們假設在這樣一組産品中的某種典型産品的總銷量是10個單位,而這個總銷量中的4個單位是賣給瞭該組中其他産品的生産商。這樣一來,我們就必須假設為瞭生産這10個單位的産品,需要4個單位的中間投入品,而這4個單位的中間投入品又是來源於相同的産業。請注意,通過假設每個産品既是最終産品又是中間産品,我就有充足的理由認為,中間産品和最終産品具有同等的可貿易性。
現在,假設有兩個可能的生産地區,每個生産地區都分攤一半的最終需求,也就是說,每一種産品的銷量中有3個單位是在同一個地區完成的。那麼,在這種情形下,任意一傢廠商將會希望落戶於何處呢?很顯然,答案取決於其他廠商的決策。如果所有其他廠商都落戶於東部地區,那麼在10個單位的産品總需求中就會有7個單位産生於東部地區(3個單位的最終産品需求加上4個單位的中間産品需求),這將激勵該廠商將自己的生産也安排在東部地區。這樣一來,廠商提供的中間産品的所有供給就都來自於東部地區,東部地區的中間産品會因此更為廉價,這一事實將進一步激勵廠商將其生産安排在東部地區。因此,後嚮關聯和前嚮關聯的同時存在會促進生産的集中化。當然,在這種情形中也會存在某種激勵因素促使廠商將其生産搬遷到靠近最終需求所在的地方,而這種激勵因素會推動生産背離集中化。
……
地理與貿易/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叢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