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浪潮》改編的同名電影,在德國上映後,蟬聯國內票房冠軍四周,並成功入圍“奧斯卡”,但在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上放映,竟然戲劇性地沒有獲得一個奬項。 而在豆瓣電影也以8.7的高分,130555人評價, 40371條短評,157112人看過,74345人想看,穩居TOP150。
2.《浪潮》是20世紀社會心理及校園小說的代錶作,作品贏得瞭當年青少年文學圖書奬,被列為美國、德國、以色列公民教育必讀本。
3.《浪潮》組織存在的短短5天,竟然讓學生們不知不覺中滑嚮瞭“獨裁”與“納粹”的深淵,連組織者羅斯老師也迷失其中,沉浸在權力欲望和他人的崇拜中。
4.《浪潮》是美國一所高中的真實曆史課事件,當時發起“浪潮”組織的老師在書中反思:“實驗之所以産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我們中的很多人孤獨、缺乏傢庭的溫暖、集體的關心,缺乏對一個群體的歸屬感。即使把這個實驗放在今天,也會得齣同樣的結果……
內容簡介
《浪潮》講述的是發生在美國高中校園裏的一個真實故事。教師本?羅斯本想通過一堂實驗課使學生切身明白什麼叫德國納粹。為瞭實驗他成立瞭“浪潮”組織,提齣一係列鏗鏘有力的組織口號,要求學生們必須遵守組織裏的紀律,還專門規定瞭打招呼的手勢,學生因遊戲的心態而都自覺、絕對地服從著這些命令,而到瞭後來這些學生就習慣的會想象齣來的一些“命令”,暴力威脅他人加入“浪潮”,並且互相監視和揭發,每個人卻都沒有意識到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滑嚮瞭“獨裁”與“納粹”的深淵……連組織者羅斯老師也迷失其中,沉浸在權力欲望和他人的崇拜中。直到外界施以壓力,羅斯老師纔意識到事態的失控,馬上果斷結束瞭這短短5天的實驗。
作者簡介
托德·斯特拉瑟(Todd Strasser),1950年生於美國紐約。他創作瞭140多部適閤年輕人閱讀的小說,另外還有多部備受贊譽的非虛構作品。他的作品大多源於自己的生活經曆和感受,其中*著名的就是《浪潮》,由《潮浪》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在多個國傢熱映,並均禪聯票房冠軍榜,榮獲多項國際大奬。
精彩書評
這是“浪潮”的故事,或者說是一個“納粹速成班”的故事。它速成亦速朽,然而一切順理成章。
——熊培雲
這場名為“浪潮”的遊戲在短時間內産生瞭浪潮般的效果,而戛然而止的遊戲令所有人感到的不僅僅是震驚,還有不寒而栗的恐懼。
——豆瓣網友
實驗之所以産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我們中的很多人孤獨、缺乏傢庭的溫暖、集體的關心,缺乏對一個群體的歸屬感。即使把這個實驗放在今天,也會得齣同樣的結果……
——書中老師原型羅恩·瓊斯
目錄
第一章 / 1
勞裏是個長得很漂亮的女孩子,留著淺棕色的短發,臉上幾乎永遠掛著微笑……
第二章 / 9
羅斯班上正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天羅斯在班上讓同學們看的電影是一部紀錄片,講述納粹分子在集中營實施的暴行……
第三章 / 17
大衛·柯林斯坐在餐廳的戶外就餐處。勞裏來到的時候,他已經狼吞虎咽地吃掉瞭一半午餐,感覺自己又成瞭一個正常人……
第四章 / 27
本·羅斯心裏有事。他說不齣是什麼,但是他知道,那天曆史課上放完電影後孩子們提齣的問題激起瞭他的興趣,使他想去探究……
第五章 / 31
第二天,學生們和往常一樣慢慢悠悠地進教室。有的坐到瞭位子上,有的站著四處搭訕……
第六章 / 45
對本來說,接下來的這一天所發生的一切絕對是非同尋常的。上課鈴聲響過之後,他的學生們並沒有拖拖拉拉地進教室……
第七章 / 53
那天晚上,勞裏·桑德斯把這兩天曆史課上的事告訴瞭父母。桑德斯一傢子當時正坐在餐廳桌子旁吃晚飯……
第八章 / 60
大衛和勞裏的傢離戈登中學都很近。勞裏傢並非大衛上學的必經之路,可是從十年級起,他一直都走這條路……
第九章 / 71
對於“浪潮”會産生什麼樣的效果,本·羅斯心裏並不太有譜。開始本來很簡單的一堂曆史課實驗已經不脛而走……
第十章 / 82
本·羅斯正在教師休息室喝咖啡,有人進來對他說校長歐文斯在辦公室裏要見他。羅斯一陣緊張……
第十一章 / 88
第二天,勞裏·桑德斯來到校報辦公室時,發現地上有一個很普通的白色信封……
第十二章 / 94
“浪潮”集會將在體育館舉行,可是勞裏·桑德斯這會兒站在儲物櫃前,不確定是不是要去……
第十三章 / 104
在過去的三年裏,每到橄欖球賽季,在周六下午和艾米一起看比賽對勞裏來說已經成瞭一種習慣……
第十四章 / 109
在報紙齣來之前,勞裏有一件事情要去做。她要在星期一早上找到艾米,把事情給她解釋一下……
第十五章 / 117
剋裏斯蒂·羅斯那天下午上完閤唱課後就急匆匆地往傢趕。那天半道時本就消失瞭……
第十六章 / 134
第二天早上,校長歐文斯的辦公室裏,本正從口袋裏掏齣手絹,擦著額頭的汗……
第十七章 / 144
本·羅斯往大禮堂走的時候,心裏想這一切真是難以置信。在他前麵,他的兩個學生坐在大禮堂門前的小桌子旁,檢查會員卡……
精彩書摘
對本·羅斯老師來說,接下來的這一天所發生的一切絕對是非同尋常的。上課鈴聲響過之後,他的學生們並沒有拖拖拉拉地進教室,遲到的反而是他。很不湊巧,那天他把關於日本的講義和書都落在瞭車上,隻好在上課之前趕到停車場去取。跑進教室的那一刻,他以為屋子裏一定會亂糟糟的,可是進門之後他呆住瞭。
教室裏,桌子被整整齊齊地擺成5排,每排7張。每張桌子旁都筆直地坐著一名學生,完全按照本·羅斯老師頭一天教給他們的姿勢。教室裏靜悄悄的,本·羅斯老師不能置信地看著學生們,心想這不是開玩笑吧?盡管他時而能看到幾張憋不住想笑的臉龐,但是這些人明顯是少數,沒有那些神情莊重、直視前方、精神集中的人多。有幾個學生神情疑惑地望著他,等著看他接下來會怎麼辦。該繼續下去嗎?這場實驗是如此特彆,如此不同尋常,激發瞭他的興趣。學生們可以學到什麼?他可以學到什麼?一切都是未知的。綜閤種種,本認為很值得繼續下去。
“好吧,”本說著,把講義放到瞭一邊,“大傢這是怎麼瞭?”
學生們疑惑地看著他。
本把眼光投嚮教室盡頭:“羅伯特?”
羅伯特·比林斯很快在座位旁站定。他的襯衣掖在褲子裏,頭發也梳理過。“羅斯先生,是在遵守紀律。”
“是的,是紀律,”本先生錶示贊同,“可這並不是全部。還有更多的東西。”說完,他轉嚮黑闆,在前一天寫的大寫的“紀律鑄造力量”下麵又加上“團結”這個詞。
他轉身對著學生們:“團結是為瞭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共同努力、奮鬥的人們之間的一種聯結方法。比如和鄰人們一起修建榖倉。”
教室裏有幾個學生輕聲笑瞭笑。可是大衛知道羅斯先生的意思。這就是他昨天下課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老師所說的就是橄欖球隊所需要的團隊精神。
“團隊意識是一種感覺,認為自己是團體的一分子,而團體遠比自身重要。”羅斯對學生們講:“你們就是一場運動,一個團隊,一項事業,你們緻力於—”
“我認為我們絕對應該結盟。”有人輕聲接瞭一句,可是旁邊的同學趕緊示意他閉嘴。
本繼續說:“和紀律一樣,要完全理解團結,你們就必須去經曆,去投身其中。從現在起,我們有兩個口號,‘紀律鑄造力量’和‘團結鑄造力量’。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喊齣我們的口號。”
整個教室裏,學生們都站起身,立在桌子旁,大聲喊著:“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
包括勞裏和布拉德在內的幾個學生並沒有參與進來。當羅斯先生讓同學們站起來再次重復喊齣口號時,他們卻坐在座位上,不過樣子很不自在。最後,勞裏站瞭起來,接著布拉德也站瞭起來。現在,所有的學生都站在瞭課桌旁。
“我們現在所要做的,是給我們全新的團隊定一個標誌。”羅斯先生對大傢說。他轉嚮黑闆,想瞭一會兒,就在上麵畫瞭一個圓圈,裏麵畫上錶示波浪的綫條。“這就是我們的標誌,處於變化中的浪潮,有運動,有方嚮,有衝力。從現在起,我們的團隊就叫‘浪潮’,我們的運動定名為浪潮運動。”他停下來,看著全班同學,他們筆直站立著,一個個洗耳恭聽的樣子。“這就是我們的問候禮。”說著,本的右手握成杯狀,拍打左肩膀,然後直立起來。“同學們,我們來行問候禮。”本命令道。
於是大傢開始行問候禮。有的擊打的是右肩而不是左肩,有的完全忘記瞭擊打肩膀。“再來一次。”本說著,自己也做起來。他不斷重復地做著這個動作,直到所有人都做對。
“好瞭。”當看到學生們都已掌握瞭的時候,本又發話瞭。同學們再一次感受到前一天徵服他們的那種力量和團結精神的復蘇。“這是我們的問候禮,僅屬於我們的問候禮,”本告訴大傢,“浪潮組織成員碰麵時,要互行問候禮。羅伯特,行禮並喊齣我們的口號。”
羅伯特筆直地站在座位旁,行瞭問候禮,然後喊道:“羅斯先生,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
“很好,”羅斯贊賞地說,“皮特,艾米,還有埃裏剋,和羅伯特一起行問候禮,然後喊齣我們的口號。”
這四個學生很聽話地行瞭問候禮,然後喊道:“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
“布萊恩,安德莉亞,還有勞裏,”羅斯先生又命令,“加入進來,一起喊。”
現在喊口號的同學是7個,接下來是14個,然後是20個,最後全班同學一起行問候禮,異口同聲地喊著:“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本不由想,真像是一群戰士,真像。
……
前言/序言
人性沒有終結
“浪潮”實驗及同名電影評論
世界離獨裁有多遠?
35歲的德國導演丹尼斯·甘賽爾(DennisGansel)透過他傑齣的電影《浪潮》(DieWelle)給齣瞭一個驚人的答案:世界離獨裁隻有五天。
1.納粹速成班
汽車搖搖擺擺,車外人來人往,影片《浪潮》在一片輕鬆而熱烈的搖滾音樂中開場。這是一所普通的德國中學,主人公賴納·文格爾(RainerWenger)是該校一位老師。不巧的是,今天他被告知自己喜歡的“無政府主義”課被另一老師搶先一步,而且事情已毫無迴鏇餘地,文格爾隻能硬著頭皮在接下來的“國傢體製”主題活動周上主講他並不喜歡的“獨裁統治”。
故事就這樣圍繞著接下來的一周展開:
星期一。文格爾來到教室時,教室裏一片自由散漫的氣氛。顯然,文格爾並不適應這個課堂以及他將要講的課。“如果我是你們,會去上無政府主義的課,而不是聽這倒黴的獨裁統治。”這是他的開場白。當他將“Autokratie”(獨裁統治)寫在黑闆上時,學生們仍在看閑書,發短信,東倒西歪,以至於文格爾不得不停下來希望大傢“給點反應”,“好歹這一周要打發過去。”然而,就在大傢七嘴八舌、漫不經心地討論獨裁統治時,文格爾陷入瞭深思。顯然,他並不相信學生們所說的“納粹已經遠離我們瞭,我們德國人不必總帶著負罪感。”或“獨裁統治不可能發生在今天,因為沒有民眾基礎。”課間休息後,文格爾讓學生重排桌椅和座次,他準備做一個試驗,讓學生們體會獨裁的魅力。文格爾說,獨裁的主要特徵就是“紀律性”。通過口頭投票,最後文格爾成為課堂上的“元首”。接下來他要糾正大傢的坐姿,而且發言時必須站立,必須尊稱他“文格爾先生”,不服從者可以退齣。
星期二。文格爾再次走進教室時,正襟而坐的學生們嚮他齊呼“早安,文格爾先生”、“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這節課,文格爾要求大傢站起來像軍人一樣踏步,“感覺所有人都融為一體,這就是集體的力量。”而且,踏步的另一個目的是,一起將樓下的“無政府主義課”踩在腳下,“讓我們的敵人吃天花闆上的灰。”顯然,通過這種集體行動,文格爾試圖給“獨裁班”的學生們一種優越感—“無論錶現怎樣,我們這個班也比樓下的‘無政府主義班’要好。”接下來,文格爾與學生們一起討論是否需要穿統一的服裝,最後大傢一緻同意將一種廉價的白上衣與牛仔褲定為他們的“製服”。
星期三。課堂上,隻有女生卡羅繼續穿著她的紅上衣,其他學生都如約穿上瞭白襯衫。製服使卡羅陷於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立:她仿佛不屬於這個集體。上學路上,她的男友在說她“自私”,而現在文格爾幾乎無視她的存在,同學們也不和她討論,並視之為異類與不閤作者。有人建議給班集體取個名字,最後“浪潮”從“恐怖小組”、“夢想傢俱樂部”、“海嘯”、“基石”、“白色巨人”、“核心”等名字中脫穎而齣,成功當選。紅衣女生被冷落,她提齣的“變革者”無人響應。這節課還定下瞭“浪潮”的標誌。當晚,“浪潮”成員開始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張貼他們的浪潮標誌。
星期四。在“浪潮”組織中獲得歸屬感的成員們的創造力也被激發齣來。課上有人動議,既然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手勢,浪潮也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手勢。這是一個右手在胸前劃波浪的手勢。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浪潮”,並以是否做這個手勢與他人劃分界綫。甚至連卡羅年輕而玩世不恭的小弟弟也加入進來,甘願為“浪潮”把門,凡不能做“浪潮”手勢的人,都不許進學校。卡羅越來越覺得情況不妙,她奉勸文格爾立即中止這個遊戲,因為他“已經控製不住局勢瞭”。
星期五。課程接近尾聲,文格爾希望大傢將參與“浪潮”的體會寫下來。文格爾激進的教學方式同時受到來自校方與傢庭的越來越大的壓力。因為情緒失控而掌摑女友卡羅的馬爾科後悔不已,乞求文格爾能中止這一切,並指責這所謂的“紀律性”不過是法西斯的一套。文格爾知道,一切該結束瞭。現在需要的隻是一個如期漂亮的結尾。當晚,所有“浪潮”成員都收到文格爾發來的一條短信:事關“浪潮”的將來,周六12點務必在學校禮堂開會。
星期六。學校禮堂。文格爾讓學生關閉瞭禮堂。在選讀瞭幾篇學生們關於“浪潮”的體會後,文格爾發錶瞭一番振奮人心的演講,並煽動學生們將其間提齣異議的馬爾科揪上颱來。在一片“叛徒!叛徒!”的高呼聲中,馬爾科被爭先恐後的學生們舉到瞭颱上,以接受懲罰。事情本來到此為止,接下來文格爾要告訴大傢的是,“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法西斯當年做的,”並宣布獨裁實驗結束,“浪潮”從此解散!然而,不幸的是,事情並沒有按著文格爾的意願發展下去。狂熱分子蒂姆拔齣瞭從網上購得的手槍,乞求文格爾不要解散“浪潮”。“浪潮”是他的第二生命,他絕不允許背叛,即使文格爾也不成。電影由此進入高潮,蒂姆槍殺瞭一位同學並在絕望中吞槍自盡,重重地倒瞭下去。
這就是“浪潮”的故事,或者說是一個“納粹速成班”的故事。它速成亦速朽,然而一切順理成章。
2.蒂姆是一個隱喻
《浪潮》是根據美國加州帕洛阿爾托市剋柏萊(PaloAltoCubberley)高中發生的真實曆史事件改編。那是在1969年4月的一節曆史課上,一位學生嚮老師羅恩·瓊斯(RonJones)提瞭個問題:“為什麼德國人聲稱,對於屠殺猶太人不知情?為什麼無論農民、銀行雇員、教師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集中營裏發生的慘劇?”對此,瓊斯不知道如何迴答。之後他決定,大膽地進行一項實驗。他要重建納粹德國,一個微型的納粹德國,就在他的教室裏。他想讓他的學生們親身體會法西斯主義,不僅體會其恐怖,也體會其魅力。而且,不齣瓊斯所料,正如《浪潮》所錶現的,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一實驗中,陷入一種難以自拔的狂熱,而且告密成風。五天以後,當幾百名學生在禮堂裏伸齣手臂嚮瓊斯緻以崇高的“浪潮”問候禮時,你首先能想到的,或許正是裏芬斯塔爾在《意誌的勝利》(1934)中記錄的德國人嚮希特勒歡呼的場麵。不過一切還好,瓊斯最後控製瞭局勢,戛然而止—“我們差一點就成為瞭優秀的納粹。”在最後的聚會上,瓊斯接下來給學生們播放瞭一部關於第三帝國的影片:帝國黨代會、集體、紀律、服從,以及這個集體的所作所為:恐怖、暴力、毒氣室。瓊斯看著一張張不知所措的臉。最初的那個問題得到瞭迴答。
相較瓊斯的教學實驗來說,電影《浪潮》的結局顯然更富戲劇性,殘酷的陡轉讓你不得不認為導演甘賽爾從《死亡詩社》的結尾中獲得靈感。盡管這種劇烈的衝突招緻一些批評。但在我看來,狂熱者蒂姆(Tim)的齣場,恰恰是《浪潮》區彆乃至超越瓊斯教學實驗之關鍵所在。我甚至認為,從影片所要達到的思想高度來說,《浪潮》的主人公與其說是文格爾,不如說是蒂姆。
蒂姆性格內嚮、不善交流,少有成就感,在學校更是經常被人欺負,被人稱作“軟腳蝦”。也許是這個原因,他一直希望周圍能有幾個“兄弟”。為此,他經常給其他男生送些小恩小惠,並在後者近乎鄙夷的目光中討好說:“是送你們的,我們是兄弟。”然而,事實上,沒有人把他這個窩囊鬼當兄弟。
對於為什麼加入“浪潮”,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理由。顯然,對於蒂姆來說,“浪潮”更意味著一種夢寐以求的力量,就像他後來握在手裏的手槍一樣。文格爾的介入與“浪潮”的成立,顯然給一直處於“校園底層”的蒂姆的生活帶來轉機。而且,他竟是那樣全心全意,甘於冒險犯難。為瞭製服,他焚毀瞭傢裏所有名牌上衣。製服的確給蒂姆帶來一種神奇的力量感。當他被欺負時,他開始試著反抗,而與他同穿製服的“浪潮”成員也走過來保護瞭他。因為“浪潮”的存在,蒂姆感覺自己不再是一條蟲,而是一條龍的一部分。在噴塗“浪潮”標記時,他不顧危險爬上市政府大樓。他不僅用假手槍嚇退瞭尋釁鬥毆者,甚至自告奮勇要當“元首”文格爾的保鏢,弄得文格爾莫明其妙。蒂姆誠心誠意地想維護“浪潮”的堅固,要光大它的榮耀。在他看來“浪潮”就是他夢想中的帝國,而文格爾先生就是能為他引領未來的領袖。
瞭解瞭蒂姆的這種近於迷狂的心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最後會拔槍。從中也不難發現,在類似“浪潮”的組織中,加入組織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互相綁架的過程。它提倡以組織的名義消滅異類,卻不允許成員主動退齣,因為主動退齣對於組織而言是一種不可控的行為。文格爾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浪潮”的利益代言人。當他像趙匡胤一樣被手下皇袍加身,他隻能應允,而不能主動退齣。
伏爾泰說:“人人手持心中的聖旗,滿麵紅光走嚮罪惡。”荷爾德林說:“總是使一個國傢變成人間地獄的東西,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一個人信仰烏托邦並非惡,真正的惡是這種烏托邦被賦予魔力,從而具有進攻性。顯然,在《浪潮》中,蒂姆更像是一個隱喻,被革命喚醒的怪獸,被科學傢創造的弗蘭肯斯坦,抑或其他。“浪潮”使蒂姆獲得瞭“新生”,他的成長遠遠超齣瞭文格爾所能控製的範圍。組織之我的成長,同時意味著個體之我的消亡。
3.通嚮奴役之路
“納粹速成班”不僅為觀眾展示瞭一個微縮的納粹德國,也清晰地呈現瞭這些學生如何通嚮奴役之路。與之同時進行的是個體如何被集體異化。
在第一節課上,當被問及“獨裁統治的基礎是什麼”,學生們的迴答包括意識形態、控製、監視、一位元首等等。不過,這都是一些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當這一切變成一種日常的和風細雨時,“浪潮”成員們似乎都失去瞭警覺,而是沉醉於他們的同誌友愛和共同理想。
“浪潮”不僅是一個平等的集體,也是一個健康的集體,站起來迴答問題首先是“為瞭促進血液循環”。星期六的會場上,當文格爾指責馬爾科是受女朋友唆使的“叛徒”時,旁邊一位女生稱馬爾科“已經被傳染瞭”。在他們看來,誰反對“浪潮”誰就是瘟疫,隻有擁護“浪潮”的人纔是健康的。為瞭維持這種健康,文格爾在演講中指責德國在全球化過程中成為輸傢,政治傢根本是經濟的傀儡。“當我們把自己的星球一步步推嚮毀滅的時候,那些富人卻在一旁摩拳擦掌,建造空間站,還想從高處來欣賞這一切。此時此地,我們要創造曆史。從現在開始,‘浪潮’將席捲全國,誰阻止它,‘浪潮’就將他吞噬。”也正是這個原因,覺醒者馬爾科被當作敵人要被“浪潮”清除、吞噬。
關於為什麼加入並沉醉於“浪潮”,文格爾選讀瞭學生們的部分感想:“這幾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誰最漂亮,誰成績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讓我們人人平等。齣身、信仰、傢庭環境都不重要,我們都是一場運動的一分子,‘浪潮’讓我們的生活重新有瞭意義,給瞭我們一個可以為之奮鬥的理想。”“從前我總是惹事生非,‘浪潮’讓我投身於一件有意義的事,這就足夠瞭。”“如果我們能夠相互信任,可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願為此重新做人。”
正如文格爾最後打開謎底時所說的:“你們還記得我曾經問過的問題嗎,獨裁統治是否會實現,而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就是法西斯主義。我們自以為高人一等,比彆人優秀,我們將所有反對我們的人排除在這個集體之外,我們傷害瞭他們,我們不知道還會發生多麼嚴重的事情。”“浪潮”本
浪潮 [The Wave]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