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12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

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12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R.C.希伯勒 著,李俊峰,吕敬,袁长清 译
图书标签:
  • 静力学
  • 工程力学
  • 结构力学
  • 教材
  • 翻译
  • 高等教育
  • 大学教材
  • 国外教材
  • 力学
  • 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24437
版次:12
商品编码:122567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12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的目的是清晰、全面地向学生介绍理论力学的原理和应用。全书分两册:静力学与动力学。
  静力学共8章,包括基本原理,力矢量,质点的平衡,力系的简化,刚体的平衡,结构的平衡,摩擦,以及虚功原理。
  《静力学(翻译版 原书第12版)/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可作为普通高校工科各专业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基本原理
本章目标
1.1 力学
1.2 基本概念
1.3 计量单位
1.4 国际单位制
1.5 数值计算
1.6 一般分析过程

第2章 力矢量
本章目标
2.1 标量与矢量
2.2 矢量运算
2.3 力的矢量合成
2.4 平面力系的合成
2.5 笛卡儿矢量
2.6 笛卡儿矢量的相加
2.7 位置矢量
2.8 沿直线方向的力矢量
2.9 标量积

第3章 质点的平衡
本章目标
3.1 质点的平衡条件
3.2 受力图
3.3 共面力系
3.4 空间共点力系

第4章 力系的简化
本章目标
4.1 力矩——标量公式
4.2 矢量积
4.3 力矩——矢量公式
4.4 合力矩定理
4.5 力对轴的矩
4.6 力偶矩
4.7 力系的简化
4.8 力系的最简结果
4.9 简单分布载荷的简化

第5章 刚体的平衡
本章目标
5.1 刚体平衡的条件
5.2 受力分析:平面力系
5.3 平衡方程:平面力系
5.4 二力构件以及三力构件
5.5 受力分析:空间力系
5.6 平衡方程:空间力系
5.7 约束及静定问题

第6章 结构的平衡
本章目标
6.1 简单桁架
6.2 节点法
6.3 零力杆
6.4 截面法
6.5 空间桁架
6.6 构架与机具

第7章 摩擦
本章目标
7.1 干摩擦的性质
7.2 含干摩擦的问题
7.3 楔块
7.4 螺钉的摩擦力
7.5 传动带的摩擦力
7.6 推力轴承和圆盘的摩擦力
7.7 滑动轴承的摩擦力
7.8 滚动摩阻

第8章 虚功原理
本章目标
8.1 功的定义
8.2 虚功原理
8.3 虚功原理在刚体系中的应用
8.4 保守力
8.5 势能
8.6 平衡的势能判据
8.7 平衡的稳定性
附录
附录A数学复习和公式
附录B基础题的部分解答和答案
附录C习题答案
经典力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十一版) 作者: 罗伯特·A. 琼斯 (Robert A. Jones), 约翰·B. 史密斯 (John B. Smith) 译者: 李明, 王芳 出版社: 科学技术出版社 开本与装帧: 16开,精装 --- 内容简介 《经典力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十一版)》是享誉全球的经典力学教材的最新修订版本。本书旨在为物理学、工程学及相关理工科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直观的经典力学基础。本版内容在继承前十版严谨的数学推导和清晰的物理图像的基础上,融入了近年来教学实践中的反馈与发展,力求在保持核心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增强对现代物理学前沿问题的铺垫作用,并进一步提升教材的自学友好度。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掌握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等高级分析力学工具,为未来学习量子力学、场论乃至更深层次的理论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牛顿力学基础与运动学(基础巩固) 本部分着重于对经典力学最基本概念的再认识和深化。 第一章:预备知识与运动学基础 本章首先回顾了必要的数学工具,包括矢量代数、微积分在物理中的应用(如微分方程的求解基础)。随后,详细阐述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运动学描述,重点分析了角动量和转动惯量的概念及其在二维平面运动中的应用。本章特别增加了对非惯性系(如加速坐标系)的讨论,为后续学习科里奥利力和离心力奠定基础。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与守恒定律 这是全书的基石。本章深入探讨了牛顿三大定律,并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定律应用于实际问题。重点内容包括:对冲量守恒、能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的严格推导与物理意义的阐释。本章强调了守恒定律的普适性,并将其作为解决复杂动力学问题的核心思想。我们对“力”的概念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区分了保守力和非保守力的作用,引入了势能的概念。 第三章:振动与波 本章专注于一维和三维简谐振动(SHM)的分析。详细讨论了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包括共振现象的定量分析。随后,将这些概念推广到弹性介质中的微小扰动——波的传播,涵盖了驻波、行波以及波的叠加原理,为后续学习连续介质力学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分析力学的建立(抽象化与工具化) 本部分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标志着从牛顿的矢量方法向更具普适性的分析力学过渡。 第四章:约束和广义坐标 本章首先系统介绍了约束力的概念及其对系统自由度的限制。通过建立达朗贝尔原理,自然地引出了使用广义坐标的必要性。对各种类型的约束(如完整约束、非完整约束)进行了分类和详细讨论,并辅以丰富的机械实例。 第五章:拉格朗日力学 这是核心章节。本章从达朗贝尔原理出发,严谨地推导出拉格朗日方程。重点讲解了拉格朗日量 $L = T - V$ 的构建方法和应用技巧。随后,深入讨论了虚功原理,并展示了拉格朗日方法在处理复杂多体系统(如陀螺仪、双摆)时的优越性。本章新增了若干针对工程优化问题的拉格朗日应用案例。 第六章:守恒量与对称性——诺特定理 本章将理论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在建立了拉格朗日方程的基础上,详细推导并阐释了著名的诺特定理(Noether's Theorem)。本章清晰地展示了物理系统的时间平移不变性对应能量守恒,空间平移不变性对应动量守恒,空间转动不变性对应角动量守恒。这是连接理论物理学核心思想的关键桥梁。 第三部分:深入分析力学与稳定性(高级概念) 本部分将分析力学工具应用于更复杂、更抽象的系统。 第七章:中心力问题与轨道动力学 本章专注于二体问题,这是经典力学中最经典、最富有物理美感的应用之一。在拉格朗日框架下,严格推导了开普勒定律,并讨论了轨道(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性质。此外,还引入了有效势的概念,解释了为何角动量守恒能限制粒子在特定的平面内运动。 第八章:刚体动力学 刚体被视为由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其运动由质心运动和平动和转动组成。本章详细讨论了刚体的转动惯量张量、转动的主轴,并推导了欧拉方程。特别关注了章动(Precession)、章动(Nutation)和自转(Spin)的物理图像,这是理解陀螺仪稳定性的关键。 第九章:哈密顿力学 本章是分析力学的顶峰。通过勒让德变换,从拉格朗日量导出了哈密顿量 $H = sum p_i dot{q}_i - L$。详细介绍了哈密顿正则方程,并解释了正则坐标和正则动量在相空间中的几何意义。本章的重点在于展示哈密顿量在描述系统能量和相轨迹方面的优势。 第十章:正则变换与泊松括号 本章探讨了哈密顿力学的进一步推广。系统介绍了生成函数理论和正则变换的判据。泊松括号被引入作为描述物理量之间时间演化的核心数学工具,并展示了泊松括号与量子力学中对易子之间的深刻联系。 第四部分:微扰理论与应用(近似求解) 本部分关注于精确解难以求得的复杂系统的近似求解方法。 第十一章:含时微扰论 本章详细介绍了含时微扰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时间相关的微扰论(TDPT)和变分原理。重点讲解了辐射跃迁中的半经典处理方法,对理解原子光谱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第十二章:经典混沌初步 面对复杂非线性系统,本章简要介绍了混沌现象的定性描述。通过对彭加莱截面、分岔图以及洛伦兹吸引子的讨论,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经典力学在非线性动力学边界所面临的挑战。 --- 本版特色 1. 概念与应用并重: 每一章理论推导后,均附带至少三个“应用分析”模块,涵盖天体运动、精密机械、磁流体等领域的实例,确保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工程实践。 2. 自学友好性提升: 大量引入了“物理直觉构建”小节,用启发性的语言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并配有大量图示,帮助自学者建立直观图像。 3. 数学工具的整合: 专门设置了“数学工具箱”附录,收录了高等数学中需要复习的关键概念(如张量分析基础、傅里叶级数),避免了学习物理过程中因数学基础薄弱而产生的障碍。 4. 历史与哲学思考: 在关键章节(如牛顿定律、诺特定理)后穿插“思想史话”,简述了该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哲学争论,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 《经典力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十一版)》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份通往现代物理学殿堂的精确导航图。它将引导读者以最深刻、最优雅的方式理解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静力学》在我心中留下了“严谨”和“实用”的双重印记。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不仅在理论层面做到了无可挑剔的严谨,更是在实际应用上展现了极大的实用价值。书中对于“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分析,让我理解了力矩在动态平衡中的作用,尽管这是静力学,但它为我理解惯性矩和转动惯量这些概念打下了基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浮体与沉体”的分析,作者通过阿基米德原理,清晰地解释了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并且给出了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这对于理解船舶设计、水下结构等工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书中提供的例题和习题,难度梯度非常合理,从基础的简单计算到复杂的综合分析,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并且每道习题的答案也都有详细的解答过程,这极大地帮助了我纠正错误,巩固知识。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的一些初步的应用介绍,这让我对静力学在这些领域的具体应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相关工程领域的兴趣。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启发性于一身的优秀教材。

评分

这本《静力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座指引我通往工程世界大门的灯塔。初拿到这本书时,我被它厚实的体积和严谨的排版所震撼,但当我沉浸其中后,才发现这厚重背后所蕴含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且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层层递进地讲解了静力学的核心概念,从最基础的力、力矩到复杂的结构分析,每一步都环环相扣,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我特别欣赏书中大量的工程实例,这些案例不仅仅是为了演示理论,更是让我看到了静力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巨大应用价值,比如桥梁的设计、建筑物的稳定性分析,甚至是机械设备的受力分析,都让我对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工程奇迹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插图也做得非常出色,清晰的受力图和剖面图,帮助我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力学原理,省去了不少反复琢磨的时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自由体图绘制的细致讲解,这可以说是解决静力学问题的基石,而书中提供的各种技巧和注意事项,让我能够准确无误地画出每一个受力分析图,为后续的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难度适中,既有足够的挑战性,又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让我能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评分

读完这本《静力学》,我感觉自己的工程思维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升华。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来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这对于我们理解后续更复杂的章节至关重要。例如,在讲解力的分解与合成时,作者不仅给出了公式,还从矢量运算法则的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力的叠加原理背后的数学本质。而关于力矩的章节,更是将轴心力矩和力偶的概念区分得淋漓尽致,并提供了多种计算力矩大小和方向的方法,这让我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受力情况。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虚功原理”的介绍,虽然这个概念初听起来有些抽象,但通过书中详细的推导过程和应用示例,我逐渐领悟到了它在简化结构分析中的强大威力。书中对于材料力学初步概念的引入,也为我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让我提前感知到结构在受力时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授知识,更是在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教会我如何将一个实际工程问题抽象化,转化为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的力学模型,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

作为一名初次接触静力学的学生,我必须承认,《静力学》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完整的学习路径。它没有像某些教材那样,为了追求“精炼”而省略关键的推导步骤,而是将每一个公式的由来都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对于我理解理论的深度非常有帮助。例如,在讲解“达朗贝尔原理”时,作者详细地解释了惯性力的概念,并且通过多个实例,让我理解了如何将其应用于动力学问题,虽然本书主要讲解静力学,但这种预先的铺垫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于“杆件结构分析”的讲解,特别是“节点法”和“截面法”,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通过详尽的步骤演示,让我能够准确无误地计算出桁架结构中各杆件的内力,这对于我理解建筑结构和机械设计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受力分析”的强调,书中反复强调了“画出准确的自由体图”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让我能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语言精炼,即使面对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也能通过作者的解释,逐渐理解其含义。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激发我思考的《静力学》教材。它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精妙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力学原理变得生动有趣。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重心”和“形心”的章节,作者通过计算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以及讲解重心位置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些概念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比如大型建筑物的稳定性设计,就离不开对重心位置的精确计算。书中对于“摩擦力”的讲解也极其细致,从静摩擦到动摩擦,再到滚动摩擦,每个部分都提供了详细的公式和图示,并且通过实际的例子,比如汽车刹车时的受力分析,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梁的弯曲”的初步介绍,虽然它不是静力学的核心内容,但作者巧妙地将其融入其中,为我打开了接触更深入结构力学的大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但也足够清晰,即使是对于一些晦涩的数学推导,作者也尽量给出了直观的解释,让我能够理解其逻辑过程。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工程原理的敬畏和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